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研究5种氮源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及虫草素、虫草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源对蛹虫草整个生长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以添加蛋白胨和蚕蛹粉处理更有利于蛹虫草生长,子实体产量和质量均较高;添加蚕蛹粉处理的虫草素含量及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7.93±0.092)mg·g~(-1)和每瓶(34.06±0.158)mg;添加蛋白胨处理虫草多糖含量最高,达到(21.36±0.076)mg·g~(-1);添加蚕蛹粉处理的虫草多糖产量最高,每瓶达(103.85±0.169)m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株防治藜、冬葵等阔叶杂草的生防菌株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HZ-1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方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对该菌株固态发酵基质、最适碳氮源和固-液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HZ-1最佳产孢的固态基质为麦麸,最适碳源为麦麸(40 mg/g),最适氮源为蛋白胨(50 mg/g).正交优化试验得出该菌最适固-液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300 mg/g,适宜的接种量为0.3 mL/g,初始pH值7.4,最适温度为24.3℃,发酵最适时间为216 h.【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极细链格孢菌菌株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功能性发芽花生露的制备工艺及花生发芽后功能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以发芽花生为原料,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研究花生的发芽时间、料液比、打浆温度对花生浆感官评分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打浆工艺;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复配乳化剂和稳定剂对功能性发芽花生露的离心沉淀率和透光率的影响,以确定乳化剂和稳定剂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添加量;对发芽前和发芽后的花生以及发芽前和发芽后制取的花生露中的多酚和白藜芦醇等功能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优打浆工艺为料液比1∶10,发芽3d,打浆温度40℃,预测感官评分为86.08,验证结果(88.00±0.40)与模型所预测结果接近;乳化剂的最适复配比为蔗糖酯∶分子蒸馏单甘酯为2∶3,乳化剂的最适添加量为0.4%;稳定剂对花生露稳定性的影响为:海藻酸钠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03%,黄原胶添加量为0.05%,卡拉胶添加量为0.03%。经过3d的发芽,花生中总多酚含量由2.6mg·g~(-1)增加到3.2mg·g~(-1),花生露中的总多酚含量由18.81mg·100mL~(-1)增加到23.75mg·100mL~(-1);花生中的白藜芦醇由1.1μg·g~(-1)增加到2.5μg·g~(-1),花生露中的白藜芦醇在未发芽时未被检出增加至20μg·100mL~(-1)。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出稳定可口的功能性花生露且其总多酚及白藜芦醇的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桑黄次生代谢物累积,以仅添加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培养桑黄菌丝体,采用比色法测定菌丝中黄酮、多酚、甾醇以及三萜含量。结果表明:碳氮比在60∶1~100∶1的试验范围内,黄酮、多酚和甾醇含量均在碳氮比为80∶1时达到最高,其单位含量分别为168.27,6.70,7.95mg·g~(-1),而三萜含量在碳氮比为100∶1时达最高,为4.17mg·g~(-1);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蔗糖、果糖、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和硝酸铵、碳酸铵和硝酸钠作为氮源的碳氮组合,黄酮、多酚和甾醇含量均在葡萄糖和碳酸铵组合下达到最高,其单位含量分别为251.45,4.68,10.48mg·g~(-1),而三萜含量在乳糖和碳酸铵组合下达到最高,为35.78mg·g~(-1)。由上述结果可知,适合桑黄菌丝次生代谢物积累的碳氮比为80∶1,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碳酸铵。  相似文献   

5.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菇的液体培养可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菌丝体以及发酵产物。选取珍稀食用菌茶树菇为研究材料,对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藜麦秸秆的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选取发酵时间、乳酸菌添加量和秸秆含水量3个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后藜麦秸秆感官品质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3个因素对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乳酸菌添加量>秸秆含水量>发酵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4.5 d,乳酸菌添加量12 mg·kg-1,秸秆含水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为(6.93± 0.05)%。该结果可以为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天津农业科学》2016,(9):40-44
通过在无机盐培养基中额外添加碳氮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热带假丝酵母菌株GY8降酚性能的影响,从而对该菌株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通过添加额外的碳源和氮源均可促进热带假丝酵母菌株GY8的生长。采用的不同碳源中,最适碳源为甲醇,其最适浓度为4 g·L~(-1)。采用的不同氮源中,有机氮源比无机氮源更加有利于热带假丝酵母菌株GY8对苯酚的降解。有机氮源中,酵母膏比蛋白胨更有益于菌株GY8对苯酚的降解,其最适浓度为0.5 g·L~(-1)。  相似文献   

8.
任桂梅  周茂林  毋楠  高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075-8076
配制不同维生素B1浓度的固体培养基,对冠平1号、金针菇、灵芝80103种食用菌进行斜面培养,研究了3种食用菌生长所需的最适维生素B1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冠平1号菌丝体生长所需的最适维生素B1范围为30~35mg/L;日本金针菇生长的最适维生素B1浓度为30mg/L;灵芝8010生长的最适维生素B1浓度为10~15mg/L。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辅助响应面法提取藜麦多酚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山西静乐藜麦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响应曲面法对藜麦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以多酚得率为指标,考虑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4个单因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藜麦多酚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23 min,乙醇体积分数71%,料液比1∶23(g/m L),提取温度52℃;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3.33 mg/g。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藜麦多酚,方法简便,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增加了提取效率;同时,藜麦多酚提取液具有很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2,21.27μg/m L,均强于抗坏血酸;此外,藜麦多酚还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且其质量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说明藜麦富含多酚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碳氮源种类及其浓度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得出葡萄糖和蛋白胨为蛹虫草培养的最佳碳氮源。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葡萄糖浓度、蛋白胨浓度、培养时间3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到蛹虫草液体培养的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浓度33.30g/L、蛋白胨浓度12.50g/L、发酵时间为8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8.05g/L,多糖产量为1.13g/L。  相似文献   

11.
蜜环菌深层发酵产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蜜环菌深层发酵的最佳条件,提高其产多糖的能力,改变蜜环菌生长的理化因素(包括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刺激物种类及浓度、pH值、接种量、通气量、搅拌、消泡剂、发酵时间),分别发酵,测定菌丝含量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蜜环菌产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红薯粉3%,蛋白胨1%,葡萄糖1%,KH2PO40.15%,MgSO40.075%,乙醇1%,酵母膏0.1%,pH6.0,接种量10%,装料量60%,发酵时间6d。  相似文献   

12.
付文杰  张莎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68-5669
[目的]为了获得培养茶新菇的最优碳源、氮源、无机盐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对茶新菇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组分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的种类进行选择性试验分析,寻找茶新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子试验证明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蛋白胨、最优无机盐为KH2PO4;其中碳源浓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源,最小是无机盐,组分配方的最佳组合是:蔗糖3%、蛋白胨1%、KH2PO40.10%,最适培养条件为25℃、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摇床振荡培养4 d。[结论]在最优组分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下,茶薪菇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该研究为其高效生产提供了定量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对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草菇和茶树菇6种常见食用菌中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Folin-Ciocalteau比色法测定其多酚含量范围为:27.70(±0.82)~72.20(±0.54)mg/g,其中茶树菇的含量最高、为72.20(±0.54)mg/g,极显著高于其他食用菌多酚(P<0.01).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6种食用菌多酚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香菇、草菇和茶树菇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几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大球盖菇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研究了碳氮源不同添加量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球盖菇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葡萄糖1%,米糠3%,KH_2PO_40.20%;最适培养条件为pH6.5,接种量8%,摇床转速130r·min~(-1),培养周期为7d。  相似文献   

15.
三种添加剂对猪粪厌氧干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避免猪粪厌氧干发酵酸抑制,提高产气效率,以猪粪为主要发酵原料,研究中温(37℃)条件下不同添加剂(蛭石、海泡石和生物炭)及添加量(添加比例为5%、10%、15%和20%)对厌氧干发酵(总固体为20%)的产酸及产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的发酵体系中,总有机酸(TVFAs)质量浓度随蛭石和生物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第25 d后TVFAs质量浓度迅速降低,相比生物炭和蛭石,海泡石的不同添加比例差异不显著。与猪粪单独发酵相比,不同生物炭(P-C)添加比例下迟滞期可缩短31.23%~83.90%。10%添加比例下,蛭石、海泡石和生物炭使累积挥发性固体(VS)产气率分别提高了98.97%、76.78%和93.06%,当添加比例达到20%时,最大VS产甲烷速率分别为3.62、2.87 mL·g~(-1)和3.15 mL·g~(-1),累积VS产甲烷量可达106.38、106.68 mL·g~(-1)和126.23 mL·g~(-1)。3种添加剂均能够缓解猪粪厌氧干发酵的酸抑制,提高甲烷产率,总体上生物炭效果优于蛭石和海泡石。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利用黑小豆种皮中的多酚资源,采用溶剂提取法对其总酚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总酚得率和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溶剂种类、浓度、料液比、温度、时间和pH等因素对提取液中总酚得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40(g∶mL)、温度80℃、pH 2.0、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黑小豆种皮提取液中总酚得率为89.13±0.73 mg·g~(-1),总抗氧化能力为14.56±0.53 U·mg~(-1),黄酮得率为33.59±0.82 mg·g~(-1),总花色苷得率为5.79±0.14 mg·g~(-1)。研究确定了黑小豆种皮中总酚的提取工艺,证实了其抗氧化活性,为黑小豆种皮中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考查葡萄糖、蛋白胨、KH2PO4、果蔬汁用量对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分析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金针菇胞外多糖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胨KH2PO4果蔬汁葡萄糖,所确定的最优培养基质量分数为:葡萄糖2.46%,蛋白胨0.5%,KH2PO40.1%,果蔬汁15%,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0.83mg·mL~(-1)。通过测定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金针菇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2mg·mL~(-1)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相比同质量浓度下的Vc要高;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1.5mg·mL~(-1)时,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同质量浓度下的Vc的清除率相近,达到99.87%。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B731是分离自番茄根际土壤的拮抗细菌,对番茄早疫病有较好的防效。其生长量受培养条件、碳源和氮源的有无及种类影响,在NA培养液中其最适生长条件为28℃、初始pH 7.0、装液量25 mL·L-1、在转速100~140r·min-1条件下培养48h。最适碳源、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分别为蔗糖、酵母膏和硝酸钾,尿素对其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正交试验,其最佳营养配方为:40 mg·L-1蔗糖、10 mg·L-1蛋白胨、2 mg·L-1酵母膏、20mg·L-1玉米粉、1mg·L-1硝酸钾、0.6mg·L-1硫酸镁和0.4mg·L-1磷酸氢二钾。  相似文献   

19.
多孢木霉HZ-31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高效除草活性的生防菌株多孢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HZ-31菌株为对象,研究该菌株最适碳源、氮源、固态发酵基质的筛选、固-液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HZ-31最适碳、氮源为小麦粉,最适氮源为(NH4)2SO4,在PDA培养基上产孢量达6.17×108 mL~(-1),最适碳氮源培养基上产孢量达到4.45×109mL~(-1)。HZ-31最佳产孢的固态基质为麦秆糠,适宜的接种量是体积分数为40%。正交优化培养试验条件得出该菌最适培养基质含水量为37%,最适温度为23℃,发酵最适时间为8d。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明确雁北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yanbeiensis G1)固态发酵对不同谷物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大米、黄米、藜麦、玉米和黑米作为培养基进行传统发酵,以Vc作为阳性对照,并利用方差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发酵方式、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提取参数对发酵产物中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经雁北嗜蓝孢孔菌G1固态发酵以后,5种发酵谷物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性存在差异,其中发酵黄米水提物中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8.37 mg·g-1),是未发酵黄米水提物(1.98 mg·g-1)的4.23倍;而发酵黑米的乙醇提取物总抗氧化活性最高可达到773.41 U·g-1,是对照组(220.64 U·g-1)的3.51倍。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不同提取工艺参数对发酵藜麦总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于50℃水浴振荡提取80 min,发酵藜麦的总抗氧化性可达到848.13 U·g-1,是未发酵藜麦(148.32 U·g-1)的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