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鸡分子标记J带与其产生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SR92A系及萧山鸡的J带进行检测,并分类杂交,研究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无J带(-)SR92A系与无J带萧山鸡组合的杂种优势为401.4g,比未对亲本选择时高74.1g;有J带( )的-/ 、 /-、 / 组合平均值为311.2g,比-/-组合低90.2g。因此可推测J带所代表的等位基因可能与亲、子代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屠宰试验测得吉林白鹅肉用品系70日龄的体重为5 014.5 g,半净膛率为90.0%,全净膛率为80.2%。根据特异性条带的效应分析模型,通过计算特异性条带对性状的效应值,发现全净膛重性状的优势条带为引物AK89的A、B带,引物AK91的B、G、I带,引物AK92的A、E、H带,引物AK93的A、I带。经T检验,在3条引物中寻找到6条标记带即AK89-A、AK89-I、AK91-B、AK91-H、AK93-A、AK93-D与全净膛重性状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
利用肉鸡SR92A系(♂)与萧山鸡(♀)的杂交一代群体,以EAV(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片段)为探针,限制性内切酶为EcoRⅠ,探讨DNA指纹条带数目与若干屠宰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条带总数与各性状均呈负相关,即条带总数越多,性状值越低,但只有与胸肌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234<0.05)。携带10个条带的个体胸肌重比携带16个条带的个体平均值高出78.22%。研究结果初步表明,EAV产生的DNA指纹条带总数可作为改良或预测鸡屠宰性能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4.
EAV探针产生鸡DNA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片段(EAV)为探针,成功地得到了SR92A系与萧山鸡杂交一代群代的DNA指纹图谱,采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为EcoR1。结果表明:该探针在这种杂交群体中能检测17个清晰可辨的指纹条带,这些条带在试验鸡群中的频率从0.29 ̄1.0不等,个体携带条带总数也存在着从10 ̄16W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Lee中抗性基因Yr7的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对条锈菌(PST)菌系CYR27的抗性谱进行遗传分析,并运用微卫星技术对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中的抗条锈性基因进行标记。【方法】将Taichung29*6/Lee 与Taichung29杂交、自交和测交并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采用SSR技术,利用抗性供体Lee中含有目的基因Yr7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Lee,选用Yr7所在的2B染色体上88 对和Yr22、Yr23所在4D、6D染色体上22对SSR引物,对供试的Taichung29*6/Lee、Taichung29和Lee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根据F2分离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例,确定Taichung29*6/Lee对CYR27菌系的抗性为1个显性基因,2B染色体上的Xgwms526引物扩增出多态性谱带为Xgwms526/212bp和Xgwms526/216bp,并证明其DNA片段位点与抗条锈基因Yr7存在遗传连锁关系;用标记Xgwms526扩增F2作图群体的单株DNA,在75株抗病单株中,有22株扩增出A型带(Xgwm526-212bp),51株扩增出H型带(Xgwm526-212bp和Xgwm526-216),2株扩增出B型带(Xgwm526-216);在31株感病株中,有4株扩增出H型带,27株扩增出B型带。【结论】通过Map Manager QTX 17b软件计算,确定Xgwm526标记位点与Yr7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为5.3cM,标准差为2.3,LOD值为18.4。该标记Xgwm526可作为Yr7基因的SSR标记利用。  相似文献   

6.
家蚕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IP分析,获得了617个AFI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I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相似文献   

7.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 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LP分析,获得了617个AFL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数字成像扫描系统对42日龄的泰和鸡和AA(Arbor Acres)肉鸡血清酯酶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两种鸡的血清酯酶主要包括2个区域Es-1和Es-2.泰和鸡的Es-1有4种类型A型(A带出现,频率0.4878)、AB型(A带B带都出现.频率0.3415)、B型(B带出现,频率0.5365)和O型(A带B带均无,即无Es-1,频率0.0732).AA鸡的Es-1有3种类型A型(频率0.1667)、B型(频率0.5557)和O型(频率0.1667).两种鸡Es-2区条带出现的频率均为1.AA鸡Es-2的平均灰度(AA鸡vs泰和鸡201±15vs174±14,p=0.029)总灰度(454079±66910vs378968±66781,p=0.033)和净灰度(209817±4907vs157873±24214,p=0.045)均显著高于泰和鸡,但Es-1在品种间没有差异.两种鸡的Es-2的平均灰度和净灰度都显著高于Es-1(泰和鸡174±14vs150士10.p=0.004;3432±29043vs157873±24214,p=0.001.AA鸡201±15vs155±20,p=0.003;209817±4907vs117776±58087,p=0.050),但Es-2的总灰度值与Es-1的总灰度之间两种鸡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枣雄性不育种质‘JMS2’为母本、酸枣优系‘邢16’为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杂交获得的179株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为试验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杂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双亲差异互补SSR引物JSSR311一次性鉴定出所有子代均为杂种,实现了该组合大量杂交后代的快速、高效鉴定。随机选取21对SSR引物,在杂交后代中共扩增出46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24个,多态性比率52.17%。经遗传分析,杂交后代群体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64,期望杂合度(Hei)平均值为0.42,说明杂交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UPGMA聚类分析显示,杂交后代个体及亲本间相似系数介于0.64~0.97,在相似系数0.70附近可将杂交后代分为3大类,其中第1大类由172个子代与母本聚在一起、占子代总数的96%,第2大类由2个子代与父本单独聚为一类,表明杂交后代与母本JMS2的遗传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鸡小肠上皮细胞中一些营养转运基因的表达变化会影响到肠道对饲料中营养的吸收能力,导致个体间体重、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状的差异。为了研究营养转运基因调控区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导致的基因表达差异及对相关生产性状的影响,本试验对黄羽肉鸡群体中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和y+LAT1基因5’调控区中的SNP位点进行了筛查,并对不同基因型对多个生产性状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rBAT基因上游900bp内存在12个SNP位点,在y+LAT1基因上游1 000bp内存在4个SNP位点。经统计分析,rBAT基因上游T-188C位点的CC型个体的70日龄体重、摄食量和体重增量显著比TC型和TT型个体高(P0.05)。y+LAT1基因上游G-872A位点的GG型个体的49日龄体重显著比AG型个体高(P0.05),而AA型和AG型个体比GG型个体具有更高的饲料利用率(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BAT和y+LAT1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多态性位点调控表达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速度鸡品种(配套系)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遗传多样性和起源特性,为肉鸡品种选育和溯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生长速度的8个黄羽肉鸡配套系(中快速型5个、慢速型3个)、2个地方鸡种(固始鸡、藏鸡)、2个引进鸡种(隐性白羽鸡、安卡鸡)、1个白羽肉鸡(罗斯308)、817杂交肉鸡以及1个高产蛋鸡配套系(大午褐壳蛋鸡)共计15个鸡种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对15个鸡种共683个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使用DnaSP 5.10软件分析各个鸡种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点,使用MEGA 4.0软件计算种间遗传距离,构建不同单倍型与红色原鸡之间NJ系统发育树,分析起源和亲缘关系。【结果】15个鸡种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大小为1 231—1 232bp,序列长度为1 231 bp的个体在859 bp处存在C碱基缺失。683个个体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组合为53个单倍型,可以分为A、B、C和E共4个单倍型群,其中中快速型肉鸡、817杂交肉鸡以及高产蛋鸡均是E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48.89%);慢速型黄羽肉鸡中鸿光黑鸡优势单倍型为B单倍型,京海黄鸡优势单倍型为A单倍型,雪山鸡4种单倍型相对均衡,3个慢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E单倍型比例≤38.46%;地方鸡种中固始鸡的单倍型为A和C型,藏鸡的单倍型为A和B型。15个鸡种单倍型多样度(Hd)分布在0.496—0.853,核苷酸多样度(Pi)分布在0.00146—0.00673,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品种(配套系)是新兴矮脚黄鸡、雪山鸡、京海黄鸡和罗斯308;遗传多样性程度相对较低的品种(配套系)是藏鸡、高产蛋鸡、安卡鸡、新兴麻鸡4号和墟岗黄鸡1号。15个鸡种Kiumura双参数距离范围为0.0016—0.0113,其中罗斯308种内遗传距离最大,而817杂交肉鸡和高产蛋鸡的种内遗传距离最小;种间遗传距离最大为高产蛋鸡与藏鸡之间,最小为高产蛋鸡与817杂交肉鸡之间;中快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相互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小,而与慢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以及地方鸡种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大;京海黄鸡和鸿光黑鸡均是与藏鸡遗传距离最小。聚类分析显示,A、B单倍型群与红色原鸡滇南亚种交叉聚为一枝;E单倍型与红色原鸡印度亚种交叉聚为一枝;C单倍型群与红色原鸡印度亚种、滇南亚种、指名亚种以及印尼亚种交叉聚为一枝。【结论】不同生长速度鸡种之间线粒体D-loop区遗传多样性程度差异较大;E单倍型与肉鸡生长速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快速型群体均以E单倍型为优势单倍型,而慢速型群体E单倍型比例均低于40%;我国家鸡群体具有多个红色原鸡母系起源,显示其在中性选择下被驯化。研究结果为肉鸡品种选育和溯源以及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 :泰和鸡、固始鸡、狼山鸡 ( N系 ) 3个鸡种性染色体上含有隐性伴性基因 id,萧山鸡性染色体上含有显性抑制基因 Id。经 RAPD技术对 2种基因型鸡种分析 ,OPH-1 6引物 :在含有 id 3个鸡种中产生 1条共显性条带 864 ,而含有 Id的鸡种则缺少此种条带 ;OPH-0 2引物 :在含有 Id3个鸡种中 ,除狼山鸡仅产生单态外 ,其余鸡种均未产生条带  相似文献   

13.
对3对候选引物SR85、SR332、SR407所扩增的秦优33杂交种及其父母亲本的DNA-SSR片段进行琼脂糖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两种电泳检测结果比较表明,(1)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3对候选引物对杂交种所扩增的SSR条带均为父母亲本条带的互补.其中引物SR332所获的两条互补条带的迁移率相差大,电泳图谱能清晰鉴别出父本、母本及杂种植株.引物SR85和SR407杂交种的互补条带迁移率相近,在鉴定中易出现人为误差.(2)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后,引物SR332所扩增条带未能区别杂交种与父本植株.引物SR85和SR407对杂交种所扩增的条带均为父母亲本所扩增条带的互补,相互差异显著,条带清晰稳定.可见,琼脂糖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都是SSR技术鉴定种子纯度的有效途径,种子纯度分析应根据区别材料的遗传关系和引物分析表现来选择不同的电泳介质.  相似文献   

14.
6个地方鸡种羽毛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羽乌骨鸡(S)、仙居鸡(X)、固始鸡(G)、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狼山鸡(L)6个地方鸡种为试验素材,通过品种间的正反交试验、回交试验、横交试验,观测羽型性状、羽色性状、羽速性状在不同组合下产生的F1和F2代中的表现和分离比例,分析各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羽型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H/h控制,片状羽型对丝状羽型为显性,片状羽型在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狼山鸡群体中均为显性纯合,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狼山鸡的黑羽,北京油鸡的红羽和萧山鸡、仙居鸡、固始鸡的黄羽对丝羽乌骨鸡隐性白羽的遗传方式是完全显性遗传;各鸡种具有独特的羽速种质特性,丝羽乌骨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北京油鸡、萧山鸡为慢羽型,狼山鸡为快慢羽混合型,伴性快慢羽基因(k/K)在6个地方鸡种中遗传稳定,符合伴性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   相似文献   

15.
薏苡、川谷及其F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比较分析了薏苡、川谷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薏苡、川谷及其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种类型和组织器官特异性。在F1植株中未出现“杂种酶” ,且双亲的一些酶带在F1中受抑制未表现出来。利用过氧化物酶可进行薏苡属亲缘关系 ,系统演化、遗传特性差异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地方品种黄鸡是中国重要的家禽遗传资源,系统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提高利用率和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测的694份样本和下载的589份样本,合计28个中国南方地方品种黄鸡共1 283份的线粒体DNA片段(D-loop,519 bp)遗传多样性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通过单倍型地理分布格局、主坐标分析、分子变异分析和中性检测,确认其内部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通过分析亚洲和太平洋地方鸡线粒体DNA地理分布格局,推测中国南方地方品种黄鸡稀有单倍型类群的来源。【结果】 从1 283份样本检测到101个变异位点,其中92个为多态位点。定义了169种单倍型,归属于6个单倍型类群A-E和G,其中A-C和E为优势单倍型类群,D和G为稀有单倍型类群,占总体样本比例分别为15.43%、49.26%、18.55%、16.37%、0.31%和0.08%。河南省单倍型类群最丰富(6个);广东省单倍型数量最多(61),浙江省(19)和海南省(12)较少。单倍型类群A和B在28个黄鸡品种中均有分布;D只分布于淮南麻黄鸡、固始鸡、宁都黄鸡和霞烟鸡中;G只分布于固始鸡中。从单倍型类群D的分布频率和单倍型数量来看,中国南方地方品种黄鸡单倍型类群D可能来源于东南亚地区。从单倍型类群G的地理分布和中介网络图来看,河南和南亚的单倍型类群G可能来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南方地方品种黄鸡总体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03±0.005和0.01269±n.d.。河南省和湖南省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分别为0.916±0.011、0.01358±0.00039和0.913±0.012、0.01345±0.00042;海南省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0.736±0.076),江西省的核苷酸多样性最低(0.00981±0.00072)。在不同地方品种间,淮南麻黄鸡、固始鸡和郧阳大鸡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江汉鸡、淮南麻黄鸡和黄郎鸡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洪山鸡、广西三黄鸡和萧山鸡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低。文昌鸡与河田鸡的遗传关系最近,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地方品种黄鸡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分子变异主要来源于品种内。中性检测显示黄鸡在品种水平上近期未经历明显种群扩张,但单倍型类群A、B和E经历明显的扩张历史。【结论】 结果表明地方品种黄鸡总体上保留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较好的保种状态,但洪山鸡、萧山鸡和广西三黄鸡应加强保护。地方品种黄鸡存在杂交现象,整体上经历了群体扩张历史。东南亚和西南地方鸡对中国南方地方品种黄鸡有一定的遗传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杂交菌株12ch的989个后代单孢分离株中,Ⅲ型和Ⅳ型分别占总数的1/16,A型与B型的比例为11,气生型与非气生型的比例为11,正常菌丝类型占总数的1/4.综合比较亲本、配对的单孢菌株以及杂交菌株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结果表明,单孢菌株不一定继承亲本的所有酶带,还可出现亲本所没有的酶带;杂交菌株的酶谱不是两亲本或两配对单孢菌株酶带的简单相加,它会出现新的酶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杂种优势;不同杂交部位的分离物以及杂种的组织分离菌株,它们的酶谱结构大体相同,并表现出布勒现象  相似文献   

18.
应用PAGE梯度电泳技术鉴定西瓜杂交种纯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AGE梯度电泳技术分析西瓜杂交种苏蜜五号、早抗京欣和抗病苏蜜及其父母本种子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种子蛋白.结果显示:除早抗京欣发芽5 d时过氧化物酶有一明显谱带特征可以有效区别杂种与亲本外,其他电泳组合谱带虽清晰但无明显差异,表明西瓜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蛋白质和同工酶难以发现统一的谱带特征来检测不同西瓜杂交种子的纯度.由于不同杂交种双亲的遗传背景不同,对于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一些品种可能会出现某些特别的特征以用来鉴别真假杂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产气荚膜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产气荚膜杆菌A,B,C,D4个型均可扩增出约430bp的条带,B,C型还扩增出约210bp条带,B,D型还扩增出约1210bp条带,A型还扩增出约240bp和690bp条带,各型之间的条带差别明显,从而为产气荚膜杆菌的基因分型、PCR快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Sangon 13个长度为10 bp的引物对福建省12个地方的解放钟枇杷进行了RAPD分析,在12个样品中共扩增出64条带,不同引物获得的扩增带1-8条,S60最少,只有1条;S80最多,有8条;平均4.85条。其中11条引物对12个地方解放钟枇杷RAPD扩增结果都相同,而引物S66、S80对12个不同地方的解放钟枇杷进行RAPD扩增,结果表明3号在850bp、9号在250 bp处缺失1条扩增带,其余62条带都相同。这在DNA水平上证实了解放钟枇杷在遗传上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些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