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26份来源于6种金花茶组植物、不同表型防城金花茶和不同月份采收的防城金花茶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建立同时测定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4种黄酮成分的HPLC法,以及优化了测定茶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和总皂苷成分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以上8种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综合评分和聚类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金花茶叶片生化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金花茶叶片中存在差异,其中无名金花茶8种成分含量均较高,四季金花茶、防城金花茶次之;8年生1—12月份采收的防城金花茶叶片中,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均表现为升-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并在10月含量达到最高;5年生不同种(S1~S14)主成分综合评分顺序为: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防城金花茶(花蕾大、花多、不抗寒、花黄且大、尖果)>显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小果金花茶;8年生不同月份(S15~S26)主成分综合评分顺序为:10月采>2月采>3月采>4月采>5月采>7月采>6月采>1月采>8月采>12月采>11月采>9月采,其中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及防城金花茶中花蕾大、花多、花黄且大等表型的金花茶叶片与2—4月份和10月份采集的8年生金花茶叶片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排序位列前10;聚类分析结果将供试26份样品分为5类。综上所述,金花茶叶片的生化成分与金花茶植物种类和采收期有关,无名金花茶、四季金花茶和防城金花茶中花蕾大、花多、不抗寒、花黄且大的表现型的综合生化成分较高,初步确定防城金花茶叶片的适宜采收期为2—4月份和10月份,所建立的多指标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为金花茶组植物叶片的生化成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为金花茶花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冷冻干燥的金花茶花为材料研究低温避光、室温曝光和室温避光3种贮藏方法对金花茶花品质的影响。每间隔3个月测定其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和茶多酚4种生理活性成分及氨基酸、蛋白质和粗脂肪3种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生理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及其表面色泽的变化与贮藏方法及时间有关。相同贮藏条件下各贮藏方法的金花茶花总皂苷、茶多酚、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粗脂肪和总多糖含量升高;低温避光贮藏的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均较其他两种贮藏法的高,粗脂肪则较之低,花色保持不变;室温曝光下总黄酮和总皂苷较贮藏前降低,粗脂肪较贮藏前升高,花朵表面色泽加深变暗。【结论】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氨基酸总量可作为综合评价金花茶花品质的可选指标。低温和避光利于金花茶花贮藏。从金花茶花品质稳定、外观色泽变化及提高金花茶花等级和售价等方面综合考虑,金花茶花以室温避光贮藏不超过6个月、低温(5℃)避光贮藏不超过12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3.
金花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金花茶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寒性,本研究以2 a生金花茶幼苗为材料,进行6~-9℃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了细胞伤害率(CIR)、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束缚水(BW)/自由水(FW)、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等指标,并进行了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抗寒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12 h的低温LT50为-6.62~-3.94℃,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 CIR、SS含量及POD、CAT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BW/FW、MDA、Pro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CIR含量呈上升趋势,3~-9℃的SOD活性、0~-9℃的POD活性、-6~-9℃的BW/FW比值呈下降趋势,6~-6℃的SS含量变化较小,-9℃的SS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CIR可作为耐寒性鉴定的主要指标,BW、SS、SOD、POD、CAT可作为辅助指标。本研究结果为金花茶引种区域和耐寒性鉴定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丝在培养基中产生紫色色素,有隔及分枝,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长圆形。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金线莲植株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 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引起的茎腐病。  相似文献   
5.
制订仙草生产技术规范对保证仙草质量安全和仙草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仙草生产,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优质仙草生产实践为依据,从仙草生产的产地环境、种苗标准、栽培方法、采收与初加工等技术要求方面总结仙草生产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柘荣县太子参携带芜菁花叶病毒情况,采用RT-PCR法对不同太子参植株进行芜菁花叶病毒检测。结果表明:同株太子参有无病斑的叶片、根部、茎部都可检测到病毒;未表现病毒症状与表现病毒症状太子参植株的9个部位均可检测到病毒,未表现病毒症状的太子参植株中叶脉及茎下部病毒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太子参植株10个部位均可检测到病毒,花部位的病毒含量相对较少;对不同生长期太子参定株叶片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生长末期部分植株未检测到病毒,除此之外所取样品均携带芜菁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7.
金线莲白绢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白绢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福建闽南地区金线莲疑似白绢病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菌株,菌丝白色,绒状,紧贴培养基,向四周呈辐射状扩展,有隔及分枝;菌落表面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黄色,最后呈茶褐色,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表面光滑有光泽;分离的菌株可使金线莲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金线莲病害为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Sacc.引起的白绢病。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观察和数据测定,对国内不同居群曼陀罗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在同一地区的曼陀罗不同居群间的物候期、抗逆性、种子表面纹饰均有差异。曼陀罗不同居群间的叶、茎、花等形态性状均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64%~62.24%,其中营养器官的形态较繁殖器官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部分繁殖器官特性在不同居群间变异也较大。根据曼陀罗形态性状数据聚类分析,可将10个居群分为3类,陕西杨凌水运中心居群与辽宁铁岭居群聚为一类;河北保定居群、陕西渭南居群、陕西临潼居群聚为一类;陕西杨凌大寨乡居群、陕西商洛居群  相似文献   
9.
对20份仙草资源的株高(X1)、茎长(X2)、茎粗(X3)、节间长(X4)、叶长(X5)、叶宽(X6)和单株产量(Y1)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单株产量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长、株高、茎粗和节间长对单株产量性状有较大的效应关系;茎长、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主要相关的4个性状中茎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正向效应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福建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分及其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薏苡不同器官均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10种脂肪酸,但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较大,分析了薏苡各器官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