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为探讨米糠多糖(RBS)对不同免疫状态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健康雏鸡、环磷酰胺(CTX)处理雏鸡和人工感染IBDV雏鸡等三种免疫状态雏鸡在服用米糠多糖(剂量150mg/kg·d))和不服用米糠多糖情况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口服米糠多糖能够提高健康雏鸡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率,对CD81淋巴细胞作用不明显;米糠多糖对CTX和IBDV引起试验雏鸡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减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LX株感染SPF鸡免疫器官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动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超强毒LX株接种2周龄SPF雏鸡,在其法氏囊、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骨髓和哈氏腺中均可检出IBDV抗原的存在和CD4^ 与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改变。在法氏囊中,CD4^ 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滤泡间隙和滤泡皮质,而CD8^ T淋巴细胞则丰在于整个淋巴滤泡和滤泡间隙,并且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D4^ T淋巴细胞,在接种后14d仍未见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或散在,而CD8^ T淋巴细胞则多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和红髓。接种后胸腺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在皮质中减少,但在髓质增多,尤其是CD8^ T淋巴细胞数明显多于CD4^+T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中CD4^ 和CD8^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发生中心,尤其是CD8^ T淋巴细胞数比CD4^ T淋巴细胞明显多。骨髓和哈氏腺中也可见CD4^ 和CD8^ T淋巴细胞,而且CD8^ T淋巴细胞更多。在这些淋巴器官中,病毒损伤部位出现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迁入聚集,表明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IBDV超强毒的免疫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绵羊接种布鲁氏菌弱毒M5-90株后外周血中CD4+、CD8+T、CD4+CD25+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11只健康绵羊,每10 d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分别在免疫前、免疫后10d、20 d、30 d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8+T、CD4+CD25+Treg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后的第20 d,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达到最高水平(P<0.05)后均缓慢下降;在第10d,CD4+CD25+Treg细胞缓慢升高,至20 d、30 d均显著升高(p<0.05);在布鲁氏菌M5-90疫苗免疫应答过程中CD4+CD25+Treg细胞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调控,对CD4+T、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进行调节,并且维持CD4+/CD8+比值稳定,起到平衡Th1/Th2细胞间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雏鸡脾脏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定位分布的影响,从组织学角度评价ASPS对脾脏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将1日龄海兰褐公雏饲养至7日龄时选取15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SPS低剂量组(ASPSL)和高剂量组(ASPSH),每组50只,所有组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免疫后的第7、14、21和28天分别取其脾脏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免疫注射后21天和28天时ASPSL组和ASPSH组CD4+ 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且ASPS能够促进红髓中CD4+ T淋巴细胞向动脉周围淋巴鞘迁移,从而使单个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ASPS对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无明显影响。由此可知,ASPS能够通过影响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的定位分布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揭示ASPS的免疫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青蒿组方中药对鸡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选取14日龄三黄鸡120只,平均分为4组:感染给药组(1组),感染不给药组(2组),不感染给药组(3组),不感染不给药组(4组).感染组人工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接种后第4、7、10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二者的比值.结果:1组CD4^+、CD8^+T淋巴细胞值及其比例在接种后第4、7、10 d均高于2组,差异显著(P<0.05);2组CD4^+、CD8^+T淋巴细胞平均比值低于其他3个组.结论:青蒿组方中药可促进鸡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生成,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表达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抗原的重组质粒pCAGGoptiHA5 100μg免疫SPF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鸡体内CD8 T细胞的动态变化。一次免疫后,免疫组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目逐渐上升,并于第3周达到峰值,在二次免疫后,SPF鸡体内CD8 T细胞数量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初免时上升速率,并于第二次免疫后2周达到一个峰值,攻毒后,二次免疫的SPF鸡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2周时检测发现其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一次免疫组。而阴性对照组SPF鸡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的数目则无明显变化,但在攻毒后其外周血中CD8 T淋巴细胞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但未达到免疫组的水平,并且在1周内全部死亡。结果表明,pCAGGopti-HA5 DNA疫苗质粒可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荧光法、使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经H9亚型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SPF鸡、H9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免疫SPF鸡以及经免疫后使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攻毒后的SPF鸡外周血、脾脏、胸腺中T细胞表型亚类(CD4+、CD8+、TCR1+)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H9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抗原的缓慢释放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使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得到活化,免疫后鸡体外周血中CD4+、CD8+和TCR1+T细胞的数量呈现出一明显升高的过程;同时,人工感染免疫鸡后,脾脏和胸腺TCR1+T细胞的数量上升,外周血CD4+、CD8+和TCR1+T细胞的数量少量降低或维持不变,随后短期即恢复正常;而人工感染SPF对照鸡后,外周血CD4+、CD8+和TCR1+T细胞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A组灌服1 mL的紫锥萄、黄芪合荆,B、C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灌服7 d.21日龄时A、B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雏鸡胸腺、小肠中CD4+、CD8+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用药组和攻毒对照组相比较,CD4+T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但是CD8+T淋巴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4+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胸腺、小肠中24日龄时CD4+、CD8+T细胞数量较其他日龄差异显著(P<0.05).总试验期胸腺中CD4+、CD8+含量是所测总数的60%.表明紫锥菊、黄芪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以胸腺中CD4+、CD8+含量多于小肠,能显著降低IBDV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采用马齿苋多糖口腔灌注雏鸡,观察对雏难法氏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8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1个空白对照组及3个POP试验组,POP剂量分别为25,50和100mg/kg,每天口腔灌注1次,连续20d。结果显示,POP能显著提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P0.05),显著提高法氏囊指数(P0.05)及法氏囊淋巴细胞增殖指数(P0.05)。试验表明,马齿苋多糖可通过改变法氏囊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促进免疫器官发育,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提高雏鸡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3种主要结构蛋白免疫鸡后对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不同影响.本试验以pVAX1载体为携带工具,制备分别含有IBV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质粒免疫健康雏鸡,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对免疫鸡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试验组间,携带N蛋白基因的质粒在免疫后3周内CD4+T淋巴细胞数和CD8+T淋巴细胞数均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由此可见,IBV的N蛋白可明显诱导CD8+T淋巴细胞的CTL免疫作用和CD4+T淋巴细胞的辅助性免疫作用,其细胞免疫原性高于S1蛋白和M蛋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CD4+、CD8+ T淋巴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研究中药单体成分川楝素诱导小鼠流产的作用及机理,本试验给妊娠5 d小鼠连续3 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楝素溶液,对照组以等量的蒸馏水代替,于妊娠9 d处死.在给药后发现随着注射川楝素剂量的增加,小鼠的流产率逐渐上升,CD4+、CD8+ T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羔羊营养限制期(第1~60天)和营养补偿期(第61~150天)体重和外周血液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选用80只体况中等、平均体重为(14.72±1.10)kg的3月龄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对照组(CG)、限制组Ⅰ(RG Ⅰ)、限制组Ⅱ(RGⅡ)和限制组Ⅲ(RG Ⅲ)4个组.营养限制期4组饲粮能氮水平分别为代谢能(ME):10.88、10.88、9.41和8.62 MJ/kg;粗蛋白质(CP):15%、10%、10%和5.7%.营养补偿期各组饲喂同一能氮水平饲粮(ME:9.75 MJ/kg;CP:12%).在试验期每周称重并在第1天、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和第150天饲喂前从各组羊颈静脉采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羔羊血液中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表明:1)营养限制结束,RG Ⅰ组、RG Ⅱ组和RG Ⅲ组平均体重均显著低于CG组(P<0.05).补偿期RGⅢ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G组(P<0.05).2)营养限制前期(第1~30天)各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浓度均呈上升趋势.补偿期结束时CD4+T淋巴细胞浓度RG Ⅰ组最低RGⅡ组最高,CD8+T淋巴浓度RGⅡ组最低RG Ⅰ组最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乌珠穆沁羔羊受不同能氮营养水平限制后体重和免疫机能有补偿效应,而且低能高氮比高能低氮限饲后得到的补偿效果较好,表明限饲蛋白质比限饲能量对补偿生长的负影响更大.蛋白质和能量同时限饲补偿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13.
以SPF雏鸡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培养、MTT及流式细胞检测技术,通过T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的增殖能力及其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的检测,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21日龄SPF雏鸡后,其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法氏囊)T细胞增殖能力及其亚型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IBDV感染SPF雏鸡后,其胸腺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于病毒感染后3~7 d显著降低,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于病毒感染初期明显低于对照雏鸡;法氏囊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在病毒感染初期迅速增加,而后持续低于对照雏鸡.表明SPF雏鸡感染IBDV后,其免疫器官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而作为病毒侵袭的主要靶器官,法氏囊在病毒感染初期有大量T细胞浸润,该项研究为进一步阐明IBDV的免疫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鸡肺脏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选择不同日龄海兰白鸡的肺脏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CD8~+细胞最初于18 d胚胎中出现,而CD4~+T淋巴细胞于孵化后1日龄雏鸡中出现。4日龄时,在初级支气管与次级支气管交汇处有淋巴细胞的聚集物,即形成了明显的支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BALT)。在定位分布上,各日龄CD4~+T淋巴细胞主要占据BALT的中央区域,而CD8~+T淋巴细胞主要环绕在外周。从56日龄开始,CD8~+T细胞较CD4~+T细胞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在三级支气管气道内壁中、房间隔中、气体交换区和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均有分布,散布在整个肺脏中。在数量变化上,随着日龄增长,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且35日龄之前CD4~+T细胞数量多于CD8~+T细胞,而此后各日龄CD8~+T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多于CD4~+细胞。以上结果表明,鸡肺脏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均呈日龄相关性变化,且该变化说明鸡35日龄之前肺脏以体液免疫为主,而之后则倾向于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5.
利用鸡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制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研究免疫器官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及其内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鸡接种细菌后呈典型的关节炎症状。脾脏肿大,表面呈网格状,法氏囊黏膜增厚,盲肠扁桃体和胸腺上散在出血点。光镜下脾脏淋巴小结早期数目增多,后期呈灶状坏死,法氏囊水肿,淋巴小结坏死液化。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脾脏在接种后7 d淋巴小结内的CD4 和CD8 T淋巴细胞已明显多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极显著(P<0.01);接种后7 d,法氏囊的淋巴滤泡周围的间隙中检出较多的阳性细胞,在接种后14 d CD4 T淋巴细胞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在接种后7 d差异显著(P<0.05),在接种后14 d差异极显著(P<0.01);而CD8 T淋巴细胞在接种后7 d就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盲肠扁桃体的CD8 T淋巴细胞在接种后7 d上升,21 d达到最高值;胸腺组织中阳性细胞数对照组和试验组都很少,试验组的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后免疫器官内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数目增多,表明T淋巴细胞参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鸡的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垂直感染引起鸡持续性病毒血症中的作用,在鸡胚发育第7天经卵黄囊接种REV建立先天性感染动物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日龄REV感染鸡外周血和免疫器官中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及其动态变化,进一步运用绝对荧光定量技术对病毒载量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7、15、30、45日龄时,感染组鸡胸腺、法氏囊、外周血以及脾脏中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血液和脾脏中的病毒载量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胸腺和法氏囊中的病毒载量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外周血和免疫器官中REV的m RNA表达水平与CD4~+CD25~+Treg细胞出现的频率呈正相关。研究提示:REV感染鸡体内高频出现的CD4~+CD25~+Treg细胞与REV的持续性感染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将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A组灌服1 mL的紫锥菊、黄芪合剂,B、C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灌服7 d。21日龄时A、B组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雏鸡胸腺、小肠中CD4+、CD8+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用药组和攻毒对照组相比较,CD4+T淋巴细胞差异显著(P〈0.05),但是CD8+T淋巴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4+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胸腺、小肠中24日龄时CD4+、CD8+T细胞数量较其他日龄差异显著(P〈0.05)。总试验期胸腺中CD4+、CD8+含量是所测总数的60%。表明紫锥菊、黄芪对机体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以胸腺中CD4+、CD8+含量多于小肠,能显著降低IBDV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小鼠后脾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占CD4+T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探讨Tregs与PCV2感染的关系,本研究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接种PCV2,分别在接种后第0 d、5 d、10 d、20 d、30 d和60 d取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FITC-CD4和PE-CD25单克隆抗体标记Treg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s占总CD4+T细胞百分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脾细胞中Tregs百分比从第5 d开始逐步上升,第20 d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感染组Tregs百分比第10 d、20 d、30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60 d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证明PCV2感染昆明小鼠后,可在小鼠脾脏内诱导明显的Tregs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可能在PCV2感染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应用CD3、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研究了CD3+T淋巴细胞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在鸡盲肠扁桃体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结果显示:CD3+、CD8+T淋巴细胞最初于11胚龄时出现,而CD4+T淋巴细胞在15胚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CD3+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中,CD4+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CD8+在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上皮内都有大量分布。在数量变化上,1~7日龄雏鸡各种阳性细胞的数量都骤然增加;而到7日龄时,雏鸡CD3+淋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CD4+、CD8+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从21日龄开始直到35日龄,雏鸡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加。试验证明,鸡在出壳后初期十二指肠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0.
高溢  刘凤会  姜海龙 《饲料研究》2012,(3):10-11,47
将16头猪随机分为2组,以猪霍乱沙门菌为致病菌对猪只进行攻毒,检测猪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尿素氮(SUN)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沙门菌感染后血清SUN显著降低,而对IGF-1影响不显著;攻毒后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