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揭示大菱鲆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0)的生理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分别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菱鲆脑组织中的nNOS进行定位研究.[结果]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菱鲆大脑皮质中有蓝色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存在.神经元呈梭形、锥形等形状,神经纤维呈串珠状且无序交织;小脑中NOS阳性神经元在分子层分布稀疏,在颗粒层分布密集,浦肯野细胞胞核淡染.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可观察到大脑皮质中nNOS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物质呈深棕色;小脑皮质的分子层、颗粒层及浦肯野细胞层均有nNOS阳性神经元分布,浦肯野细胞呈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结论]大菱鲆脑组织中的NOS类型主要限于nNOS,且nNOS在神经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进一步证实N0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一些共同的作用,但不同物种或相同物种不同组织中NO分布及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恒河猴卡耶哈岛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卡耶哈岛各部均分布有NADPH-d组化和nNOS免疫组化反应呈阳性的NOS神经元,胞体呈锥体形和卵圆形,突起阳性,中等大小,胞体直径13.6μm。结论:恒河猴卡耶哈岛内分布有形态和大小较一致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恒河猴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利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发现尾壳核内分布着大量形态多样的NADPH-d和nNOS阳性神经元,其胞体呈锥体形、多角形、纺锤形、梭形和卵圆形,直径9.6~27.2μm。在内囊中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形态多样。外髓板中有淡染的NADPH-d、nNOS弱阳性大细胞,直径27.2~54.4μm。恒河猴纹状体内有大量的形态大小不一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点带石斑鱼脑组织和视网膜中的一氧化氮(NO)含量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分布与活性,为深入揭示NO在点带石斑鱼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Griess试剂法,对点带石斑鱼脑组织和视网膜中nNOS的分布与活性及NO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经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阳性物质呈蓝色。在点带石斑鱼大脑中,NOS阳性物质位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小脑中,NOS分布在颗粒层的颗粒细胞、分子层的神经纤维和浦肯野细胞层的浦肯野细胞;在视网膜中,NOS分布于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层、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和视神经纤维层。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nNOS阳性物质呈深棕色。在大脑中,nNOS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小脑中,nNOS分布在颗粒层、分子层和浦肯野细胞层;在视网膜中,nNOS分布在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层、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和视神经纤维层。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点带石斑鱼脑组织和视网膜中的nNOS在显色后的硝酸纤维素膜上均出现3条免疫印迹条带,对应分子量分别为80、120和130kD。NO含量在点带石斑鱼脑组织和视网膜中分别为17.601±1.743和13.624±1.249μmol/L,nNOS活性在脑组织和视网膜中分别为38.070±3.047和23.748±2.860U/mg。【结论】在点带石斑鱼脑组织和视网膜中均存在nNOS,推测nNOS在点带石斑鱼脑神经及视神经系统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组织中的NO含量和nNOS活性均显著高于视网膜,是由于脑组织作为重要的中枢神经,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RT-PCR方法从鸡脑中扩增血管活性肠肽(VIP)基因片段,将其连接于pGM-T easy.分别利用pGM-T easy中T7和SP6启动子及其RNA聚合酶,以线性化的VIP/pGM-T easy为模板转录合成正、反义DIG标记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将合成的探针用于探查VIP-mRNA在鸡肠Remak神经(INR)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INR的神经元胞体中有VIP-mRNA的转录,且这种神经元数量众多;原位杂交阳性神经元胞体大部分是大型神经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阳性神经元胞体在INR神经节中呈层状或成群分布.INR的神经纤维呈弱阳性.在节间束也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分布.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INR中有VIP神经元存在.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方法从鸡脑中扩增血管活性肠肽(VIP)基因片段,将其连接于pGM-T easy.分别利用pGM-T easy中T7和SP6启动子及其RNA聚合酶,以线性化的VIP/pGM-T easy为模板转录合成正、反义DIG标记R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将合成的探针用于探查VIP-mRNA在鸡肠Remak神经(INR)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INR的神经元胞体中有VIP-mRNA的转录,且这种神经元数量众多;原位杂交阳性神经元胞体大部分是大型神经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阳性神经元胞体在INR神经节中呈层状或成群分布.INR的神经纤维呈弱阳性.在节间束也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分布.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INR中有VIP神经元存在.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在雌性山羊颈前神经节(SCG)中的分布特点及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雌性山羊SCG中,LHR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胞体的胞膜和胞质中,为LHR强阳性或中等阳性。部分神经元胞体可见其突起,为LHR中等阳性。图像分析表明,LHR在神经元和非神经元中的表达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SCG具备接受LH作用的条件,提示LH可能会影响SCG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对其支配的头面部腺体、血管以及眼睛、咽喉等器官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10只青紫蓝兔脑内开胃素(Orexin) A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显示,Orexin A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背内侧核、穹隆周核、外侧区、前区和后区以及底丘脑的未定带。Orexin A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在端脑分布于大脑皮质、尾状核、隔核和杏仁核;在间脑分布于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和垂体;在中脑分布于中央灰质、前丘、后丘、黑质、网状结构和中缝核;在脑桥分布于蓝斑、网状结构和中缝核;在延髓分布于极后区、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在小脑和脊髓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肠系膜后神经节是否对孕激素具有反应性。【方法】试验选取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在肠系膜后神经节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孕激素受体阳性神经元在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广泛存在,强阳性产物存在于神经元胞核中,阳性产物存在于整个神经元胞体以及神经元核仁中。在神经节中神经纤维,微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出现了阳性产物。【结论】在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中存在孕激素受体。  相似文献   

10.
肉用雏鸡下丘脑内生长抑素mRNA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地高辛标记反意生长抑素c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5日龄AA肉鸡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外侧核吻侧部,后内侧核和后核吻侧部以及乳头体外侧核。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胞体为圆形,梭形和椭圆形,直径7-20μm。胞质内均有强度不等的黑色或蓝黑色杂交反应物。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胞体在下丘脑各我的分布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其  相似文献   

11.
竹缺爪螨种群空间格局及时序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空间格局并分析其时序动态,结果表明:竹缺爪螨卵及卵壳在林间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3年生以上竹(受害株率为97.4143%),2年生以下竹分布株率仅占0.8571%,这说明该螨主要危害3年生以上竹,且以聚集为危害为主。卵和幼螨群体在年周期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对若和成螨具跟随效应。若虫和成螨存在明显的聚集-扩散周期,10a中大多数时期呈聚集分布,少数时期呈均匀分布或Poisson分布。这与该螨生物学特性及气候、营养条件密切相关。图1表2参8  相似文献   

12.
水稻颖壳叶绿素含量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类型水稻品种为例,对开花后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与籽粒灌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当天强势粒的颖壳叶绿素含量高于势弱,但开花10d后强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弱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慢,开花后颖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籽粒与籽粒尤其是弱势粒的灌浆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强,弱势粒颖壳最大的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与最终粒重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开花授粉后,套不透明袋能显著降低谷粒的千粒重,据此推测,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可能参与了光合作用并对最终粒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虑非自治平方 L ogistic模型 Δxn=rnxn(1- bxn- kn- cxn- kn2 ) ,n=0 ,1,2… ,其中 { rn}为非负实数列 ,b≥ 0 ,c>0 ,{ kn}是非负整数列 ,{ n- kn}非单调递减 ,且 limn→∞(n- kn) =∞ ,给出了保证其每一正解 { xn}满足 limn→∞xn=x的一族充分条件 (其中 x是正平衡点 ) ,并推广和改进了已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以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北华1号”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土壤水分、施氮量、施磷量)五水平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通过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研究了水肥耦合对蓝靛果忍冬幼苗细根生长和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施氮量、施磷量与蓝靛果忍冬幼苗细根的根长和比根长呈正相关,施氮量和施磷量耦合效应对根长影响最显著,土壤水分和施氮量耦合效应对比根长影响最显著;土壤水分、施磷量与蓝靛果忍冬幼苗根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peroxide dismutase,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均呈负相关,施氮量和施磷量耦合效应最显著,适水适氮适磷组合处理最有利于细根生长和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稳定。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施氮量为3.8 g·株-1、施磷量为1.9 g·株-1的处理细根根长和比根长均最优,1~3级根根长分别为338.69、159.65、86.21 cm;比根长分别为225.26、53.22、216.24 m·g-1。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施氮量为2.4 g·株-1、施磷量为1.2 g·株-1的处理抗氧化酶活性最低,SOD、POD、APX、GSH-Px的活性分别为7.62、10.44、44.00、1.43 U·g-1·min-1。研究结果发现,水分和施氮量分别为蓝靛果忍冬细根生长和根抗氧化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为蓝靛果忍冬苗期立地筛选、水肥配施等栽培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桂产肿节风药材的23种无机元素含量,评价其安全性,为桂产肿节风药材的应用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采自广西不同产地的11批次肿节风药材为试验材料,微波消煮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其Ti、 As、 B、 Ca、 Na等23种元素含量,再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结果】肿节风药材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其中K(10888 mg/kg)、 Ca(5319 mg/kg)、 Fe(349.2 mg/kg)、 Na(115.6 mg/kg)和Zn(107.5 mg/kg)的平均含量远高于其他元素, As(0.1348 mg/kg)、 Mo(0.1048 mg/kg)和Sb (0.0477 mg/kg)含量较低; 23种无机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有13个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下同)、 14个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 1个呈极显著负相关、 9个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As、 B、 Fe、Sr、 Sn、 Hg和Mn是肿节风的特征无机元素;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肿节风药材中Pb、 Hg和Cd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72.73%、 45.45%和18.18%,所有样品综合污染指数均超安全级别,其中36.36%处于警戒级别, 63.64%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结论】初步明确肿节风的无机元素组成,筛选出7种特征无机元素,并绘制出无机元素图谱,该结果可为肿节风药材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江苏部分地区小菜蛾对常规农药的抗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和淮安等地区采集的小菜蛾进行室内抗药性测定,发现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为78~324倍;对敌敌畏抗药性为10倍;对灭多威抗药性为25倍左右;对杀虫单、氟铃脲、宝路、抑太宝和锐劲特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菊酯类农药、敌敌畏和灭多威已失去防治小菜蛾的实际意义;氟铃脲和灭虫灵对小菜蛾有优异的防效;将杀虫单配成微乳剂可提高对小菜蛾的防效。  相似文献   

17.
半乳糖对产蛋鹌鹑的卵巢毒性及牛磺酸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20只5月龄产蛋日本鹌鹑随机平均分成4组,进行两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各组鹌鹑在正常饲料中分别添加A.对照(不添加牛磺酸和半乳糖);B.1%牛磺酸;C.10%半乳糖;D.10%半乳糖+1%牛磺酸;第二阶段各组鹌鹑在正常饲料中分别添加A.对照(不添加牛磺酸和半乳糖);B.1%牛磺酸;C.5%半乳糖;D.5%半乳糖+1%牛磺酸。记录各组鹌鹑产蛋个数、重量、采食量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相比,10%的半乳糖(C组和D组)使鹌鹑产蛋量和采食量都显著下降(P<0.05)。半乳 糖处理9~10d后,C组鹌鹑几乎停止产蛋,且死亡率达 到20%,是其它3组(3.33%)的6倍多(P<0.05)。牛磺 酸对半乳糖引起的产蛋量下降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且D 组鹌鹑的产蛋量始终高于C组。在第二个阶段,当半乳 糖含量降至5%时,C组和D组鹌鹑的产蛋量及采食量都逐渐提高。D组鹌鹑产蛋量的恢复速度显著高于C组(P<0.05)。在第二阶段试验结束时,D组鹌鹑的产蛋量和采食量几乎与A组和B组相等,这表明1%牛磺酸对5%半乳糖引起的卵巢毒性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抑制土地荒漠化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花生种植模式对荒漠化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部主要花生种植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2020年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物候特征和作物光谱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应用化学实验方法,结合SPSS等软件构建荒漠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将土地荒漠化程度划分为无荒漠化、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4个等级,与课题组2015年该地区的荒漠化数据库进行荒漠化程度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农林复合模式、沙平地防护林-花生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沙平地-花生模式、砂质丘陵-花生模式5种模式对减轻荒漠化的能力依次降低。农林复合模式、沙平地防护林-花生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均有使荒漠化逆向演替的效果,但演替程度逐渐降低,其中农林复合模式是最适种植模式,砂质丘陵防护林-花生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沙平地-花生、砂质丘陵-花生模式均有使荒漠化正向演替的效果,演替程度逐渐增加。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地进行荒漠化评价,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荒漠化演替方向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不合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