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84-4385,4465
2013年在辽宁省彰武县选取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对改良小气候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小气候的改良效果中,模式大扁杏-花生-玉米>大扁杏-麻黄草>樟子松-花生>原始荒地,3种模式能不同程度缓和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缺水状况,减少水分蒸发散失,对于改善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石漠化区农业土地利用对浅层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喀斯特浅层地下水化学变化及农业种植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对不同生态区(阔叶林区、农林交错区、旱作农业区、复合农业区)进行植被和土壤调查及浅层地下水和地表径流水的采样分析。【结果】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模式从阔叶林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旱作农业生态系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方向的演替过程中,其浅层地下水的HCO3-、SO42-、Ca2+、Mg2+ 、Na+、K+ 、NH4+、Cl- 、PO43-、NO3-、Pb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低复种指数地区表现为NH4+及Pb、Cd含量的增加,而在以种指玉米或水稻、疏菜或油菜的高复种指数地区则表现在NO3-、SO42-、NH4+及Pb、Cr和Cd含量的增加。【结论】高复种指数农业区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浅层地下水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作物种植结构和施肥水平是影响地下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喀斯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土地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的生产发展,威胁地区生态环境发展,设置沙障是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菊芋不仅可作为优良的饲料作物,也可作为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的植物种。为探明高寒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沙障对菊芋生长的影响,总结出适宜沙珠玉地区“沙障+菊芋种植”治理模式,本研究对沙珠玉地区5种不同类型沙障(柴草条带沙障、尼龙袋沙障、黏土沙障、燕麦沙障、小麦沙障,以裸沙地为对照)下菊芋的株高、基径、节间、叶片数、生物量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菊芋的株高、基径、节间、叶片数、生物量在不同类型沙障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菊芋的株高(64.40±5.69 cm)、基径(10.43±0.74 mm)、节间(5.60±0.32 mm)、叶片数(27.33±2.23个)、生物量(地上部分549.60±39.09 g;地下部分562.27±28.24 g)均以小麦沙障下的表现最佳;(3)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小麦沙障+菊芋”种植模式是更适宜沙珠玉地区“沙障+菊芋”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并与常用植被归一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指数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植被归一化指数,更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5.
根据川中丘陵区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进行的土地利用调整,对6种土地利用方式(柏树林、梨树-蔬菜复合系统、核桃-油菜复合系统、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全钾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的趋势.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柏树林>梨树-蔬菜>核桃-油菜>核桃-花生>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全氮:柏树林>梨树-蔬菜>核桃-花生>核桃-油菜>核桃林>玉米地;土壤全磷:梨树-蔬菜>核桃-花生>玉米地>核桃林>核桃-油菜>柏树林;土壤全钾:核桃-油菜>柏树林>核桃林>梨树-蔬菜>核桃-花生>玉米地.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农林复合模式,表现出较强的供给氮素的能力;梨树-蔬菜复合系统对磷素有较强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多伦县沙质荒漠化评价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荒漠化进行分类与评价,建立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修正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分解的TM影像植被分量,建立适于提取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模型来提取植被信息;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裸沙占地百分比;用实测数据与热惯量进行拟合,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建立拟合方程反演土壤含水率;引入遥感代用指标获得土壤氧化铁含量;采用目视解译获得土壤质地的编码图并进行影像化.获取每个像元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在现有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评价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与高尚武模型沙漠化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模型总体精度达90.3%,较高尚武模型提高21.6%,尤其在评价耕地时,精度提高35%,体现了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的科学性.所建立的遥感信息模型评价土地荒漠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以稳定玉米产量为目的的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间作体系产量、产量构成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行比分别为2∶3、2∶4、3∶3、3∶4)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净面积上产量随净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玉米花生2∶4模式净面积上玉米公顷穗数和产量最高,其间作花生产量最高,是该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的一种间作模式;各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玉米花生3∶4模式系统产量最高,2013、2014年分别达到8 367.0、10 432.5 kg/hm2,均高于同年玉米单作对照和其它间作模式系统产量,其间作玉米、花生产量较高,获得最大土地当量比和系统产量,土地利用效率提高15%、2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粮增油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分平衡的黄土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该文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降雨、地形与小流域侵蚀泥沙的来源及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基于林水平衡,体现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水土保持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原理与技术.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配置模式为:①当坡面的坡度<25°时,营造农地防护林,坡面防护林,农林复合经营,复合农林业经营模式包括隔坡梯田、隔坡水平沟、水平梯田.隔坡面以经济树种为主,隔坡长与田面宽应根据生态经济原则确定,坡面防护林以防止地表股流的冲淘侵蚀为主.②当坡面的坡度>25°时,应发展林牧业,采取林草复合,封山育林与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治理模式.③沟谷地配置固沟拦沙滤水林模式,降低流速,减少冲力,拦沙滤水.采取林草复合,封山育林与人工种植相结合,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防护林体系应基于小流域的水分生态环境合理分布.防护林体系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合理配置应遵循不同立地的生物量允许值,林水平衡,适度造林,达到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稳定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状况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NOAA-AVHRR为数据源,提取荒漠化信息植被指数(NDVI),利用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盖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以植被指教为土地荒漠化评价的定量依据,对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划分,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近十年来的荒漠化状况,得出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严重、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大指标.结果表明,当地传统的农作物关联度最小,可见这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差;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该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大指标.结果表明,当地传统的农作物关联度最小,可见这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差;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该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鄱阳湖地区花生生长条件和生产特点,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机具选型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适合鄱阳湖地区丘陵红壤花生播种、收获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为红壤丘陵山区花生种植提供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和生态经济效益。【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当地梨树林地及其林下不同作物形成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紫色土区梨树-油菜-玉米(M1)、梨树-油菜-花生(M2)、梨树-小麦-玉米(M3)和梨树-小麦-甘薯(M4)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结果】M1、M2、M3和M4 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投结构相似,均以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为主,劳力和化肥能值占主导地位。M1模式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上最有优势,独自发展能力最强;M4模式对自然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最低,自然环境负荷程度最小,能值可持续性指标最大;M2和M3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自给率相近,但M2模式对环境压力小,更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科技水平低下,应加大有机能投入。梨树-油菜-玉米模式是当前最优的一种模式,梨树-小麦-甘薯模式最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土地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内荒漠化类型、程度、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1)保护区荒漠化土地表现为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两种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为383 692.68 hm~2,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30%.2)保护区荒漠化程度较重,以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5.20%;两种荒漠化类型发生的荒漠化程度不同,风蚀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占风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5.59%,而盐渍化荒漠化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以中度荒漠化为主,占盐渍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3.31%.3)保护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保护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56%,且以风蚀荒漠化为主,面积达343 558.6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荒漠化的程度不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的43.01%和87.42%,草地以重度为主,占草地荒漠化面积的63.20%,未利用地以极重度为主,占未利用地荒漠化面积的89.28%.【结论】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单一以风蚀为主,荒漠化发生程度较重,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且主要存在未利用地中,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封育保护减少人为破坏是遏制保护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由于大量的土壤养分、有机质、粘粒等伴随着表土的丧失,导致土壤退化。农林复合经营在解决农林争地、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满足人们对各种农林产品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黄土地区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总结了黄土区坡耕地复合经营模式,分析七种优良模式的组成种类、结构特点、种植及管理特点,为黄土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系统合理结构模式建立、经营管理以及防治坡耕地退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和生态经济效益。【方法】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当地梨树林地及其林下不同作物形成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紫色土区梨树-油菜-玉米(M1)、梨树-油菜-花生(M2)、梨树-小麦-玉米(M3)和梨树-小麦-甘薯(M4)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结果】M1、M2、M3和M4 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能投结构相似,均以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为主,劳力和化肥能值占主导地位。M1模式的生产效率最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上最有优势,独自发展能力最强;M4模式对自然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最低,自然环境负荷程度最小,能值可持续性指标最大;M2和M3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自给率相近,但M2模式对环境压力小,更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紫色土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科技水平低下,应加大有机能投入。梨树-油菜-玉米模式是当前最优的一种模式,梨树-小麦-甘薯模式最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6个花生品种春播起垄覆膜、春播平地覆膜、麦垄套种、夏直播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及64个花生品系贮藏1个月、4个月、8个月后的油酸、亚油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春播起垄覆膜和春播平地覆膜种植模式花生的油酸含量平均为52.26%、油酸/亚油酸(O/L)平均为1.80,大于夏直播和麦垄套种种植花生的油酸平均含量4...  相似文献   

18.
低丘红壤区典型复合农林模式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江西省鹰潭市纯林(南酸枣)、农林复合(南酸枣间作花生)、纯农(花生单作)3种农业模式的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生理效应的研究,初步发现该区典型复合农林系统的净光合速率等生理生态功能最高,可达到单作的2倍以上,并且具有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功能,是该地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木薯间作适宜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丘陵红壤旱地花生主产区,以花生、木薯纯作为对照,通过不同花生木薯间作研究了木薯对花生负面空间影响距离和木薯间作适宜行距,及间作木薯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间作木薯(不明显降低花生产量的前提下)种植系统中木薯对花生的负面影响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木薯间作适宜行距不低于374 cm;且花生木薯宽行间作可明显提高丘陵红壤的土地利用率,纯收入提高58.3%。  相似文献   

20.
正山东省的花生田多分布在丘陵旱薄地,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是目前山东丘陵旱地花生产区的主要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花生的连作障碍,稳定了花生面积和产量,但由于浇水困难和土地瘠薄,种植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低,投入产出比低。近年来,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基于在青岛的多年研究,探索优化创新种植模式,总结出"稳定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种地养地结合提升耕地质量、覆盖裸露土地固碳减排、减少肥料投入提高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