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的采集和体外成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酶消化配合机械分离,采集10日龄小鼠腔前卵泡中的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复合体(OGCs),以自制的胶原膜为底物,在MEM培养液中培养10d,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复合体由110.5±18.6μm增长到184.4±60.6μm,卵母细胞由56.25±2.0μm增长到82.0±10.5μm.36.7%的OGCs具有5层以上颗粒细胞,其中9.1%放出第一极体。  相似文献   

2.
酶消化配合机械分离,采集10日龄小鼠腔前卵泡中的卵母细胞一颗粒细胞复合作(OGCs),以自制的胶原膜为底物,在 MEM培养液中培养 10 d.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复合体由 110. 5±18. 6 μm增长到 184.4±60. 6 μm,卵母细胞由 56. 25±2. 0 μm增长到 82. 0±10. 5μm.36.7%的OGC.具有5层以上颗粒细胞,其中9.1%放出第一极体。  相似文献   

3.
鸡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和聚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鸡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起源于孵化前胚盘的明区,而后逐渐迁移至胚体的头前侧部的生殖新月区,并于孵化约22h时,大量聚集于此(31 ̄38个),随着鸡胚内,外血管的发育,PGCs则进入血管中,并顺着血管于孵化约36h(10期)时首次迁移到胚体上。孵化至44 ̄52h(11 ̄13期)时聚集(约105个)于胚体的心脏、大血管及头部间充质中。最后,PGCs于孵化62h(17期)时大量迁移至胚体后  相似文献   

4.
重组牛生长激素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307枚A、B级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分别培养于:改良TCM199+FSH(10μg/ml)+LH(20μg/ml)+20%NCS(A液)、A液+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15ng/ml、改良TCM199+hCG(20μg/ml)+rbGH+20%NCS三种培养基中,获得531%、679%和635%的成熟率。结果表明,rbGH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屠宰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屠宰白山羊卵巢在25~35℃下于2~3小时运回实验室。每个卵巢获可培养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合体(COC)042个(193456);可培养COC在M199+hCG1IUml+17-β-雌二醇1μgml+牛血清白蛋白10mgml+庆大霉素50IUml的培养微滴中于5%CO2、空气、饱和湿度或标准气(5%CO2、5%O2、90%N2)、饱和湿度,39℃培养24~26小时,卵母细胞成熟率为903%(186206)。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为715%(133186)。结果表明此培养系统适合于屠宰白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相似文献   

6.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鳠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鳍鳠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鱯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前后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牛卵立-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体外成熟前后卵母细胞、卵丘细胞及它们之间联系的结构特征.体外培养前,卵母细胞微绒毛数量较少,有的伸入秀明带中;各种细胞器集中分布于皮质区,形成“细胞器带”;核膜可打褶,核仁致密化.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之间形成间隙连接;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致密、形态多样.成熟培养后.微绒毛增多.卵周隙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消失,脂滴伴随着线粒体内迁.少数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皮质区形成“细胞器游离带’;皮质颗粒开始沿质膜下呈线状排列,但有的仍成团分布;排出第一极体处无微绒毛.中期赤道板附近无细胞器;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间联系中止;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  相似文献   

9.
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体外成熟前后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牛卵立-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体外成熟前后卵母细胞、卵丘细胞及它们之间联系的结构特征.体外培养前,卵母细胞微绒毛数量较少,有的伸入秀明带中;各种细胞器集中分布于皮质区,形成“细胞器带”;核膜可打褶,核仁致密化.卵母细胞与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之间形成间隙连接;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致密、形态多样.成熟培养后.微绒毛增多.卵周隙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消失,脂滴伴随着线粒体内迁.少数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皮质区形成“细胞器游离带’;皮质颗粒开始沿质膜下呈线状排列,但有的仍成团分布;排出第一极体处无微绒毛.中期赤道板附近无细胞器;卵丘细胞间及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间联系中止;卵丘细胞中线粒体转变为幼稚型.  相似文献   

10.
对羊奶干酪成熟90d内理化和生化特性的研究表明:成熟前期总固体增加速度较快,后期缓慢;脂肪、蛋白质、灰分和食盐在整个成熟期间变化不大。在蛋白质降解产物中,水溶性氮(WSN)和非蛋白氮(NPN)从第2天到第7天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游离氨基酸(FAA)中主要是Ala,Met,Lys,His,Glu和Leu.游离脂肪酸(FFA)在成熟期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GPAG and commonly used FCS on porcine oocyte maturation and subsequent embryon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fertilization. COCs were aspirated from follicles and cultured for 16, 24, 32, 40 and 48 h in TCM-199 medium either with GPAG or FCS. After 24 h with GPAG, 89.4% of oocytes reached M Ⅰ stage while in th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FCS, only 27.7% of oocytes reached the same stage (P〈0.05). Prolonged incubation for up to 32 h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some of oocytes cultured in GPAG medium were at M Ⅱ stage (35.7%), few of oocytes from FCS medium were at M Ⅱ stage (7.5%) (P〈0.05). Both groups of oocytes reached the same stage of maturation within 48 h. After 48 h of culture, the oocytes with extruded polar bodies were inseminated. Fertilized oocytes were cultured in PZM3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3 mg.mL of BSA. After 7 day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embryo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uration of oocytes in the presence of GPA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ir subsequent developmental ability when compared with FCS supplementation (29.2% : 18.9% of blastocysts, P〈0.05). However, differenti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once blastocysts were formed in either group, they had the same total cell number (39 : 38) and the ICM/total cell ratio (0.26 : 0.28)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家兔卵巢的发育特征初步探讨了家兔卵巢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培养体系。采集新生或30日龄家兔卵巢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并分析家兔卵母细胞的体外发生与成熟情况与体内正常发育的兔卵巢卵母细胞之间的差异,来筛选和优化家兔卵巢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本试验从高糖DMEM、FSH浓度、BSA/血清等3个方面来筛选较好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①不添加高糖DMEM的M199培养液与添加的相比,卵巢上卵母细胞数量要多,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块上卵母细胞的形态会变得不清楚;②家兔卵巢组织在FSH浓度为50和100m IU/m l、添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生长较好,体外培养24d后,卵母细胞数量多,直径增加到65μm;③与添加BSA的培养液相比,添加血清的培养液中的卵巢卵母细胞生长状态较好,体外培养28d后,卵母细胞数量多,并且直径可达65μm。  相似文献   

13.
为给胚胎工程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对东北细毛羊不同胎龄胎羊卵巢卵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7周龄胎儿卵巢形成了原始卵泡雏形,10周龄才形成结构较完整的原始卵泡。2)卵母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卵母细胞膜双层不规则;核仁呈网状,单核仁或双核仁;核大多位于卵母细胞的边缘;并发现由双核构成的卵母细胞和胞质中形成不含细胞器的“透明区”;在10周胎龄卵巢,发现有1条线正将1个卵母细胞一分为二。早期线粒体多数圆形,但发现了1个线状的线粒体。随着卵母细胞发育,除圆形以外,还出现了类似菱形、不规则型、幼稚型的线粒体。单个粗面内质网可见,但高尔基体却很少见到。12周龄原始卵泡形成类似“透明带”物质。3)卵泡细胞核多数不规则,个别呈扁长形或纺锤形;卵泡细胞环绕于卵母细胞周围,早期数量少,随着卵泡发育逐渐增多。4)东北细毛羊胚胎卵巢卵母细胞发育的各阶段都有一定数量卵母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化———闭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12~13d小鼠颗粒细胞或21d小鼠卵丘细胞与14d小鼠直径55~65μm的卵母细胞共培养7d,发现单独培养、与颗粒细胞共培养、与卵丘细胞共培养的直径分别为54.2±1.6μm、65.2±2.3μm和63.4±3.4μm。而且,共培养提高了卵母细胞GSH的表达量(p<0.05)。在与颗粒细胞共培养7d后,11.1%(27/254)的卵母细胞能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达到MII期。说明了小鼠颗粒细胞或卵丘细胞能够促进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及减数分裂的恢复,为研究哺育动物卵母细胞的发育调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崭新的、化学试剂诱导去核卵母细胞为核受体的、无透明带的、手工体细胞核移植方法。【方法】将第一次减数分裂期小鼠卵母细胞进行诱导去核并去除透明带,去核卵胞质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粘合、电融合和SrCl2激活后,体外培养重构胚。【结果】重构胚融合率和激活率分别为84.8%和93.6%;胚胎2-细胞发育率为24.7%,4-细胞率为6.74%;2-细胞期克隆胚移植假孕受体后,没有获得怀孕受体;分别以“血清饥饿”胎儿成纤维细胞、新鲜细胞和冷冻保存细胞为供体作核移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细胞的融合率(69.3%)与其余两组(80.6%和84.8%)呈显著差异(P<0.05);激活率、2-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则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文将小鼠卵母细胞的化学去核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获得的克隆胚目前已发育到4-细胞期;另外,供体细胞的3种准备方式均不影响胚胎发育率。该方法属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提高核移植总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宜小麦幼胚培养的培养基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为小麦转化、遗传等提供依据.[方法]以7个春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材料,取开花后12~16 d的幼胚进行培养,20 d后统计幼胚一步成苗数和愈伤组织绿苗分化数.[结果]小麦幼胚在C17、MS和YP三种培养基上都能诱导一次成苗,其中YP培养基一次成苗率最高(75;),其次是MS(33.13;),最低的是C17(23.34;),YP培养基一次成苗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培养基,不同基因型间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差异明显.[结论]筛选出适宜小麦幼胚培养一次成苗的YP培养基和一次成苗和愈伤组织分化绿苗率都较高的材料新春9号,此材料可作为幼胚培养和转基因受体材料的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方法,观察了猪卵母细胞体外发育不同时期膜电位的变化.卵母细胞在体外发育0h膜电位为-8.97±0.5mV;体外成熟发育18h膜电位为-46.40±1.7mV;24h膜电位为+10.60±1.0mV;36h膜电位为+26.50±1.0mV;50h膜电位为+26.40±1.1mV;体外受精发育30h膜电位为-40.50±0.1mV.并据他人电镜观察结果,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不同时期膜电位与其代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两者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milrinone)对水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水牛卵母细胞分成3组,分别在含0、50、100μmol/L的milrinone的成熟液中培养16 h后,每组的一半卵母细胞用来染色,检验核成熟情况;另一半卵母细胞再在不含milrinone的成熟液中培养12 h,挑选形态正常的卵母细胞受精后培养。[结果]添加50和100μmol/L milrinone的成熟液成熟的卵母细胞的生发泡破裂(GVBD)比率分别为25.9%和12.1%,显著低于对照组(76.9%);但另一半卵母细胞再培养、受精后试验组(50、100μmol/L mil-rinone)的分裂率(59.3%和61.2%)和囊胚率(35.9%和31.1%)与对照组(56.7%和28.8%)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lrinone对水牛卵母细胞的成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成熟抑制解除后水牛卵母细胞仍可保持较高的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19.
栽培方式对哈密瓜光合速率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爬地和立架2种栽培方式,研究其对2个哈密瓜品种叶片光合速率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植株伸蔓期,爬地栽培低节位叶片光合速率高于立架栽培,而高节位叶片光合速率立架栽培高于爬地栽培;2种栽培方式在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植株生长,叶片光合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爬地栽培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果实发育初期(授粉后7 d左右),而立架栽培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发生在果实发育中期(授粉后20 d左右);在爬地栽培光合速率达峰值前,其值始终大于立架栽培,但之后立架栽培光合速率则显著高于爬地栽培;相比爬地栽培,立架栽培平均单果重增加163%~277%,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78%~309%。可见哈密瓜立架栽培比爬地栽培的产量和果实内在品质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锌吸收与分布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非超积累和超积累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吸收、分配和转运锌(Zn)的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植物不仅在生长速度上对Zn浓度的反应差异显著,而且在Zn吸收与分配特性上也有明显差异.非超积累生态型的最适生长浓度为0.001 mmol/L, 在此Zn水平下,生物量随处理时间基本呈直线性增长;而超积累生态型的最适生长浓度为1.0 mmol/L,生物量在处理前16 d呈直线性增长,以后趋缓.非超积累生态型地上部的最大Zn含量远低于超积累生态型;而根部的最大Zn含量,非超积累生态型显著大于超积累生态型.Zn在非超积累生态型细胞壁和可溶部分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在细胞器与膜部分的含量相对较低,而Zn在超积累生态型细胞壁中含量最高,其次是细胞的可溶部分.综合分析认为: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比非超积累生态型具有更强的Zn积累和耐受能力,前者可能是后者在高Zn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