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2013年8月至10月,采用跟踪观察法,在昭苏马场草甸草原上研究了放牧条件下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结果表明,在15h放牧时间观测中,乳用伊犁马各主要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是:休息>采食>游走>挤奶>其他>饮水;在8月、9月、10月其休息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55.92%,58.10%,56.49%,采食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33.01%,34.39%,38.37%;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8月到10月乳用伊犁马采食时间显著增加、游走时间显著减少(P<0.05),休息、饮水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在近14 h的观测时间中行走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8月、9月、10月依次为(5.61±0.19),(6.96±1.08),(10.90±0.99) km.  相似文献   

3.
选用4只舍饲青年杜泊公羊连续进行3昼夜行为习性观察,结果表明:试验羊昼夜采食193.3±35.5min,反刍409.4±40.3min,卧息541.6±23.2min,自由活动245.7±42.3min,其它行为50.0±4.7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2.1:1.0。反刍、卧息多发生在夜间(p<0.01),采食多发生在白天(p<0.01),白天与黑夜排粪、排尿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仔猪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品种采食行为差异,分析哺乳仔猪采食行为与其生产性能关系及母猪泌乳量对仔猪采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改进哺乳仔猪饲喂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大白猪仔猪相比,民猪仔猪平均每次摄食和探索时间更长,每日饮水和探索次数较低;民猪仔猪哺乳期日增重、相对生长速率与饮水和探索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断奶重与摄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大白猪仔猪哺乳期日增重、相对生长速率与摄食时间、饮水次数和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初生重与摄食次数和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民猪仔猪保育期末重与哺乳前期摄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保育期末重、日增重及相对生长速率与哺乳后期摄食次数和时间、探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大白猪仔猪保育期日增重、相对生长速率与哺乳后期摄食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保育期末重与探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低泌乳量组哺乳仔猪摄食次数和时间极显著高于高泌乳量组(P<0.01).由此可见,民猪与大白猪哺乳仔猪在摄食、饮水、探索行为发生频次和时长上存在较大差异,且仔猪采食行为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同;母猪泌乳量对哺乳仔猪摄食行为表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1年1月至6月,用瞬时扫描法对浙江萧山珍禽养殖场的疣鼻天鹅(Cygnus olor)进行了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疣鼻天鹅在孵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雄)性在孵化期重要行为的时间分配为:筑巢9.84%(雄4.67%),繁殖75.41%(雄4.14%),采食2.58%(雄7.85%),理羽4.00%(雄10.39%),站立1.52%(雄15.48%),游走0.52%(雄4.26%),警戒0.90%(雄3.93%),休息2.77%(雄30.74%),游泳2.23%(雄16.55%),洗澡0.24%(雄2.00%)。对不同性别疣鼻天鹅的时间分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孵化期雌雄疣鼻天鹅除在理羽行为上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行为都存在差异显著(P<0.05),在繁殖、站立、游走、休息、游泳及洗澡行为上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不同天气条件的比较,表明疣鼻天鹅不仅在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同,而且不同性别在行为时间分配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苗秀莲  刘传栋  程波  苗秀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68-15270
为探讨笼养条件下川金丝猴的活动规律,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编码、Oracle数据库、SQL语言处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笼养川金丝猴的行为。结果表明,笼养川金丝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行为比例最大(54.15%);取食(21.08%)、运动(12.00%)、梳理(5.37%)仅占38.45%。川金丝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取食行为在春季和冬季较多;休息行为在夏季最多,且从夏季到冬季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运动和梳理行为在秋季最多;冬季出现取食时间增加、休息与理毛时间减少的特点。各性别一年龄组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青少年猴和婴幼猴的运动和游戏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成年雌性组的梳理行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成年雄性组的休息行为所占的时间百分比最高。笼养川金丝猴的活动规律与野外基本一致,但明显受笼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河南奶山羊(青年羊、怀孕羊和哺乳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奶山羊在特定饲养管理条件下昼夜的行为时间为运动占22.35%;卧息占29.13%;采食占21.44%;反刍占25.59%;其他行为时间占1.49%(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2)不同生理期河南奶山羊取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P0.01);卧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0.01P0.05);而运动、反刍及其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3)奶山羊白昼运动多发生在8:00-11:00和16:00-19:00,放牧时间约6 h;采食有两个高峰期(8:30-10:30和16:00-18:00);反刍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13:00-15:30和23:30-2:00);卧息则多发生在夜间,伴随着反刍。其他行为随机发生,排便多在采食过程中发生。河南奶山羊行为和节律的发生与放牧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昆明动物园圈养水鹿、梅花鹿的饲养及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动物园圈养状态下水鹿、梅花鹿的饲养管理及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水鹿、梅花鹿的日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1 d中有早、晚2个明显的行为活动高峰期,梅花鹿的行为活动高峰期为早(7∶30~8∶30)、晚(14∶ 30~18∶30),水鹿1 d的活动高峰为早(7∶30~8∶30)、晚(14∶30~16∶30).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活动节律上水鹿与梅花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水鹿的雌、雄性在日活动节律上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水鹿的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45.72,取食29.72、站立17.78、移动2.99,梅花鹿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34.0 7、取食26.93、站立24.13、移动8.42;检验分析表明:两者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水鹿雌、雄体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 1),这些行为差异可能与其种类、性别有关.③在饲养管理上,根据鹿的不同生物学时期在饲料的组成成份上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新疆褐牛的牧食行为.[方法]在试验区设置轻度放牧(BA1)、中度放牧(BA2)和重度放牧(BA,),采用跟踪观察法观察新疆褐牛的牧食行为.[结果]7月,三种不同牧压下新疆褐牛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卧息时间>游走时间>饮水时间,反刍时间是BA1>BA2> BA3,且BA1与BA2和BA3有显著差异(P<0.05);8月份,采食时间BA3与BA1和BA2存在显著差异(P<0.05),卧息时间BA1与BA2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一天的放牧中采食和反刍是新疆褐牛的主要牧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对贵州省播州区2016—2022年捕获的1040只黑线姬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体重为(28.85±6.09)g,平均胴体重为(20.65±4.46)g,平均体长为(93.49±9.70)mm,平均尾长为(72.01±9.43)mm,平均后足长为(19.13±1.50)mm,平均耳高为(10.86±2.37)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增加,不同季节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旱作区各项形态指标均高于稻田区。  相似文献   

11.
捕食风险会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动物的生存适合度。以洛岛红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犬吠声录音模拟捕食风险,同时引入燕麦、糙米2种不同于普通饲料的新型食物,观察鸡对不同食物的采食时间和频次来了解鸡的采食偏好,并通过记录在鸡偏好食物旁设置犬吠声后鸡的采食变化情况及前后行为差异来探究捕食风险对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鸡对于糙米的偏好程度均极显著高于燕麦(P0.01),这种差异性即使在犬吠的影响下仍然存在;在提供犬吠声模拟的捕食风险后,2种性别鸡的行为时间分配情况均产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停歇不动行为明显增加,而移动、修饰等行为明显减少(P0.05);在无干扰条件下,雄性较雌性表现出更多的警戒行为,而有犬吠情况下,雄性个体的警戒行为减少,较雌性表现出更多的休息行为,而雌性个体的行为表现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犬吠声作为一种捕食风险的确会影响到鸡对新型食物的采食时间和采食频率,并且对鸡的行为时间分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及扬州市动物园48只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昼间行为进行观察,以Kappa阿片受体(Kappa Opoioid Receptor 1,OPRKl)为目的基因,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方法,利用引物P-5和P-9获得OPRK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并将二者进行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以确定OPRK1基因SNP与梅花鹿昼间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物P-5各基因型间与修饰行为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它行为EE型和FF型差异显著(P<0.05),而另外5种行为性状在各个基因型中没有检测到显著差异;引物P-9各基因型间卧息行为GG型和GH型个体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观望行为GG型、HH型和GH型3种基因型个体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修饰行为HH型和另外两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OPRK1基因多态性和梅花鹿昼间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田萍  刘玉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95-3697
随机选择5只50~60日龄,健康的加卡利亚仓鼠,2雌3雄,体重为(35.4±7.3)g,对其采食、饮水、排泄、睡眠以及繁殖等行为进行8 d的连续观测,并对仔鼠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加卡利亚仓鼠的日采食量为(9.28±1.32)g,以傍晚的采食量最多。采食持续时间平均为(17.4±4.9)min。日饮水次数平均为(13.13±2.1)次,日饮水量为(3.89±0.32 ml)。日排粪次数为(19.25±4.03)次,排粪量为(8.19±1.71)g,每次的排尿量0.8~1.5 ml。日睡眠时间为10~12 h,日间几乎处于睡眠状态。仔鼠从第2、3周龄开始体重增加较快,2月龄以后,体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ONS)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将符合新生败血症诊断标准的98例患儿按其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组(n=42)和晚发型组(n=56),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早发型组、晚发型组的胎龄分别为(37.05±2.75)、(35.48±4.12)周,出生体质量分别为(2.98±0.72)、(2.59±0.86) k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早发组发热的发生率为38.1%,低于晚发型组的75.0%(P<0.01).早发型组以检出无乳链球菌最高,占EONS检出株的57.1%(8/14);晚发型以检出表皮葡萄球菌最高,占LONS检出株的35.5% (11/31).结论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多见于足月儿,晚发型者则多见于早产儿,晚发型患儿的发热症状比早发型者更为常见;两型的病原菌方分布面特点不一,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大蟾蜍幼体的热适应特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应用温度梯度槽对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进行了研究。大蟾蜍蝌蚪期的最适温度为(15.77±2.21)℃,变态期为(24.26±2.88)℃,幼体期为(27.62±2.58)℃。在每一个发育期,幼体都有2个最适温度峰值,这一结果与最适性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282.521,P<0.001,df=2,N=150)。蝌蚪期的最高逃避温度为(32.45±1.25)℃,变态期为(35.11±1.29)℃,幼体期为(37.83±1.72)℃。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逃避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F=119.585,P<0.001,df=2,N=90)。蝌蚪期的最高致死温度为(36.56±1.3)℃,变态期为(38.45±1.53)℃,幼体期为(39.96±1.39)℃。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致死温度存在显著差异(F=35.372,P<0.001,df=2;N=60)。  相似文献   

16.
潘昌滨  木仁  岑露 《特产研究》2023,(3):24-29+37
为了解笼养猕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提高动物园猕猴饲养管理水平,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猕猴的休息和摄食频次在晴天和阴天差异显著(P<0.05),但晴天行为的发生频次与阴天相似;4个季节的日活动时间中,雄性、雌性猕猴的休息(69.71%)最多、摄食次之、鸣叫最少;雄性猕猴的休息和鸣叫频次在4个季节均高于雌性,而雌性猕猴的移动、梳理和玩耍频次高于雄性;一年中成年猕猴的休息频次最高(62.78%)、青年猕猴的梳理行为频次最高(9.17%)、而幼年猕猴的移动行为频次最高(12.63%)。季节、天气、游客以及猕猴的性别和年龄等影响笼养猕猴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以期为动物园猕猴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1GF)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检测56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P1GF的表达水平,根据胸部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胸膜增厚组17例和未增厚组39例,分析胸腔积液中PIGF含量与胸膜增厚、胸水吸收时间及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结果 胸膜增厚组胸腔积液中P1GF水平为(1114.59±120.69) ng/L,明显高于胸膜未增厚组的(878.61±116.5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积液吸收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胸水吸收时间<2周18例,2~4周30例,>4周8例,P1GF水平分另别为(945.56±92.46)、(1080±152.43)、(1138±218.38) 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中P1GF表达水平与患者胸水总蛋白量呈正相关(r=0.269,P<0.05).结论 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P1GF表达水平与胸膜增厚、胸水吸收时间及胸水总蛋白量关系密切,机制可能是P1GF通过刺激胸膜血管生成和渗透性增加而促进结核性胸膜炎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采食通过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放牧对黑山羊采食行为及草地生产力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黑山羊采食行为在季节间均有较大差异;以5 min为观察时间段,同一季节采食行为表现为,高强度放牧显著减少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每口食量、日采食量(P0.05);不同季节相同放牧强度,采食行为表现为:春季显著提高采食时间、行进步数、站立时间、每口食量(P0.05),而夏秋季显著提高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P0.05);总体而言,春季能显著提高黑山羊反刍时间、反刍食团数(P0.05),夏秋季能显著增加食团咀嚼时间和次数(P0.05)。采食采食行为参数与草地生产力关系表现为,在草地生产力处在中等水平时,采食时间和站立时间较低,采食口数、吃草频数、日采食量均较高;随草地生产力增加,山羊采食速度降低,单口采食量则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对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细胞治疗及常规育儿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视听刺激等综合干预,5个疗程后以总有效率、脑智能区评分及发育商评分来评估整体疗效及智能发育状况.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6.27%,对照组为84.90%,总有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3.98,P<0.05);对照组五个智能区(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社交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分别为(79.35±10.27)、(82.45±9.83)、(84.75±10.52)、(81.17±10.77)、(80.74±10.29)分,发育商评分为(80.63±10.84)分;干预组分别为(94.55±13.73)、(92.63±12.47)、(94.37±13.26)、(92.25±13.36)、(91.27±12.58)分,发育商评分为(91.75±13.67)分,两组各智能区评分及发育商评分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其临床疗效较常规育儿指导及康复训练更优越,因而早期综合干预对改善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预后及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夏、冬季白昼秦岭羚牛的活动时间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夏季秦岭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分别为每头每天1.92,0.54和0.92次,冬季分别为每头每天1.23,0.31和0.85次;秦岭羚牛每天的活动状况与气温的变化相关。【结论】圈养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大,与野外生存的群体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