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富氮水平(16、6、0.5和0 mg.kg-1)没顶全淹、冠层半淹和根部渍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下枫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或NPQ)随富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则相反。不同富氮水平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淹水1~30 d各富氮处理间的Fv/Fm差异均不显著,但淹水40 d,各处理间的Fv/Fm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而且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富氮可缓解淹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胁迫损害,枫香在富营养的湿地环境中适应性更强,可作为滩地造林和湿地绿化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2.
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对富氮水平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富氮水平(16、6、0.5和0 mg.kg-1)没顶全淹、冠层半淹和根部渍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下枫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或NPQ)随富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则相反。不同富氮水平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淹水1~30 d各富氮处理间的Fv/Fm差异均不显著,但淹水40 d,各处理间的Fv/Fm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而且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富氮可缓解淹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胁迫损害,枫香在富营养的湿地环境中适应性更强,可作为滩地造林和湿地绿化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耐淹基因型水稻分蘖期对淹涝胁迫的生理差异。[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FR13A、9311、IR64和OM052为供试材料,进行2、4、5、7 d淹涝胁迫处理并分别恢复3和5 d,研究不同程度淹水对分蘖期水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淹水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及地上相对含水量下降;根冠比增加,根长变短;淹水处理诱导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在没顶淹水4 d时,OM052的SOD、POD和CAT的酶活性及MDA含量比对照增加分别增加了50.0%,25.8%,50.5%和17.9%。没顶淹水5 d后,仅OM052和耐淹品种FR13A存活。[结论]淹水5 d可能是分蘖期水稻淹水胁迫的转折点,OM052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耐淹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根系对涝渍土壤条件的适应性,通过人工模拟涝渍胁迫,从形态和生理两方面探讨了涝渍胁迫对2年生白桦实生苗根系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渍水和淹水3个处理,处理时间为36d。结果表明:1)渍水和淹水处理下都使根部产生不定根,渍水处理产生不定根多于淹水处理;2)在淹水处理下,根系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3)POD的活性变化与SOD活性变化相同,渍水和淹水处理下,SOD和POD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4)淹水处理下,根系中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5)3个处理之间脯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渍水和淹水处理下,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白桦根系通过生成不定根和生理生化的改变,从而降低在涝渍胁迫对根系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以紫丁香(Syringa-oblata)、暴马丁香(Syringa amurensis)、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仪研究了NaCl和淹水双重胁迫对3种丁香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对细胞膜伤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和淹水双重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深度的增加,各处理丁香幼苗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光系统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和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逐渐下降,初始荧光(Fo)、丙二醛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PS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先上升后下降,丁香幼苗叶片的光合机构受到了破坏,并且伤害了叶片的膜系统.3种丁香对盐渍和淹水双重胁迫的耐受能力表现为暴马丁香>小叶丁香>紫丁香.  相似文献   

6.
以黄瓜品种津研7号(Cucumis sativus L.cv.Jinyan No.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淹水胁迫时间对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地上部鲜重、总根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与不淹水对照差异不显著,根鲜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则显著高于对照,但根尖数量、根分叉数量与对照相比先增后减,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说明黄瓜能耐受一定程度的淹水胁迫,但耐淹水胁迫的能力有限,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受到显著伤害,光合作用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套盆法,以丝瓜品种‘江蔬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淹水0、14、21 d和恢复7 d后)和不同程度淹水处理(根淹、半淹)后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淹水胁迫下丝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而苹果脱氢酶(MDH)活性显著降低;半淹处理丝瓜幼苗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根淹处理的,且淹水14 d后与淹水21 d后测定的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淹水胁迫对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双套盆法,以丝瓜品种‘江蔬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淹水0、14、21 d和恢复7 d后)和不同程度淹水处理(根淹、半淹)后丝瓜幼苗生长及呼吸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淹水胁迫下丝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而苹果脱氢酶(MDH)活性显著降低;半淹处理丝瓜幼苗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根淹处理的,且淹水14 d后与淹水21 d后测定的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朱进  于斌 《湖北农业科学》2016,(6):1463-1465
以黄瓜品种津研7号(Cucumis sativus L.cv.Jinyan No.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淹水胁迫时间对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地上部鲜重、总根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与不淹水对照差异不显著,根鲜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则显著高于对照,但根尖数量、根分叉数量与对照相比先增后减,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说明黄瓜能耐受一定程度的淹水胁迫,但耐淹水胁迫的能力有限,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受到显著伤害,光合作用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0.
以黄瓜品种津研7号(Cucumis sativus L.cv.Jinyan No.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淹水胁迫时间对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与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的株高、叶片数、地上部鲜重、总根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与不淹水对照差异不显著,根鲜重、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则显著高于对照,但根尖数量、根分叉数量与对照相比先增后减,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说明黄瓜能耐受一定程度的淹水胁迫,但耐淹水胁迫的能力有限,淹水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受到显著伤害,光合作用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水产下脚料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被大量废弃。本研究筛选几株能高效发酵水产下脚料的菌株,分解下脚料产生游离态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素。从市售微生物肥料、土壤、腐败鱼体中的微生物分离出44株菌,分别进行单一发酵水产下脚料实验、解磷解钾固氮实验、协同拮抗实验以确定能较好共同发酵水产下脚料的菌株;并通过建立聚类树,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推断菌株的生物属性。最终筛选得到的4株菌分别为,GP2食酸菌、GS4假单胞菌、ZP1黑曲霉和ZP3酵母菌。筛选确定的4株菌,具有较好的发酵水产下脚料产生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素的能力,且4株菌作用的发酵液中氮、磷、有机质含量均超过国家微生物肥料标准,这4株菌可以用于水产下脚料发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WRKY转录因子与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密切相关。通过对大豆WRKY转录因子基因GmWRKY148的克隆及在大豆发状根中过表达后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分析,探究大豆与大豆疫霉菌互作的作用机理。【方法】以拟南芥的AtWRKY44序列为探针,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大豆Williams 82的根部组织中得到其同源基因Glyma.14G199800,命名为GmWRKY148。对GmWRKY148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子叶和接种大豆疫霉菌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利用双酶切的方法将GmWRKY148完整的CDS序列连接到植物过表达载体p Bin GFP2中,利用基因枪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洋葱表皮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经过GFP荧光筛选和qRT-PCR检测,获得大豆过表达GmWRKY148的阳性发状根(OE-GmWRKY148)和转入p Bin GFP2空载体(EV)的阴性对照发状根。对过表达GmWRKY148发状根和阴性对照发状根接种大豆疫霉菌,统计病斑长度、疫霉积累量和卵孢子萌发情况。【结果】GmWRKY148的CDS序列全长为999 bp,编码33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61。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mWRKY148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WRKY转录因子亲缘关系十分相近,且与菜豆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WRKY148定位在细胞核中。组织表达分析显示,GmWRKY148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和叶中次之,在子叶中最低。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菌P6497后,在感病品种Williams和抗病品种Williams 82(含有Rps1k)中,GmWRKY148受诱导逐渐上调表达,在侵染24 h后表达水平均达到最高,但在Williams 82中的上调倍数更高。对过表达GmWRKY148和转空载体的大豆阳性发状根分别接种大豆疫霉菌P6497的菌丝块,比较接种24 h后的病斑长度和疫霉积累量,结果显示,与对照EV相比,过表达GmWRKY148大豆阳性发状根的病斑长度显著变短,疫霉积累量显著降低。对过表达GmWRKY148和EV的大豆阳性发状根分别接种疫霉菌P6497的游动孢子,并在接种后24、36和48 h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侵染及卵孢子萌发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过表达GmWRKY148的大豆阳性发状根与对照EV相比,菌丝的侵染率及卵孢子萌发率均显著降低。【结论】GmWRKY148参与调控大豆与大豆疫霉的互作,能够增强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是4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弧菌,能够造成人类多种疾病,建立同时检测这4种食源性病原弧菌的检测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本研究旨在建立同时检测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的多重富集定量PCR(multiplex enrichment quantitative PCR,ME-q PCR)方法,并含扩增内标用于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创新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具备定量能力的检测方法,为这4种食源性病原弧菌的检测提供新方法。【方法】以细菌16S r RNA为扩增内标靶序列设计引物,并针对副溶血弧菌的collagenase、溶藻弧菌的gyr B、霍乱弧菌的omp W、创伤弧菌的vvh A,分别设计内、外2对特异性引物,首先将所有内、外引物混合,进行一个循环数较少(10—20 cycles)的高通量多重富集PCR将靶基因富集出来,由于循环数较少,各个基因得到均匀的扩增,每个基因均有4种可能的产物,每1种产物均能作为第二轮巢氏荧光定量PCR的模板,这增加了靶基因从模板中被富集出来的概率,然后将产物稀释后作为模板,利用内引物分别进行巢式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基因,最后根据扩增曲线和熔融曲线分析结果。通过设置不同的第一轮多重富集PCR循环数(10、15和20个循环),优化ME-q PCR第一轮循环数。采用14株标准菌株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评价ME-q PCR的特异性。并以4种弧菌基因组DNA混合物梯度稀释的样品(100、10、1、0.1、0.01和0.001 ng·μL-1)作为模板,对建立的ME-q PCR进行灵敏度和定量能力的评价。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已分离到的69株疑似弧菌菌落的鉴定中,与传统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优化后,ME-q PCR的第一轮循环数确定为15,特异性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001 ng,高于普通荧光定量PCR约1个数量级,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且拥有与普通荧光定量PCR相同的定量能力,扩增效率和R2符合定量的要求;将建立的ME-q PCR方法应用于69株疑似弧菌菌株的鉴定,24个绿色菌落为副溶血弧菌,22个黄色菌落为溶藻弧菌,1个黄色菌落为创伤弧菌,没有检出霍乱弧菌,其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能够定量、快速准确地检测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和创伤弧菌这4种食源性病原弧菌,灵敏度高,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结果无需凝胶电泳,适用于食品中4种常见病原弧菌的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已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立以TRV为载体介导的大豆基因瞬时沉默体系,为将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在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互作体系中对大豆基因功能进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大豆品种冀豆7号(J7)叶片中特异性扩增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GmPDS)的部分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TRV﹕RNA2中;向J7的第一位真叶注射携带有TRV或TRV﹕GmPDS的农杆菌,注射后对上部未接种病毒的叶片进行表型观察,并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GmPDS的表达量。为探讨接种TRV是否影响大豆对SMV的抗性表现,在大豆第一片真叶上预接种TRV病毒后10 d,再分别接种SMV株系N3和SC-8,以单独接种N3或SC-8作为对照。待接种SMV后第5天观察未接种的上位叶表型并检测SMV的外壳蛋白基因CP。【结果】大豆叶片注射携带有TRV﹕GmPDS的农杆菌后25 d,上部未接种病毒的叶片出现了白化现象,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发生白化的植株中GmPDS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向大豆叶片预注射携带有TRV的农杆菌后再接种SMV,SMV株系N3和SC-8与J7分别组成不亲和与亲和组合。 发现J7第一片真叶上预接种TRV后再接种SMV株系N3,与单独接种N3对上位叶的影响在表型上表现一致,对未接种的上位叶片进行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检测,发现J7单独接种N3以及预接种TRV后再接种N3的上位叶片上均未能检测到CP表达。而J7单独接种SMV株系SC-8,以及预接种TRV后再接种SC-8均在上位叶上能够检测到CP。说明在J7上预接种TRV不影响J7对SMV的抗性。在感病品种南农1138-2上也获得了相似结果。【结论】建立了以TRV为载体介导的大豆基因瞬时沉默体系,并证明在大豆上先接种TRV不改变大豆对SMV的抗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蛀荚害虫,研究旨在明确3种本地赤眼蜂即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为选育优良蜂种、定量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编制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3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比较分析其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繁殖特性以及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和羽化率等寄生特性参数。【结果】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分别占其总产卵量的68.1%、69.1%和64.0%,随着时间的延长,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无任何营养补给时,10.0%的黏虫赤眼蜂雌蜂个体可存活7 d,羽化3 d后,平均单雌寄生10.5粒大豆食心虫卵,占总寄生量的22.5%;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 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3种供试赤眼蜂的平均单雌寄生卵数、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R0Trmλ)最好,其次是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表现最差。【结论】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嗜好性和适应性,其主要生殖力特征参数均优于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家蚕CDK11与RNPS1和9G8相互作用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鉴定家蚕(Bombyx mori)CDK11与RNPS1和9G8的相互作用,为解析其是否参与前体RNA的剪接打下基础。【方法】利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 DB找到本研究克隆的家蚕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5.0进行引物设计,通过PCR技术克隆获得家蚕的两个重要剪接因子RNPS1和9G8,并构建具有不同抗原标签的过表达载体,采用NCBI检索并获得其他物种的相关序列,利用在线预测软件SMART进行结构域预测,采用Clustal X 1.83和GENEDOC 3.2预测同源序列,利用软件MEGA 6.0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免疫荧光验证家蚕CDK11两种剪切体CDK11A和CDK11B分别与RNPS1和9G8的共定位情况,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CDK11A、CDK11B分别与RNPS1和9G8的相互作用。【结果】RNPS1的开放阅读框长为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9G8的开放阅读框长为531 bp,编码176个氨基酸;RNPS1和9G8都属于SR蛋白家族,具有该蛋白家族成员的一个富含丝氨酸/精氨酸(S/R)重复序列的RS结构域。同源序列比对表明,RNPS1和9G8都具有典型的RRM结构域,此外9G8还含有一个锌指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RNPS1聚类于无脊椎动物一支,与同为鳞翅目昆虫的斑点木蝶、黑脉金斑蝶等亲缘关系较近;9G8也聚类于无脊椎动物一支,与同为鳞翅目昆虫的黑脉金斑蝶、金凤蝶等关系较近。荧光共定位证明,RNPS1分别与CDK11A和CDK11B共定位于细胞核中,且具有点状共聚集现象;同时发现,RNPS1还具有胞质定位,点状聚集于核外周。而9G8分别与CDK11A、CDK11B在细胞核中也具有共定位现象。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淀发现,在所有的总蛋白和细胞裂解离心后的上清液样品中,均能检测到对应目的条带的表达,表明共转染的细胞均能正常表达目的蛋白,并且蛋白溶于上清。同时,在所有的共沉淀条带中,均能检测到对应目的条带,以上结果表明CDK11A、CDK11B均与RNPS1和9G8具有相互作用。【结论】家蚕RNPS1和9G8具有典型的RRM结构域,属于SR家族。CDK11A和CDK11B能够与RNPS1和9G8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野生樱桃李抗根结线虫种质资源的价值,以实生钵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等方法,研究其对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30 d,野生樱桃李根系中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雌成虫数量分别占2龄线虫接种量的0.16%和0.03%,依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其高抗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接种北方根结线虫的群体中包含免疫、高抗和中抗3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46%、48%和6%;接种花生根结线虫的包含免疫和高抗2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56%和44%;接种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植株未被侵染率分别为46%和52%,所有供试植株根系表面均未发现线虫卵块.野生樱桃李高抗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对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株间分离现象;抗侵入、抗发育和抗繁殖是其对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主要抗性机制;野生樱桃李是抗根结线虫核果类果树砧木种质资源树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残茬对连作西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构成是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两种小麦残茬对连作西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阐释西瓜枯萎病与根际土壤微生物间的关系,为西瓜连作障碍和枯萎病的生态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D123和D125两种小麦残茬粉碎后施入瓜类连作土壤中并继续栽培西瓜,采用常规方法测定西瓜蔓长、鲜重及产量,稀释平板法测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通过Real-time PCR测定西瓜根际土壤中功能微生物芽孢杆菌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数量。【结果】D123和D125两种小麦残茬的施入,促进了西瓜蔓长的伸长,并在后期显著促进了植株地上鲜重、根鲜重和全株鲜重的增加(P<0.05),且D125处理略高于D123处理;残茬处理虽然增加了西瓜单株产量,但与对照(CK)差异不显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统计表明,定植第20天时,D125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D123处理与CK(P<0.05),D123与CK间差异不显著;定植第30天时,D125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CK(P<0.05),D123与CK、D125间差异均不显著。对真菌数量的研究表明,各时期均表现为D125>D123>CK,并在定植30 d时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对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的研究表明,各时期均表现为D125>D123>CK,在定植30 d时,D125处理显著高于D123处理和CK(P<0.05),但D123处理和CK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中细菌/真菌的比值随着取样时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细菌繁殖速度低于真菌繁殖速度;定植20 d时,D125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值显著高于D123处理和CK(P<0.05),D123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随着西瓜植株的生长,土壤中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呈增长趋势,各时期尖孢镰刀菌均表现为CK>D123>D125,在定植第20天和第40天时表现为小麦残茬处理显著降低了尖孢镰刀菌数量(P<0.05)。芽孢杆菌数据表明,各处理在定植30 d时芽孢杆菌数量均达到最高,其他时期均较低,小麦残茬的施入增加了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数量,D125处理在各时期均表现为显著高于CK(P<0.05),D123处理在定植后20 d和30 d表现为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D125处理在定植后20 d和40 d显著高于D123处理(P<0.05),定植后30 d时则表现为相反的结果。【结论】小麦残茬的施入,促进了西瓜生长,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并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枯萎病致病菌数量,对西瓜连作土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MYBA1转录因子在花色苷生物合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VvMYBA1VvUFGTVvDFR的表达和花色苷的积累模式以及VvMYBA1VvUFGTVvDFR作用机制的分析,阐明花色苷合成调控机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检测VvMYBA1VvUFGTVvDFR在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葡萄中花色苷积累量的变化规律;用SAS8.0软件分析VvMYBA1VvUFGTVvDFR不同时期表达量及花色苷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酵母杂交系统检测VvMYBA1转录激活活性及其与VvUFGTVvDFR间的作用。【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vMYBA1VvUFGTVvDFR在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转色期(花后60-80 d)达到最大值。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积累量表现为先上升后趋于稳定,转色期(花后80 d)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vMYBA1表达量与VvUFGTVvDFR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花色苷积累量与VvMYBA1VvUFGTVvDFR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酵母杂交系统检测表明,VvMYBA1具有转录激活功能,能够特异结合VvUFGTVvDFR启动子,与VvUFGTVvDFR编码的蛋白不具有相互作用。【结论】花色苷含量与VvMYBA1VvUFGTVvDFR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VvMYBA1具有转录激活功能且能特异性结合VvUFGTVvDFR的启动子,表明VvMYBA1通过激活VvUFGTVvDFR的启动子来调节其表达,从而调控花色苷的合成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