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察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制备工艺的各因素,确定复方半边莲滴丸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滴丸的外观、重量差异、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成型工艺的药物与基质比、冷凝介质温度、滴速等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复方半边莲滴丸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为:以液状石蜡为冷凝介质,干浸膏与基质比1∶2,基质与基质比1∶4,药液温度70℃,冷凝介质温度5℃,滴速40滴/min,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外观圆整度良好,硬度较好,色泽均一。复方半边莲滴丸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为优选红苓补气滴丸的制备工艺,以硬度、圆整度、拖尾情况和溶散时限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复合基质配比、药物与基质配比、滴速、滴距对制剂工艺的影响。采用正交法优化选取最佳制备工艺为PEG4000与PEG6000的比例为3∶2,药物与复合基质的比例为1∶1,滴速15滴·min~(-1),滴距10cm,所得滴丸硬度好、圆整度好、无拖尾情况,溶散时限平均为110s。该方法简单、稳定,所制得的滴丸符合2020年《中国药典》中滴丸剂项下的要求,可用于制备红苓补气滴丸。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探索党参滴丸的最佳制剂工艺。以圆整度、溶散时限和成型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基质、混合基质比及其与主药的用量比进行平行试验;以丸重变异系数为考察指标,对滴距、滴口径、滴速等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主药与基质(PEG4000:PEG6000=7:3)用量比为1:2;最佳成型工艺为滴距5 cm,滴口径为3 mm/4.5 mm,滴速为50滴·min~(-1)。采用筛选出来的成型工艺条件制成的滴丸,成型率比较高,且符合《中国药典》中关于滴丸剂质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优化林下山参滴丸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确定影响滴丸制备工艺的关键因素。以滴丸外观、滴丸质量变异系数、溶散时限3项指标的OD值为因变量,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对关键因素(药物与基质的比例、滴速、药液温度和管口温度)进行研究,运用Design Expert8.0.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OD值与各自变量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的数学模型,优化工艺参数;HPLC-UV法同时测定滴丸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最佳工艺参数:药物与基质PEG4000、PEG6000的比例:1∶1∶4,滴速:28d/min,药液温度:87℃,管口温度:43℃,滴距:4cm,冷凝液温度:10℃;制得滴丸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2.614mg/g、0.419mg/g、5.183mg/g。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较好地优化了林下山参滴丸的制备工艺;所得工艺稳定可靠,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保健食品林下山参滴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固体分散技术结合滴制技术制备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以溶散时限、质量差异和外观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对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与聚乙二醇6000(PEG6000)比例、斑鸠菊提取物与基质比例、滴制温度和滴制速度进行考察,优选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以PEG4000-PEG6000(3∶1)为基质,以20℃二甲基硅油-100为冷却剂,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斑鸠菊提取物与基质比例为1∶7,滴制温度为80℃,滴速为20滴/min。[结论]所选择的成型工艺可行,可为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效率较高的乙醇回流提取法对苦参中总黄酮进行提取,以此提取物为有效成份,对下行法滴丸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滴丸的外观和丸重变异系数为考察指标,设定混合基质比例(A)、药物与基质的比例(B)、药液混合温度(C)、滴距(D)四个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确定苦参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得到苦参黄酮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为A_2B_2C_3D_3,即基质为PEG4000和PEG6000的混合基质比例为1∶2;药物与混合基质的比例为1∶9;混合药液的温度为90℃;滴距为10 cm。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外观、丸重和融散时限等各项指标均良好,符合2015版药典中的滴丸质量标准,该苦参滴丸解决传统中药苦参制剂和保存不方便的问题,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燕宪海  张爱丽  田友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19-22320,22497
[目的]优选葛花滴丸制备工艺条件并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以滴丸圆整率、重量差异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PEG6000与S-40比、基质与药物比、冷凝剂管口温度和滴速等因素对滴丸成型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EC6O00与S-40为3:1(g/g),基质与药物为4:1(g/g),冷凝剂管口温度为35~40℃,滴速为50d/min;3批样品中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52.26±1.33mg/g。[结论]葛花滴丸制备工艺合理,重现性好,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和重量差异合符《中国药典》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先进、准确、可靠,可作为葛花滴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通脉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以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及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以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温度及冷却液温度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最佳成型工艺为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1.5、基质为PEG6000、滴制温度为70~80℃、冷却液温度为10~15℃。优选的成型工艺简便易行,成品得率高,且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正>交法优选葛根黄酮自微乳化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以硬度、圆整度、丸重差异为指标,优选葛根黄酮自微乳化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葛根黄酮自微乳与滴丸基质混合质量比例为1∶3.5、温度80℃、滴距10cm。葛根黄酮自微乳化滴丸10min时体外释放度为105.10%,明显高于市售愈风宁心滴丸10min时82.03%的体外释放度,本实验优选的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王占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73-11774,11777
[目的]研究影响板蓝根滴丸制备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质量、溶散时限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以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9:1)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3,药液温度为80℃,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冷却液温度为5℃,滴速为50d/min,滴距为7cm,制得的滴丸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短、丸重差异小,与颗粒剂比较吸湿性小。[结论]该滴丸质量稳定,重现性好,设备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草珊瑚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珊瑚总黄酮溶出时间、丸重差异和外观得分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设计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草珊瑚总黄酮滴丸优化工艺为聚乙二醇6000与聚乙二醇4000的比例为3∶1,草珊瑚总黄酮与基质的比例为1∶4,吐温-80的含量为3%,滴距6 cm。  相似文献   

12.
以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地上部茎叶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黄酮、多酚和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黄酮、多酚和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黄酮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70℃,料液比1∶80,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为90%,黄酮平均得率为4.01%;提取多酚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0 h,乙醇体积分数为60%,多酚平均得率为0.62%;提取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8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0 h,多糖平均得率为18.61%。验证试验表明,这3种优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3.
正交试验优选桑叶黄酮及其降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桑叶黄酮提取最佳工艺,并对黄酮进行降糖作用研究。[方法]以桑叶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以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和环糊精浓度为考察因素,正交试验优选桑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并利用提取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进行降血糖作用研究。[结果]在温度60 C°、糊精浓度20%、料液比1∶20、90min条件下,黄酮提取率最佳,且桑叶黄酮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合理,可以指导桑叶黄酮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苦荞麦粒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采用索氏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苦荞麦粒总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75%、料液比为1∶35、提取温度为75℃、提取时间为4 h时,苦荞麦粒黄酮得率达最高值,为1.462%,本提取工艺条件将实际生产中对苦荞麦粒黄酮的分离提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优化制备伊维菌素脂质体处方和工艺,选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伊维菌素脂质体,研究制膜旋转蒸发转速、有机溶剂以及洗膜震速等对伊维菌素脂质体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制备试验条件:乙醚为有机溶剂,制膜旋转蒸发转速150r/min,洗膜震速50~100r/min.以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制备伊维菌素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处方: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0.1;伊维菌素与总脂质量比1∶10;PBS液的pH值7.0;水相体积比4∶3.按最佳试验条件和工艺处方制备的脂质体,最高包封率达到(84±1.6)%,工艺稳定,镜下观察脂质体形态圆整,粒径小而均匀,无游离结晶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并且对粗提液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辅助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选用0.02 g/m L的蔗糖酯作表面活性剂、乙醇体积分数5%、提取温度70℃、料液比1∶70(g∶m L)、提取时间1.5 h,此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1.6%。黄酮粗提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金钗石斛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得率,在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4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优化金钗石斛总黄酮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优化的金钗石斛黄酮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0 min、料液比1 g∶15 mL,提取温度75℃,乙醇体积分数90%。根据修正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6次重复试验,测得黄酮提取率的均值为(0.551 5±0.000 4) mg/g,与模型预测值相符。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金钗石斛总黄酮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效果,与提取液质量浓度成正比。优化的金钗石斛黄酮提取工艺合理、可行,金钗石斛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8.
李杏元  陈国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572-3574
为了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5∶1 (V/m,mL∶g),提取时间13 min,微波温度75℃,乙醇体积分数50%,此条件下葛根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7.31%.  相似文献   

19.
陈国安  周桃英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144-5146,5164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苦荞黄酮,并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定.分析测定时,用NaNO2-Al(NO3)3-NaOH显色体系,测定波长为510 nm.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优化,确定出苦荞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温度35℃,超声时间30 min,液固比45∶1(V/m,mL∶g),在这个条件下,苦荞黄酮提取率为6.9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超声波提取三白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三白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其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为60%,超声温度为55℃,超声时间为30min,料液比为1∶30时,黄酮提取率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依次为:超声温度〉料液比〉超声时间〉乙醇浓度,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70%乙醇,料液比1∶25,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30min,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量为6.890mg/g。[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超声波提取三白草中总黄酮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