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 1 (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1, GLUT1)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 cDNA 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获得罗氏沼虾 Mr-GLUT1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 该基因全长 1929 bp,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446 bp, 编码 481 个氨基酸, 分子量为 52035.73, 等电点为 6.76。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十足目 GLUT1 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 均存在 12 个跨膜结构域, 罗氏沼虾 GLUT1 与对虾首先聚为一支, 表明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显示, Mr-GLUT1 在罗氏沼虾各组织均有表达, 肠道表达量最高。葡萄糖注射后, 罗氏沼虾血淋巴葡萄糖水平、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迅速升高, 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 Mr-GLUT1 基因表达显著上调, 但 Mr-GLUT1 基因表达变化时间延迟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RNA 干扰沉默罗氏沼虾体内 Mr-GLUT1 基因表达后, 血淋巴中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Mr-GLUT1 基因可能参与罗氏沼虾血糖稳态调节, 在葡萄糖和海藻糖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超  庄平  章龙珍  赵峰  王妤 《水产学报》2012,36(11):1725-1730
实验测定和比较了性腺发育至Ⅴ期的雌性成体纹缟虾虎鱼的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水分、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1) 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 且差异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1.32%±0.08%、7.75%±0.38%和26.73%±0.59%。3种组织间的总脂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卵巢中总脂含量最高, 其次为肝脏中的含量, 肌肉中含量最低。(2) 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明显高于肝脏和卵巢, 3种组织中SF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 16:1含量最高,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11.90%±0.71%、15.28%±2.42%和9.49%±0.37%, 3种组织间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w3PUFA和w6PUFA在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含量 (P<0.05), 而肌肉和肝脏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依次升高, 在3种组织间的含量分别为30.17%±1.02%、30.53%±0.50%和34.33%±0.71%, 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脏中的含量(P<0.05), 而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3种组织中DHA/EPA的比值分别为1.50、1.75和1.59, w3PUFA/∑w6PUFA的比值分别为6.44、8.05和7.00。DHA/EPA和w3PUFA/∑w6PUFA均在肝脏中最高, 其次为卵巢, 肌肉中最低。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 1 号”(以下简称“长荡湖 1 号”)选育群体包括 A 系和 B 系两个平行选育系, 分别以耐高密度和大规格为选育目标。为评估“长荡湖 1 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 本研究在室外池塘生态养殖条件下, 进行大眼幼体至扣蟹以及扣蟹至成蟹养殖实验, 实验周期约为 20 个月。 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生长打样及性腺发育解剖, 结合最终收获时的规格分布, 以未选育群体为对照, 综合评估了两选育品系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 (1) 两选育品系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两选育品系扣蟹 7 月和 9—11 月体重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成蟹养殖过程中 10 月“长荡湖 1 号”B 系体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余月份 3 组成蟹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2) 成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 7 月 30 日—9 月 10 日和 8 月 20 日—9 月 30 日, 在此期间对照组的生殖蜕壳率略高于两选育品系。在肝胰腺指数(HSI)方面, 前期(9 月 20 日)对照组雄体 HSI 显著高于两选育品系(P<0.05), 而后期(11 月 10 日)两选育品系雌体 HSI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就性腺指数(GSI)而言, 两选育品系的 GSI 和对照组接近, 其中 11 月 10 日“长荡湖 1 号”B 系雌体 GSI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B 系最终平均体重略高于“长荡湖 1 号”A 系; 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 其中“长荡湖 1 号”A 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 FCR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选育品系大规格扣蟹(≥15 g)和成蟹(雄蟹≥200 g, 雌蟹≥175 g)百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而小规格扣蟹(≤9 g)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 综上,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A 系具有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高及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 1 号”B 系具有平均体重大、大规格蟹比例高和生殖蜕壳迟等特点, 两选育品系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性能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力和遗传信息,通过人工注射溶藻弧菌感染16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选育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6个选育群体抗溶藻弧菌感染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并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群体3个(SCR11-6、SCR11-11和SCR11-16),其在感染溶藻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达80%;抗病力比较强的群体7个;抗病力一般的群体4个,成活率为65%~70%;抗病力差的群体2个,成活率为35%~50%。8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5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5~9个,平均为6.6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9 4~0.829 4,平均为0.732 3。16个群体的平均PIC为0.493 2~0.695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06 2~0.651 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1 9~0.733 2,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55 2,遗传距离平均为0.434 4。并对DP和SP两群体罗氏沼虾个体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其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位点SUGbp8-103b、SUGbp8-101c、MRMB11、SUGbp8-137和MRMC2分别在203、263、185、335和96 bp等位基因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位点MRMB11在185 bp等位基因跟抗病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82。研究表明,16个选育群体中有4个群体的抗病力较强,同时与其它12个选育群体相比,这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这些罗氏沼虾群体的筛选为罗氏沼虾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100 mg/kg的虾青素、角黄素,混合色素(50 mg/kg虾青素+50 mg/kg角黄素)饲喂初始体重为(56.60±0.63) g的虹鳟60 d,考察虾青素和角黄素对虹鳟肌肉着色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了虾青素、角黄素和混合色素后对虹鳟增重率、饲料系数及肌肉常规成分、肌肉失水率、含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虾青素组、角黄素组和混合色素组虹鳟肌肉的比色卡得分、红度、虾青素含量和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比色卡得分(26.25)和红度值(18.40)显著高于角黄素组(22.38, 14.13)和混合色素组(24.00, 15.70)(P< 0.05);虾青素组虹鳟肌肉虾青素含量为4.75 mg/kg (30 d)和6.45 mg/kg (60 d),均显著高于混合色素组的3.87 mg/kg (30 d)和5.48 mg/kg (60 d)(P< 0.05);在虹鳟血清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虾青素组 > 混合色素组 > 角黄素组;虾青素组、角黄素组、混合色素组虹鳟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分别为2.39 U/mg,2.25 U/mg,2.39 U/mg,均较对照组(2.03 U/mg)显著提高(P< 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0 mg/kg虾青素、角黄素及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均能有效改善虹鳟肌肉颜色,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虾青素、虾青素+角黄素混合(1∶1)对虹鳟肌肉的着色效果优于角黄素。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0%(对照组)、5%、10%、15%的玉米蛋白粉替代饲料中0%、9.10%、18.20%、27.30%的鱼粉,配制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53 d后,测定其生长、饲料利用、肌肉营养成分和肌肉氨基酸沉积率,旨在为玉米蛋白粉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饲料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5%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组和10%组(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不影响罗氏沼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也不显著影响肌肉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总量(P>0.05);对于单种氨基酸而言,除了10%和15%组的苏氨酸和15%组的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其他各组各种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沉积率均较高;5%组和:10%组除了苏氨酸的沉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之外(P<0.05),这2组的其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5%组除了丙氨基酸沉积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之外(P>0.05),其他氨基酸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罗氏沼虾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适宜用量为5%~10%,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为9.10%~18.2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 TB)、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 AKG)和丙氨酰-谷氨酰胺 (alanyl-glutamine, Ala-Gln)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添加 40.00%豆粕和 33.70%花生粕两种饲料为对照组(命名为 SM 组和 PM 组), 分别在豆粕饲料中添加 0.10%、 0.20%的 TB (TB1 和 TB2 组), 1.00%、2.00%的 AKG (AKG1 和 AKG2 组), 1.00%、2.00%的 Ala-Gln (AGn1 和 AGn2 组), 配制 8 种等氮等能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0.10±0.02) g 的罗氏沼虾 640 尾, 随机分为 8 组, 每组 4 个重复, 每个重复 20 尾, 实验期为 8 周。结果表明, 与 SM 组相比, TB、AKG 和 AGn 组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TOR 和 caspase-3 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 TB、AKG 和 AGn 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且 AGn2 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此外, AKG1 组 caspase-8 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 PM 组和 TB 组的 TNF-α 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可知, 饲料中添加 TB、AKG 和 Ala-Gln 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添加 TB、AKG 和 Ala-Gln 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中添加 2% Ala-Gln 改善作用最佳; 豆粕与花生粕相比可上调罗氏沼虾 TNF-α 的表达, 添加 TB 可以抑制这种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吕红雨  周越  舒皝  王伟隆  黄旭雄 《水产学报》2023,47(9):099611-099611
为探讨饲料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性能、虾体肌肉组成、抗氧化能力、血清生理指标以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n-3 PUFA/n-6 PUFA比值分别为0.37 (D1)、0.59 (D2)、0.93 (D3)、1.51 (D4)和4.38 (D5)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喂罗氏沼虾幼虾8周,每组设4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 。结果显示,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对罗氏沼虾幼虾存活率 (SR)无显著影响;实验虾终末体重 (FW)、增重率 (WGR)和特定生长率 (SGR)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先升后降,均在D3组最高;且D3组虾有最大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及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虾体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影响,但总脂肪含量在D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虾体肌肉的n-3 PUFA/n-6 PUFA比值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的n-3 PUFA/n-6 PUFA比值变化趋势呈正相关。随饲料n-3 PUFA/n-6 PUFA比值增加,实验虾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 (T-AOC)和血清铜蓝蛋白 (CP)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n-3 PUFA/n-6 PUFA比值为0.93~1.51时达到最大,但丙二醛 (MDA)含量持续上升;D1组血清总胆固醇 (T-CHO)和甘油三酯 (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和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先降后升,且D3组最低。研究表明,饲料适宜的n-3 PUFA/n-6 PUFA可显著提升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进行折线回归,建议罗氏沼虾幼虾饲料中最适n-3 PUFA/n-6 PUFA比值为0.86~0.94。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五大湖日本沼虾100个野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对获得578bp核苷酸片段,发现49个变异位点,得到35个单倍型,包括7个共享单倍型,各群体都具有较好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31873 (P<0.05), 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MEGA3.1软件计算五群体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洞庭湖群体和巢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191,巢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51。以同属胖掌沼虾(Macrobrachium inflatum)为外群分别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结果显示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一族群,太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族群。  相似文献   

10.
“六月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六月黄)是指农历 6 月上市未完成生殖蜕壳的亚成体雄蟹, 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主产区六月黄的养殖规模和供应量迅速增加, 尚不清楚不同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和营养组成。通过采集我国 6 个中华绒螯蟹主产区(浙江湖州、江苏阳澄湖、上海崇明、江苏长荡湖、江苏洪泽湖和山东微山湖)的六月黄样品, 分析比较 6 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色泽参数、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 (1) 各产地六月黄的出肉率、肝胰腺指数和总可食率分别为 10.17%~11.87%、27.83%~29.23%和 39.44%~40.37%, 不同产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微山湖六月黄蟹壳的 L* (亮度)值和 b* (黄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0.05), 阳澄湖六月黄蟹壳的 a* (红度)值最高; 湖州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值和 b*最低, 微山湖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a*和 b*值均最高; (3) 崇明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湖州的 (P<0.05); 6 群体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及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仅洪泽湖和微山湖六月黄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湖州和长荡湖的(P<0.05); (4) 洪泽湖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阳澄湖及微山湖的, 且其 DHA、EPA 和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含量最高(P<0.05); 湖州六月黄肌肉中的 ∑PUFA 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肌肉中的 DHA 含量最高, 且 n-3/n-6 比值显著高于湖州的(P<0.05)。研究表明, 6 产地六月黄可食率和常规生化组成接近, 6 产地六月黄色泽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 阳澄湖和微山湖六月黄 a*值和 b*值相对较高, 阳澄湖、长荡湖和洪泽湖六月黄可食组织中的 DHA 含量较高, 这可能与其养殖环境和投喂饵料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大口黑鲈“优鲈1号”选育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Lacépède)]"优鲈1号"(以下简称"优鲈1号")与非选育群体(简称对照组)的肌肉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3.63%和74.35%、19.34%和19.42%、4.45%和4.67%、1.09%和1.12%,统计分析表明,"优鲈1号"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6种矿物质元素进行检测,"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钙(Ca)、镁(Mg)、铁(Fe)、锌(Zn)和硒(Se)含量分别为428.34 mg/kg和424.57 mg/kg、252.63 mg/kg和259.77 mg/kg、6.92 mg/kg和5.76 mg/kg、7.73 mg/kg和5.77 mg/kg、0.40 mg/kg和0.41 mg/kg,统计分析显示"优鲈1号"肌肉中铁(Fe)和锌(Z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元素差异均不显著(P>0.05)。"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均测定出17种氨基酸,其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分别为18.10 mg/100 g和17.17 mg/100 g、9.46 mg/100 g和8.72 mg/100 g、8.00 mg/100 g和7.80 mg/100 g,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优鲈1号"和对照组肌肉中均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13.96 g/kg和14.68 g/kg、13.66 g/kg和14.72 g/kg、16.37 g/kg和16.58 g/kg,其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SFA/UFA)均为0.47。综上所述,"优鲈1号"仅在水分、粗脂肪、铁(Fe)和锌(Zn)含量上略优于对照组,其他肌肉营养成分和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杂交青虾“太湖1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以池塘养殖太湖青虾为对照,对杂交青虾"太湖1号"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杂交青虾"太湖1号"肌肉的水分、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9.5%和80.84%,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66.32%和66.94%,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EPA和DHA总量分别为0.83%和1.74%,差异不显著(P>0.05);主要微量元素比例合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杂交青虾"太湖1号"肌肉主要营养成分与太湖青虾基本一致,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鲌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相似文献   

14.
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的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分析了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普通牙鲆和雌核发育牙鲆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牙鲆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均较高,达到21.3%,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在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占到总量的2.9%,且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普通牙鲆雌、雄个体间肌肉营养组成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雌、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肌肉相比,其营养组成无明显差别,同样具有营养丰富、组成均衡等优点,雌核发育对鱼类营养成分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分别投喂野生鲫鱼和人工饲料对哲罗鲑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进行比较。每组养殖实验鱼50尾,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试验水温10.8~16.5℃,pH值7.2~7.5,溶氧〉6.0mg/L,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果:野生鲫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水分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野生鲫组粗脂肪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试验组鱼体粗蛋白、粗灰分、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差异均不显著(P〉0.05)。野生鲫组与人工饲料组相比,野生鲫组哲罗鲑生长性能较好,鱼体成分发生改变,而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水温28~31℃,盐度21~24,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投喂以乳酸钙为钙源、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8%、1.2%、1.6%的磷配制的15种饲料,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P<0.01)。饲料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全虾粗蛋白的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粗蛋白和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和虾壳的钙、磷含量及肌肉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磷水平及钙、磷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影响血清钙离子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饲料中添加0.5%的钙和0.88%的磷时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以平均体重为(8.13±0.05)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对鲈鱼幼鱼生长及鱼体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T-0)、1.0%牛磺酸(T-1)、2.0%牛磺酸(T-2)、0.5%蛋氨酸(M-0.5)和0.5%半胱氨酸(C-0.5)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7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T-1、T-2、M-0.5和C-0.5组鲈鱼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摄食率(FI)均显著高于T-0组(P<0.05);饲料中添加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均可提高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鱼体水分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T-I、T-2组肝脏、肌肉中的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T-0组(P<0.05),但M-0.5、C-0.5组肝脏、肌肉中牛磺酸含量与T-0组无显著差异(P>0.05);T-1、T-2和C-0.5组肝脏的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T-0组(P<0.05),但M-0.5组肝脏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与T-0组无显著差异(P>0.05);T-1、T-2、M-0.5和C-0.5组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T-0组,但只有M-0.5组显著高于T-0组(P<0.05);T-1、T-2和M-0.5组肌肉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T-0组(P<0.05),C-0.5组与T-0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牛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均可提高鲈鱼幼鱼的生长,同时可以改善鲈鱼肝脏和肌肉中的氨基酸沉积.  相似文献   

18.
雌雄红鳍鲌可食部分主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雌雄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可食部分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雌、雄红鳍鲌肌肉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和鳔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28.24%和19.22%)极显著高于雄性(24.89%和17.72%;P〈0.05),雌、雄性红鳍鲌各组织的水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红鳍鲌各样品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雌性性腺和鳔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风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雄性(P〈0.05),雌、雄性红鳍鲌肌肉氨基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红鳍鲌肌肉、性腺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对于膳食蛋白质营养评价理想模式,但鳔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不符合。研究表明,红鳍鲌肌肉和性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而鳔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  相似文献   

20.
配制浓缩大豆磷脂油与精制菜籽油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6、2:4、4:2和6:0的4种等氮、等能和等脂的饲料(P0R6、P2R4、P4R2和P6R0),在海水浮式网箱中,养殖初始体重为(20.84±0.05)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51 d,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通过评定2种油脂的不同配比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得出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大豆磷脂油与菜籽油的适宜配比。结果显示,各组实验鱼的存活率均高于91%,且无显著差异(P0.05)。P2R4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P4R2和P6R0组(P0.05)。P2R4组实验鱼的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P0R6和P6R0组(P0.05)。P0R6和P2R4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P4R2和P6R0组(P0.05)。全鱼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受实验鱼所摄食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P6R0饲料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浓缩大豆磷脂油与精制菜籽油的适宜配比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