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红三叶和全株玉米为青贮原料,设置全株玉米单贮、30%红三叶+70%全株玉米、50%红三叶+50%全株玉米、70%红三叶+30%全株玉米、红三叶单贮的青贮试验,研究红三叶的青贮效果以及红三叶与全株玉米混贮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红三叶不能单独调制青贮饲料,三个混贮处理的发酵品质中,30%红三叶+70%全株玉米和50%红三叶+50%全株玉米的青贮品质为良好。混贮的粗蛋白含量为8.56%~12.40%,比全株玉米单贮粗蛋白含量提高11.17%~61.04%,混贮的粗蛋白含量随着红三叶添加比例升高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混贮的酸性洗涤纤维为21.85%~23.62%,中性洗涤纤维为37.25%~39.71%,都分别低于两个单贮处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的是30%红三叶+70%全株玉米和50%红三叶+50%全株玉米。综合比较发酵和营养品质以及V-Score评分,以30%红三叶+70%全株玉米混贮的青贮效果最好,50%红三叶+50%全株玉米的混合青贮效果次之,这两种混贮处理是适宜攀西地区推广的红三叶青贮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青贮原料对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去穗秸秆青贮两种方法处理饲用玉米,经过60d贮存后,取样测定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全株玉米青贮的pH值为3.97,乳酸占总酸的83.50%,乙酸占总酸的15.48%,无丁酸产生;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占总氮的7.91%,显著(P0.05)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组;全株玉米青贮的CP含量为8.38%,显著高于去穗秸秆青贮组(P0.05);NDF和ADF含量相应较低,显著(P0.05)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组。综合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得出,全株玉米青贮优于去穗秸秆青贮,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3.
经选择非秋眠生长特性3年生长期苜蓿作根系测定分析,得出0~30cm、30~60cm、60cm以上根系生物量两品种平均约在73∶21∶6,表明根系分层生物量与北方基本一致,根冠比平均在1.16∶1,趋于一致,表明非秋眠苜蓿品种适应南方亚热带生态区生长,并具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经选择不同产区烟地轮作种植光叶紫花苕进行现场测定、调查访问,资料分析得出平均每667m2产鲜草2848.61kg,产值518.45元,每667m2干烟叶增产7%,投入产出比约为4:6,表明烟地冬闲期轮作光叶紫花苕种植模式可行,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高寒草地不同海拔的3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0%、0.4%、0.6%、0.8%、1.0%和1.2%不同盐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3份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低盐环境促进了种子的萌发;随着盐胁迫的增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当盐浓度达到1.0%时,发芽势均等于0。通过对3份种质材料在盐胁迫下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表明:材料的耐盐性为G3〉G2〉G1。海拔与耐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与海拔成正相关,种子的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与海拔成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青玉米秸秆为原料,开展切碎和揉丝两种处理对其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p H均低于4.2,揉丝处理组(p H3.51)低于切碎处理组(p H3.89);两个处理组乳酸含量占总酸的比例均在80%以上,揉丝处理组乳酸含量达9.42%,比切碎处理组高出31.56%;干物质含量比切碎组高13.51%;粗蛋白含量比切碎组高4.98%;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分别比切碎组低20.50%和17.13%。综合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考虑,在西昌地区开展青玉米秸秆青贮采用切碎和揉丝处理都可以,经揉丝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更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9.
通过12月下旬刈割后萌发再生进入产种期的盛世紫花苜蓿的灌水处理观察测定,得出从刈割到开花产种生育期为141d;灌水组每667m2产种量15.41kg,千粒重2.2107g,比不灌水组分别提高115.83%、10.26%;灌水组每667m2干物质产量为275.69kg,比不灌水组提高61.38%,灌水对植株性状生长发育更有利,表明每周灌水1次(0.07t/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5个早熟禾草坪草幼坪期根茎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上分蘖(枝)数为75.44%时,产生的地下根茎数为53.88%,株平地上分蘖(枝)数与株平地下根状茎产生数之比为1.45∶1.50,地下根状茎平均伸展生长2.66~6.83 cm,说明早熟禾幼坪期地下根状茎的发生与生长是和地上分蘖(枝)同步进行的,根状茎在幼坪期开始产生少量新植株,根状茎新植株产生半径距离可大于6.83 cm,针对西昌冬春有半年干旱的生态特点,这些突出的性状性能使植株快速生长、迅速扩株,增加抗逆性,说明早熟禾是该地区有价值的草坪草可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