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鸡盲肠内容物菌群增殖,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用10%鸡粪浸出液VL肉汤可获得最多的细菌种类和菌量,并对培养菌群作了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2.
彭娜  彭先启  乐敏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12):2942-2953
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这限制了人们对99%未知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而研究表明,那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未能被纯培养的微生物才是未知微生物的主体。微生物培养组学探索利用多种培养条件和长时间的培养,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和16S核糖体RNA(rRNA)测序可以大规模鉴定各种微生物,同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未知微生物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在反刍动物胃肠道、禽类盲肠及家畜鼻腔微生物菌群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探讨将动物体内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应用于动物疾病防治领域的可行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法,尽管该培养组学还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方面,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微生物菌群培养组学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的互补已经逐渐成为发展兽医微生物学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肠道菌群是由所有定殖在猪肠道里的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构成的集合。已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以及猪重要经济性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目前,肠道菌群研究使用较多的技术是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了解具体菌株的实际功能和生理特性。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肠道细菌的培养取得了重要进展,基于培养条件的多样性分离培养出了更多的肠道细菌类别,这对促进肠道菌群在菌株水平的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猪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培养组学发展、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展望,为后续猪肠道菌群菌株的功能和影响表型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鸡咽部混合菌群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优化鸡咽拭子预处理方法、储存条件、提取咽拭子标本中的细菌总DNA条件、细菌16SrDNA保守区通用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条件,成功建立了鸡咽部菌群16Sr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初步分析了健康鸡的咽部菌群种类和组成,同时发现鸡咽部菌群中未知细菌和未可培养细菌所占的比例很大,需要深入研究其对鸡呼吸道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全省分布的冬虫夏草寄主幼虫、人工培养得到的幼虫、天然虫草的肠道菌群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肠道中以葡萄球菌属的数量较大,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菌群;在人工培养的幼虫肠道内没有检出真菌,可能与饲养环境无菌的情况有关;放线菌仅存在于自然采挖的幼虫肠道内,在冬虫夏草和人工饲养的寄主幼虫的肠道内无未检出,说明在野外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由于寄主幼虫取食的多样性和杂食性,以及土壤区系微生物的作用,造成自然条件下寄主幼虫肠道内菌群较人工饲养的寄主幼虫的肠道菌群复杂;通过对不同季节寄主幼虫肠道菌群的分离试验,发现只有在8~11月份的寄主幼虫肠道内能够分离出与冬虫夏草相似的真菌;添加优势菌群对于人工无菌饲养的寄主幼虫没有根本性的伤害;肠道真菌的存在对于冬虫夏草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该真菌的生物学地位、培养的最佳条件及与冬虫夏草的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仔猪消化道菌群变化与仔猪腹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健康和腹泻仔猪消化道内(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7个部位菌群取样后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研究健康和腹泻仔猪间不同菌群关系的差异,揭示维持仔猪的正常消化代谢优势菌群的组成、比例和结构。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是健康仔猪消化道内数量最多的菌群,为优势菌群;韦荣氏球菌、肠杆菌、肠球菌在仔猪发生腹泻时明显增多,为有害菌群。有害菌群的增多抑制了有益优势菌群的生长,从而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相似文献   

7.
残留在食品中的抗菌药被人体摄人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模拟残留药物通过胃肠道的离体培养系统研究了低浓度恩诺沙星对人体肠道菌群(包括9种ATCC标准菌株和健康志愿者粪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在药物浓度大于5倍MIC的离体培养系统仍能增殖,系统中加入2~5μg/ml恩诺沙星可部分抑制产气荚膜梭菌、青春双歧杆菌和直肠真杆菌的生长。2μg/ml恩诺沙星可抑制正常人体粪便菌群中敏感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使耐药大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对厌氧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低浓度恩诺沙星对正常人体粪便菌群的最重要影响也许是筛选出正常情况下仅占少量的肠道耐药菌,使耐药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动物性食品中残留的抗菌药被人体食入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包括(1)破坏肠道菌群的屏障作用。导致潜在病原菌过度生长;(2)肠道细菌耐药性增加;(3)肠道菌群代谢活性改变;(4)肠道细菌数目和相对比例改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增加耐药菌和破坏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目前应用于研究抗菌药对人体肠道菌群影响的模型与方法主要有抗菌药体外药物敏感性定量测定法和半连续,连续流动培养系统(离体恒化器模型),模拟的肠道模型。人志愿者,普通实验动物,悉生小鼠和携带人体肠道菌群的啮齿动物(HFA)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剂型渔用芽孢杆菌制剂中优势菌株情况,本研究对市售4种不同类型、使用效果良好的芽孢杆菌制剂进行培养分离、革兰氏染色和16S r R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酶制剂中地衣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饲料添加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复合菌中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粬种中的主要菌群为地衣芽孢杆菌。据结果推测,地衣芽孢杆菌为目前水产养殖业较为普遍使用的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高效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并研究该菌群的分解能力及对畜禽粪便利用能力。以牛、鸡粪混合储粪池中土样为材料,利用限制性培养技术筛选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以未经化学处理的秸秆(小麦秸秆、稻草秸秆、玉米秸秆)为材料,利用失重法测定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解能力及抗杂菌污染能力;以自然风干的畜禽粪便为唯一营养源,初步评定了该菌群对畜禽粪便的利用能力和除臭能力。结果表明,筛选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48 h将培养基内滤纸崩解成糊状,滤纸分解率达84.55%;灭菌条件下接种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培养6 d,小麦秸秆、稻草秸秆、玉米秸秆总重量分别减少47.00%,48.62%,50.21%,接入杂菌条件下接种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培养6 d,小麦秸秆、稻草秸秆、玉米秸秆总重量分别减少42.14%,44.99%,53.74%;分别以5 g的猪粪、3 g的鸡粪为唯一营养源制作100 mL粪便培养液(添加0.35%滤纸),接入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后,滤纸分别在第3天和第4.5天被分解成糊状,第8天粪便培养液臭味强度(微弱臭气味)较对照(强烈臭气味)明显减弱。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能高效降解未经化学处理的玉米秸秆等木质纤维材料,抗外来杂菌能力强,能够利用畜禽粪便快速分解纤维素,并具有一定的除臭能力,在农业废弃资源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母鹿饲喂益生素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产仔前母鹿 30头在试验组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每次 2g/头。结果表明 ,加喂益生素后 ,不仅改善了母鹿胃肠内的菌群 ,增加有益菌的数目 ,增强了母鹿体质 ,而且提高了断乳仔鹿生长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探究不同饲养密度对笼养海兰灰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的影响。随机选取1 250只11周龄海兰灰蛋鸡,按照不同饲养密度随机分为5个组:A组900 cm2/只、B组675 cm2/只、C组540 cm2/只、D组450 cm2/只、E组380 cm2/只,每个组内50个重复。5个组均在相同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模式下进行饲养。分别于16、26、50周龄时,在每个组中随机选取5只鸡,取十二指肠内容物,用PCR-DGGE法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饲养密度内,随着饲养周龄的增加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系数逐渐减小;16周龄时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很高,即肠道菌群结构差异较小;26和50周龄时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很低,即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很大。由此可见,随着饲养周龄的增加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增大;2种有益菌(Lactobacillus gastricus和Lactobacillus alvi)在高饲养密度组(D组和E组)中消失,饲养密度高于450 cm2/只对笼养蛋鸡十二指肠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兼或益生元对牛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生菌/益生元具有调节胃肠(GI)菌群平衡及活动的能力,能够显著地影响家畜肠道内菌群的结构和活动,使有益菌(主要是乳酸菌)占有生态位,成为优势菌群,抑制霉菌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饲喂益生菌后,牛肠道中的菌群呈现多样性,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牛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稳定性增强。低聚麦芽糖、低聚半乳糖等益生元则能不同程度的被有益菌分解利用,作为有益菌的生长促进剂,发挥其益生作用。目前,益生菌/益生元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和饲料等各个领域。随着对其深入的了解和成熟的市场或产业化发展,益生菌/益生元的应用前景很好。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及寡糖对猪肠道乳酸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乳初期仔猪肠道乳酸菌群多样性容易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使仔猪变得更加易感。乳酸菌和寡糖的饲喂可以促进仔猪肠道乳酸菌群多样性的恢复,更加有利于提高仔猪对肠道疾病的抵抗性。不同的益生菌种促进肠道乳酸菌群多样性的能力不同,这就为乳酸菌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另外,不同的寡糖也可被不同的益生菌所利用,因此,益生菌与寡糖的配合应用要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构成,本试验对3只圈养老年大熊猫粪便细菌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Msp Ⅰ对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大熊猫肠道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组成;变形菌门中又以大肠埃希氏菌属为主,其次为假单胞菌属、志贺氏菌属、气单胞菌属;而厚壁菌门中以链球菌属为主,其次为魏斯氏菌属、梭菌属;此外还发现一定比例的未培养细菌.本试验第一次建立了较丰富的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克隆文库,为分析比较各年龄层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同提供了参照,也为合理饲喂老年大熊猫,保障老年大熊猫的健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乳酸菌作为青贮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细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萎焉苜蓿为原料分为三个处理组,分别为无添加剂对照组(CK组)和分别添加1×106cfu/g乳酸菌YX(LPI组)、乳酸菌ZZU A341(LPA组)。结果表明:LPI或LPA组乳酸积累量显著高于CK组(P<0.05),pH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pH均降至5.00以下;CK组或LPI组的优势菌属为Pediococcus属(56.40%、98.63%),LPA组为Lactobacillus属(98.88%)。综上所述,乳酸菌作为青贮添加剂可通过调控青贮环境中细菌菌群的组成或相对丰度,从而提高青贮苜蓿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7.
The flor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of 92 grey herons was examined for the frequency of aerobic and microaerobic growing bacteria.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eromonas hydrophila, 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and E. coli were isolated from 55%, 48%, 14% and 35% of the birds, respectively. It could be demonstrated that the findings of these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are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the birds. The percentage of carriers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was highest in nestlings younger than 18 days, less high in older nestlings and lowest in adult grey herons. Contrary to those bacteria, E. coli was found more often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at increasing age of the birds. Salmonella spp. were isolated from 6 birds. Two birds yielded positive for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and Campylobacter spp., respectively. Other aerobic and microaerobic bacteria play a less significant role as part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熊猫食性转换前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对3只处于夏季食性转换前期大熊猫粪便细菌总DNA进行ERIC—PCR分析,并构建16S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MsPI对其进行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及测序分析。研究表明,食性转换前期大熊猫肠道细菌主要由硬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其中7月份样品中以梭菌属和醋杆菌属为主;8月份以八迭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9月份以链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此外在3个月中均发现一定比例的未培养细菌。结果表明:随着食性转换前期的过渡,大熊猫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由硬壁菌门中的梭菌属渐变到以球菌属为主,由变形菌门的醋杆菌属渐变到以肠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对胃肠道微生态系的影响与对应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抗生素对家畜胃肠道微生态系的影响与对应举措.凡进入家畜胃肠道的抗生素不仅可抑杀有害菌群、中性菌群,同时亦可抑杀有益菌群,破坏微生态系的生理组合等问题.提出了研发抗生素替代物的依据,指出中草药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乳对高血脂模型大鼠血脂与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体重为(120±10)g的 40 只 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 组)、高脂模型组(M 组)、L. rhamnosus LV108 发酵乳组(LV组)及混合乳酸菌(LV108 发酵乳∶grx08 发酵乳∶grx12 发酵乳=2∶1∶1)发酵乳组(H 组),每组 10 只,建模后干预(1 mL/100 g,1×108 CFU/mL)4 周,测定大鼠血脂及大鼠粪样细菌 16S rDNA 的 V3-V4 区,并对大鼠肠道微生物和血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V 组和 H 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体重增长被抑制;LV 组和 H 组中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显著提高,且 H 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高于 LV 组(P<0.05);LV 组和 H 组大鼠粪便中 Lactobacillus spp.、S24-7 spp 和 Treponema spp.等菌属显著升高,Peptostreptococcus spp.、Clostridium spp.、Turicibacter spp、Escherichia spp.及 Desulfovibrio spp.等菌属显著降低。结果提示,L. rhamnosus LV108发酵乳及混合乳酸菌发酵乳均能改善大鼠血脂水平并恢复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