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260-2265
为了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的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rRNA PCR方法,从采集自河北秦皇岛地区不同养鸡场的83份病鸡组织中分离鉴定出56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试验表明,46株分离株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分别测定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1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定型的4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包括11种血清型,以O7 8、O89、O142及O1为优势血清型;46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中以irp2、fuyA、ompT、Iss a、iutA、iroN和hlyF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在89.1%~100.0%,其他毒力基因检出率为22.0%~72.0%。选择优势血清型代表株QH1(O78)、QH1(O89)、QH1(O142)和QH1(O1)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QH1(O78)株致病性最强,对1日龄雏鸡的LD50为3.16×106 CFU/mL;对14,49日龄雏鸡的LD50分别为1.07×107,5×108 CFU/mL。本研究为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流行株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河北部分地区狐狸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流行情况及致病性,从河北地区养殖场中采集患病狐狸肺脏、心血、肝脏等病料组织217份,分离得到63株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法分别检测63株肺炎克雷伯菌荚膜血清型及19种毒力基因;通过人工感染小鼠致病试验验证4株优势血清型流行株的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显示,6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3株为K2血清型,7株为K20血清型。63株肺炎克雷伯菌携带13种毒力基因,毒力基因fimH、mrkD、wabG、uge、ybt、ybtA、alls、ompK35等检出率均在58.73%以上,其他毒力基因检测率较低;分离菌株呈现多重毒力基因型,同时携带9种毒力基因的菌株最多,占致病性菌株的33.33%。优势血清型流行株KD1(K20)和KD45(K2)的致病性最强,其LD_(50)分别为3.16×10~5,3.16×10~6 CFU/mL。本研究为该地区肺炎克雷伯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研究分别采用接种小鼠试验、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及药敏纸片法测定E.coli分离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分布、8种毒力基因及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内蒙古奶牛场采集的100份粪便样品中鉴定出50株致病性E.coli(50%)。定型的24株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共10种,以O18、O146和O152为优势血清型,共14株,占定型菌株的58.3%。50株致病性E.coli中,毒力基因irp2、eae A、stx1、stx2和hly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14%、10%和8%。另外,所有血清型菌株对受试的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均耐受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6种抗生素,而且全部含有毒力基因irp2。本研究结果为牛源致病性E.coli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宠物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宠物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由健康和患病犬、猫直肠拭子样品中分离177株E.coli,并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其血清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定型菌株135株,分别属于20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1、O2和O8为主要的流行血清型。PCR方法检测11种毒力相关基因,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个血清型的菌株拥有相似的耐药表型,但毒力基因谱不同。62%的分离菌株携带fimH基因,并且毒力基因组合iroN+hlyF、iroN+fimH和traT+sitA比较流行。55%的O1血清型携带fimH基因,并且多数耐受四环素、多西环素、头孢噻吩和庆大霉素;20.8%的O2血清型菌株携带traT和sitA基因;50%的O8血清型携带traT和fimH基因。3个血清型分离菌株多数对安普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邢台地区致鸡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实验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的方法,从邢台地区不同养鸡场46份患卵黄性腹膜炎的40周龄~45周龄蛋鸡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37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的雏鸡,结果显示32株分离菌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板凝集法检测其血清型分布,结果显示定型的27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共属于11个血清型,以O_(78)、O_(148)、O_2及O_8为优势血清型。采用PCR方法检测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14种毒力基因,其中irp2、fyuA、ompT、Iss~a、iucD~a、iutA、iroN、hlyF、fimC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96.9%、93.8%、86.7%、84.3%、71.9%、65.7%、56.3%和50%,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较低。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仅对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本研究为防治致病性E.coli引起蛋鸡卵黄性腹膜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引起林麝肺炎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94份患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小白鼠感染试验表明,30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E.coli,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100%。通过PCR方法检测这30株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10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其中omp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0%,显著高于其sat(36.67%)、vat(26.67%)和iucDa(23.33%);而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sitD chr.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结合常规鉴定方法,16SrRNA PCR可作为临床快速检测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有效方法。对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防治林麝E.coli性肺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其相关毒力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规模化养鸭场患典型大肠杆菌败血症雏鸭分离的28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中鉴定出210株(包含37种血清型),其中O93、O78、O92、O76占43.8%(92/210)为优势血清型,O46、O32&O93混合型、O60&O93混合型为首次从鸭群中分离到。应用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对210株致病性E.coli(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和28株自健康雏鸭泄殖腔拭子分离的E.coli(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包括强毒力岛(HPI)中的鼠疫菌素受体基因(fyuA)和铁调节蛋白基因(irp2)、Ⅰ型菌毛必需蛋白基因(fimC)、P型菌毛结构基因(papA)和血清耐受基因(iss)检测,结果表明:fyuAi、rp2、fimC、papA和iss基因在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41.0%、43.3%、92.9%、97.6%和96.7%,在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携带率分别为21.4%、25.0%、92.9%、100%和92.9%,患病鸭和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iss、fimC和papA携带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papA的携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宿主(鸡、猪和人)源E.coli;HPI毒力岛在鸭源E.coli中分布较广,其携带率表现为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极显著高于临床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HPI毒力岛的携带率与菌株的致病性呈明显的正相关,与O78等特定的血清型有一定的关系。鸭大肠杆菌病分离株有37.6%(79/210)同时携带fyuAi、rp2、fimCi、ss和papA基因,极显著高于健康鸭大肠杆菌分离株的14.3%(4/28)(P〈0.01)。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在鸭源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建立检测STEC的多重PCR方法,针对STEC特有的毒力基因stx1、stx2、h&A和eaeA筛选了4对引物,通过对PCR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检测,建立检测STEC的多重PCR,并应用该方法调查254株鸭源致病性E.coli和115株外表健康鸭的泄殖腔分离的E.coli中STEC的分布情况.在254株鸭源致病性E.coli中检测出6株STEC,从外表健康鸭的泄殖腔分离的115株E.coil中未检测到STEC.检出的STEC的血清型分别为O36、O60、O77、O78、O158和O7 & O92.本实验建立的检测STEC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鸭源E.coli的检测结果证实鸭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存在STEC菌株,分布频率较低,但其血清型具有广泛的宿主源,存在引起人类疾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1日龄雏鸡对1株O1血清型鸡源大肠埃希菌(E.coli)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并扩增iss基因.结果表明,鸡E.coli O1对1日龄雏鸡具有较强的毒力.iss基因在致病性鸡E.coli O1中的序列与已知禽大肠埃希菌iss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人源大肠埃希菌is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9%,显示了此基因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太原市周边地区鸡源大肠杆菌(E.coli)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规模化养鸡场采集患腹泻病鸡的粪便样品进行E.coli分离、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检测,通过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在抗生素抗性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到81株E.coli属于15种不同血清型,其中28株属于5种优势血清型,即O1、O8、O78、O84和O143;所有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qnrA、tetM、tetA、sul2、strA、aadA、floR为检测到的主要耐药基因;分离菌株质粒携带的7种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转移.该研究结果证明E.col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已普遍存在,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在细菌之间传递.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12.
旨在揭示DLK1-DIO3印记域上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natural reproduction,NR)与体细胞核移植牛(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中的组织表达与印记状态,对进一步了解DLK1-DIO3印记域在供体核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自然繁殖牛的大脑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在牛的DLK1-DIO3印记域内鉴定了一个新的印记的lncRNA基因,命名为LINC24065。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序列分析发现,LINC24065编码6个可变剪接体,并在自然繁殖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都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可变剪接体LINC24065-V3,且其它5个剪接体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印记状态分析发现,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7个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但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组织中出现了与其他组织亲本来源不同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中出现了印记紊乱,并且剪接体在组织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SNP突变对山羊毛色的影响,为探索DCT基因调控山羊毛色变化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山羊为试验动物,对DCT基因启动子区进行CpG岛预测,设计引物对预测的2个CpG岛富集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使用甲基化水平分析软件BISMA统计甲基化位点,比较唐山奶山羊(白色)和南江黄羊(黑色品系)两种不同毛色山羊群体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克隆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筛选不同毛色山羊群体的SNPs,使用JASPAR和Nsite预测SNPs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的改变,并检测比较突变前后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了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序列及核心启动子区(g.-1045~-318)。在g.-348~-150区域和g.+222~+502区域分别发现6个和23个甲基化位点,其中g.+312、g.+352和g.+400位点与g.+389和g.+404位点白色山羊甲基化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5和P<0.01),并且g.+222~+502区域白色山羊甲基化平均水平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1)。在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g.-804T> G、g.-705C> T和g.-679G> A,3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在白色山羊和3个有色山羊群体中存在差异,g.-804T> G突变导致该区域的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果显示,白色山羊DCT基因g.+222~+502区域的高甲基化水平,g.-804、g.-714和g.-679 3个位点的突变,尤其是g.-804T> G造成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缺失,突变的G型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因此,DCT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和高甲基化水平可能抑制了基因的表达从而形成山羊白色被毛。  相似文献   

14.
旨在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5′UTR序列并分析其结构特征,预测转录调控元件并检测启动子活性,为探究DCT基因在调控水貂毛皮颜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PCR扩增黑貂、白貂和咖啡貂DCT基因5′UTR,构建咖啡貂DCT基因5′UTR的pGL3-1~pGL3-7和黑貂pGL3-4~pGL3-6缺失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利用亚硫酸氢盐法检测3种毛色水貂DC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长8 203 bp的5′UTR序列,发现g.7133-7336为长204 bp的转座元件,与其高相似度的100条序列中,一条为蜕皮动物总门线虫纲的索巴利吸虫,其他均来自犬形亚目。P3和P4片段具有显著的启动子活性(P<0.05);咖啡貂的CpG岛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黑貂和白貂(P<0.05);咖啡貂CC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显著低于黑貂的TT单倍型片段(P<0.05)。结果表明,水貂DCT基因5′UTR长204 bp的犬形亚目特异短散在元件Can-SINEs由蜕皮动物门的索巴利吸虫侵入动物基因组形成;基因上游32 bp元件和近端域共同作用发挥启动子活性,而GC-box和CpG岛结构沉默水貂DCT基因启动;g.-684和g.-621位点的T> C突变形成的CC单倍型导致咖啡貂DCT基因的高甲基化与低启动子活性,从而抑制真黑素合成,产生咖啡色被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叶酸作为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对动物的新组织生成、胎儿的生长发育、乳腺发育以及乳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围产期奶牛由于经历产犊和泌乳,对叶酸的需求较大,叶酸不足会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本试验以163头1~2胎围产期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研究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后对早期产奶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奶牛产后三次测定的DHI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对早期主要产奶性能产生有利影响,产后第1次、第2次测定,B组奶牛(每500kg体重120mg叶酸)产奶量及乳蛋白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B组奶牛的群内级别指数(WHI)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并且产后第2次、第3次测定WHI均高于100,说明该组的牛只生产水平高于群体生产水平。综上,围产期奶牛饲喂120mg叶酸(500kg体重)有利于提高泌乳早期的产奶性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犊牛开食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苜蓿干草对犊牛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刚出生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按照体重划分区组,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新生犊牛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每组15头犊牛。对照组犊牛开食料中不添加苜蓿干草;在试验组Ⅰ犊牛开食料中添加10%的苜蓿干草(干物质基础);试验组Ⅱ犊牛开食料中添加20%的苜蓿干草(干物质基础)。犊牛在60日龄断奶,断奶结束后试验继续进行20 d。试验期间,1~50 d为哺乳期,犊牛饲喂常乳(正常饲喂量)+开食料;51~60 d为断奶过渡期,犊牛饲喂常乳(减量)+开食料;61~80 d为断奶后期,犊牛饲喂开食料。犊牛7日龄时开始饲喂开食料,犊牛14日龄时,在开食料中开始添加苜蓿干草。每天记录开食料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天、第50天、第80天在早晨饲喂前称重犊牛体重,分别于第50天和第80天在犊牛采食开食料3 h后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NH3-N浓度。于试验最后3 d,采集粪便进行消化试验,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犊牛开食料中添加苜蓿干草显著提高了犊牛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而且与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以20%的添加量组犊牛具有最佳的生长性能,而对犊牛的饲喂效率没有显著影响。犊牛开食料中添加苜蓿干草显著改善了瘤胃发酵功能,增加了瘤胃液pH,提高了瘤胃液乙酸与丙酸的比值。苜蓿干草对犊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犊牛开食料中添加20%的苜蓿干草显著提高了犊牛生长性能,改善了犊牛瘤胃发育和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的口蹄疫病毒(FMDV)分子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FMDV的3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exo探针,建立了用于FMDV快速检测的等温实时荧光反转录重组酶聚合酶(Real-time RT-RPA)方法。该方法采用便携式等温扩增仪-Genie Ⅲ实时监测扩增结果,40℃20 min即可完成检测。结果显示,FMDV RT-RPA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FMDV 3D基因,而对水泡性口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等均无扩增;以体外转录的FMDV 3D RNA作为模板,该方法在95%置信区间检出下限为1.0×10~2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使用43份含有灭活FMDV的模拟临床样品分析显示,RT-RPA对FMDV的检出率为34.9%(15/43),略低于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率(39.5%,17/43),而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3%(41/43)。RT-RPA能够在6 min~16 min内完成检测,而实时荧光RT-PCR则需要30 min~51 min。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RPA方法反应快速,特异性强,灵敏性高,操作简单,结合便携式具有荧光检测功能的等温扩增仪Genie Ⅲ,组建了FMDV快速检测平台,在基层兽医部门,尤其在野外及疫情现场的FMDV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设备仪器有限的实验室和田间对FMD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条件有限地区FM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讨饲料添加酵母培养物对泌乳早期至中期初产和经产水牛泌乳性能、养分消化及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520.4±10.5)kg的水牛2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处理组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12 g/kg酵母培养物,试验从分娩后15~180 d开始,记录采食量、体重和产奶量,并收集乳样本和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收集泌乳期早期45~47 d、泌乳期中期90~92 d的粪便,测定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纤维表观消化率,计算能量校正乳、饲料转化率、能量和氮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组水牛较对照组提高了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采食量(P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泌乳中期干物质和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 <0.05)。初产组水牛日粮添加酵母培养物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水牛粗纤维表观消化率(P <0.05)。添加酵母培养物后,总血脂水平显著降低(P <0.05),此外,酵母培养物处理组显著提高了初产水牛的产奶量、能量校正乳、脂肪和蛋白质产量(P <0.05)。结论:酵母培养物对水牛的影响与胎次有关,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经产水牛干物质摄入量和粗纤维消化率,但对体重无显著影响,从而使能量校正乳产量更高,脂肪动员更少。日粮添加酵母培养物可以增加水牛泌乳早期的产奶量,并一直延续到泌乳中期,最终提高饲料转化率、能量和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评估甜菜碱对热应激条件下肉鸭血液指标、电解质、气体分压和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48.6g当天孵化的肉鸭4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日粮处理分为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自由采食),处理1组为热应激条件下添加1500mg/kg甜菜碱,处理2组为热应激条件下5点~10点以及17点~20点饲喂含1500mg/kg甜菜碱日粮,处理3组为热应激条件下17点~10点饲喂含1500mg/kg甜菜碱日粮,试验共进行42d。结果显示:饲喂甜菜碱日粮的肉鸭较对照组体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肉鸭血液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均低于甜菜碱组(P<0.05)。不同饲喂时间的甜菜碱组肉鸭电解质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肉鸭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气分压、细胞外液碱浓度、碳酸氢盐和总二氧化碳浓度均低于甜菜碱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甜菜碱组肉鸭盲肠中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的浓度较高(P<0.05),而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较低(P<0.05)。因此,与自由采食相比,在上午和下午限制饲喂甜菜碱日粮或17~10点饲喂甜菜碱日粮显著提高了热应激条件下肉鸭的生长性能和生物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家禽副产物酶解肽部分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指标和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10.32±0.26) g、大小均匀、体质健壮的大菱鲆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首先配制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然后用家禽副产物酶解肽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8%、16%、24%和32%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D0、D8、D16、D24、D32组。试验期为56 d。结果显示:家禽副产物酶解肽替代8%和16%的鱼粉对大菱鲆的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肥满度、脏体比等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家禽副产物酶解肽替代鱼粉比例超过8%时,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0、D8、D16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24、D32组(P<0.05)。D0、D8组肝脏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D16、D24、D32组(P<0.05)。D0、D8组的血浆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D24、D32组(P<0.05)。D8组血浆中补体3、补体4含量显著高于D24、D32组(P<0.05)。D0、D8组血浆中尿素氮、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D24、D32组(P<0.05)。D0、D8组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总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D32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基础,综合考虑消化、代谢、特异性免疫等指标,家禽副产物酶解肽替代大菱鲆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