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患败血症鲫鱼病体分离到一批溶血毒素产生菌株,对其中5株进行了致病实验,对4株致病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其中CRI14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吻合。进一步研究了培养起始pH对CRI14株溶血毒素产生的影响,用SDS-PAGE和IEF证明了酸性pH(5.0)能抑制至少两种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藻菌关系是揭示赤潮生消与防控、赤潮毒素产生机制的关键,而产毒甲藻共附生菌群多样性及可培养菌株的获得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前提。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是全球性典型赤潮甲藻,其产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危害巨大,但目前对其共附生菌群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首次解析了产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4共附生菌群的物种种类及相对丰度信息;分离获得可培养菌株并对筛选获得的产毒细菌新种Z1-D的毒素合成基因sxtA1进行了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mtk-4共附生菌群包括85个OTU,其中包括10门、20纲、40目、59科及87属。其6个优势属包括Phycisphaeraceae科未知属(11.8%)、Muricauda属(10.3%)、腐螺旋菌科未鉴定属(9.1%)、Hyphomonadaceae科未鉴定属(8.9%)、Haliea属(5.7%)及红细菌科未鉴定属(5.1%)。amtk-4共附生菌群中未鉴定属比例高达53.4%。藻生长稳定期所分离获得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最多。5株细菌中菌株Z1-D及Z1-4经分子鉴定分别为亚硫酸杆菌属(Sulfitobacter)及Mesorhizobium属新种。其中Z1-D发酵代谢产物含微量石房蛤毒素(STX),其基因片段orf-01498与蓝藻sxtA1基因高度同源,与产毒蓝藻间可能存在着基因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中,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其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普通琼脂平板的菌落圆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在Macconkey培养基和SS培养基上发育也很好。发育适宜温度为5—40.5℃,28℃为最适;pH值6-11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4;在含盐0%4%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盐度为0.5%。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蛋白酶等。实…  相似文献   

4.
目前冷冻沾粉牡蛎的保质期大多只有3个月,3个月后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到牡蛎中腹泻性贝毒呈阳性,而收购的牡蛎原料初期检测却呈阴性。我们知道,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ining)是海洋毒素中的一种重要毒素,多数来源于甲藻,大多属于鳍藻属(Dinophysis)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  相似文献   

5.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这类毒素称为贝毒,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5类:①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  相似文献   

6.
鱼、贝等海洋生物通过对赤潮毒素的富集作用产生贝毒,人误食了这些含有赤潮藻毒素的鱼类和贝类后则有可能中毒甚至死亡,麻痹性毒素(PSP)和腹泻性毒素(DSP)是其中重要的两种赤潮毒素,他们毒性大、作用强,严重威胁着人类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两种贝毒的化学性质、致毒机理以及毒性,并对当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技术进行了对比说明。  相似文献   

7.
施惠  田益玲  王颉  张伟 《水产科学》2012,31(3):152-155
连续3年4个季节调查了青蛤携带的微生物系。结果表明,青蛤体内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达到70%以上。经鉴定,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微杆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莫拉氏菌属、弧菌属是青蛤四季占主体的微生物,在活体青蛤中基本未检出霉菌和酵母等真菌。在不同季节,原料青蛤带菌量存在一定差异,对成品卫生指标产生影响。当青蛤菌落总数超过欧盟标准时,高温杀菌为128℃、5min,可使青蛤达到商业无菌条件;青蛤带菌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时,其杀菌条件为120℃、5min。  相似文献   

8.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9.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贝毒对海洋贝类的影响及加速贝毒净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傅萌 《水产学报》2000,24(4):382-387
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 ,PSP)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 ,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贝毒。它是由STX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一类赤潮生物毒素 ,主要来源于能形成赤潮的有毒甲藻。这些甲藻大多隶属于三个属 (Alexandrium ,Pyro dinium ,Gymnodium) [1] 。PSP毒素目前已知有二十多种 ,其基本结构是四氢嘌呤环 ,根据R4基团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氨甲酰类毒素的毒性最强。那些基本的中毒症状很可能是由它们所引起的。N -磺氨甲酰类毒素经常存在于肇事的甲藻或贝类中。但由…  相似文献   

11.
张益辉 《内陆水产》2008,33(2):28-29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煳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2.
浅述肉类腌腊制品中亚硝酸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建军 《畜禽业》2001,(8):41-41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应用于肉类加工业已有悠久历史,因其具有发色好防腐,尤其是能抑制肉毒梭菌产生毒素,改变风味,提高肉品质量的功效,深受食品加工业的青睐。本文就亚硝酸盐在肉类腌制加工中的应用和肉品中的残留、危害、检测及其预防措施等方面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沿海贝类腹泻性贝毒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玲  文菁  龙超  尹泉 《水产科学》2015,(3):188-194
<正>腹泻性贝毒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Dinophysis)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中部分藻种所产生的热稳定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1]。该毒素可在贝类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引起腹泻性中毒,危害食用者健康。腹泻性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健康的大菱鲆肠道内分离细菌,以大菱鲆致病菌鲨鱼弧菌Vibrio arch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为指示菌,根据拮抗作用原则,分离得到一株菌TYTG-1.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从养殖大菱鲆肠道中分离获得枯草芽孢杆茵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该株茵在4~42℃均能生长,属广温性.经过28d的投喂添加浓度为107和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大菱鲆生长正常,未产生不良反应.该株枯草芽孢杆茵对引起大菱鲆腹水病和肠炎病的两株致病弧茵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其具有较大潜力作为肠道益生菌应用于大菱鲆的养殖.  相似文献   

15.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类毒素即赤潮藻毒素,贝类通过滤食有毒微藻、细菌等,经过生物累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贝毒[1]。海洋贝毒主要分为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西加鱼毒素[2-5],此外还有部分溶血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是目前分布最广,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贝类毒素[6-9]。  相似文献   

16.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细菌生化蝙码微量鉴定系统鉴定鱼类细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利用其中的SWF—A系统鉴定嗜水气单胞茵、苏伯利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茵等鱼类细菌94株,符合率97.87%;GYZ一9V系统鉴定鱼类弧菌科细菌55株,符合率96.36%;GYZ一15e系统鉴定鱼类肠杆菌科细菌Jf6株,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8.
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大约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有毒的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贝毒素问题是目前贝类食用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2010一ll—15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专门检测发酵性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微量菌鉴系统——CDRC-菌鉴系统,鉴定水产养殖中分离自患病动物血液、肝胰腺和养殖水体的9个菌株,鉴定结果为9个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4株属于气单胞菌属,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其余5株属于弧菌属,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20.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是由于食入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该病在食肉动物中多见,在猪少见。本文报道一起猪因喂泔水而中毒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