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权兴襄、朝代更迭,折射着封建专制格局和乡村管理模式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回溯历史,分析新时期乡村管理体制改革,反思国家性危机背后的乡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与治理,以实务的视角浅析乡村基层社会从治理到善治。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将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前提,三治结合是乡村基层治理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我国乡村的治理困境,发挥新乡贤作用对于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实践证明,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效结合,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在当前阶段,乡村善治的意义在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从长远看,乡村善治则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和地方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的良好局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5.
倪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56-260,264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级小微权力是"三农"问题中尤为关注的话题,村干部的小微权力是否规范运行与乡村发展的进度紧密相连,更是能否实现乡村善治的重中之重.以村级小微权力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善治过程中存在的权责界定有待明确、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村干部党性修养有待强化、小微权力问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借由乡村善治的理论内涵、小微权力的概念界定、主体分析以及"宁海经验"的探索等研究,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明晰界定村级权责清单化;完善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小微权力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之下,结合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多元主体,以村级权力机制的重构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善治当前存在的主要困境与理论阐述,构建一个对多元主体进行权力机制重构进而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目标的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再基于浙江典型社区治理的案例,针对其中主体间权力架构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乡村善治提供实践依据并反映现实意义,从而佐证了在村级多元主体权力机制重构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变迁,乡村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何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治理格局,是乡村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治,百姓安,则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否有效,不仅关乎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满足,更是能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  相似文献   

9.
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善治的最终目标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实现方式是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围绕公共问题进行有效的互动。毫无疑问,善治需要社会公众积极而广泛的政治参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进一步扩宽,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成为可能,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实现善治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界定了善治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概括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治理念指导下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探索创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青岛市崂山区通过建设"185"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治理"八小工程",发挥"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作用,为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探寻现代乡村善治之路进行了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对我国时代改革进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乡村治理机制显然跟不上乡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步伐,各种治理困境和挑战层出不穷。其在治理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开放流动的乡村社会现状与封闭排他、僵化保守和过分依靠行政权力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明显背离。因此,要想突破乡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有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将乡村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农村经济合作治理模式、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作为治理导向,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诸多关于"三农"的新概念、新要求、新表述,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的情怀,并切实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时,它也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通过加快农村经济振兴,吸引农民返乡置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大支农惠农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构农业生产主体;调动新乡贤积极性,充实村庄治理主体等路径来推动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场景,并提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应在“乡政村治”的既有治理体系格局下加强关键领域立法,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突出党领导下乡村居民治理主体地位,构建智慧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地区司法保障,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民主治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对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参与式民主视角,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形成的三条路径:行政化路径、转型化路径、自主化路径,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四大不足”:公益性不足、自主性不足、新元素不足、参与度不足。从政府、农村社会组织、村民三个方面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建构“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村民自治,以求实现农村社会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传统性乡村自治日渐式微,现代乡村治理困境逐步显现。如何破局,这是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布局中亟须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要在历史维度、现实 维度和理论维度的统一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的问题,不忘初心和使命,牢牢把握提升乡 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积分制作为新型乡村治理模式,通过确立党组织核心地位、推动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加强各级治理主体联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及促进"三治"融合内在统一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总结分析积分制实施先进经验对提升我国乡村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积分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宣传力度不足、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从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基层民主、规范实施过程、明晰奖罚政策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治理效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协商治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协商治理强调对协调、沟通和参与等主体行为的关注,注重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民主主体和民主过程有着明确的要求。构建适应逻辑—核心问题—保障机制的协商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具体事件进行全过程考察。选取江苏省M村协商对话案例,分析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以互信互赖为前提的治理路径时代化、以多元合作为基础的治理资本组织化及以资源共享为支撑的治理治理模式开放化为乡村协商治理赋能,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乡村治理建设模式的探索经历了多个阶段,虽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政策侧重点存在差异,但从政策内容的演变过程来看,存在“多方参与共治”的发展趋势。S村在历史契机和各方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乡村精英、农村合作社、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治理逻辑是乡村精英通过合作社来激发和凝聚乡村的内生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社会资本的积累。这些社会资本一经产生便直接再投入到整个治理过程中去,促进村庄治理,形成循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合作社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种农村贫困治理模式的剖析,探索农村贫困治理有效运行的机理。农村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必须坚持内源性发展,遵行"资源输入—资源承接—资源内生"的路径,借助外援资源催生内生资源,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 大报告中指出,应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性工作,完善德治、法治、自治有 机融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领域依旧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发展短板。 必须充分地发挥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德治、法治、自治有机融合的综合性乡村治理体 系,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事宜的政策关注层面,分析了乡村治理的 主要特征;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