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鲢·鳙和青鱼形态及其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产于安徽省无为县水产养殖场的草、鲢、鳙和青鱼品种的体征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定4种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尺体重的种内差异较小,显示出种群比较整齐;4种鱼体尺生长满足方程y=alnx+b,体重生长满足方程y=axb,相关指数达0.9以上;鳙鱼在1~2龄和2龄~后备阶段体尺体重的生长强度比草鱼和鲢鱼在同阶段的大,鲢鱼体高在3个阶段均表现为生长弱势,但草鱼的这种弱势在后备~亲鱼阶段得到了弥补,成为生长强点;草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丰满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每个阶段大约下降0.8~1.0个单位,青鱼虽然下降但幅度较小,而鲢鱼(1.82~1.98个单位)和鳙鱼(1.93~2.10个单位)全期基本保持不变;体长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直到亲鱼草鱼和青鱼保持在1.147~1.148,而鲢鱼和鳙鱼保持在1.097~1.106,表明体长相对全长在不断增加;4种鱼的体指数以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的次序逐渐减小,其体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体宽指数和体深指数则较为稳定,鳙鱼的头长指数明显大于其他鱼。  相似文献   

2.
基于肝脂的草鱼肝脂过量蓄积评价指标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高密度养殖及饲料营养素不平衡等易导致草鱼肝脂过量蓄积,有关草鱼肝脂过量蓄积评价工作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构建草鱼肝脂过量蓄积评价指标。[方法]采用物理检测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索氏提取法、石蜡切片法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了245尾草鱼(平均体质量1 317.60 g)的4项形体指标,23项血清生化指标、肝脏脂肪含量、脂肪空泡及不同肝脂蓄积程度草鱼肝胰脏脂质分解相关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根据正态分布和3σ法则,取肝脂含量低于5%的草鱼各项指标在68.26%置信区间范围值为各指标正常参考值。将肝脂含量高于5%的草鱼各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将平均值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指标确定为草鱼肝脂过量蓄积间接评价指标,按3σ法则确定草鱼肝脂不同蓄积程度的间接评价指标范围值。[结果]正常草鱼肝脂含量为3.02%~4.60%,肝体指数为1.13~1.59,肝组织切片中无明显脂肪空泡;肝脂轻度蓄积草鱼肝脂含量为4.60%~7.56%,肝体指数为1.61~1.95,肝组织切片中有少量脂肪空泡;肝脂中度蓄积草鱼肝脂含量为7.56%~12.74%,肝体指数为1.95~3.13,肝组织切片中较多脂肪空泡;肝脂重度蓄积草鱼肝脂含量为12.74%以上,肝体指数大于3.13,肝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脂肪空泡。肝脂过量蓄积草鱼肝胰脏脂蛋白酯酶(LPL)mRNA相对表达量随肝脂蓄积程度增加而逐渐上调,而相对分子质量为14×103的载脂蛋白(APO-14)与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mRNA相对表达量则均随肝脂蓄积程度增加而逐渐下调。肝脂过量蓄积草鱼的肥满度、脏体指数、肠系脂肪指数,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GLU)平均值均高于各指标正常参考值上限,初步确定为草鱼肝脂过量蓄积间接评价指标。[结论]肝脂含量、肝组织切片中脂肪空泡数量、肝体指数为评价草鱼肝脂蓄积程度的直接指标;3个形体指标、8个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质分解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可作为评价肝脂蓄积程度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群体的生长性能,在广东佛山对来自长江水系的监利、石首、宁乡草鱼群体和来自珠江水系的清远、佛山、肇庆草鱼群体的繁殖后代进行生长对比试验,从每个群体随机选择300尾样品,注射电子芯片标记后同塘养殖,并分别在4、8、12月龄时测量样品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结果表明:4月龄时,6个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8月龄时,群体间体质量和体长差异逐渐增加;12月龄时,佛山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大(671.59 g),比其他群体平均体质量大1.25%~16.79%,清远群体平均体质量最小(82.92 g),监利群体平均体长最长(31.11cm),比其他群体长4%~16%,清远群体平均体长最短(26.92 cm),显著短于其他群体(P0.05);12月龄时,珠江水系3个群体草鱼肥满度为2.55~3.30,长江水系草鱼肥满度为2.07~2.52,珠江水系草鱼群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长江水系。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新品种基础种群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对草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平均体重(70.61±1.29)g的健康草鱼450尾,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即基础饲料组、抗生素组、0.25%、0.50%及1.00%壳聚糖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进行为期40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壳聚糖能显著增加草鱼的后肾体指数(P0.05),对草鱼的头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影响不显著,但与基础饲料组相比,各壳聚糖添加组草鱼的头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有增加趋势(P0.05).添加0.50%壳聚糖能显著增加草鱼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对草鱼血清和肝胰脏总SOD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但有增加趋势.即草鱼日粮中添加适量的壳聚糖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适宜添加剂量为0.50%.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68-269
研究了培氟沙星对白鲢和鳙鱼的急性毒性,在室内水簇箱,水温控制在(22±1)℃,以平均体重(2±0.1)g白鲢和平均体重(2±0.1)g鳙鱼为试验对象,采用改进寇氏法计算试验白鲢和鳙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 表明:培氟沙星对白鲢48 h的LC50为384.6 mg/L,SC为98.3 mg/L,对鳙鱼48 h的LC50为436.5 mg/L,SC为114.1 mg/L。该研究为培氟沙星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孵化率为72.74%,幼虾培育成活率为96.25%±2.58%,建立了77个全同胞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家系有66个。以构建的家系为基础,进行雌雄亲本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分析,分析虾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性,选取23个家系在温室内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幼虾生长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雌雄亲本的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不显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温室内幼虾培育成活率为39%±8%,多数家系间幼虾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家系内的体长差异系数较体重差异系数小。本研究积累了克氏原螯虾家系构建的相关技术,为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月饱食度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的摄食、生长、免疫能力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18.10±0.09)g的草鱼幼鱼为试验对象,试验期为60 d。设计4个月饱食度,分别为月饱食量的70%、80%、90%和100%。结果表明,(1)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月饱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月饱食度为100%的处理组表现出最佳的特定生长率(2.02%/d),但与月饱食度90%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鱼的饲料系数与月饱食度呈显著性负相关,月饱食度为90%的处理组饲料系数最低(1.16±0.04),而月饱食度为70%的处理组饲料系数最高(1.43±0.07)。(2)不同月饱食度对试验鱼的存活率和形态学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月饱食度为100%的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但其肝体比和肥满度最高。(3)不同月饱食度对试验鱼肌肉营养组成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而随着月饱食度的增加,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P<0.05)。(4)养殖水体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与试验鱼的月饱食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但养殖水体的...  相似文献   

8.
草鱼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池塘主养草鱼不同搭配种类和比例的放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投喂相同的草鱼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为1#塘生产草鱼9754kg,鲤鱼1500kg,异育银鲫492.5kg,鲢鱼、鳙鱼共1383kg,平均每666.7m~2鱼产量1312.95kg,利润4786.40元,饲料系数1.70,投入产出比为1:1.70。2#塘生产草鱼4482.2kg,鳙鱼1760kg,平均每666.7m~2鱼产量624.22kg,利润-55.02元,饲料系数1.24,投入产出比为1:0.98。试验表明:合理的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草鱼成功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08年7-9月在蠡湖设置宝界桥和石塘桥两个实验点进行鲢鳙鱼和藻类治理关系的初步研究,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测定了鲢鳙鱼的体长、体重、消化腺指数、肠长指数、食物充塞度、肥胖度系数、饱满度等参数.试验表明微囊藻和颤藻在鲢鳙鱼体内得不到完全消化,但可以破坏藻类的存在形式,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鲢鳙鱼对于微囊藻和颤藻的治理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配养匙吻鲟的混养塘水质变化和氮磷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匙吻鲟(Polydon spathula)替代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混养塘中的鳙鱼后,池塘水质变化和氮磷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匙吻鲟混养塘的水质指标如叶绿素a、透明度低于鳙鱼对照塘,而总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磷酸盐磷、总磷等一些指标的周年均值高于鳙鱼对照塘,但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密度匙吻鲟混养塘之间,和对照混养塘之间的水质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匙吻鲟和鳙鱼的摄食选择差异及水体总固体悬浮物增加。试验发现,搭配放养适量低密度的匙吻鲟可提高混养塘的氮磷利用率,降低混养塘总饲料系数。初步探索出在混养塘中匙吻鲟的合理搭配密度为270尾/hm2。  相似文献   

11.
12.
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饥饿致死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观测了全长6.6~177.6 mm的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的饥饿致死时间及饥饿死亡时皮肤和肠的组织学及亚微结构变化。在水温18.0~23.0℃时,这几种鱼苗50%饥饿致死时间为7.3~12.0d,耐饥饿力由强至弱依次为:鲤(10.4~12.0d)>鳙(9.6 d)>草鱼(8.8 d)>鲢(7.3d)。夏花至春片鱼种的50%饥饿致死时间为15~271d。水温与鱼的饥饿致死时间呈负相关。饥饿致死的鲤苗皮肤破裂,指纹状细胞界限不清,排列散乱,粘液细胞小,神经丘萎缩;鲢、鳙鱼苗肠粘膜细胞核和细胞器或肿胀或萎缩或溃解。  相似文献   

13.
从池养鲤为主到四大家鱼的形成,是我国渔业史与我国渔业科技史上的重要突破。对于突破的原因,从本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唐代禁捕、禁食鲤的法律,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养殖种类,从而草、青、鲢、鳙养殖业逐渐兴起与形成。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大量史料分析与科学论证,否定了上述论断,认为这一重大突破是我国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我国渔业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推动的结果,唐代一度颁布的禁捕、禁食鲤律并非这一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纯种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6月,在广西都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进行了丰鲤纯种的选育工作。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父本进行杂交,所得的杂交一代称为丰鲤,它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草鱼、鲤、鲢、鳙和尼罗非鲫脂肪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和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肠道的高(P<0.025);鲢和鳙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的(P<0.025);尼罗非鲫肝胰脏和肠的脂肪酶活性几乎相等(P>0.05),而胃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肝胰脏和肠道的低(P<0.005)。五种鱼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草鱼>尼罗非鲫>鲤>鳙>鲢;肠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鲢>鳙>尼罗非鲫>草鱼>鲤。结果表明:鱼类的食性与脂肪酶活性无明显相关。草鱼、鲢和鳙的肠脂肪酶活性,中肠略高于前肠和后肠;尼罗非鲫和鲤的肠脂肪酶活性由前往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滁州鲫、方正银鲫及彭泽鲫间的分子遗传差异。[方法]滁州鲫、方正银鲫和彭泽鲫为我国3个不同地区的三倍体银鲫种群,用9对引物对它们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9对引物中,仅引物P10扩增的产物没有差异外,其余8种引物(P1~P8)的扩增产物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3个不同地区的银鲫种群在基因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滁州鲫与方正银鲫的相似性较大,滁州鲫与彭泽鲫的相似性则较小。  相似文献   

17.
州河鲤、乌克兰鳞鲤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州河鲤和乌克兰鳞鲤成鱼肌肉的粗蛋白、水分、灰分、粗脂肪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等进行对比分析,为科学评估其营养品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成鱼肌肉中的蛋白质(19.20%)、水分(78.76%)和灰分(1.45%)均极显著地高于州河鲤(18.52%、76.83%、1.20%;P0.01),而州河鲤的脂肪含量(3.76%)又极显著地高于乌克兰鳞鲤(1.79%;P0.01);州河鲤成鱼肌肉脂肪酸的种类、脂肪酸总量和必需脂肪酸含量(11种、2.88%、0.60%)均高于乌克兰鳞鲤(10种、0.64%、0.10%),且州河鲤脂肪酸的营养价值略高于乌克兰鳞鲤;州河鲤和乌克兰鳞鲤都含有18种氨基酸,而乌克兰鳞鲤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风味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8.3%、7.58%、20.29%)均高于州河鲤(7.53%、6.48%、17.82%),乌克兰鳞鲤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优于州河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乌克兰鳞鲤较州河鲤更具有营养学优势。  相似文献   

18.
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克氏原螯虾和鲢鳙的生长习性特点,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互利共生目的的高效养殖模式。介绍了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模式对环境条件、鱼虾品种选择、池塘条件以及苗种投放、饲养管理、捕捞等要点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9.
放养鲢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是用8个容积3立方米的水泥池和10个网箱进行的。一组池塘加水库底泥,一组只加库水,池塘和网箱都用空池、空箱对照,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鲢鳙鱼(2:1),经2天放养。放养期间测定了许多水化学、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以及鱼的生长。发现随着鱼密度的增加,试验池和网箱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增加,而个体小型化,易消化种类减少,浮游动物则随鱼的密度增加而减少,鱼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率及鱼的生产量和浮游植物生产量之比随放鱼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作者认为放养鲢鳙鱼对浅水水体确有促使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