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引起,据资料报道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株为:Mass、T、Hotle、Gray株,以及大量的变异毒株。临床上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等。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间质性肾炎。本病可经呼吸传播,在集约化鸡群1-2天内很快波及全群。常因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大批死亡。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疫苗污染和种鸡群带病毒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1发病情况山西省晋城市城区某户养殖蛋鸡8000只,分两批饲养,第一次90…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特点是病情复杂,血清型众多,又具有高度传染性,鸡群同时感染不同毒株或使用弱毒疫苗发生基因重组而不断变异,使IBV侵害鸡体的靶器官也发生了变化。IgnjatovicJ等用澳大利亚分离的25株IBV人工感染SPF鸡,比较了其致病性,发现12株肾致病型IBV,10株呼吸型IBV,3株混合致病型IBV,侵害肺、肾。为有效防制本病,我们对其病原进行了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63年在美国发现肾病变IBV,血清型不同于Mass株,主要引起鸡的肾脏损伤,另外还能造成呼吸道感染和死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已成为影响养鸡业的四大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导致现有疫苗免疫效果越来越差,临床上疫苗免疫鸡群不断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爆发和流行,引起了国内外兽医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国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四川、辽宁等20多个省市报导有本病发生。2000年陕西省亦发现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仅发生于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据报道,本病在临诊上常有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型IB)、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呼吸型IB)、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IB)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分离到了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F株,用其培养物制备的现地疫苗,免疫原发病鸡场的鸡群,观察整个饲养周期,再无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  相似文献   

6.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禽传染性支气管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由Schalk等首次在美国报道,其病原血清型众多,同毒株之间又有组织亲嗜性的差异,表现为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等阻”。自1982年以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腺胃型)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IBV-D971p弱毒株。用该毒株制备活疫苗,经安全、效力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和安全性,能有效的预防腺胃型、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8.
董世璧  李昺 《中国禽业导刊》2001,18(24):27-27,2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染病。以潜伏期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造成“假母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特征。目前在世界各养鸡国家均有发生,并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株,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鸡群传染病。特别是肾病型等变异株的产生,给养鸡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IB仍然是养鸡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理表现形式.1962年发现,其最具代表性的毒株是澳大利亚的T株.该病现已遍布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洲地区开始流行.  相似文献   

10.
王道坤 《北方牧业》2006,(5):17-17,19
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都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幼龄鸡和成年鸡都可感染发病,两者相似点很多。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现已知有25个血清型,其中主要的是呼吸道型(以M株、C株为代表)、肾型(以T株为代表)、腺胃型,新的血清型仍在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利用鸡胚分离法由发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鸡分离到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W株;再通过SPF鸡胚连续传代,获得了NIBV疫苗毒株W93;继而借助RT—PCR法扩增了其S1基因,并测定了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了与相关毒株间的同源性。结果显示,W93株在鸡胚中的病毒产量达107.8EID50/0.1mL,适用于所有日龄的雏鸡;W93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马萨诸塞型的M41株、H52株和H120株的同源性很高,分别为96.9%、96.8%和97.1%。表明,W93可作为制备IB弱毒疫苗的毒株。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世界上已分离的IBV毒株达30多种。由于新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 ,致使病毒对组织器官亲嗜性发生变化 ,导致不同病变型的出现。本文就不同变异毒株引起的病变型进行综述 ,以供参考。1呼吸型为经典型IB ,首先由Schalk和Hawn(1931)在美国北部的Dakota州发现。Beach和Schalm(1936)确定该病由病毒引起。Jungherr等(1956)报道了分离株Connecticut和Massachusetts…  相似文献   

13.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理表现形式。1962年由Cosgrove首先发现并描述,其最具代表性的毒株是澳大利亚的T株。肾型传支现已遍布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洲地区开始流行。泰国(1990),马来西亚、台湾(1996),中国大陆、韩国(1998)均有初报。近年来,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我国山东省及青岛地区肾型传吏发病率显著升高,造成养鸡业,特别是肉鸡饲养业不小的经济损失,从而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通过鸡胚矮小试验、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将2006-2007年在江苏省分离的7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鉴定为嗜肾型毒株。采用RT-PCR扩增IBV分离株的S1基因,并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个IBV分离株S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99.4%,处于同一个群,分别属于3个亚群。这些毒株与大多数国内近年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而与Massachusetts、T、4/91和793B血清型毒株(包括H120和H52疫苗毒株)的同源性较低。IB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差异是造成免疫鸡群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而且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研究不同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的发生、流行和分子病原学特征,可以掌握当前流行毒株的血清型,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来自浙江地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嗜腺胃毒株(ZJ971株)的结构蛋白进行了SDS电泳分析,用RT-PCR扩增其S1基因cDNA,并作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ZJ971株结构蛋白由212000、146000、97400等8条蛋白带组 其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相比缺损116000蛋白条带;S1基因全长为1720nt,编码1条55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核心苷酸与其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的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17.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理表现形式。1962年由Cosgrove首先发现并描述,其最具代表性的毒株是澳大利亚的T株。肾型传支现已遍布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洲地区开始流行。泰国(1990),马来西亚、台湾(1996),中国大陆、韩国(1998)均有初报。近年来,尤其是去冬今春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株引起肌肉、肠道甚至腺胃等非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统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报道不断出现.但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其中大部分尚待进一步证实,除IBV毒株本身的致病作用外,环境中的一些诱因(如寒冷、饲料成分不当、滥用药物、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等)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沈阳分离株(SY株)的免疫原S1基因cDNA,将该片段连接到克隆质粒载体pUC19的EcoRⅠ/BamHⅠ酶切位点中,测定插入片段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SY毒株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Beau、M41、H120、N1-62、Gray、6/82、Ark99等毒株的同源百分率都低于80%。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呼吸道方面重要的疾病,病原称之为禽类冠状病毒。近来,不同禽类冠状病毒的毒株在病理学上称作窦炎、肺肌病、肾炎、脉管炎、呼吸道型支气管炎、生殖道型支气管炎、肾型支气管炎、腺胃型支气管炎等疾病。这就导致一些不同的病理变化的疾病被冠之以“支气管炎”。恰如其分的术语应该是“禽冠状病毒传染病”,对不同组织具有取向性的毒株被称为“病原性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