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远 《水产科学》2005,24(5):53-54
文蛤(Meretrixmeretrix)为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区沙质海底的重要经济贝类,中国、朝鲜、日本常见。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辽宁省盘锦市蛤蜊岗、江苏省沿海及山东东营,资源尤为丰富。我国已有记载的种类有:文蛤、丽文蛤(M.lusoria)、斧文蛤(M.lamarcRii)、中国文蛤(M.petechia  相似文献   

2.
正皱肋文蛤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贝类品种,在福建具有一定养殖规模。作者通过开展人工育苗试验,总结了皱肋文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要点,讨论了皱肋文蛤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广大皱肋文蛤育苗业者提供参考。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俗称越南白蛤,又称琴文蛤或越南文蛤,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帘蛤属。皱肋文蛤体表具有灰黄色壳皮,生长线粗宽呈肋骨状,壳内面白色,后背缘紫褐色,外套窦浅,常栖息于潮间带10m~20m水深处的泥沙底中,适应性强,具有广盐、广温的特性,其适宜盐度范围为5~30,适宜生活温度范围为12℃~35℃。  相似文献   

3.
浙江和广西两种文蛤的分子鉴定及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如东群体(RD)和北海群体(BH)为对照群,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苍南文蛤(CN)和北海白壳文蛤(BW)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苍南文蛤和斧文蛤的碱基组成非常相似,通过文蛤属贝类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聚类分析发现,苍南文蛤CN1、CN2与斧文蛤的同源性分别达到100.0%、99.2%,在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2个苍南文蛤也与斧文蛤单独聚为一支,据此将苍南文蛤确定为斧文蛤,此结果将斧文蛤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沿海,修正了现有文献中记载的仅在我国南海诸省分布的说法;而白壳文蛤与其它6种文蛤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都不高(79.6%~85.3%),在系统进化树上单独分出一支,明显是独立于这些文蛤之外的新种。斧文蛤、白壳文蛤与文蛤群体COⅠ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文蛤BH群体的变异位点数、单倍型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斧文蛤其次,而白壳文蛤10条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未发生任何核苷酸位点变异,说明其遗传多样性很低。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分析了斧文蛤、白壳文蛤与文蛤群体的形态差异,发现斧文蛤的壳长明显大于壳高,且SMW/TW、IW/TW 2个参数与文蛤、白壳文蛤群体差异显著(P<0.05);而白壳文蛤的壳宽指数大、壳型相对膨胀,SW/SL和SW/SH值均最大,与文蛤和斧文蛤群体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文蛤属贝类种间鉴别、种质资源保护及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奥利亚罗非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LA-PCR(long ampl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方法获得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16 632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长度为931 bp的主非编码区.A、T、G、C碱基的组成分别为27.89%、25.50%、15.62%、30.99%.基因排列与罗非鱼属的其他物种一致.13个蛋白质基因除COX1用TGT做起始密码子外,其他均以ATG为起始,终止密码子除COX2、Cyt b、ND4为不完整的T,其余基因均以典型的TAA做终止密码子.22个tRNA的二级结构都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罗非鱼属与丽鱼科(Cichlidae)其他物种分开,聚为单系群,其中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莫桑比克非鱼和罗非鱼KM-2006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以及丽鱼科系统进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属帘蛤目,帘蛤科,主要分布于越南和我国广西、台湾等区域,常栖息在潮间到20米水深处以及泥沙底。该品种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很受消费者、养殖者的欢迎,现已成为越南等国家、地区的贝类当家养殖品种。据相关报道,越南2009年的皱肋文蛤出口达17624吨,2010年出口量、价格比同期又有上涨,养殖前景一片看好。该品种属广  相似文献   

6.
基于16S rDNA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447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51个。以16SrDNA片段序列为标记,以中国蛤蜊做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显示,帘蛤科贝类形成3个明显类群,缀锦蛤亚科的13个种形成一个单系群,其结点自展值为93%。第二类群由雪蛤亚科、帘蛤亚科和镜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87%。第三类群由仙女蛤亚科、青蛤亚科、楔形蛤亚科和文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100%。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本研究支持将短文蛤和丽文蛤订为文蛤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和Dosinia 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宜将波纹巴非蛤和织锦巴非蛤订为2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7.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又名越南文蛤,属帘蛤目,帘蛤科,主要分布于越南和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区域,常栖息在潮间到10m水深处以及泥沙底.其肉质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比其他品种文蛤高,而且其对环境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是我国南部海域贝类养殖的优良品种,具有大规模化养殖潜力,市场前景良好.适宜我国南方地区滩涂养殖的面积很大,种苗的市场需求量大,可由于种种原因育苗产量仍不稳定,制约了养殖规模.笔者这几年从事皱肋文蛤育苗生产工作,掌握和累积比较完整的技术资料,现总结其育苗的关键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 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在8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5~8个显著差异(P<0.05);(2) 聚类分析表明,6个文蛤地理种群距离相近,且呈现南北分别聚为一类,而日本文蛤与长乐丽文蛤相近;(3) 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8%、18.61%、16.89%,累积贡献率为70.38%,三维主成分散布图进一步表明日本文蛤与丽文蛤均独立于文蛤不同地理种群重叠区之外;(4) 判别分析构建了8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39.09%~100%,P2为47.06%~100%,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的综合判别率为70.60%,其中日本文蛤判别准确率为100%,丽文蛤判别准确率高于91.67%;(5) 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欧氏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3 7, P<0.01)。研究认为,日本文蛤属于丽文蛤,与长乐丽文蛤属于同一种不同地理种群;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8个比例性状中有5个性状大于1.28,两个丽文蛤群体已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确定奇异双身虫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特征并探究奇异双身虫分类地位,同时了解双身虫科物种的密码子偏好性。【方法】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奇异双身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MITOS在线网页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并通过PhyloSuite (version1.2.2)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奇异双身虫及其他8种双身虫科物种的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密码子组成情况及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奇异双身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 713 bp(大非编码区未测全),A+T含量为68.7%,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基于现有数据双身虫科物种聚为一支,支持双身虫科物种的单系性。对双身虫科物种的密码子使用偏好进行分析,结果指出双身虫科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0.632-37.495;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RSCU)>1的密码子共有18个,偏好以碱基U(T)结尾。PR2-plot分析结果显示T的使用频率高于A,G的使用频率高于C,突变和选择等因素均可对密码子的使用偏好产生一定的影响。中性绘图分析显示奇异双身虫和马口鱼拟双身虫受突变压力的影响分别为61.89%和51.31%,其余7种双身虫均受突变压力的影响小于50%。【结论】双身虫科密码子偏好性存在略微差异,但都受突变压力、自然选择和碱基组成的共同影响。【意义】本研究可以为后续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将壳长(1.00±0.09)cm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1.50±0.08)cm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1.00±0.09)cm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置于粒径251~500μm的沙质中,水温控制在5℃、9℃、13℃、17℃、21℃和25℃,比较不同水温下这三种贝类的潜沙时间和12h的潜沙率。结果表明:随水温的升高,三种贝类潜入沙中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潜沙率升高。毛蚶、文蛤、青蛤分别在水温25℃、21℃和17℃时潜沙所需时间最短。不同水温下,毛蚶12h的潜沙率非常接近,为86.7%~100%。文蛤在21℃下12h的潜沙率最高(69.3%),25℃次之(61.7%),5℃最低(31.3%),5℃与17℃、21℃、25℃相比,潜沙率差异显著(P0.05)。21℃时青蛤的潜沙率最高(83.3%),17℃次之(72.4%),均显著高于5℃和9℃下(P0.05)。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2022,(2):107-111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又称为短文蛤,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文蛤属(Meretrix),是一种重要的滩涂经济贝类.文蛤作为一种广温埋栖性贝类,在我国从辽宁到广西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对皱肋文蛤清滤率的影响,旨在为该贝养殖容量、摄食行为和能量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及为该贝在我国南方海域的健康养殖和推广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皱肋文蛤清滤率随温度(13~33℃)、盐度(13~33)、pH(7~9)和饵料密度(2.5×104~10×104cell/ml)的变化而呈现峰值变化,各种环境因子对3种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当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分别为28℃、23、8和10×104cell/ml时,大、中、小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1.78和2.42 L/g.h,0.35、0.65和1.05 L/g.h,1.26、1.67和2.02 L/g.h,1.29、2.07和2.29 L/g.h,表明温度为28℃、盐度为23、pH为8、饵料密度为10×104cell/ml是皱肋文蛤最适宜的摄食环境条件。大、中、小规格皱肋文蛤清滤率对温度、盐度、pH和饵料密度敏感性均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揭示皱肋文蛤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中、小规格个体摄食活动频繁,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养殖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的混养生产试验。试验以相同密度(25 ind/m2)的光裸星虫与不同密度的皱肋文蛤进行混养,皱肋文蛤的密度分别为150 ind/m2(S1组)、200 ind/m2(S2组)和250 ind/m2(S3组),对照组为单养光裸星虫(C组,25 ind/m2)。结果显示,养殖300 d后,各组间光裸星虫和皱肋文蛤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养皱肋文蛤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S3组光裸星虫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C组低了19.26%和22.24%。不同养殖密度对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影响显著,其中S1组皱肋文蛤的终末壳长显著高于S3组(P<0.05),但与S2组差异不显著(P>0.05);S1组文蛤终末体质量、增重率显著高于S2组、S3组(P<0.05),其中S3组的终末体质量最小,增重率最低,分别比S1组低了28.99%和39.19%。随着皱肋文蛤放养密度的增加,光裸星虫的产量和产值均呈下降的趋势,而皱肋文蛤的产量和产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S1组经济效益最佳,比单养光裸星虫的对照组提高了35.88%。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与皱肋文蛤混养效益高于光裸星虫单养,但混养密度过高会导致产品规格小、毛利率和产出投入比降低。以毛利为评价指标,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皱肋文蛤的最佳混养密度为157 ind/m2。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引入养殖的俄罗斯红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随机测序并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红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111 bp,共含有37个基因,包括22个tRNA、2个rRNA (l-rRNA和s-rRNA)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全序列共存在24处基因间隔和5处基因重叠区。蛋白编码基因与全序列的碱基使用均表现出A、T偏倚。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完整,除ND1以G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他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都是完整密码子,除ND2与ND4的终止密码子分别为TTG与TAG外,其他终止密码子以TAA为主;氨基酸频率最高为丝氨酸Ser(S),其次为亮氨酸Leu(L)。22个tRNA长度范围为66~72 bp,2个基因存在重复,且21个基因能预测其三叶草结构。l-rRNA与s-rRNA的长度与位置不同,对碱基的使用相似。蛋白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与海参纲(Holothuroidea)、海胆纲(Echinoidea)排列顺序相同,并与海星纲(Asteroidea)及蛇尾纲(Ophiuroidea)共享基因模块。BLAST分析表明,俄罗斯红参与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同源性最高。不同海参遗传距离分析发现,俄罗斯红参与3个海域仿刺参最为接近。基于最大似然法分别根据氨基酸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基于核苷酸序列的建树结果更符合亲缘关系较近的海参种类间的分析。引入养殖俄罗斯红参线粒体全序列结构与分析可为后续俄罗斯红参的遗传研究及种质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结合Schiff试剂的糖蛋白染色法,检测了12种经济贝类(皱纹盘鲍、杂色鲍、嫁蝛、泥螺、泥蚶、紫贻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青蛤、文蛤、硬壳蛤、缢蛏)性腺组织中糖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所检测的贝类两性性腺中糖蛋白电泳主带迁移率很相近,其中各种贝类精巢多数表现为迁移率大致相同的2个条带,而卵巢中则表现为迁移率相近的2或3条主带,并且亲缘关系越近的贝类之间的电泳谱图相似性越高,该结果很好地说明了各贝类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同源性;此外,不同贝类性腺的糖蛋白图谱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充分体现了海洋经济贝类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正>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又名越南文蛤,属帘蛤目,帘蛤科,主要分布于越南和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区域,常栖息在潮间到10m水深处以及泥沙底。其肉质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比其他品种文蛤高,而且其对环境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是我国南部海域贝类养殖的优良品种,具有大规模化养殖潜力,市场前景良好。适宜我国南方地区滩涂养殖的面积很大,种苗的市场需求量大,可由于种种原因育苗产量仍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三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三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三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18.
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GenBank中团头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的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三角鲂、厚颌鲂和广东鲂3种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同时对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排列紧密,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除ND6和8个tRNA在L链上编码外,其余的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4种鲂属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均呈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和C碱基偏好。全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758个变异位点,其中非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91个,占总变异位点的91.16%,简约性信息位点有67个,仅占总变异位点的8.84%。22个tRNA基因中只有11个存在种间变异,共23个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tRNA三叶草结构的TΨC和DHU臂环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共检测出626个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占总变异位点的82.59%,其中变异位点数最多的是Cyt b基因,达84个,其次是ND 4基因(83个)。因此,Cyt b和N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鲂属群体间的遗传学研究。基于4种鲂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的ML树和BI树均显示,三角鲂与厚颌鲂的亲缘关系最近,团头鲂与它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广东鲂与前述3种鲂属鱼类的亲缘关系均较远。  相似文献   

19.
长臂虾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长臂虾科(Palaemonidae)14 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 发现长臂虾科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为 15396~15967 bp, A+T 含量为 58.97%~69.09%; 长臂虾科内不同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各不相同, 与十足目 (Decapoda)线粒体基因组的原始排列相比, 除沼虾属(Macrobrachium)的基因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外, 长臂虾属 (Palaemon)、叶颚虾属(Hymenocera)和贝隐虾属(Anchistus)的基因排列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此外贝隐虾属(Anchistus)还出现基因缺失现象; 长臂虾属和沼虾属线粒体 13 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 PCGs)的 Ka/Ks<<1, 显示出很强的纯化选择; 长臂虾科 13 PCGs 在密码子的使用中, 被编码的氨基酸均体现相似的偏好性; 在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异位点分析中, 发现 nd5、nd4 和 nd2 基因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基于 13 PCGs 系统发育结果表明, 长臂虾属与沼虾属互为姊妹关系, 叶颚虾属和贝隐虾属单独聚为一大支。分子钟的估算结果推测长臂虾科物种可能起源于二叠纪, 随后进一步分化为具有现代表征的长臂虾种类。本研究为快速鉴定长臂虾科生物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 并为分析长臂虾科物种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光裸方格星虫,俗称“沙虫”,属星虫动物门、星虫纲、方格星虫属。皱肋文蛤,又称“越南白”,属软体动物门、瓣腮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两者都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