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为了探讨无毛基因的突变对小鼠卵巢的影响,采用病理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研究豫医无毛小鼠卵巢的形态学以及卵巢颗粒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6月龄无毛小鼠卵巢颗粒细胞Ap峰和G0/G1期显著高于2月龄无毛小鼠和2、6月龄昆明小鼠。该研究表明,无毛基因的突变诱发了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雌性突变小鼠怀孕困难。  相似文献   

2.
实验小鼠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NIH稀毛小鼠是被毛异常的自发突变鼠,其背景品系是封闭群NIH小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毛囊的生长发育包括形态发生和周期循环两个阶段,目前研究发现的多种被毛突变小鼠模型主要表现为周期循环阶段的异常,例如典型的Hr基因突变小鼠表现为渐进性脱毛,而NIH稀毛小鼠属于形态发生期存在异常表现为出生后一直保持稀毛甚至无毛的状态。前期研究中对NIH稀毛小鼠的皮肤结构和免疫相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发现NIH稀毛小鼠表皮层增厚、毛发周期转换异常,单增李斯特杆菌感染实验表明相较于NIH小鼠其免疫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豫医无毛小鼠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时遗传规律、G带核型、13个生化标记位点及毛色基因等的测定,观察了豫医无毛小鼠的遗传特性。结果:该突变小鼠遗传性状符合孟德尔定律,且无性别差异;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大带带型与正常昆明小鼠基本相同;生化标记位点纯合;毛色基因型为AABBccDD。结论:该突变无毛小钉是常染色体上单一隐性基因突变所致,毛色基因纯合,遗传纯度达近交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被毛突变无毛小鼠皮肤及毛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国内首次发现并培育成群的BALB/c突变小鼠的3种表型(无毛、全毛、中间态)的皮肤组织及毛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毛小鼠仅具有非常短(1~2mm)、细且弯曲的绒毛,其毛于中心为空泡状,缺乏髓质。无毛小鼠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结构基本与全毛、中间态小鼠相同,但其毛生长周期不健全;毛球位置浅表,数目少,排列不规则;皮脂腺异常增生。推测其被毛结构异常是由毛自身结构异常所致。该小鼠外观似裸鼠,能在普通条件下生长繁殖,可望成为某些皮肤病等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有毛小鼠生殖器官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结构及其繁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毛小鼠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组织学结构及发情周期与有毛小鼠无明显差异;无毛雄鼠明显具有生育能力,但其生育期短;无毛雌鼠有生育能力,但繁殖能力下降,受孕率较低,乳腺功能受损辑性差,不能很好地护理幼仔,幼鼠很难成活,一般1~3d内死亡。杂合子有毛小鼠的生育能力正常。在昆明小鼠繁殖群基础上,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培育建立了HLC小鼠近交系,应用生化标记检测、皮肤移植试验和毛色基因测试法对育成的HLC小鼠进行遗传监测,证实其基因位点高度纯合;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具有新特性的近交系小鼠,现已近交繁育30代。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动物胸腺发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本试验以健康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形态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日龄小鼠胸腺的形态特点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小鼠胸腺髓质逐渐增宽,胸腺小体增多,结缔组织增加并分隔胸腺形成明显的小叶结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可见小鼠到50日龄时胸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被毛突变小鼠解剖及繁殖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一种新的具有个毛、无毛、稀毛3种表型的被毛突变小鼠的大体解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等脏器的位置、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无表型间差异,但无毛小鼠被毛和皮肤结构异常,大多数脏器的重量和脏器系数表现出表型差异和性别差异(P〈0.05或P〈0.01)。繁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无毛小鼠雌雄生殖系统的器官组成、发情周期与其他2种表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其雄性的初情期明显滞后(约2周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激动素对衰老模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力的影响,将昆明系小白鼠分为青年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激动素低、中、高处理组,衰老模型组和各激动素处理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125 mg/(kg·BW)D-半乳糖制造衰老模型,低、中、高激动素处理组分别腹腔注射浓度为5、10、20mg/(kg·BW)的激动素溶液,青年对照组不作处理。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红细胞结合C3b受体(C3b R)和免疫复合物受体(ICR)的能力以及胸腺、脾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可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提高RBC-C3b R花环率,降低RBC-ICR花环率,降低胸腺、脾淋巴细胞凋亡率,表明激动素能够提高小鼠机体免疫力,延缓免疫衰老。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玉米赤霉烯酮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作用,本研究以1月龄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线粒体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胸腺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10~25 μg/mL)玉米赤霉烯酮能显著增强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线粒体代谢MTT能力,增强线粒体活性,使线粒体膜电位升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环磷酰胺(CTX)作为抑制剂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注射不同配比的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从组织形态上观察胸腺与脾脏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无显著影响;复方天门冬多糖Ⅳ组可以极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IL-2的水平(P<0.01);复方天门冬多糖Ⅰ组、Ⅳ组极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复方天门冬多糖能不同程度地减缓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胸腺和脾脏的萎缩,增加胸腺皮质细胞数量,保持脾小结完整和增加脾淋巴细胞数量。表明复方天门冬多糖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甲型流感病毒PB2蛋白627位点突变(E~(627)K)是影响流感病毒宿主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分离的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CIV)GD02株(A/canine/Guangdong/02/2011)PB2蛋白序列的627位点氨基酸为谷氨酸,为研究该病毒株PB2的E~(627)K突变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获得rGD02,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拯救了PB2 627位点发生突变的rGD02-E~(627)K。通过接种小鼠比较rGD02和rGD02-E~(627)K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评价PB2 E~(627)K突变对H3N2 CIV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GD02和rGD02-E~(627)K对小鼠均无致死性(MLD50106EID50),对小鼠增重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而且这两株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也无明显差异。表明PB2 E~(627)K并未显著影响H3N2 CIV对小鼠的致病性,该研究建立的H3N2 CI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和定点突变技术为该病毒后续的致病机理、基因功能研究及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动物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它在机体免疫,特别是在细胞免疫的演化、成熟和功能调节中起决定作用,对胸腺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免疫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早在1961年,Miller将胸腺移植给因摘除胸腺而出现免疫缺陷的小鼠,发现移植胸腺可使小鼠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1963年,Levey等将胸腺放入微孔扩散小盒,再将小盒植入去胸腺小鼠腹腔内,也见有免疫功能的重新恢复。1966年,Goldstein等首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Honkatukia等[1]研究发现,位于鸡8号染色体上的含黄素单氧化酶3(FMO3)基因的一个错义突变是导致鱼腥味鸡蛋产生的原因。该突变位于FMO3基因的第7外显子上,突变个体cDNA序列的第1034位碱基腺嘌呤核苷酸(A)被胸腺嘧啶核苷酸(T)取代,这使得编码蛋白的第  相似文献   

14.
亚硒酸钠对小鼠免疫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亚硒酸钠对小鼠胸腺、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给小鼠腹腔内注射 0 .5%半乳糖(50 mg/ kg/ d) ,连续 8周 ,建立衰老模型组 ;自第 4周开始给衰老用药组腹腔注射亚硒酸钠(2 mg/ kg/ d) ,连续 4周。应用电子天平称量小鼠脾、胸腺重量 ,并对胸腺、脾进行常规石蜡切片 ,观察衰老模型组、衰老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胸腺、脾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 ,硒对老龄小鼠胸腺、脾的重量影响不大 ,组织切片观察显示 ,亚硒酸钠有延缓小鼠脾脏、胸腺组织衰老的作用 ,故亚硒酸钠对延缓小鼠免疫器官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蚕转基因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动物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动物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1 980年Gordon等将胸腺激酶 (TK)基因和SV40病毒基因片段的融合基因通过微注射技术导入到小鼠的受精卵中 ,发现TK基因整合到了小鼠的染色体中 ;随后相继的类似研究发现整合到小鼠染色体中的外源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 1 982年Palmiter等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携带有人生长激素 (hGH)的转基因小鼠 ,由于小鼠具有很快的生长速度 ,个体较正常小鼠大二倍以上 ,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巨型小鼠”。超级小鼠的成功 ,标志着转基因动…  相似文献   

16.
马尾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验旨在观察马尾藻多糖(SP)对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用地塞米松作免疫抑制剂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动物模型,测定了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血浆中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胸腺和脾脏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水平(N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马尾藻多糖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胸腺指数、血浆中溶菌酶含量、ACP活力和胸腺及脾脏中NO含量;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CAT活力;增强正常小鼠脾脏总SOD活力;显著降低正常小鼠脾脏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脏匀浆中XOD活力。因此,马尾藻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青蒿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青蒿多糖(herba Artemisia annua polysaccharides,HAA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将小鼠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作用于小鼠建立免疫抑制模型,Ⅲ~Ⅵ组分别用4个终剂量的青蒿多糖(25、50、100、150mg/kg)给模型小鼠腹腔注射,在给药7d后测定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并对胸腺、脾脏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HAAP可提升Cy所致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对胸腺指数无明显影响;组织学观察显示HAAP对Cy引起的小鼠脾脏和胸腺的结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提示HAAP可以通过增强免疫器官的功能缓解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台盼蓝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质量浓度(1~25 mg/L)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并表现出与剂量和处理时间依赖性关系.高剂量(10~25 mg/L)ZEA使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细胞周期显著阻滞于G2/M期(P<0.05),并存在剂量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是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研究家蚕E群突变体的基因多样性,利用Ecotilling技术平台,对家蚕18个E群突变体中的14个Hox基因片段(总长408 kb)进行突变筛选,获得了48个错义突变和213个沉默突变,其中60%是转换型突变,即嘌呤突变为嘌呤,嘧啶突变为嘧啶。研究结果表明,11个Hox基因片段在不同E群突变体中发生了突变,其中在E群突变体06-250中的Bmshx7基因有不同的错义突变位点,特别在homeobox结构域也有突变发生,这些突变可能会影响到Bmshx7基因的功能,即影响对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最终产生突变体06-250相应的突变表型。研究获得的Hox基因的其它突变信息目前与E群突变体的表型尚无直接关联,但其研究结果可为继续筛选鉴定E群突变基因以及探讨基因的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螺旋藻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