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人工养殖,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饲料中有效色源少且成分不稳定,导致鱼虾的体色常常成为棘手问题,即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的体色往往缺乏天然水产品所具有的健康色泽,从而使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如野生胡子鲶在天然水域中,体色多呈黄色、黄褐色不等,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黄色逐渐褪去而变灰变黑;斑点叉尾鮰体色变红或变淡,甚至出现蜕皮、呈腐烂状等等。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另外,观赏鱼的体色也极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物质,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2.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枭  曾学润 《内陆水产》2000,25(5):43-44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类(Carotenes)和叶黄素类(Xanthopylls) ,在养殖过程中被动物吸收后 ,能在动物体的皮肤、脂肪组织及蛋黄中沉积。据报道 ,在日本对虾饲料中添加0.1 %的虾青素对改善对虾的体色效果较好(Cheng,等 ,1992) ,而叶黄素类色素在北极红点鲑、虹鳟、真鲷等多种鱼的养殖中有改善其肉质的作用。花玛丽鱼(Molliensiavelifera)为卵胎生 ,是珍珠玛丽鱼和银玛丽鱼的杂交品种 ,在自然条件下其体色鲜艳 ,但在人工养殖中由于投喂配合饲料及受养殖环境的影响 ,其体色不如在…  相似文献   

3.
罗源湾大黄鱼网箱养殖已10多年,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体型短胖,体色偏白,因此称其为“白瓜”,其肉品质也不如天然的鲜嫩。为改变养殖大黄鱼的体型、体色,提高品质,我们进 了在网箱中添加潜能营养调节剂喂养大黄鱼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养殖鱼虾用着色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除观赏性鱼类,人们喜欢鲜艳光亮的体色外,随着生活品味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鲑鱼、鳟鱼、真鲷、红尼罗鱼、鲈鱼、对虾等体表或肉、卵的色泽也日益重视,大都喜爱深而鲜艳的色泽,所以养殖鱼虾色泽好的价格也高。因此,对鱼虾用着色剂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此方面介绍如下。 一、色素沉着的生理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鱼虾皮肤(或肉、卵)的色泽大都来自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这是一种黄、红色的脂溶性色素,包括胡萝卜素、隐黄素、番茄红素和叶黄素等,胡萝卜素又分α、β、γ三种。胡萝卜素和隐黄素在消化道被吸收后,在动物体内(特别是家禽效率最高)可转变为维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是淡水养殖水产品种之一.在养殖条件下,中华鳖腹部皮肤色泽成为其外观质量评价内容之一,水产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皮肤沉积所需要的色素,需要吸收饲料中色素.皮肤黄素体色需要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作为主要色素种类,饲料中可以通过玉米色素(玉米蛋白粉等)、来自万寿菊的叶黄素等作为色素来源.中华鳖饲料目前主要为粉状饲料,其使用方式一般为在养殖现场加水、加油脂,通过加工制粒设备加工为软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本试验为在生产性使用的中华鳖饲料中,加入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蛋白质和色素来源,在池塘养殖3个月后测定其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试验的目的一是分析腹部不同部位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二是分析饲料玉米蛋白粉中素色能否在中华鳖皮肤中有效沉积,探讨通过饲料控制养殖中华鳖体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善水产品体色的类胡萝卜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饲料工业、养殖业及动物营养研究的发展,饲料中非常规成分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水产养殖产量显著上升的同时,消费者对动物的体色也开始讲究起来。所以改善养殖水产动物体色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水产动物营养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水产品体色的因素有水温、饲料、饲养密度、鱼体种类和大小等。而饲料中以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研究较多,色素又以类胡萝卜素方面的研究最多。  一、类胡萝卜素的性质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色素,主要存在于甲壳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禽…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黄鱼 【品种来源】野生大黄鱼亲鱼,经驯养、保活与多代人工繁育、网箱养殖而成,已实现全人工育苗与养殖。 【特征特性】大黄鱼体形匀称、体色金黄,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相对其他养殖种类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8.
水产动物着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6,30(1):138-143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的迅速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养殖鱼虾的品质问题,其中色泽是影响养殖鱼虾商品价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水产动物呈现出的斑澜色彩,主要由类胡萝卜素决定,也与黑色素、鸟嘌呤等色素基团有关。水产动物本身不能从头合成类胡萝卜素,因而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类胡萝卜素。在现代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水产动物摄食天然饵料(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虾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本文就水产动物着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于提高我国水产动物着色剂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观赏鱼以其艳丽的颜色和优美的体态为人们所喜爱,然而养殖的观赏鱼体色远远不如野生观赏鱼艳丽,其原因与观赏鱼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关,而最主要的是养殖观赏鱼的饲料中缺少足够的代谢合成色素的前提物质。观赏鱼类的体色是类胡萝卜素、黑色素和鸟嘌呤等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类胡萝卜素的作用尤为重要。与其他动物一样,鱼类体内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从饲料中获得,这促使人们开发和研究观赏鱼着色剂。目前,生产和家庭饲养锦鲤、红龙、七彩神仙鱼和血鹦鹉等观赏鱼都广泛使用着色剂。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2005,26(6):44-45
提起闽东,人们就会想到美味可口的大黄鱼。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养殖大黄鱼成功后,它就成了闽东人民致富的希望。如今,经过多年的耕海牧渔。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26万箱。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繁育和网箱养殖基地,产值达20多亿元。带动了饲料加工、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从“资源衰竭”到“生财之道”,大黄鱼寄托了闽东沿海人对未来的许多梦想。  相似文献   

11.
野生的黄颡鱼具有亮丽的黄褐体色,但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类摄食天然饵料的机会越来越少,鱼类体色通常发生变化,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类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呈青灰色,价格较消费者青睐的黄褐色黄颡鱼低,其商品价值受到影响。在黄颡鱼的养殖中,可以适当添加鱼类着色剂,在提高黄颡鱼体色的同时,也提升了黄颡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及饲料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河  曹振杰 《齐鲁渔业》2004,21(11):30-32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日益严重,阻碍了水产业的健康发展。病原体、环境和易感机体是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特别是鱼类终生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人工饲料作为鱼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疾病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已发现的鱼虾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营养性疾病。本文浅要论述了水环境及饲料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繁殖水母的饵料中添加食用性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荧光色素、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饲喂含有色素的海蜇等,测定水母采食饵料后感官指标、酪氨酸酶活力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添加物质对水母生理机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4种人工食用色素均能大大提升水母的观赏性,但颜色保持时间短,3 h后,所有水母均恢复原来的体色,水母状态未发现改变。水母注射水溶性荧光色素,10 h后才能通过水循环扩散到全身,荧光色维持时间可达30 d。水母饲喂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含有色素的海蜇1个月后,肉眼观察,海蜇组的水母比对照组的水母颜色深,而虾青素组、FeSO_4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各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组内个体间酪氨酸酶活力差异较大,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总胡萝卜素在450 nm处吸收值最高。海蜇组水母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33 U/mL和251.01 mg/kg。虾青素组酪氨酸酶活力最低,为0.109 U/mL。食用色素组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仅为158.83 mg/kg,酪氨酸酶活力仅高于虾青素组,可能与色素并未在表皮和中胶层形成色素沉淀有关。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添加色素能获得颜色各异的水母,水溶性荧光色素能长期保存在动物体内,可作为体色调控色素。水母的色素合成与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民对鱼虾类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密度人工养鱼虾已相当普遍。目前,我国普遍采用人工专人管理法。为了加强科学管理法,优化养殖过程,有必要对鱼虾养殖进行工厂化或自动控制管理,从而节省劳力,并使养殖产量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15.
《内陆水产》2013,(10):45-45
自从上个世纪8O年代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大黄鱼产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原来的海洋捕捞步入人工养殖时代。目前,大黄鱼是我国网箱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品种,年产已达到7~10万t,2012年年产量甚至超出137Yt。如此庞大的产量在饲料的使用_k4#g到2O%,这是大黄鱼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单位放养密度不断提高,天然饵料已不足以供应养殖鱼虾的营养物质,因此必需另外补充人工配合饲料,甚至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由于添加过多的鱼粉,导致成本增加。目前水产养殖专家提倡生态养殖法,国外成功的经验利用大型藻类,与虾、贝实行综合性混养,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有两种方式:网箱养殖和围塘养殖。大黄鱼的网箱养殖起步较早,已有比较成熟的工艺,但网箱养殖大黄鱼因投资大,就目前大黄鱼的市场价位,效益不明显;同时,网箱养殖大黄鱼因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存在较大的养殖风险;网箱养殖还因换网操作和气候及潮流等变化而影响鱼的生长;网箱养殖在海上作业、管理、交通等也十分不方便。大黄鱼的围塘养殖可以克服上述网箱养殖的缺陷,同时,因池塘比海区网箱更接近于大黄鱼的自然生活环境,故池塘养殖的大黄鱼具有生长快,体形、体色好,肉质嫩,饲料系数低等优点。鉴于此,我公司用…  相似文献   

18.
大围网仿生态养殖大黄鱼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围网养殖大黄鱼具有投资省、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的优点,且抗台风能力强,投资风险低。由于大围网活动空间大、水交换量多,残饵滞留少, 水质好、病害少、成活率高,同时还有一定量的天然生物饵料补充,饵料成本相对比小网箱低。同时,大围网养殖的大黄鱼体形、体色、肉质、风味都较接近野生大黄鱼,商品鱼收购价比小网箱的高出2-4 元/kg。近几年福建霞浦浅海大围网养殖大黄鱼长足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20.
刘招坤 《水产科技情报》2015,42(1):41-44, 49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黄鱼网箱养殖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同时,大黄鱼也已成为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品种之一。但大黄鱼养殖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仍较低,与其产业化规模不相适应。作者对闽东地区大黄鱼网箱养殖饲料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