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面对多种霉菌毒素的危害,依据本实验室建立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联合导致的细胞毒性模型,通过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配伍来降解这三种霉菌毒素。本研究首先选用拉丁方试验设计获得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最佳组合,然后再与霉菌毒素降解酶配伍。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丁酸梭菌的活菌数皆为1×105 cfu/mL时,对AFB1、ZEA和DON的联合降解效果最好。高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0.55%、56.05%和47.22%(P < 0.05),低含量霉菌毒素组AFB1、ZEA和DON的降解率分别为43.05%、38.26%和80.49%(P < 0.05)。复合益生菌与霉菌毒素降解酶的配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复合益生菌、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及两者的配比为30:1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分别到达了190.08%、175.10%和184.44%,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在低剂量霉菌毒素的降解试验中,单一霉菌毒素降解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最高,达到了219.23%(P < 0.05)|其次为单一复合益生菌及两者的配伍比例为30:1和3:2时,对三种霉菌毒素的总降解率较高,分别达到了178.07%、181.84%和170.33%,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5)。综上所述,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及其两者适宜配伍,可同步降解AFB1、ZEA和DON三种霉菌毒素,为多种霉菌毒素的同步降解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复合益生菌|霉菌毒素降解酶|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同步降解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一株抗逆性强、抑制致病菌、产酶及维生素等益生物质且可降解霉菌毒素的益生菌,对自主筛选得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LS-1)进行最适温度、pH、生长曲线及产酶、抑菌能力、抗逆性研究,并通过发酵罐发酵,对发酵液中多种酶及维生素含量进行了考察;通过体外降解的方式考察BLS-1对多种霉菌毒素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自主筛选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LS-1在pH 2.5~3.5、胆盐浓度0.1%~0.5%及胃液肠液环境中具备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耐胃肠液能力;最适温度37℃、最适pH为6、培养时间24~30 h时芽孢形成率最高,生长进入稳定期并于28 h达到芽孢量顶峰;菌株发酵液代谢产物及菌体对大肠杆菌具有中敏的抑制作用;发酵液中含有多种酶、维生素等益生物质,且对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黄曲霉毒素(AFB1)、伏马毒素(FB)、赭曲霉毒素(OT)有降解作用。贝莱斯芽孢杆菌BLS-1生物学特性良好,抗逆性强,可抑制大肠杆菌,同时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具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粮食作物在生长及其收获储存过程中,极易被有害真菌感染导致存在黄曲霉毒素(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这3种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研究旨在筛选一种可以同时降解饲料原料中这3种真菌毒素的菌株,首次使用亚甲基蓝褪色作为降解真菌毒素筛选方法,再以过氧化物酶复筛最终获得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L-17,该菌株对AFB1、ZEN、DON 3种毒素同时存在的降解率分别达74.38%、98.31%和39.66%。后续将BL-17与两株乳酸菌混合对饲料原料进行发酵,在有氧条件下大幅度降解了饲料中这3种有毒物质,对AFB1、ZEN和DON的降解率分别高达86.72%、100%和43.19%。菌株BL-17不仅提高了发酵饲料的安全性,同时也可增加对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利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获得可高效降解霉菌毒素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后期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应用奠定基础。试验通过对分离自青海牦牛和藏羊瘤胃中的169株乳酸菌进行霉菌毒素降解能力比较,以及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益生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评定,最终获得4株可以同时降解饲料原料中4种真菌毒素的菌株(菌株C2、E28、C16和A16)。在本研究中,初筛获得的15株乳酸菌对黄曲霉毒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A)和硫代葡萄糖苷(GLUS)的降解率最高分别为70.95%、60.11%、64.00%和59.18%;复筛获得的4株乳酸菌对AFB1、DON、ZEA和GLUS的降解率分别为33.53%、60.18%、51.45%和43.41%。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菌株C2和E28为乳酸片球菌,菌株A16为戊糖片球菌,菌株C16为乳肠球菌;这4株乳酸菌起酵时间短,产酸能力强(pH<4.5),能在pH 3.5和胆盐浓度为0.1%的环境中正常生长,且有良好的自凝集力和疏水性。通过安全性试验得知,4株乳酸菌均不溶血,其中乳肠球菌C16和戊糖片球菌A16对红霉素和青霉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对呕吐毒素(DON)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试验从土壤、发霉秸秆和动物粪便、肠道内容物等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10份,分别在LB、NA和MRS培养基中添加DON,制成改良固体培养基进行菌种初筛,将初筛得到的菌株在改良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用ELISA方法测定改良培养基中DON的降解率并对菌种进行复筛,对降解率高的呕吐毒素分解菌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保守序列分析鉴定,组合所筛选和鉴定的菌种对麸皮中的天然DON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初筛和复筛,筛选到DON降解率分别为19.1%、51.3%、66.7%的菌种3株;通过菌落特征、菌体特征等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保守序列比对的分子鉴定,最终确定3株呕吐毒素降解菌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合对麸皮发酵处理,DON降解率最高,可达71%。  相似文献   

6.
由于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并存的几率比较高,本研究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模型,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的叠加细胞毒性。细胞毒性试验选用AFB1、ZEA和DON三种毒素作为响应面Box-Behnke设计的三个因素,以AFB1:10、20、30 μg/L,ZEA:150、300、450 μg/L,DON:500、1000、1500 μg/L作为Box-Behnke设计的三个编码水平。利用响应面设计构建得到17组复合霉菌毒素组合,以其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作为参考指标,得到对细胞损伤程度最高和最低的霉菌毒素添加比例。结果表明:经方程预测后,得到细胞活力最低(霉菌毒素毒性最高)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30、150 μg/L和15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32.32%|得到细胞活力最高(霉菌毒素毒性最低)的AFB1、ZEA和DON组合为10、150 μg/L和600 μg/L,经测定细胞活力为53.01%。该结果为多种霉菌毒素叠加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IPEC-J2细胞|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为研究发酵全混合日粮霉变过程中霉菌毒素的变化规律,采取人工辅助的方法促使饲料霉变,测定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N)、T-2毒素(T-2)、黄曲霉毒素(AFT)、呕吐毒素(DON)和伏马菌素(FB)含量,分析5种毒素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显示,ZEN、T-2、AFT、DON和FB之间的关系以负相关为主;FB1与T-2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繁殖的作用;FB1与AFB1、DON与AFB1之间具有相互抑制繁殖的作用。研究表明,试验结果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清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为维护动物健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B1)容易超标,检出率达80%~100%,毒性大,具强致癌性,可抑制生猪免疫机能,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引起动物继发感染,还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而威胁人类健康,给生猪养殖带来经济损失,降低猪肉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使用先进固体发酵系统设备和益生菌发酵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中试优化,获得发酵降解猪饲料AFB1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硒浓度0.3 mg/kg,发酵时间12 h,量子波强度30 Hz,益生菌菌种组合CGMCC NO.17328混合CGMCC NO.15611。该工艺将猪饲料AFB1量从63.41μg/kg降解到2.98μg/kg,降解率达到95.30%,AFB1含量达到国家饲料安全标准。生产工艺适合养猪场低成本快速生产AFB1达标猪饲料。  相似文献   

9.
对固态降解甘薯渣纤维素的菌株进行了选育,并对纤维分解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康氏木霉501是降解甘薯渣纤维素的较好菌株;混菌发酵条件为同时接种各菌株,尿素加入量4%—5%,含水量为65%—68%,PH自然,于30℃培养24h。混菌发酵甘薯渣其产品的酶活、纤维素降解率(50.1%)和粗蛋白含量(42.4%)比单独用纤维分解菌或酵母菌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97-2401
旨在研究2株枯草芽孢杆菌协同降解黄曲霉毒B1(AFB1)的作用。将2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rRNA序列测定后,以AFB1降解率为依据,分别进行优化培养并观察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菌株K-3优化条件为装液量50mL/250mL、温度37℃、4%接种量、初始pH7.0、发酵周期48h,150r/min振荡培养,对AFB1降解率为88.07%(P<0.05);菌株K-TM装液量为50mL/250mL、温度37℃、6%接种量、初始pH7.0、发酵周期60h,150r/min振荡培养,对AFB1降解率为84.81%(P<0.05);K-3、K-TM按体积1∶2组合,对AFB1协同降解率达到88.43%。本研究为益生菌在降解黄曲霉毒素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及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制备呕吐毒素(DON)降解德沃氏菌株的高活性菌剂。试验以高效降解DON的德沃斯氏菌株(Devosia sp.)D-8为对象,采用鼓风干燥法制备一种高活菌数、低成本的固态菌剂,使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显示,德沃斯氏菌D-8发酵培养21 h后发酵液浓缩10.0倍,与粒径40~80目玉米粉载体充分混匀,40℃鼓风干燥制得水分含量为10%、活菌数达(12.38±0.11)lgCFU/g的固态菌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表面微观结构明确了该菌与载体依附状态。储藏试验结果表明,4℃真空储藏30 d内可保持较高的活菌数。研究表明,试验制备的DON降解菌剂具有活菌数高、生产过程简便和成本低等优点,可为处理DON污染饲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高效氨氮降解克雷伯菌属菌株,试验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方法筛选克雷伯菌属菌株,利用标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基内的氨氮含量,并计算氨氮降解率,确定高效氨氮降解菌株;结合形态学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对培养时间、温度和pH值的筛选,研究适宜培养条件;通过与其他高效氨氮降解克雷伯菌gt-1、gt-2、gt-3、ps-1、ps-2、sw-1、sw-2、sd-1、sd-2、sd-3进行比较,验证分离菌株的氨氮降解能力,通过动物试验和污水降解试验研究分离菌株的安全性和在污水内的氨氮降解能力,并检测了菌株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试验成功筛选出1株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M169-3,具有高效氨氮降解能力。在初始氨氮含量为250 mg/L的氨氮基础培养基A内,M169-3的最高氨氮降解率为58.41%,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适应性强;在初始氨氮含量为120 mg/L的氨氮基础培养基B内,M169-3的氨氮降解率为96.64%,与其他高效克雷伯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氨氮含量为387.35 mg/L...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青贮用黄曲霉毒素降解菌N-1a的降解特性及在全株玉米青贮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首先对菌株N-1a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不同处理后分别与毒素作用,初步研究降解活性物质的性质;然后研究N-1a发酵上清液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下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最后通过发酵黄曲霉污染的全株玉米来验证N-1a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初步判定枯草芽孢杆菌N-1a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pH7.0和温度37℃时降解率最高;在全株玉米青贮试验中,N-1a明显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添加N-1a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8.56±1.68)μg/L,添加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5.26±2.53)μg/L;N-1a还有效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加入N-1a处理组NDF含量较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降低7.98%;加入N-1a处理组乳酸含量比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提高1.66%,由此可见,N-1a处理组效果显著优于市售菌剂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益生菌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毕赤酵母菌JZ10发酵精补料,采用3因素(接种量、水料比、温度)3水平正交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随机分为9个组,测定每组饲料中的氨态氮(NH3-N)、可溶性糖(SS)、淀粉(ST)、pH,使用极差分析法找到综合指标最优的组合,测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霉菌毒素含量,从而确定最佳发酵时间。结果表明:(1)pH最优组为F3 (接种量5%、发酵温度30℃、水料比1∶1),ST最优组为F1(接种量5%、发酵温度30℃、水料比0.4∶1),NH3-N最优组为F5(接种量10%、发酵温度25℃、水料比1∶1),SS最优组为F4(接种量10%、发酵温度20℃、水料比0.6∶1)。(2)发酵第5天,粗蛋白(CP)、ST、SS含量显著升高(P<0.05),pH、黄曲霉毒素B1(AFB1)、呕吐毒素(DON)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第7天,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T-2毒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屏障功能及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选择36周龄体重相近的京红1号蛋鸡9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DON组、T-2组、DON+T-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 mg/kg DON、 0.50 mg/kg T-2毒素、 1.50 mg/kg DON+0.25 mg/kg T-2毒素。预试期3 d,正试期28 d。试验期间白天平均温湿指数为84.87。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T-2组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DON+T-2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DON、T-2、DON+T-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降低(P<0.05),T-2、DON+T-2组空肠V/C值显著降低(P<0.05),DON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DON、T-2、DON+T-2组血清脂多糖(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DON+T-2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株,本研究从自然界中共采集了35个土样,经过富集、涂布、划线分离、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后,采用二甲基亚砜和丙酮以1:3的比例进行破壁提取,并对色素提取物进行紫外扫描定性、定量分析,得到7株酵母菌株符合试验要求,并筛选出胡萝卜素产量最高的菌株,编号为21-1,产量为7.42 mg/L。对此菌株进行无机盐组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初步优化,优化后21-1菌株胡萝卜素产量为8.55 mg/L,相比初筛的菌种提高了15.3%。将这7株菌株产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峰与β-胡萝卜素标准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一种含量为β-胡萝卜素。 [关键词] 胡萝卜素|酵母菌|发酵优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组:对照组,TMR;试验1组,TMR+0.5%复合益生菌1(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物);试验2组,TMR+0.5%复合益生菌2(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纤维分解菌复合物)。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个贮存罐,调整TMR含水量为50%,密闭发酵,试验期30 d。分别在发酵第0、3、5、7、15和30天测定TMR中霉菌毒素、pH、铵态氮、有氧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TMR中霉菌毒素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发酵第30天时,对照组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整个试验期内,试验1、2组TMR各时间点3种霉菌毒素含量均未超标;②各组TMR有氧稳定性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发酵第3、5、7、15、30天,试验1组有氧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③随着贮存时间延长,各试验组pH呈下降趋势,各处理TMR的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发酵第7~30天,试验1组pH、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在发酵第30天,两试验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第7~30天,试验1、2组TMR的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NDF和ADF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呈降低趋势,发酵第7~30天时,试验组NDF和AD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复合益生菌发酵有利于延长TMR贮存时间,强化全混合日粮有氧稳定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养损失。由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以试验室保存的发酵性结合酵母菌为出发菌株,初步对该酵母菌进行耐硒范围的测定,并采用3,3'—二氨基联苯胺盐酸盐法测定不同发酵条件下酵母菌的硒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时间、装液量、不同硒质量浓度及不同接种量对酵母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发酵的最佳条件是发酵时间48 h,装液量80 m L/250 m L,接种量12%(体积/体积),加硒时间8 h,富硒酵母的生物量可达6.04 g/L,总硒含量达10.2 mg/L。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能稳定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细菌,本试验以香豆素培养基进行初筛,AFB1标准品进行复筛,从动物粪便堆肥土壤中获得降解率最高的菌株,命名为SG16,并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研究各发酵组分的降解率,不同p H、温度、金属离子等因素下发酵液的降解活性,以及浓缩发酵液对发霉玉米中AFB1降解的效果。结果显示:各组分中发酵上清液降解率最高为80.62%,菌悬液和胞内液的降解率仅为14.32%和10.67%,温度、p H、金属离子、蛋白酶K均能影响其毒素降解活性,因此SG16产生的降解AFB1活性物质初步鉴定为胞外酶。浓缩发酵液能显著降低霉变玉米中AFB1的含量,这为生物防治饲料或粮食中的黄曲霉污染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得一株可高效降解呕吐毒素(DON)的德沃斯氏菌(Devosia sp.)D-8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部分因子试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主要组分及浓度范围,并根据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以正交试验及结果作为数据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该模型进行优化并全局寻优。结果表明: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比:糖蜜30 g/L,酵母浸粉20 g/L,KH2PO4 4.4 g/L,Na2HPO4·12H2O 7 g/L;利用该培养基发酵验证,D-8菌的生物量(OD600 nm)为14.68,与模型预测值相差1.01%,是优化前生物量的6.87倍,较正交试验后生物量显著提高了6.55%(P<0.05)。BP网络模型可较好地应用于DON降解菌的发酵培养基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该菌后续工业化发酵生产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