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明确甘薯腐烂溃疡病病原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称重法、孢子萌发计数法和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影响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碳源、氮源、pH值和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碳源中的葡萄糖、乳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硝酸钾促进菌丝生长作用较强,碳源中的麦芽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促进菌丝生长量作用较强,碳源中的乳糖、葡萄糖和氮源中的硝酸钾、甘氨酸、蛋白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9~19℃温度范围内,9℃处理的菌丝生长最慢,24h孢子不能萌发;在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30%相对湿度的病害发病程度较轻;在11~19℃范围内,11℃处理病害发病程度较轻。[结论]综合分析,甘薯茄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钾;菌丝在28℃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6;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模拟贮藏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2.
新疆野生黄伞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采集的野生黄伞菌(Pholiota adip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确定其种类,并对其生长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光照、温度、pH值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野外采集的子实体标本经分离纯化获得其纯培养物,通过ITS区段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野生菌为黄伞菌;黄伞菌丝在加富培养基上的生长势优于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势;黄伞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适宜氮源为蛋白胨;添加MgSO_4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无光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0。  相似文献   

3.
2种野生羊肚菌分离、鉴定与菌丝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野生羊肚菌资源,并探讨其菌丝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获得菌株纯培养;采用形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确定分类地位;综合生长速度和长势,确定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从北京和山西分离羊肚菌纯培养YBJ和YSX菌株,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和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YBJ菌株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山梨醇,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范围为10/1~3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YSX菌株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6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结论】获得2株野生羊肚菌菌株,并确定其分类名称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桑黄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菌丝生物学特性及生长培养条件试验表明,葡萄糖为桑黄菌丝平板培养时的最适碳源;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胨,菌丝对有机氮源的吸收比无机氮源好;桑黄菌菌丝在27℃~30℃下生长较好,为最适温度范围;菌丝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5~6.5,最适pH为6.0。  相似文献   

5.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相似文献   

8.
总状炭角菌是近几年危害鸡腿菇的一种重要杂菌。研究了温度、空气相对湿度、pH值、光照、营养、通气状况等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25~3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菌丝生长的pH为2~11,最适pH为5~7;分生孢子萌发pH为3~11,最适为5~8。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仅含有20 g/L葡萄糖、20 g/L蔗糖或者纯水的基质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固态基质和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47~5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43~45℃。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野生香菇进行鉴定,并比较其与栽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分析方法对野生食用菌进行鉴定,并分析温度、碳源、氮源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比较其与 6 株栽培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结果】2 株野生食用菌(林香 18 和林香19)鉴定为香菇,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在 15~30 ℃条件下生长,其中,林香 18 在 15~30 ℃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为2.5~4.7 mm/d,菌丝生长力极强;林香 19 在 15~20 ℃时菌丝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为 0.5~1.6 mm/d,在 25~30 ℃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为 2.58~3.08 mm/d,说明林香 19 不耐低温。2 株野生菌株在 30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别为 4.7、3.08 mm/d,且明显高于栽培菌株,属于耐高温菌株;其余 6 株栽培菌株在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为3.18~4.91 mm/d,均属于中温菌株。供试菌株 L12、L26、林香 19、申香 34、申香 60 和浦香 08 以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林香 18 和 L808 的最适碳源为蔗糖,以乳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差;供试菌株以尿素为氮源时均不能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以硝酸钾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差;林香 18、林香 19、申香 60 和 L26最佳 C/N 为 10/1,申香 34、L12 最佳 C/N 为 30/1,浦香 08 和 L808 最佳 C/N 分别为 40/1 和 50/1,由此可知,申香 34、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不受 C/N 的影响,其余菌株均受 C/N 的影响。【结论】野生香菇菌株林香 18和林香 19 均为耐高温菌株,但林香 19 对低温较敏感。林香 18 和林香 19 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蛋白胨,最适 C/N 均为 10/1。研究明确了野生香菇林香 18 和林香 19 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和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耐高温香菇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野生白灵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菌丝培养阶段pH值、温度、碳源、氮源、碳氮比(C/N)对野生白灵菇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6.5~7.5条件下,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培养温度为24~26℃较利于白灵菇菌丝的生长;白灵菇菌丝培养良好的碳源为蔗糖、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酵母浸膏;培养基中,C/N为20∶1时,菌丝生长速度相对最快。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对白灵菇菌丝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丝生长较优的条件为温度24℃、pH值6.5、碳氮比21∶1,此条件下白灵菇菌落直径为58.13 mm,菌丝生长速度为4.79 mm/d,与预测值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双孢蘑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和选育适宜广西栽培的双孢蘑菇品种和确定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研究7个双孢蘑菇菌株的形态特征及不同温度、pH、光照、碳氮源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菌株9506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褐蘑菇最慢;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C,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4.0~9.0,最适pH为6.0~8.0;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粉.[结论]7个双孢蘑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明显,在栽培生产中,应综合协调温度、pH、光照、碳氮源等因素的作用效果,以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Trichoderma is an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plant growth-promoting fungus(PGPF). In this study, stevia residue amended with amino acids hydrolyzed from animal carcasses was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ichoderma guizhouense NJAU 4742 by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and then its potential to promote corn plant growth was evalu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CF) or organic fertilizer(OF). The highest spore number of 7×10~9 CFU g~(–1) fresh weight was obtained under the following optimal parameters: material ratio of 50%(stevia residue:rice bran=1:1), pH value of 3.0(amended with 6.67% amino acids),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60%, inoculum size of 10%, material thickness of 3 cm and an incubation time of 4 days. The aboveground corn plant biomass obtained with T. guizhouense applied alone and with CF treatment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 fertilizer control and CF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However, T. guizhouense applied with OF significantly(P0.05) increased aboveground biomass compared to OF and yielded the highest aboveground biomass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 Moreover, T. guizhouense applications primarily influenced the fungal bulk soi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mong which three OTUs(OTU_2 and OTU_9 classified as Chaetomium, and OTU_4 classified as Trichoderma) were stimulated in both bulk and rhizosphere soil. Notably, a specific OTU_3(Phymatotrichopsis) was only stimulated by T. guizhouense applied with OF, possibly leading to high soil productivity.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employ stevia residue in the eco-friendly fermentation of T. guizhouense, which is strongly suggested for enhancing OF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陈今朝  方平  戴玄  冉景盛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85-7187
[目的]探明姬菇P12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同化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的能力。[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pH值对姬菇P12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在5种碳源中,姬菇P12菌丝体在蔗糖中的生长速度最快,依次是葡萄糖、麦芽糖和淀粉,乳糖最差;在5种氮源中,蛋白胨最好,酵母膏、豆饼粉和黄豆粉次之,(NH4)2SO4最差;在4种供试无机盐中,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MgSO4较好。姬菇P12菌丝体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4.0%蔗糖、0.10%蛋白胨、0.10%MgSO4,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7.0。在这种培养基中姬菇P12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好。[结论]姬菇P12菌株对不同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同化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15.
张秀英  尹大川  邓勋  IlanChet  宋瑞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38-13839,13854
为了确定试验菌株是否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对其菌丝体进行了ITS序列测定和Genbank基因库比对,并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其室内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试验菌株的ITS序列长度为589 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绿木霉的相似率为98%,可以确定此菌株为绿木霉,Genbank登录号为HM046564; pH对绿木霉培养菌丝生长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培养基而不同,其中绿木霉在pH =5 ~7的范围内均能较好地生长;供试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酒石酸铵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6.
李丹  李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64-9566
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及光照对巴氏菇(Agaricus blazei)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的影响,通过观察、测量分别筛选出了适宜该菌株生长的最佳培养基.巴氏菇的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浓度为7%,最佳无机氮源为硫酸铵,最佳有机氮源为酵母膏,浓度为0.5%;最适生长温度为22.5~27.5℃;最适pH为6.5~7.5;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照.  相似文献   

17.
棘孢木霉和超微粉腐殖质改善连作土壤微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1、超微粉腐殖质及其复配物(腐殖质-T1)对连作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旨在为设施连作土壤调理和土传病害防治提供高效、低成本且环境友好型的方法。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分析棘孢木霉T-1对不同专化型(黄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萎蔫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在微宇宙土壤培养试验中设空白对照(CK-S),以及添加1%(质量分数)超微粉腐殖质(TS1)、0.5%(质量分数)T-1菌剂(TS2)和1%(质量分数)腐殖质-T1(TS3)4个处理,在黄瓜盆栽试验中设空白对照(CK-C)、添加1%(质量分数)超微粉腐殖质(TC1)和腐殖质-T1(TC2)3个处理,定期取样,利用平板计数法和荧光定量PCR测定分析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真菌、细菌、棘孢木霉数量,观察黄瓜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棘孢木霉T-1明显抑制各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对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在微宇宙土壤培养条件下,TS1、TS2和TS3处理均可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拷贝数,其中TS3处理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最高。超微粉腐殖质与棘孢木霉T-1的复合施用促进了棘孢木霉T-1在土壤中的定殖。黄瓜盆栽试验下,与CK-C相比,TC2处理显著(P<0.05)增加土壤中棘孢木霉和放线菌数量,较TC1处理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更长效,黄瓜病死株数量更低,且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效应。综上,棘孢木霉T-1、超微粉腐殖质及其复配物均可改善连作土壤微生态,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且以复配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亚麻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亚麻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lini)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光照对其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8.0;持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光照不利于其生长;该菌在供试6种培养基中,在PSA上生长状况最好;碳、氮源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碳源以山梨醇和蔗糖最适合;氮源以蛋白胨和牛肉膏最适合。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戴月婷  李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325-11325,11339
[目的]筛选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种大型真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微细小菇(Mycena minutula)和头状马勃(Calvatia craniiformis)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首先进行子实体分离,并获得优势菌株,比较不同碳源、氮源、pH对蛹虫草、微细小菇和头状马勃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的影响。[结果]蛹虫草、微细小菇和头状马勃3个菌株的最适碳氮源、pH分别为淀粉、谷氨酸、pH5或6;淀粉、蛋白胨、pH8;玉米粉、蛋白胨、pH5。[结论]该研究可为充分利用野生菌物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稻曲球上分离到病原真菌,通过柯赫法则鉴定,该病原茵为稻曲病菌.对稻曲病菌的实验室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菌能够在PD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其生长温度在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8℃,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抑制菌丝生长;在pH为4~10的PDA培养基上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8;同时测定了不同碳源和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