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犬细小病毒可在乳猫肾细胞内增殖。感染细胞培养液中病毒血凝滴度呈增长趋势,用生物毒-亲和毒酶间接染色法观察细胞在感染后14小时,胸核中即可出现特异性染色,至72小时胞核染色明显,有的细胞 包浆中出现特异性染色,此时感染培养液可出现血凝现象。当浆染细胞培养液可出现血凝现象。当胞浆染色明显时,病毒血凝滴度也增高。至感染晚期,胞核几乎空染,围绕胞核有一深色胞浆区,些培养液的血凝滴度明显升高,两种方法所得结  相似文献   

2.
绵羊进行性性肺炎病毒(OPPV)在驴胎皮肤细胞(D细胞)上连续快速传代培养至113代,高代次病毒接D细胞后24小时可引起璀为,至5-6天时大部分贴壁细胞脱。病毒滴度为10^11.51TCID60/0.1ml,不同代次的OPPDV经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20nm,分布于细胞外及胞浆空胞中,在胞浆膜上可见到,出芽增的病毒。用OPPDV生产抗原产量高,其特异性,敏感怀与绵羊胎肺细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化BA法进行了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在MDCK细胞上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接毒后10小时可见细小阳性反应颗粒出现于肿胀的病变细胞核中.HE染色所见包涵体形态与临床发病犬肝实质细胞包涵体形态相似,提示可能是ICHV感染细胞所引起的特征性变化.同时测定的病毒血凝滴度结果表明,包涵体的形成与病毒增殖有一定关系,84~96小时收毒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鸡减蛋综合征病毒血凝特性和在鸭胚中繁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S病毒CH—1分离株能凝集鸡、鸭和鹅等禽类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兔、小白鼠和人O型血红细胞。该病毒的血凝特性对缓冲液种类和浓度无严格要求。可耐受56℃24小时,但80℃作用30分钟,则几乎完全丧失血凝活性。1.0%胰酶和0.5%β—巯基乙醇对病毒血凝活性无明显影响,用0.1~0.4%甲醛37℃作用24小时血凝活性无变化,而0.5~1.0%甲醛处理后,病毒血凝价下降4~7个滴度。病毒反复冻融6次对血凝特性无影响。EDS病毒接种10日龄鸭胚后24小时就可检测到病毒的血凝滴度(2~(3.2))、96~120小时病毒在鸭胚液中的血凝滴度达到高峰(HA>2~(14)),此时胚液量也最大。病毒在鸭胚尿囊液和尿囊膜中的血凝滴度最高,其次是羊水,胚体中血凝滴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酶标SPA法进行了犬呼肠3 型病毒在BHK21 细胞上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接毒后6 h 即可在胞浆见到絮状阳性反应,24 h 后呈强阳性着染;H.E.染色在胞浆内可见强嗜酸性着染或嗜酸性包涵体,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征性病变,感染后细胞病变发展较快,60 h 细胞大部脱落;病毒血凝滴度结果也证实了细胞病变与病毒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化BA法进行了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在MDCK细胞上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接毒后10小时可见细小阳性反应颗粒出现于肿胀的病变细胞核中,HE染色所见包涵体形态与临发病犬肝实质细胞包涵体形态相似,提示可能是ICHV感染细胞所引的特征性变化。同时测定的病毒血凝滴度结果表明,包涵体的形成与病毒增殖有一定关系,84~96小时收毒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以南京(NJ)株的成都(CD)株兔出血症病毒(RHDV)人工感染家兔,取病死兔肝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用1%NP-40处理,离心将核质粗分后,将离心洗涤的细胞核心及超声波裂解。上清和胞核匀浆分别经氯仿处理,PEG沉淀和Sepharose4B柱层析获得纯化病毒,血凝检测表明,不同毒株胞浆和胞核病毒的比例有显著差异,NJ株胞核病毒占优势,CD株则相反。自胞浆和胞浆病毒样品中分别提核酸,经电泳,DNaseI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发生规律,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DEV的成年鸭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12h在脾脏和法氏囊首先观察到少量的DEV出现,24h后在脾、胸腺和法氏囊以及死亡鸭的肝、肠和胰中均观察到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及其核衣壳形态的DEV。DEV病毒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4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成熟有两种方式:一为细胞核内核衣壳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二为核内核衣壳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核内和胞浆内的核衣壳在细胞浆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通过细胞破裂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颗粒、核内微管和中空短管、胞浆电子致密小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EVCH强毒株病毒核酸呈圆形颗粒状,直径35~45nm,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病毒核衣壳呈圆形.直径90~100nm.在胞核和胞浆内都有分布;DEV核衣壳可根据所含核酸形态的差异分为空心核衣壳、内壁附有颗粒型核衣壳、同心圆形核衣壳和实心核衣壳;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皮层结构.呈圆形.直径150~300nm,存在于胞浆空泡内;DEV可在DEF中分别形成胞浆内和胞核内包涵体结构;伴随子代病毒在细胞内的出现,胞浆内迁出现豆英状、马蹄形、半圆形、圆形、同心圆形等与病毒发生有关的电子致密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集疑似犬细小病毒(CPV)感染犬的粪便,采用同步培养法接种胎猫肾细胞(FK81)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通过PCR检测、HA试验、PEG纯化,获得1株犬细小病毒,并命名为TZ2#株。感染的F81细胞4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在感染的FK81细胞中扩增出CPV基因的特异性片段;病毒液可凝集猪红细胞,血凝价为1∶64,其血凝性能被特异性抗体抑制。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SA2株在鸡肾细胞中增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SA2株系澳大利亚分离到的一株自然弱毒,该毒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SA2可以在鸡肾细胞中良好增殖,潜伏期为12-18/小时,接种后30/小时达到增殖高峰,病毒价达106.2EID50/0.2ml,最大滴度持续至48/小时以后。SA2在鸡肾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病变特征为相邻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内含5-10个核。鸡肾细胞接种不同滴度的病毒,产生的细胞病变程度亦差异很大。接种量为106.5-7.5EID50SA2,48小时有90%以上鸡肾细胞可产生细胞病变;接种剂量若低于105.5EID50,接种120/小时也只引起部分鸡肾细胞出现细胞病变,不能波及整个细胞单层。通过对SA2株在鸡肾细胞中蚀斑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应用鸡肾细胞培养物对ILTV-SA2株蚀斑研究方法。结果发现,ILTV-SA2在鸡肾细胞中37℃吸附2小时达到最大吸附量,而且病毒浓度与病毒形成蚀斑数量呈直线关系,表明1个ILTV粒子可以产生1个蚀斑。  相似文献   

12.
取0.5ml兔BHK-21新鲜健康细胞液和0.1ml狂犬病病毒细胞液在含小飞片青瓶中混合,培养24小时后制片,加抗狂犬病病毒兔抗体感作,用驴抗兔荧光抗体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浆内黄绿色结构判定病毒是否在细胞内增殖,从而建立了检测狂犬病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法(RFAT)。用RFAT检测5批Flung-LEP株培养液,5批ERA株培养液和5批鹿毒8202株培养液,TCID50平均滴度分别为5.68、6605、4.86;对小鼠脑内接种,MLD50平均滴度分别为5.5、5.56、4.25。从试验结果看,RFAT是取代MLD50测定法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ClassI新城疫病毒分离株9a5b编码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融合蛋白(F)基因截短片段(199~1500nt),利用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切胶免疫Balb/c小鼠,制备特异性多抗血清,利用制得的血清进行F蛋白表达时相分析。结果表明:NDV9a5b病毒按5M.0.1(multiplicityofinfection,多重感染复数)感染量接种DF1单层细胞,经IFA检测,在感染6h时,F蛋白开始出现,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12~16h胞浆申的F蛋白含量逐渐增多,形成包涵体,开始在细胞膜上分布;当病毒感染24h后,F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明显的膜周染色;至感染36h后,出现多个细胞融合的包涵体,细胞已基本崩解。此时,F蛋白也散在分布于包涵体中。这为深入开展F蛋白与该病毒的毒力演化机制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犬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犬肾传代细胞(MDCK)从1只病死大熊猫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DXMV。电镜观察磷钨酸负染的病毒细胞培养物,发现冠状病毒样粒子,超薄切片上可见细胞浆内病毒包涵体。理化学和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DXMV核酸类型为RNA,对氯仿、乙醚敏感,可耐受1%胰蛋白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耐热性,可在MDCK、FCWF、F81细胞中增殖,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DXMV可被犬冠状病毒阳性血清中和。采用犬冠状病毒间接荧光抗体法染色DXMV细胞飞片,可在细胞浆内见到特异性荧光。以冠状病毒通用引物和犬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从大熊猫肝脏和不同代次的病毒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与预期值251bp和515bp大小相同的核苷酸片段。由此说明,该病毒为犬冠状病毒,大熊猫可被犬冠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MDCK细胞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CHV)BJ—1株后6h未见明显改变;12~18h胞核肿大,核内形成黑色颗粒样球状体;24h胞核内偶见病毒粒子,36h许多细胞内含病毒、病毒副晶体、形态各异的包涵体和多种板层样结构;48h感染细胞核膜以破损或出芽方式将成熟病毒粒子释入胞浆.  相似文献   

16.
兔出血症病毒在细胞培养和组织中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电镜下系统地观察了感染后的细胞培养和组织中兔出血症病毒( R H D V)的形态发生。感染早期,在细胞核内可见电子致密颗粒(15 nm )和未成熟的病毒颗粒 (25 nm )。中期,在细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大量成熟的病毒颗粒(34 nm ),并发现部分核内病毒通过扩大的核膜孔、核膜溶解扩大的核孔和乳头状突起的核膜向胞浆释放。感染末期,核染色质消失,核内大量感染病毒清淅可见。最终细胞溶解,病毒颗粒释放至细胞间隙。提示 R H D V 是在核内复制和装配的,应归属于细小病毒科。本试验结果不排除同时存在另一种小 R N A 病毒。  相似文献   

17.
以大鼠为试验对象,研究冷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应激后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和网状带宽度显著增高.且分界明显。应激后束状带和髓质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常温对照组。球状带细胞数目增多.出现分裂情况;束状带细胞有脱颗粒现象,使细胞呈空泡状;网状带细胞胞质内脂质颗粒少,细胞小;髓质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大且密集,胞浆染色深。  相似文献   

18.
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在驴胎皮肤细胞(D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至60代,随着代次的增加,以多核巨细胞为特征的细胞病变可提前至接毒后2-3天出现,至5-6天时大部分贴壁细胞脱落,病毒滴度达高峰(7.25TCLD59/0.1ML)。高代次的传代细胞毒经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粒子呈政治协商会议形,直径80-120nm,大多散在或以聚堆的形式分布在细胞外,环境在胞浆膜可以见到出芽增殖的病毒粒子,以绵羊进行性肺炎  相似文献   

19.
1传染病 犬瘟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破伤风都属传染性疾病。犬瘟热病毒可在各种上皮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大小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细胞等细胞浆和胞核中形成嗜酸性包含体。消化道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幼犬有时表现出血性炎症,幼犬发病时出现明显的腹泻、呕吐。患犬所排粪便稀且红,气味恶臭。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观察了胎猪肠组织原代细胞培养物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吾毒株后的细胞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病毒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以10~4TCID_(50)/0.%剂量感染细胞后,10小时出现超微结构改变;16小时经细胞学染色可见到细胞改变;不染色的可在22小时发现病变经胞。其主要变化为,活体观察见病变细胞肿胀变圆,折光性增强,肠上皮细胞从培养盘片上脱落而形成空隙区。细胞学染色见细胞核崩解、碎裂、胞浆空泡化,脂肪染色可见阳性颗粒。电镜检查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扩张,微绒毛短缩。病毒在肠上皮细胞的租面内质网中以出芽方式增殖,多生成形态、大小不同的病毒性包涵体,并以胞吐和细胞崩解等方式释出。在负染片中可见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但经过冻结的标本,纤突损失较多,在超薄切片内,纤突不易被发现,只有处于胞吐阶段的病毒颗粒,才可见其表面纤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