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 %,群体间变异(50.65 %)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地区康定柳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川西北乡土灌木树种康定柳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四川阿坝州康定柳5个天然群体雌、雄性类群叶片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康定柳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叶片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8.97%,雌、雄性类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7.32%和21.51%,小于群体内,表明康定柳天然群体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内的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叶片表型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巴西(19.49%)、红星(19.42%)、壤塘(19.05%)、阿坝(18.94%)、红原(17.98%),巴西群体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而红原群体的最低。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5个群体间雌、雄性类群聚为3类。  相似文献   

3.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珠子参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土壤养分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为对象,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珠子参的小叶数、茎色、叶形、叶缘等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均有明显变异;7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也存在广泛变异,居群间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28%~69.18%,其中茎粗和复叶柄长在居群间的变异最大,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9.18%和57.49%;12个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居群是香格里拉普达措(PDC1)为53.61%,变异系数最小的居群是尾木尼村(WMN)为27.11%。相关性分析表明,珠子参居群的叶长、复叶柄长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小叶柄长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叶长、小叶柄长与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珠子参天然居群可分为4类,但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结论】珠子参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与分布生境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单叶蔷薇为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是月季育种中的重要材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叶蔷薇表型多样性,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单叶蔷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中270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1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巢式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结果】(1)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5.90%和2.031;9个居群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0.32%(P4)~13.19%(P8),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274(P5)~1.825(P8)之间,其中P8居群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2)19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2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叶蔷薇花径与叶面积、花瓣面积与花斑百分比等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表型性状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简称SRAP)分子标记对香茶菜(Isodon japonica)不同海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香茶菜8个叶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居群叶表型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2)香茶菜叶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19.707%)叶片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9.905%),叶柄性状稳定性较低;(3)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69.89%)居群内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30.11%),居群间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非加权组平均法(简称UPGMA)聚类分析显示,8个香茶菜居群分为三大类;(5)香茶菜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数(NPL)、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60.875、82.083%、0.387;(6)8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7)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简称AMOVA)显示,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5%,与表型性状分析的主要变异来源一致;(8)聚类分析将8个居群分为3类,海拔相近的居群优先聚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是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安徽没有川滇蔷薇分布。分子和形态聚类中川滇蔷薇的居群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地理距离或4个变种的种下分类系统进行聚类,说明川滇蔷薇的变种不是独立的演化单元,而是对横断山地区复杂多变的生境条件的表型可塑性反应。27个直接数量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36%,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云南复伞房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的居群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优良资源的选择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 1~1.660 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果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P_6居群的58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好,P_1居群的2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变异特征、变异规律与地理区域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变异系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不同分析方法,对湖北不同种源红椿8个天然居群的12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种实表型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果纵径和果型指数差异最显著;不同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4. 582%,居群内为8. 324%,居群间变异大于居群内;果纵径等多数性状表现出地理差异性。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地理变异趋势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纵径、果大小指数、种大小指数、种纵径为变异主要性状,鄂东南种实表型性状与其他居群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鄂东南与鄂西南、鄂西北居群聚为2大类群,说明湖北不同种源红椿天然居群种实表型变异为显著地理隔离模式。因此,在种源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工作中,应该注重优良种源和优良个体选择,为湖北红椿的种子资源保护、评价与利用提供科研基础。  相似文献   

13.
怒江州核桃种质资源坚果表型特征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怒江州4个群体122份核桃种质资源的坚果为材料,对其表型12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揭示其表型特征及多样性状况,为该区域核桃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及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怒江州核桃资源坚果表型具有丰富的变异及较高的多样性。22个坚果表型性状在4个群体间的变异系数为6.31%~67.62%,差异显著(P0.05),平均为23.54%;变异程度最大的是种形,为67.62%,变异程度最小的是刻纹深度6.31%,且以刻纹深为主(占59.84%);单果质量的范围为5.46~31.80 g,变异系数29.91%,单果质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群体遗传性状的Simpson指数为0.079~0.835,Shannon-Wiener指数为0.171~1.992。22个坚果表型性状群体内的变异系数为19.18%~31.62%,数据平均值为23.54%,群体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各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UPGMA聚类显示,GS(贡山群体)与FG(福贡群体)聚为一类,LS(泸水群体)和LP(兰坪群体)分别单独聚为一类,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或立地条件呈显著正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 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昭通市核桃种质资源坚果表型特征及多样性状况,为该区域核桃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及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基本资料。【方法】以昭通市8个群体157份核桃种质资源的坚果为材料,对其表型12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22个坚果表型性状在8个群体间的变异系数为0~66. 09%,差异显著(P 0. 05),平均为25. 39%。变异程度最大的是种形(66. 09%),变异程度最小的是缝合线(0);单果质量的范围为4. 52~25. 04 g,变异系数30. 47%,单果质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群体遗传性状的Simpson指数为0~0. 85,Shannon-Wiener指数为0~1. 99。22个坚果表型性状群体内的变异系数为20. 36%~27. 69%,数据平均值为25. 39%,群体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各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聚类结果显示昭通东面YS、DG与QJ 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近,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昭通西面的YL、ZX、YJ聚在一起,最后再与中部的ZY和LD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具有一定关联。【结论】昭通市核桃资源坚果表型具有丰富的变异及较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为六枝特区樱桃资源的保护利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5个樱桃居群47个单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樱桃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5.60%~26.82%,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8.46%~22.59%;BSZ居群平均变异系数较高,为21.10%;DY居群平均变异系数较低,为14.27%。叶长、叶宽和单果质量等7个表型性状可归成3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总和为5.190,累计贡献率为74.142%,可以反映所有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47个单株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将47个樱桃单株划分为3类。果肉质量、单果质量、叶宽、叶长、果柄长是影响樱桃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5个樱桃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变异,可为樱桃良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19.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是楝科香椿属植物,其生长迅速,树干通直,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为系统揭示其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香椿天然分布区内的16个天然群体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采用了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香椿天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椿天然群体11个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显著的差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40.209%,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的(59.791%)。果实和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3.864%和13.593%,种子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种子的稳定性要比果实的高。对香椿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香椿16个天然群体划分为4类。相关结果显示果实质量、果实长度、果宽基、种子长度和种翅长度是影响香椿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华南黑桫椤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地区的国家保护植物华南黑桫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天然居群72个单株的42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与其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华南黑桫椤表型性状于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土壤pH值和透光率对华南黑桫椤的表型变异影响较大;居群间分化的程度不受地理隔离的距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