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册亨4个居群43个望谟红球油茶优良单株为研究对象,为揭示其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采用多重比较、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望谟红球油茶种实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在6.78%~35.22%之间,4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在13.84%~22.68%之间,P 1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程度最低,P 2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望谟红球油茶不同种实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21,种实性状多样性高,在群体间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可为望谟红球油茶的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1.775%,最大程度上反映了43个望谟红球油茶单株的种实形态特征,其中鲜籽重、干籽重、果纵径、果横径是影响望谟红球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性状。基于43个单株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将43个望谟红球油茶优良单株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2.
实验通过对20年生马尾松枝条进行IAA、IBA、GA3、BAP等激素处理,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蒽酮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不同激素处理后针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与对照组含量基本一致,蛋白质含量缓慢增长,11月中旬达到峰值,随后递减。而可溶性糖含量则缓慢增长到10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后递减。  相似文献   
3.
为马尾松无性繁殖提供新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树龄、修剪时间、枝条直径、修剪长度、截顶位置和外源激素等因素对马尾松针叶基潜伏芽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基潜伏芽萌发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呈反相关关系,温度越高,萌发时间越短。萌发数量与树龄呈反相关关系,树龄越小,萌发的穗条数越多;与枝条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4。不同浓度的IAA、GA3及6-BA处理后马尾松针叶基潜伏芽长成的穗条平均数量、长度和直径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小果油茶的自然变异情况,以贵州黎平和榕江的5个居群30个小果油茶优良单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果高、果形、高径比、果皮厚度、单个果重、单果中籽粒数、籽粒重和出籽率等8个种实性状,采用多重比较、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小果油茶种实性状的多样性及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特征与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小果油茶不同种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014~2.242,种实性状多样性高,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经相关分析,小果油茶的果皮厚度与出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果高与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和单果籽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型性状聚类结果与居群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了解马尾松短枝腋芽休眠解除后的发育进程,对马尾松1年生长枝顶端进行截顶处理并定期取样,采用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观察了短枝腋芽发育成枝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在马尾松1年生枝上着生的短枝上(针叶束内),有一枚肉质状腋芽,直径约为针叶宽度的1/5,并有完整的分生组织。截顶处理后,腋芽休眠解除,分生组织被激活,周缘分生组织不断分化形成新的鳞叶。初期,腋芽发育较为缓慢,经过12 d才能分化出新的鳞叶;随后鳞叶分化速度加快,腋芽的纵向生长速度开始超过径向,第24天已发育为非肉质状鳞叶包裹的饱满的腋芽,并在腋芽下部鳞叶的叶腋处分化出针叶原基;第32天左右,腋芽已发育完全,然后开始抽梢。短枝腋芽先分化出鳞叶,再由鳞叶叶腋分化出针叶的发育过程,与长枝顶芽的发育相似。  相似文献   
6.
贵州都匀马尾松种子园针叶DRIS营养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都匀1.5代无性系种子园20年生马尾松针叶中N、P、K、Ca、Mg、Cu、Zn、Fe、Mn、B等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测定和分析,初步筛选出N/P、K/N、Ca/N、Mg/N、N/Cu、zn/N、N/Fe、K/P、Ca/P、P/Mg、P/Cu、P/Zn、Fe/P、K/Ca、K/Mg、K/Cu、K/Zn、Fe/K、Ca/Mg、Ca/Cu、Ca/Zn、Fe/Ca、MgJCu、Zn/Mg、Fe/Mg、Zn/Cu、Fe/Cu、Fe/Zn共28对元素比值为重要参数,对贵州都匀马尾松种子园针叶作DRIS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马尾松针叶内Mn含量过高,平均值为767.01mg/kg,而B含量较低,仅为12.95mg/kg,马尾松的需肥顺序为Cu〉P〉Zn〉Mg〉Ca〉N〉K〉Fe。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经济树种顶坛花椒为研究对象,按海拔、坡向因素选取3个群体32个单株,调查了9个结实性状,采用多重比较、变异系数、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顶坛花椒结实性状的多样性及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特征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顶坛花椒结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3个群体9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81%(17.36%~50.96%),9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果穗果粒密度(47.56%)>果穗果粒数(44.43%)>枝条结果部位长度(33.71%)>果穗宽(28.75%)>果枝直径(25.21%)>果穗长(24.61%)>果枝长宽比(22.54%)>果穗长宽比(21.23%)>果枝果穗密度(20.20%),表明果枝果穗密度和果穗长宽比较为稳定,而果穗果粒密度和果穗果粒数稳定性较低。相关分析表明,果穗性状和枝条性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顶坛花椒结实性状的变异无空间特异性。为顶坛花椒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取油茶Aux/IAA基因家族的分布和结构特征,利用HMM进行油茶全基因组Aux/IAA基因的鉴定。结果表明,油茶Aux/IAA基因非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序列长度和外显子数量差异较大,氨基酸长度范围在132~1 085之间,外显子数量为2~16个,同一系统发育亚组上的基因具有类似的外显子数量和基序结构;油茶Aux/IAA部分基因具备响应生长素的顺式作用元件外,还具备其他激素响应的基序和光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表明,CoIAAChr12_3、CoIAAChr7_5、CoIAAChr9_3、CoIAAChr9_4、CoIAAChr7_6基因在油茶花芽、花瓣、萼片、雄蕊、雌蕊中高表达,可能与花的形成和发育相关。CoIAAChr12_5在油茶种子中高表达,可能与油茶种子发育相关。本研究为Aux/IAA基因家族在油茶中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坡度对油茶林土壤氮磷钾含量与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坡度和土壤深度对油茶林土壤氮(N)、磷(P)、钾(K)和有效NPK的影响及其分布特征,采集不同坡度(0°、18°、43°)和剖面深度(0~60 cm)土壤,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度土壤NPK全量分别为0.60~1.13、0.62~0.65、27.53~32.27 g/kg,速效NPK分别为89.81~145.00、3.05~8.52、104.06~196.30 mg/kg。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坡度的油茶林地土壤NPK全量和速效量差异显著(P<0.05),除全钾外,不同坡度0~60 cm的土层NPK全量和速效量剖面分布趋势类似。随着坡度的增大和土壤深度的加深,NPK肥力逐渐减弱,分布具有表聚性。土壤肥力状况表现为坡度越高,NPK养分普遍偏低;随着剖面深度加深,土壤肥力逐渐降低,30 cm以下剖面土壤肥力低。相关性分析表明,NPK全量和有效量呈显著正相关。0°—18°坡面适宜种植油茶树,43°坡及以上坡度的土壤肥力低,不适宜种植油茶树。该研究结果对贵州山区油茶选育栽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