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PCR方法对56株仔猪黄白痢源大肠杆菌肠毒素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相关毒力因子STa、STb、LT和irp2进行检测,进而根据毒力因子基因型对部分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38株受试菌检测到毒力因子,其中STa基因阳性率为3.57%,STb基因阳性率为53.57%,LT基因阳性率为7.14%,irp2基因阳性率为21.43%,检测的毒力因子表现为5种基因型,主要的毒力因子基因型是STb和STb+irp2。致病性试验显示毒力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致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流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STb,其次为irp2、少数菌株携带STa和LT毒力因子,相关毒力基因检测可以作为快速确定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毒力岛4(LIPI-4)中膜透性酶(EII)对LM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分别构建EII缺失株(LM928ΔEII)、强启动子回补株(CLM928ΔEII-Phelp)和天然启动子回补株(CLM928ΔEII-Pnative),测定各菌株在体外培养中的生长曲线和在永生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D3)内的增殖情况;RT-qPCR检测体外培养和HCMEC/D3细胞内各菌株9个关键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1)EII基因缺失株LM928ΔEII构建成功,重组回补质粒pIMK2-EII和pIMK2-EII-Pnative及回补株CLM928ΔEII-Phelp和CLM928ΔEII-Pnative构建成功。2)在体外培养下,EII对LM的生长曲线没有影响。但在侵染HCMEC/D3后,LM928ΔEII在8和12 h的胞内细菌量显著高于LM928(P<0.05),2和4 h的胞内细菌量极显著高于LM928(P<0.01),CLM928ΔEII-Pnative在2、4和6 h恢复至野生株水平(P>0.05),而CLM928ΔEII-Phelp在2、4、6、8、10和12 h均极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3)体外培养条件下,相比于野生株,LM928ΔEII中66.7%(6/9)的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CLM928ΔEII-Phelp中66.7%(6/9)的基因转录水平上升1~4倍,CLM928ΔEII-Pnative中88.9%(8/9)的基因转录水平倍数变化在1倍以内。在HCMEC/D3细胞内,相比于野生株,LM928ΔEII中66.7%(6/9)的毒力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CLM928ΔEII-Phelp中33.3%(3/9)的基因转录水平上调1~3倍,CLM928ΔEII-Pnative中基因转录水平倍数变化在1倍以内。综上,LIPI-4 EII对LM关键毒力因子的转录具有负调控作用。本研究为系统探究LIPI-4参与LM致病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奶牛乳腺炎源大肠杆菌中耶尔森菌HPI携带情况及其与O血清型的关系,并对部分菌株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从中国北京、内蒙古、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7个省市部分地区1 260份临床型和隐性奶牛乳腺炎奶样中分离得到190株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核心区irp2基因、fyuA基因及HPI毒力岛在大肠杆菌染色体中插入位置的鉴定,分析HPI毒力岛的携带情况及其与分离菌株O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90株大肠杆菌分离株中,irp2基因阳性率为26.31%(50/190),fyuA基因阳性率为18.94%(36/190)。50株HPI+分离株中检出asn_tRNA_intB 基因32株,阳性率为64%(32/50)。本试验克隆的irp2基因(273 bp)、fyuA基因(1 071 bp)、asn_tRNA_intB基因(1 512 bp)均与已发表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在97.1%、98.2%、97.2%以上,且其HPI毒力岛大多位于大肠杆菌染色体的asn_tRNA位点上。【结论】耶尔森菌HPI在奶牛乳腺炎源大肠杆菌中广泛流行分布,但也存在差异,而不同血清型菌株携带HPI的倾向性可能只与特定的血清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43-148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肠道致病菌,兼性胞内致病菌。山东省某养驴场频发流产现象且无明显征兆,本研究对驴流产胎儿内脏及头部感染细菌进行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耐药、毒力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7株分离株均为沙门氏菌,分别命名为SL1-SL7,其中SL1、SL2、SL3、SL5、SL6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93%、99.93%、99.79%、99.57%;SL4与爱丁堡沙门氏菌、汤姆逊沙门氏菌的同源性均为99.79%;SL7与阿邦尼沙门氏菌、爱丁堡沙门氏菌、汤姆逊沙门氏菌同源性分别为99.72%、99.72%、99.65%;耐药表型结果显示7株沙门氏菌对本试验中所有药物均比较敏感;毒力基因筛选结果显示,除SL1、SL2、SL3、SL7毒力岛SPI-4上的ssb毒力基因未检出外,7株分离菌均具有沙门氏菌典型毒力基因;7株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较弱,小鼠喂食菌液后未出现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发表的沙门氏菌毒力岛(SPI)基因序列,设计扩增SPI-1、SPI-2、SPI-3、SPI-4、SPI-5核心蛋白的基因PCR引物,建立检测沙门氏菌毒力岛的PCR方法;以保存的30株禽源沙门氏菌标准菌株为参考,确定禽沙门氏菌毒力岛的主要类型为SPI-1(携带率83.3%)、SPI-2(携带率93.3%)、SPI-3(携带率100%)、SPI-4(携带率73.3%)、SPI-5(携带率86.7%),由此证明SPI-3可作为检测沙门氏菌的毒力标志.通过对3株沙门氏菌SPI-3的mgtC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mgtC基因的高度保守性,进一步明确了mgtC基因可作为检测禽沙门氏菌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生物学特性,对3份送检病死羊的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将分离到的3株菌株分别命名为P1、P2和P3.3株菌株经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 PCR扩增阳性,随后检测荚膜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18种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为荚膜血清型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1和P2序列型均为ST131,P3序列型为ST320;3株菌株的毒力基因各不相同,P1—P3均携带毒力基因RpoB、OmpH、ToxA、NanH,P3携带HgbA基因,P2携带pfhA基因,P1和P2携带SodA基因.该菌攻毒小鼠6 h后死亡,然而,采取相同的剂量攻毒白羽鸡未发生死亡;药敏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美洛西林、头孢曲松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多黏菌素B、多西环素耐药.综合而言,从临床分离的3株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均为D型,基因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具有独特性,对小鼠致病力较强,对鸡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肠杆菌导致仔貉腹泻的发病机理。[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HPI毒力岛基因irp2和fyuA,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分离到2株貉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别为O23和O20,2株菌均检测到HPI毒力岛irp2基因(301bp)和fyuA基因(953bp);2株菌irp2基因与GenBank中的大肠杆菌irp2基因的同源性为98.5%~99.2%,2株菌间irp2基因同源性为99.3%;2株菌fyuA基因与GenBank中的fyu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100%,2株菌间fyuA基因同源性为98.9%。[结论]本试验结果为大肠杆菌导致仔貉腹泻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数据,为今后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藏那曲牦牛源多杀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2018年7—11月西藏那曲牦牛发病的死亡原因,以安多县、班戈县、聂荣县和色尼区的26头病死牦牛内脏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和特异性基因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对其荚膜血清类型、毒力基因以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得到13株分离菌,分离菌的菌落特征、菌体形态、生化鉴定结果均与多杀巴氏杆菌相符,并扩增出多杀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和16S rDNA,菌株Pm-1和Pm-2的Kmt-1基因序列与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的牛源多杀巴氏杆菌的同源性均达98%以上;13株菌的荚膜分型鉴定结果均为B型;对分离菌进行已知的23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的13株菌毒力基因的数量在16~19种,ptfA、fimA等16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00%,tadD、toxA等4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为0,且每个地区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相同;致病性试验中对照组小鼠全部存活,处理组小鼠死亡时间为24~72 h,死亡率为100%,病变主要表现为脾脏、肺脏、肝脏、心脏出血坏死。导致此次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的原因为荚膜B型多杀巴氏杆菌病,本研究可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预防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甘肃地区表现健康猪群携带猪群猪链球菌的情况,从甘肃省武威、兰州、庆阳等地采集到152份健康猪扁桃体分离猪链球菌,结果共分离到67株,分离率约44%,67株猪链球菌的耐药性检测表明,全部猪链球菌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中1株对22种抗生素中的16种产生耐药性.用我国致病性链球菌2型特有的89k毒力岛序列特异性引物对67株猪链球菌进行PCR鉴定,其中1株能够扩增出该特异性片段,表明在该地区健康猪群中存在致病性2型猪链球菌.  相似文献   

10.
高致病性毒力岛(HPI)已经在多种类型大肠杆菌中被发现。为了解HPI-Irp1在细菌致病中的作用,通过生物软件DNAStar的分析,筛选出HPI中irp1和fyuA基因上10个表位作用优势较强的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10对,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将获得的重组质粒转化进入菌毛阴性宿主菌BL21,获得的重组菌用IPTG诱导表达后与Vero细胞混合进行体外作用。结果表明:带有irp1-1基因片段的重组菌BL21-rpET32a-irp1-1表现出对Vero细胞较强的聚集黏附作用,空载体对照和宿主菌对照均未出现相关现象。因而推测irp1-1基因片段编码的产物在细菌对宿主致病过程中,介导了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在发生传染性疾病时,粪便常常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通过从种猪场、奶牛场和种兔场粪便中分离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LEE毒力岛上eaeA基因的PCR检测,鉴定出含有LEE毒力岛大肠杆菌,调查携带LEE毒力岛的大肠杆菌在猪、牛和兔粪便中的存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猪、牛、兔粪便样品中携带LEE毒力岛的大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2.9%、14.0%、22.5%.eaeA阳性的大肠杆菌应是导致仔猪、10日龄以内的初生犊牛和兔场断奶后幼兔发生腹泻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LEE毒力岛的检测能够作为大肠杆菌的诊断和流行分子病学调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猪源呼吸道疾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流行情况及菌株生物特性。【方法】采集56份病料进行支气管败血杆菌的分离纯化、药敏及相关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筛选。【结果】分离到1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分离率为17.86%。分离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氨苄的耐药率为100%,对新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共检出耐药基因9种,其中gyrA、sul1和tetC的检出率超过50%;共检出毒力基因6种,其中fla、dnt、prn和fhaB的检出率高达100%。小鼠致病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论】四川省主要流行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符合率较低,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对小鼠呈现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禽源性大肠杆菌HPI irp2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养殖场发病家禽中分离到多株禽源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用其中YZG040515、NTLFC040402、CHZ031016菌株提取细菌高致病性染色体DNA,根据耶尔森菌高致病性毒力岛(HPI)irp2基因设计引物,用PCR扩增出278 bp基因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中,经EcoR I酶切鉴定为阳性者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与GeneBank中公布的耶尔森菌HPI irp2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8%以上。证明禽源性大肠杆菌中具有耶尔森菌毒力岛HPI基因序列,结合临床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提示该毒力岛与日趋严重的家禽大肠杆菌病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mpl和plcB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状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防治及追溯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分离自生肉、熟肉制品、冷冻食品、水产品、蔬菜等6类不同来源共105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有这2个基因中的一个或全部,总检出率为100%。其中,mpl基因总检出率为82.9%,plcB基因的总检出率为98.1%。食品来源不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pl、plcB基因的检出率不同,且同一来源的菌株其mpl和plcB的检出率也不同,表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的毒力基因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洛阳地区鸡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鸡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从洛阳地区市售鸡肉中分离18株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然后采用PCR方法对inl A、inl B、virR、dlt A、dlt B、dlt C、dlt D及mpr F等8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8株分离株血清型均为1/2型,且有9株具有全部毒力基因,其中inl B、dlt A、dlt B基因全部呈阳性,inl A、virR、dlt C、dlt D、mpr F存在缺失现象,其检测率分别为88.9%(16/18)、94.4%(17/18)、83.3%(15/18)、88.9%(16/18)、83.3%(15/18)。毒力基因缺失与血清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清型缺失基因呈多样性。表明这8个毒力基因在市售鸡肉的单增李斯特菌中普遍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分离自生牛乳及其环境中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hypermucoviscous Klebsiella pneumoniae,hmKP)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毒力风险,对其可能引起的潜在风险提出警示,进而为肺炎克雷伯菌(KP)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鉴定32株hmKP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以半定量结晶紫法检测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通过PCR对hmKP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从32株hmKP中共鉴定出ESBLs阴性菌株(non-ESBLs-KP)24株(占75.00%)、ESBLs阳性菌株(ESBLs-KP)8株(占25.00%),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0株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17株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5株表现为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10株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hm KP中有7株来自生牛乳样本,且ESBLs-KP中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检出率(37.50%)高于non-ESBLs-KP中的检出率(29.17%)。所有hmKP至少携带4种以上的耐药基因,其耐药风险排序依次为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其中ESBLs-KP均携带8种以上的耐药基因;32株hmKP共表现出30种基因谱类型,无明显的优势耐药基因谱类型。在32株hmKP中共检出wabG、fimH、mrkD、entB和ybtS等5种毒力基因,其中,wabG、entB、fimH和mrkD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0%,ybtS基因检出率为21.88%,未检出rmpA和iutA基因;存在2种毒力基因谱型(fimH-mrkD-wabG-entB和fimH-mrkD-wabG-entB-ybtS),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携带ybtS基因;虽然ESBLs-KP和non-ESBLs-KP间在毒力基因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ESBLs-KP中的ybtS基因检出率高于non-ESBLs-KP。【结论】生牛乳中hmKP存在高毒力和多重耐药风险,是临床KP感染的主要潜在来源,建议居民切勿直接饮用生牛乳,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牛乳中hmKP的耐药及毒力监测,兼顾其分布规律,以便对其潜在风险进行精准防御。  相似文献   

17.
从四川省15个肉牛养殖场采集222份鼻腔拭子样本,采用CHROMagar ESBL显色培养基,利用16S rRNA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双纸片协同验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检测产ESBLs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22份样本中共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株(7.21%)。16株分离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特征,主要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耐药,耐药率在62.50%~93.75%,对亚胺培南敏感。16株分离株全部携带氨基糖苷类aac(3)-Ⅱ、aac(6')-Ⅰb、四环素类tetA、链霉素strA、磺胺类sul1、sul2基因,14株(87.50%)携带aph(3')-Ⅰa基因,11株(68.75%)携带strB基因,仅一株携带aac(3)-Ⅰ基因。16株分离株中,荚膜血清型检出5株(31.25%),包括3株K5、1株K1、1株K20。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观察病理组织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损害严重。综上,从四川地区分离的1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强毒力菌株以K5荚膜型为主,提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力菌株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猪链球菌血清9型菌株KQ-1株、KQ-2株的生物特性,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生长曲线绘制、毒力因子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试验.首先采用革兰氏染色、PCR鉴定的方法对2株菌进行菌种鉴定,然后利用猪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基因mrp、epf、sly、gadph、orf2、fbps、89k的引物对2株菌的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将2株菌在TSB培养基(含10%新生牛血清)中进行培养,绘制其生长曲线,初步了解这2株菌的生长特性;选取45只健康的昆明鼠注射2株菌的菌液,进行致病性试验,了解其致病性.结果显示,KQ-1株、KQ-2株革兰氏染色呈阳性,PCR鉴定结果为猪链球菌血清9型;2株菌均在37℃培养6 h时菌液密度达到最高值.对2株菌毒力基因的鉴定结果如下:KQ-1株的基因型为mrp+/epf-/sly+/gadph+/orf2-/fbps-/89k-,KQ-2株的基因型为mrp-/epf-/sly-/gadph+/orf2+/fbps-/89k-;对2株菌的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2株菌均为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即食鸭制品中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以及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状况和耐药特征,分别从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广东、北京、黑龙江、内蒙古、贵州、湖北和四川11个省份采集即食鸭制品491份,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和开展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Ⅰ型整合酶基因。结果表明:从491份即食鸭制品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09株,检出率为22.20%。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毒力基因esc V的检出率最高,达7.34%,其次为pic,达6.42%,ipa HaggR均为3.67%,stx2为2.75%,eaeltstx1均为1.83%。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分别为63.30%和61.47%;耐药数≥3的菌株比例为60.55%,最高可同时对12种抗生素耐药,占比为2.75%。相应地,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sul Ⅰsul Ⅱ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和88.07%,喹诺酮类基因qnrAqnrS、氨基糖苷类基因aadA1和mecC的检出率也均在35%以上。2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携带的β-内酰胺耐药基因CTX-MTEMSHVCTX-M-1、CTX-M-2、CTX-M-9和CTX-M-25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83%、4.17%、66.67%、12.50%、75.00%和4.17%。20株Ⅰ型整合子阳性大肠埃希菌中7株携带基因盒插入片段,其中2株大肠埃希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的为dfrA1-aadA1,4株为dfrA12-aadA2,另1株为aadA22。由此表明,即食鸭制品中污染的大肠埃希菌携带有一定的毒力基因并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及相应菌株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地区的7个奶牛场随机采集患乳房炎奶牛乳汁样本,用绵羊血平板和Baird-Parker琼脂平板初筛,利用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先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再用PCR方法检测其12种毒力基因,用小鼠攻毒试验检测其致病性。结果从142份乳汁样本中共分离出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奶牛场有2个牛场检出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为7.14%(2/28)和8.82%(3/3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链霉素、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60%~8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20%,所有菌株最少对1种药物耐受,最多耐5种药物;分离株中共检出nucclfafnbBetasea 5种主要毒力基因,所有分离菌对小鼠均有很强的致病性。综上所述,所检牛场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分离菌耐药性不强,许多菌株携带多个毒力基因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