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分析中国30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机制,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果:(1)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程度总体上呈现增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东部地区下降、西部地区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耕地多功能程度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46%,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慢。(2)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规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耦合协调程度下降尤其明显,失调省份均呈现耕地多功能程度滞后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分布,但省域间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增大,集聚特征逐渐减弱,空间分异越加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实现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需要实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区县为单元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区县之间差距较大,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可达性值由东向西逐渐降低;②重庆市县域多维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空间集聚效益较强,高多维贫困度和较高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低多维贫困度和较低多维贫困度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和主城区;③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水平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极度耦合4种等级,重庆市县域耦合度整体较高,片区之间耦合水平具有差异,主城区和都市圈耦合水平相对较高,属于低贫困程度的高耦合水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耦合水平相对较低,属于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低耦合水平;④将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类型分为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多维贫困滞后型、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三大型,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交通可达性滞后型区县较分散,多维贫困滞后型区县集中在重庆市西部地区,双贫困同步协调发展型区县则分布在市域西南和东北两端.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对2004-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波动上升,2007年及以前两大系统为旅游产业滞后型,2008年及以后呈体育产业滞后型.(2)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分为“上升—下降—上升”期;从区域划分来看,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其中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均值,华北地区于2016年后低于全国均值,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均低于全国均值;2004与2009年耦合协调度失调的省份分别为20、 21个,2014年与2019年度减少为17、 16个.(3)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格局呈正向聚集分布,“低—低”集聚型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西部欠发达地区,“低—高”集聚型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高—低”集聚型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高—高”集聚型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以及部分华北沿海区域.(4)两大产业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总体上投入程度、人力资本因...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协调关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数字经济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方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53-12155,12211
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的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①耦合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响应两个方面;②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苏南向苏中再向苏北地区递减的趋势,可将13个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磨合型以及低水平耦合型。  相似文献   

6.
对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化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州耕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221增长到2015年的0.562,目前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并未实现协调发展;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差异大,以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为主流。因此,在注重城镇发展的同时平衡地区间耕地投入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程度是湘西州实现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对2007—2014年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数总体都在上升,但公共服务指数发展较快。(2)人口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从过渡协调向中度协调转变。(3)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度在空间上集聚特征不显著,空间差异性不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在空间上不显著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自身区域情况与外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方面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2013—2018年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从时间序列看,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综合指数始终低于土地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特征,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人口城市化滞后状态,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从空间格局看,西部地区呈现以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基础、协调发展类型因省区分的空间格局;2018年,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中级协调状态,部分省市(自治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12个省市(自治区)均实现协调发展类型提升,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状态良好,西部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年各市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相关数据,建立了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综合指数,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黑龙江省地级市平均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541增至0.624,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从相对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各地级市整体从城镇化滞后型和粮食安全滞后型为主转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根据不同类型,制订相应对策,使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熵值法分析2019年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及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耦合协调度并划分协调类型。结果表明,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交通网络可达性系数在0.82~1.17,交通网络系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0.05~0.20,城镇化水平远滞后于交通网络可达性;交通网络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化差异;依据耦合协调度将云南省沿边8个州(市)归纳为2个发展类别和5个发展特征,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提出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村级为尺度,基于多维贫困理论构建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并进行贫困度评价。选取耕地和未利用地2个对农村经济影响较大的地类测算田阳县贫困村2005—2015年土地动态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运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计算贫困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情况,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其空间耦合分异特征。结果表明:52个贫困村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22个;未利用地变化与贫困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上的贫困村有36个,说明土地利用与贫困的时空耦合关联度大。其中,耕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有反方向的耦合关系,则未利用地与贫困有正方向的耦合关系。分析结果可为提出差别化土地扶贫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探索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和互融程度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本文基于所构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衔接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西南五省份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五省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分异显著,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初级协调过渡至2019年的高级协调;(2)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基础设施推动力、环境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等多重驱动因子的影响,且单因子驱动力和交互因子驱动力间均存在差异性。基于结果成因及问题的讨论,本文从制定参与主体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持续发展观下新的农村产业体系、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obtained from me interpretauon of remote sensng images in 1985,1995,2005 and 2008,the research appli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arkov chain and ESDA method,and took cultivated land patch as the basic unit of landscape.A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he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s made in Jiangsu counties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①The overall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presents tha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re low,the interior of the west is high,the fragmentation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is high,while the fragmentation of mid-Jiangsu is low.②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most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and midJiangsu showed an upward trend,while the fragmen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rn Jiangsu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from 1985 to 2008.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weakened continuously,the area of high value agglomeration is decreasing and the trend of "polarization" is weakening.③Topographic condi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ce pattern.The chang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cultivated land and the scale of urban land use plays a role on the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index,among them,the chang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ca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运用耦合度模型和阻碍度模型对2010—2019年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度较低但处于逐年改善状态。阻碍度检验表明,当前阻碍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小微企业贷款、扶贫贷款是主要阻碍因子。建议从提高协调关系、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着重解决小微企业贷款与扶贫贷款获得性问题等方面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的瞄准性政策帮扶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并不高,且存在一般农户、贫困户、脱贫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和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的两种趋势;从贫困视角的农户识别看,贫困户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农业补贴、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较强的村域经济发展速度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户仅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扶贫视角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重构乡村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典型平原农区曹县为例,分别构建村庄布局适宜性和用地集约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村庄适宜性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乡村空间重构类型。结果表明:曹县村庄综合适宜性指数和综合集约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55和0.568,适宜性较高,集约性一般,中心城区、县域西北和镇驻地村庄为高值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平均为0.806,耦合协调度高,中度耦合协调村庄最多。综合村庄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提出城乡融合、集聚扩展、保留优化、集约缩减和迁建引导5种乡村空间重构类型,并提出建设新型生活社区和发展电商产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曹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