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取重庆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32个区县作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县域尺度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测算地形起伏度和多维贫困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两者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整体地形起伏度较大,大多数区县处于中等及以上起伏区,地貌环境存在明显劣势.各区县之间的地形起伏度差异明显,东北部略高于东南部,明显高于西部,整体呈东北、东南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2)重庆市32个区县的整体多维贫困程度较高,各地区差异较大.多维贫困程度较高的区县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西部以主城区为中心,多维贫困指数呈放射型向周边扩散升高,但整体仍低于东部.(3)重庆市多维贫困程度较深的区域受较高地形起伏度的影响较大, 32个区县整体地形起伏度和多维贫困耦合度较高,中等及以上耦合度区县占比81.25%,在西部部分地区耦合度变化逐渐明显;耦合协调度最高的区域在东北部边缘和武隆区,并向周边区县均匀扩散降低,在西部边缘区域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是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市分为两部分:以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为半径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翼”。“两翼”地区包括17个区县,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市级贫困县。  相似文献   

4.
运用博弈论优化模型确定耕地破碎度测算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索两者的空间关系,划分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类型,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减贫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破碎度和贫困发生率均较高,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两者空间分布相对一致,即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耕地破碎与贫困的协调度值呈正态分布,以高度协调为主,空间集聚性明显,且差异性较大,耕地破碎与贫困的空间耦合相互作用和协调程度较强;3)根据耕地破碎与贫困的耦合关系,将耦合类型划分为耕地破碎度滞后型、耕地破碎与贫困同步型和贫困滞后型3种类型,并分别提出治贫模式:土地整治模式、特色农业模式和乡村旅游助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中小尺度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与交通条件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河北唐山市为案例区,选取交通网密度、加权平均时间距离、最短距离模型三个指标测算各县级行政单位交通差异性及综合交通优势度,进而对休闲农业园区分布现状与交通条件的空间耦合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唐山市休闲农业园区数量分布与各单因素交通条件有较明显相关性,但与综合交通优势度相关性不明显;各区县交通优势度与园区分布现状耦合度与协调度一般,仅丰润区两者耦合协调度较高,达到高度协调水平;说明目前休闲农业和交通发展水平相互促进力度较差,交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建议在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密集地区加快交通建设;着重开发交通便利地区及辐射带附近优质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以1997-2017年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和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对直辖以来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直辖以来,重庆市县域经济在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的同时,相对差异维持在合理范围并整体呈下降趋势;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以四大地区间差异为主,但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逐渐缩小;重庆市县域经济主要集聚在主城区及渝西地区,且集聚趋势在稳中趋强;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发展速度两极分化现象均在逐渐减弱,同时相对发展速度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7.
探索集中特困连片区贫困现象时空变化情况以及各层面因素变化对区域贫困程度的影响,对可持续减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以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为研究区,基于2016-2018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维度、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3个方面测度各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维度分解,计算各维度贡献率,最后运用ArcGIS平台测算片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显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整体贫困程度较低,贫困现象随时间推移逐年减缓,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中南部向中北部转移的趋势;(2)各维度对地区贫困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最高,经济发展机会维度次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机会维度和自然发展机会维度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经济发展机会维度逐步下降;(3)贫困重心呈"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路径,且移动范围较小,仅在彭水县内移动.  相似文献   

8.
以三峡工程主体所在的重庆市三峡库区22个区县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5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多因子加权法计算各区县生态文明指数,并运用ArcGIS 10.5软件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程度进行空间分级及可视化,分析近10年来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初步揭示库区各区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研究发现:①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但各区县增速差距较大.生态文明指数均值由2006年的0.135增长到2016年的0.413,增幅为205.93%,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江北增幅为370.53%,最小的武隆增幅为150.49%.②2006-2016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低集聚格局基本稳定,但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优势的新型高值区正在形成.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巫溪、巫山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北部,以石柱、武隆为集聚中心的库区东南部,以及正在形成的以渝中为中心的主城区;而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9.
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为加快县域脱贫步伐、精准脱贫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相对贫困度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冀西北、冀中和冀中南地区,且区域内有少数潜在贫困县分布,相对贫困度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冀东和冀中部分地区;②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社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7个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显著,且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明显;③区域发展过程中,在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下,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扶贫策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庆市2008年、 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东北疏"; 10年间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景区分布先分散后极化,渝东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景区不断聚集,并且聚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不断从主城片区扩散,基本形成覆盖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的全域核心密度圈;景区分布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偏移;地形地势、旅游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交通格局对A级景区的空间凝聚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效率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的核心指标,旅游经济强度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彼此关联性对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1至2017年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各县(区)旅游强度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6个县(区)2017年旅游经济强度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0.776),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县(区)之间旅游联系强度较弱,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密度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接密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地域空间格局分为东南,西北和中部三个主要派系。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经济强度呈现负相关性,边缘区旅游扶贫效率远比核心区旅游扶贫效率高,具体呈现高效率高强度、高效率低强度、低效率低强度、低效率高强度四种模式。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优化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之间内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从改进旅游扶贫手段,优化扶贫管理模式;科学把握旅游规模,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庆市38个区(县)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等面板数据计算经济密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发展率等方法探讨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且渝东北片区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区域,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峰值效应;②总体差异和组内差异在不断增大,组间差异不断减小,全市整体发展还不均衡;③各区(县)间相对发展率差异性较大,以基础水平和增长速度划分的增长空间中,基础低且密度提高慢和基础高且密度提高慢2种类型区涉及地区较广;④产业结构、技术资本投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和交通区位对经济密度变化影响较强.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途径,将来需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达到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主城九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大众点评网、艺龙网、高德地图等网络资源数据,借助ArcGIS,GeoDa空间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跨国餐厅的分布特征.跨国餐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空间可接近和品质生活追求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城市商务中心是跨国餐厅集聚的极核,渝北区、江北区、渝中区是跨国餐厅梯级分布的极核区域.商业综合体等级及商圈规模直接影响着跨国餐厅的空间分布,是造成跨国餐厅不均衡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高星级酒店、高校和旅游目的地是跨国餐厅空间布局的主要节点.整体上,重庆主城的跨国餐厅呈现分散化、破碎化的空间形态,空间自相关度不高.重庆主城特殊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了破碎化、组团式的人文要素分布格局,这是重庆跨国餐厅空间分布不同于其他东南沿海城市和平原城市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难题.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基于重庆市1 919个市级贫困村数据,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重庆市贫困村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关联格局、空间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重庆市贫困村比率为22.89%,贫困村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02%,贫困村数量占比、面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国家级贫困区县、市级贫困区县、非贫困区县,贫困村多向库区、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聚;(2)重庆市贫困村整体呈均匀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局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布热点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一个核心热点区,多个条、环带状热点区;(3)贫困村高程分布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状"结构,低高程带、高高程带贫困村分布相对较少,中高程带贫困村分布较多.分布在500m以上山地地区的贫困村达78.8%,重庆市贫困村空间分布的垂直差异性具有典型的山地型贫困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近1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33-13936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重庆市2000~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结果表明,近10年来,重庆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呈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3.50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2.64 hm2/人,水资源承载力从2000年的6.05 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3.48 hm2/人,并在2001年和2006年达到低谷期。在空间上,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走廊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其中最突出的为渝中区;三峡库区、渝东南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高,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为突出。此外,重庆市40个区县总体上水资源生态足迹基本低于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着生态盈余,但部分区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县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受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发展机遇等影响存在着整体规划缺失、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区县发展困境,研究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成功经验,分别从空间科学布局、产业多元融合、创新人才激励等方面着手,为区县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乡村振兴计划和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亮  李洪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19-7220,7223
选取辽宁省149处乡村休闲型旅游地为样本,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从空间分布聚集度、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连接度和空间通达度等方面,分析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形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表现出较强的近邻正效应;交通网络连通性很高,基本形成了较为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最好的节点主要集中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南地区,而通达性较差的节点则主要集中于辽宁西部城市群和辽宁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