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篇
  21篇
综合类   7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实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立足于探索中国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关键问题,沿着"典型国家及地区实践→理论成果提炼→关键问题探讨"的逻辑思路,从地理学、农学、土地科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采用文献法、对比法、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耕地休耕时空配置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耕地休耕时空配置主要有4种类型:目标导向型时空配置、执行方式导向型时空配置、多条件约束导向型时空配置和技术导向型时空配置。2)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实现对休耕地"定位、定量、定时"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了休耕目标、休耕空间(休耕区域和休耕规模)布局和休耕时间(休耕时序和休耕时长)安排;耕地休耕时空配置过程为"休耕目标→约束条件→空间布局→时间安排",各个环节之间又相互联系,其中,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粮食市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质量和社会经济。3)中国耕地休耕时空配置需解决的2个关键问题是不同空间尺度的耕地休耕空间布局和不同区域的耕地休耕时间安排,而构建综合模型或评价指标体系和划分评价等级标准是解决这2个关键问题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休耕补偿作为一种促进耕地保护的政策,就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言,需将补偿重点落到真正以耕地作为生计来源的农户上。文中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河北省平乡县不同生计来源农户的休耕(休耕的)机会成本,并构建了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结果表明:1)农业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443. 2元/亩;非农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231. 4元/亩; 2)在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中,假定休耕面积不变,预计未来十年间农业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39. 1万元下降至124. 7万元,非农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94. 5万元增加到1115. 2万元,休耕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1533. 5万元下降至1239. 9万元; 3)当前的休耕补偿不仅未能着重补贴到农业劳动力上,且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得休耕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重庆市丰都县土地生态敏感特性和区域实际情况,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值作为输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得分作为输出,基于多层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构建了具有15个隐含层神经元的3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Matlab R2012b随机选取2013年317个总样本中的200个样本,将其中的70%,30%分别作为网络的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用于训练及检验BP-ANN,将剩余117个样本测试网络,再将2014年317个村的相关指标值代入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模式识别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丰都县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空间分异现象,并使用因子分析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影响丰都县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结果表明:(1)117个测试样本中相对误差小于5%的样本占98.21%,BP-ANN模型精度良好;(2)2014年丰都县各村土地生态安全评分为40.47~55.73,平均得分49.1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评分全局Morans′I指数为0.34,空间呈自相关性,县域内西北部的农村土地生态状况较好;(3)影响丰都县农村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植被生物条件、土壤条件、景观多样性、生态建设与发展协调程度、降水条件、水域条件。BP-ANN模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精确的评价结果对区域土地生态保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耕地与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实现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以人地矛盾突出、城乡差距明显的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耕地和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从2000年开始有所增加,人均粮食与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同质性;从2000年开始,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粮食出现缺口,耕地压力比较明显,这说明重庆市有从粮食产销平衡区转向销入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江津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根据宅基地流转的政府主导型流转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流转模式,分析流转收益的分配格局,并对两种收益分配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市场竞争主导下的宅基地流转模式更适合江津宅基地流转实际.该模式下,宅基地流转与农用地流转同时进行,较大地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解决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市场竟争主导下的宅基地流转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以农耕为主的丘陵山地地区也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城镇发展态势的巨大改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研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以库区腹地云阳县为例,计算全县及其分区的绿当量。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县看,绿当量虽大于1,但是森林覆盖率远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水平,需要从全县层面综合调整;各个分区绿当量水平不均,中心城镇工矿聚集区绿当量为0.82,需要增加园地和牧草地及林地面积、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促进用地结构优化;偏远乡镇农业综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区绿当量较高,但是应在维持现有绿当量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土地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带来的正面效益和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土地整理后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选取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作为研究样点,采用改进逻辑框架法和AHP群决策法等方法对项目开展后评价.结果表明:南川区龙川江流域土地整理项目总体效果偏好,但在社会和生态影响方面考虑不足;采用改进逻辑框架法对项目目标展开定性分析,丰富了土地整理目标后评价的内容,利用群决策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开展定量评价,为单个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借鉴;用投资回收期法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在土地整理项目竣工3~5 a后调查项目区土地的实际生产水平,进而计算投资回收期和收益率比较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户收入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物理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几个利益攸关方角度分析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根据当前农村的生产实际和土地流转的特点,把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两类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探讨,并建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得出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农地规模经营的理论探讨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引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体农户的视角对农地规模经营的逻辑必然性重新作出解释,认为农地规模经营代表了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取向。通过理论分析梳理出农地规模经营可行的路径,表明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破碎、彼此孤立的经营格局有赖于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社会化服务的健全与规范向更有效率的规模经营方式转变。为适应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农地经营对公平的尊重和对效率的追求,提出了农地规模经营的运行框架。  相似文献   
10.
选取四川盆地中部荣昌县为研究区,利用最近12年的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对这种变化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①1996-2007年间,荣昌县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地持续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显著增加,2001年前后两个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分异性.②工业化是传统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源.从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2001年之前,在人口压力下,建立在过密化基础上的农业增长是传统农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延续,没有也不可能造成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2001年之后,向反过密化方向发展的农业增长改变了传统农区长久延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了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③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退耕还林、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④研究再次证实,社会经济因素不是直接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而是通过人的响应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驱动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