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基于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加工过程中的香草兰豆荚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鲜豆荚(FVB)与杀青豆荚(BVB),发汗豆荚(SVB)与干燥豆荚(DVB)的组间差异比较小,其余各组的组间差异比较大。差异倍数分析表明,和FVB相比,其他豆荚上调的代谢物主要是黄酮类物质,并且以糖苷类物质为主。而下调的代谢物以核苷酸及其衍生物为主。火山图显示SVB与CVB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是最多的,有256种。FVB与SVB的上调差异显著的代谢物是最多的,有102种。只有FVB与BVB的上调差异显著代谢物的数量高于下调差异显著代谢物。当和FVB相比时,各阶段差异显著代谢物变化如下:上调的黄酮类化合物在BVB、SVB、DVB、CVB均包含黄酮、黄酮醇、黄酮碳糖苷、黄烷酮,而下调的还包含黄酮-木脂素;上调的脂质及其衍生物在SVB、DVB、CVB中包含脂质-甘油磷脂、脂质-甘油酯、脂质-脂肪酸,而BVB只包含脂质-甘油磷脂;上调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SVB中最高,达到12种,DVB、CVB阶段呈下降趋势,分别为7种和3种,下调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渐增多,陈化阶段多达16种。  相似文献   

2.
香草兰是最重要的食品香料之一,其主要香味成分为香兰素,主要存在于香草兰豆荚中。香兰素一般由成熟豆荚中的香兰素葡萄糖苷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转化而来。O-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生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的根、茎、叶和豆荚中都具有O-β-糖苷酶活性,豆荚活性最高,叶片活性最低;来自不同器官的O-β-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一致,都能降解香兰素糖苷、2-NPG、4-NPG,都不能降解n-OG及硫代葡萄糖苷;香草兰糖苷酶提取物在50~60℃处理1 min,对酶活性影响很小,70℃处理1 min,酶活性丧失约40%,说明香草兰糖苷酶对高温具有一定耐受性,杀青后剩余糖苷酶活性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能够满足酶促反应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香草兰是最重要的食品香料之一,其主要香味成分为香兰素,主要存在于香草兰豆荚中.香兰素一般由成熟豆荚中的香兰素葡萄糖苷经过漫长的发酵过程转化而来.O-β-葡萄糖苷酶在发酵生香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的根、茎、叶和豆荚中都具有O-β-糖苷酶活性,豆荚活性最高,叶片活性最低;来自不同器官的O-β-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一致,都能降解香兰素糖苷、2-NPG、4-NPG,都不能降解n-OG及硫代葡萄糖苷;香草兰糖苷酶提取物在50~60℃处理1 min,对酶活性影响很小,70℃处理1 min,酶活性丧失约40%,说明香草兰糖苷酶对高温具有一定耐受性,杀青后剩余糖苷酶活性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能够满足酶促反应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香草兰是兰科多年生藤本攀缘植物,经过发酵后散发出多种芳香成分成为重要的风味原料。然而,传统发酵生香时间长,香气成分转化率低。本试验考察冷冻-溶解联合不同外源酶处理对香草兰鲜豆荚主要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酶不仅可以提高香兰素的含量,还可提高其前体物质-葡糖香草醛的转化率。在此基础上,对比空白样品,所有冷冻-溶解联合外源酶处理后的香草兰中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经过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的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最高为5.660%、0.089%、0.069%和0.101%;相比于传统发酵和普通外源酶处理,所有冷冻-溶解联合外源酶处理香草兰鲜豆荚均显著增加香兰素含量(p<0.05),而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果胶酶显著增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p<0.05)。  相似文献   

5.
以青钱柳叶为试材,以多糖、黄酮含量及感官品质为分析指标,研究了微波杀青、锅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蒸汽组合杀青等不同杀青方法对青钱柳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杀青方法能显著提高青钱柳多糖和黄酮等活性成分含量,蒸汽杀青对提高青钱柳茶感官品质效果显著;微波杀青时间为90 s得到的青钱柳茶多糖和黄酮含量最高,多糖含量为9.23%,黄酮含量为7.45%,蒸汽杀青2 min的感官品质最好。综合评价不同杀青方式对提高青钱柳功能成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微波是青钱柳茶加工的最理想杀青方式。  相似文献   

6.
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水分变化及其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2020,(2)
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指标。本研究以一芽一、二叶龙井43品种鲜叶为原料,进行龙井茶机械加工试验,并测定龙井茶加工过程中叶子总体、芽梗和叶片部分含水率,分析茶叶加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和黄酮醇苷类总计47种滋味物质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探讨龙井茶加工中走水过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联。结果表明,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在摊放过程中缓慢失水,在杀青过程中大量失水,在回潮过程中进行叶片内水分的再分布。水分的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各工序阶段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导致样品滋味中出现缺陷特征(生青/老火)。同时,杀青及回潮工序对在制叶梗叶含水率比例有显著影响,其中回潮工序能够通过促进在制叶梗叶水分的重新分布进而优化龙井茶滋味品质。因此,控制各工序在制叶含水率及梗叶含水率比例,同时配合回潮工序,是龙井茶加工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龙井茶滋味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以碑坝群体种为原料,综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做青温度(A)、摇青时间(B)、杀青温度(C)、初烘温度(D)为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从毛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含量等品质指标探讨做青温度、摇青时间、杀青温度和初烘温度等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是CABD,做青温度和杀青温度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值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摇青时间和初烘温度对毛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值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制定陕西乌龙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摊晾→做青(温度20℃~21℃,相对湿度70%~80%,做青4次,时间分别为第1次摇青2min晾青1h、第2次摇青5min晾青2h、第3次摇青10min晾青3h、第4次摇青20min晾青9h)→杀青(温度250℃)→揉捻→初烘(温度180℃)→复烘。  相似文献   

8.
年997-1998年,限机械烘干对八角干果质量的影响和干果水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八角机械烘干的干果芳香油含量高,水分含量、碎口率与杀青晒干法差异不显著,成品质量达到市场商品要求,但其颜色需经过一定时间陈化后才转变为棕褐色。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建立了八角烘干水分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寻找出最佳烘干时间。  相似文献   

9.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理化成分含量、风味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饮料用原料茶加工的适宜杀青工艺。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不同的品种通过不同的杀青方法研究绿碎茶的品质。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品种加工成绿碎荼,其品质和生化成分相差甚远,其中金萱的感官品质较优,而岭头单枞的生化成分含量较高;不同杀青工艺对生化成分无明显影响,而微波杀青茶的感官品质优于炒青及蒸青绿碎茶。  相似文献   

11.
检测了木箱子发酵、竹盘子发酵、堆积发酵和智能培养箱发酵等不同发酵方式下的海南可可豆的单粒重、吸光度、水分、pH、色度,并采用电子鼻测定了未烘烤和烘烤后的可可豆风味,对响应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方式下的可可豆特性差异明显,采用木箱子和堆积发酵后的可可豆与竹盘子和智能培养箱发酵后的可可豆在电子感官风味分析上差异较大。认为木箱子发酵和堆积发酵为适合海南可可豆的发酵方式,利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海南可可发酵豆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加工的豆乳的风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感官和风味成分含量上对中国传统豆乳、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3种不同方法加工的豆乳进行比较.从感官评价上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不但其豆腥味浓郁而且甜香味、谷物味也很浓郁,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则都较弱.从风味成分含量来看,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豆腥味的己醛、正己醇、1-辛烯-3-醇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含量分别是他们的276、76;23、17;4、2倍,而且中国传统豆乳中呈现清香味、甜香味的反-2-辛烯醛,反-2-壬烯醛的含量分别是热水碾磨豆乳和焙烤豆乳的3.7、7.1和5.8、8.3倍.这3种豆乳风味的特点都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初众  李智  张彦军  姚晶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1):2099-2107
采用感官评定法,结合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年限、等级香草兰豆的挥发性成分,建立香草兰豆种类和品质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香草兰豆感官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南2013年一级豆、海南2013年二级豆、科摩罗2013年二级豆、汤加2013年二级豆、海南2012年二级豆、海南2013年三级豆、海南2010年二级豆、海南2011年二级豆。不同产地、年限、等级的香草兰豆挥发性成分的整体信息在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图谱中有显著差异。海南2010、2011和2012年二级香草兰豆分别被检测出65、60和6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最多为香草醛,分别为60.00%、57.00%、62.78%;不同种类香草兰豆的芳香族类、醛类、酮类、酸类、醇类、杂环等六大类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绘制电子鼻指纹图谱,利用电子图谱可以快速区分香草兰豆的种类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以保靖黄金茶绿茶为材料,开展了盖碗泡法、杯泡法及冷泡法三种冲泡方法的研究。实验证明盖碗法泡保靖黄金茶茶汤浓度相对较低,滋味鲜醇爽口;杯泡法泡保靖黄金茶茶汤浓度较高,滋味醇厚;冷泡法泡保靖黄金茶茶汤品质成分丰富,滋味清爽怡人。  相似文献   

15.
通过感官评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火与蒸汽2种加热方式制备豆乳对内酯豆腐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直火法豆腐的豆腥味和青草味与蒸汽法相当,而豆香味、甜香味和酸味高于蒸汽豆腐,说明直火豆腐的风味要浓于蒸汽豆腐。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豆腐中风味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甲基环戊烷、苯、正戊醛、1-戊醇、已醛、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N,N-二甲基乙酰胺、1-辛烯-3-醇、戊酸、丁酸丁酯是直火、蒸汽加热制备的豆腐均存在的风味化合物,此外,甲苯、3-羟基丁醛、已酸、苯甲酸甲酯和苯并呋喃为直火豆腐特有化合物,而氮杂丁烷、丙二酸二乙酯、二甲胺和芍药醇为蒸汽豆腐特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18.
高产香草兰栽培土壤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南不同管理水平香草兰种植园土壤理化性状调查分析和土壤pH、水分地表覆盖盆栽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香草兰栽培要维持高产稳产,在土壤管理中必须达到如下主要条件:(1)香草兰对土壤pH反应极为敏感,最适于生长的土壤pH值为6.5,在pH6.0 ̄7.0范围内生长良好,低于pH5.5和高于pH7.0都抑制其生长,低pH的抑制作用大于高pH,酸性土壤施石灰对生长和养分吸收反应良好;2)香草兰喜湿而好气,土壤  相似文献   

19.
对大豆、黑豆、绿豆、褪皮绿豆、红豆、腰豆6种不同种类的豆子进行发酵,检测不同原料对纳豆品质的影响,包括纳豆口味的感官评价、有机营养成分(蛋白质、总氨基酸、粘多糖)、水分含量的测量和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6种豆类制成的纳豆中,大豆和褪皮绿豆的口味最佳。其中大豆制品在水分、粘多糖和营养物质方面综合品质最佳,而褪皮绿豆的粘多糖成分的含量最高,可作为新一代的纳豆后备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