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取决于源库两类器官的数量及其机能相互协调的结果。而不同源库类型水稻品种(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的最适源库指标亦有差异。现以不同栽插密度为基础,研究源限制型和库限制型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颖花形成与物质生产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其产量效应,论述品种间群体源库数量指标的适宜界限,为因种栽培和夺取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群体源库特征及高产栽培策略研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据作物源库理论,水稻不同品种的9类基本群体均可归属于源限制型、库限制型、源库限制型或源库优化型群体,其中源库优化型群体是高产群体。为获取水稻高产,小穗型品种(如早丰9号)宜塑造成速发稳降或速发缓降群体,大、中穗型品种(如盐粳187)宜塑造成稳发稳降或稳发缓降群体。650~700kg/667m#+2的群体,需有颖花3000万朵左右,籽粒充实度达到0.7~0.8,其势容比为16~18m#+2·d/万粒,直观标准相当于抽穗后第30d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应不低于抽穗时上三叶的最大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3.
水稻颖花伤流量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对水稻茎基伤流量、穗颈伤流量与产量库及群体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颖花穗颈伤流量与粒叶比、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量关系密切,颖花茎基伤流量与实粒数/cm^2(叶)、粒重/cm^2(叶)关系密切。颖花伤流量可作为水稻经济产量形成期源库关系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高产水稻群体茎蘖组成和叶面积指数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源库类型不同的中籼稻汕优63(库限制型)和中粳稻香粳3017(源限制型)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茎蘖和叶面积指数组成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产水稻茎蘖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上大分蘖多,小分蘖少。(2)高产水稻叶面积指数组成特点: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下小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的比例小,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不密切:4叶以上大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比例大,是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3)叶面积指数与茎蘖组成关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3叶以下分蘖数和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关系不密切,而拔节期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5.
太湖糯的源库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4年来对太湖糯的研究,结果表明:太湖糯的产量随源或库的增加而提高,比较两者的效应以后者为大,其源、库特征当属源库互作型,但偏向于库限制型。据此,提出了以扩库为基础、以强源作保证的扩库强源高产栽培对策。在亩颖花量、结实率及千粒重这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的作用以亩颖花量最大,从而提出了稳穗增粒的高产主攻途径。依据对栽培特性的深化认识与其技术效应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实行与温光同步的适期播栽法、确定高光效群体的适宜起点、建立高产的肥水促控技术、采取有效的综防措施等四项相配套的技术关键。结合大面积生产的实际和以上研究的结果,制订了高产技术规范,经应用验证,增产显著,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稻源库理论,通常将水稻品种分为三类,即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为了提高产量,一般是对源限制型品种采取强源措施,主要是栽足基本苗、前促施肥和中期控制;对库限制型品种则进行扩库,主要是中期增施促花肥等。但是,我们在探索水稻壮秧稀植高产途径的施肥技术时,发现在中低群体栽培条件下采用“前稳攻中”施肥法,对源限制型品种的增产作用远远大于对库限制型品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源库关系(RSS)的研究结果表明,“次库”贮藏物在于阻止秕粒的形成和延缓衰老→而抽穗后源对产量的贡献相对较大;库积累干物质的能力具有位置与时间性;库的积累能力还能调节源的生产能力;库容本身的能力决定了产量限度;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从低产到高产,库源得到了交互改良。目前具超高产潜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籽粒充实不良与新型平衡的源库关系尚未建立有关。从高产理论与限制因子角度出发,水稻有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及其它限制型。对源库关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总被引:251,自引:18,他引:251  
 本文从水稻栽培学角度提出了高产群体质量这一新的理论问题。重点论述了水稻抽穗后物质生产量、群体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LAI、平均茎鞘重、颖花根活量以及有效分蘖率等与高产形成的关系,分别分析了它们在群体质量上的意义,并在有些方面初步指明了作为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数量范围。文章还阐述了高产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0.
据江苏农学院研究,按水稻的产量与源库的关系,水稻品种可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类型品种不同库容量和光合生产量的调节机能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达到能使库限型品种扩库、源限型品种增源、源库互作型品种源库并增的目的,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本试验旨在研究三种类型品种不同氮肥施用方式的源库变化规律及其栽培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540为材料,对2个不同产量水平(高产与超高产)钵育机插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钵育机插方式下白湖、无为示范点产量分别为15.31、15.16t·hm~(-2),达超高产水平;贵池示范点产量为13.21t·hm~(-2),为高产水平。钵育机插杂交水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15.0t·hm~(-2)以上产量,有效穗数需突破270.0×104穗·hm~(-2),群体颖花量达到8.1×108朵·hm~(-2)以上。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移栽后分蘖早生快长,拔节期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较高;生育中后期作物生长速率大,光合物质积累能力较强,库源比高。综合而言,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生育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争取大穗,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实现钵育机插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较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扩库(增加总颖花量)和强源(增加抽穗后LAI,提高比叶重)均可提高高寒生态区水稻产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水分管理方面与高产水稻器官建成同步,提高叶面积指数的同时,促进总颖花量的增长,可显著地提高该生态区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抛秧稻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抛秧稻器官建成,群体动态与产量构成特点研究分析,从产量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上,明确地抛秧稻具有4个方面的优势;(1)缓苗期短或无,群体生长起步快,分蘖多,植株多呈辐射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2)株间受光均匀,叶层垂直分布相对匀称,单位面积负载绿叶量较大,形成结构良好,规模较大的光合生产系统;(3)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及颖花量均多,抽穗后光合层厚,源强库大,有旺盛的物质生产能力;(4)根系发达,活力  相似文献   

14.
水稻群体“粒叶比”与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自1928年Mason和Maskell提出作物产量的源库理论(Source-sink theory以来,人们常以源库的观点探索作物高产的途径。在水稻生产上,如何协调源库关系,使水稻产量进一步上升,诸家看法莫衷一是。如凡特逊等认为,叶片是主要的光合生产源,要增加产量,必须提高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田中明、村山登等则认为,产量库容对源的生产有反馈调节作用,要提高产量,必须扩大产量库容,即提高总颖花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2,他引:66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 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 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m2,结实率>90%,千粒重>26 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 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 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0.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 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源库类型品种的栽培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盐粳2号(库限制型)、汕优3号(源限制型)和IR661(源库互作型)品种为材料,按统—设计分别在江苏省新沂、邗江、建湖、如东、沛县、赣榆、江都等7个县进行栽培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穗粒肥施用期对不同类型品种的增产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促花肥、汕优3号以粒肥、IR661以保花肥增产效果最大;2、产置构成因素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不同,盐粳2号以总颖花量、汕优3号以结实率的作用最大,IR661的总颖花置与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相近;3、分蘖肥对所有供试品种均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施氮量和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大穗型品种超级稻龙粳21,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氮肥运用对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在氮肥115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的处理产量最高;而少蘖大穗型品种龙粳21在氮肥138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的处理产量最高。空育131获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群体颖花量增加,进而产量增加;龙粳21获高产的原因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多而升高。增加施氮量使穗长增加,每穗颖花数和受精颖花数增多,单穗重、着粒密度和经济系数增大。生育后期穗粒肥适宜比例将使少蘖大穗型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群体库充实量、理论最大结实率、实际结实率、常年千粒重、实际千粒重和充实度增加。少蘖大穗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是在栽培上要比多蘖小穗型品种适当的提高用氮量和增加后期用氮比例。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不同株型群体库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紧凑型掖单13号和平展型陕单9号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库容量、源供应能力和库源比值与产量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型比平展型玉米的总花数多,受精率高,耐密性好,库容量大,而且叶面积系数大,净同化率高.因而源供应能力强,群体库源比值和库容量实现率高,库源关系协调,产量潜力大.此外,提出了用群体库源比值,单位叶面积系数承受潜在库容量和库容量实现率作为衡量群体库源特征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水稻超高产栽培是指在现有高产栽培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各生态区具体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水稻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同时也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品投入和生产成本,实现高额产量水平上的稻米质量安全与生产高效益和生态环境友好。一、水稻超高产调控技术程序1.调控技术总思路各项措施都要为扩大群体总颖花量、构建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以超高产群体各阶段的生育指标为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超高产栽培是指在现有高产栽培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各生态区具体的生产条件,最大限度地协调水稻生产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同时也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品投入和生产成本,实现高额产量水平上的稻米质量安全与生产高效益和生态环境友好。一、水稻超高产调控技术程序1.调控技术总思路各项措施都要为扩大群体总颖花量、构建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以超高产群体各阶段的生育指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