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2.
噻嗪酮在茶园环境中的残留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带、不同施药季节条件下杀虫剂噻嗪酮在南京、南宁地区茶园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并进行环境影响因素(降水、温度)分析,药剂的作物适用性及区域适用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植地域MRL值制定的依据.结果表明,噻嗪酮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残留行为不同.同季节施药后在两地茶叶上的消解规律相近,统计分析表明两地区的残留消解行为无显著性差异,半衰期为3.97~4.69 d;不同施药季节的降水及气温均可显著影响噻嗪酮在茶叶上的残留状态,降水可明显减少其残留量,而低温则可延长其残留半衰期;在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受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大,在南京、南宁地区的半衰期相近,但消解过程差异显著,半衰期为10.34~29.96 d.除2008年南京地区外,其他地区与年份不同处理剂量的噻嗪酮药后7 d在茶叶上的残留量均小于10 mg·kg-1,据此并参考国内外噻嗪酮MRL值的制定情况,建议延用国标(GB/T8321.6-2000)的MRL值10 mg·kg-1,建议噻嗪酮在茶叶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3.
建立小麦和土壤样品中2甲4氯异辛酯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对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2甲4氯异辛酯经丙酮溶液匀浆提取,浓缩,丙酮定容后,用GC-MS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植株、籽粒和土壤中2甲4氯异辛酯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2 mg/kg,在添加水平为0.02~0.5 mg/kg时,2甲4氯异辛酯在小麦植株中的回收率为91.2% ~ 104.2%(RSD=4.2% ~ 13.4%),在籽粒中的回收率为85.0% ~ 104.2%(RSD=3.6%~10.9%),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9.0% ~ 100%(RSD =6.1% ~9.7%).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完全能够满足小麦和土壤中2甲4氯异辛酯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4.
以扬粳9538为材料,通过秸秆还田与氮素管理与秸秆不还田(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水稻产量及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秸秆全量还田的同时,增加水稻的产量,降低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降低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增加,消减值减低,稻米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该技术同时减少穗分化前干物质积累,增加抽穗期光合速率、根系活力与ATP酶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减少茎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残留。对秸秆还田与不同氮素管理在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2,他引:66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 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 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m2,结实率>90%,千粒重>26 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 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 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0.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 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麦秸还田及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水稻武香粳14和扬粳9538为材,大田设麦秸还田与不还田、不施氮肥、习惯施肥法(FFP)和基于叶绿素仪(SPAD)测定值的氮肥管理(SSNM)等处理。结果表明,SSNM较FFP氮肥施用量减少40.0%~41.7%,而产量平均增加3.81%。秸秆还田的较秸秆未还田的产量平均增加2.49%。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以秸秆还田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与秸秆未还田或FFP相比,秸秆还田和SSNM降低了生育前期的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但抽穗及以后差异较小);提高了茎蘖成穗率、结实期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说明秸秆还田和SSNM有利于生育后期群体光合生产和提高物质生产效率。秸秆还田和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对秸秆还田和SSNM的产量、生育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省级农科院科研平台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在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科研平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强化农业科学研究优势领域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平台资源整合和研发载体共建、重视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实施农业科研平台长期资助政策、完善农业科研平台长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和推进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平台等促进省级农科院科研平台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展,是把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成果和作用向社会公开集中展示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十周年成果展为例,系统总结了成果展的工作机制、主要成效和亮点,并从提高参展积极性、建立常态化展示机制、丰富成果表现形式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成果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入贯彻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文章结合江苏省特色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以设施蔬菜(辣椒、番茄)产业技术体系为例,阐述了项目立项背景、实施管理、绩效考评、验收审查等过程管理模式构建,评估了项目管理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推进产学研政用一体化、完善体系管理机制等加强体系类项目管理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类项目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科研副产品的处置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研副产品管理中形成的特点与举措,探讨其如何规范管理和正确处置科研副产品、有效规避处置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等问题。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在风险防控、规范操作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管理新举措,形成的规范管理经验可推广至一般的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