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株产脂肪酶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自然界筛选出脂肪酶高产菌株,鉴定其种属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从白银市不同地点油污染河流和土壤中采集样品,利用维多利亚蓝培养基与中性红油脂培养基进行初筛,改进铜皂-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活力进行复筛,再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对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分离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的细菌BY-8,鉴定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该菌株所产脂肪酶在40℃和pH 7.0的条件下酶活力为3.64U/mL.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产生的脂肪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7.0,Mg~(2+)和Ca~(2+)对脂肪酶活性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而Cu~(2+)和Zn~(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EDTA和SDS可使脂肪酶失去活力.【结论】菌株BY-8所产脂肪酶的酶活力一般,但酶学性质稳定,是一种中性脂肪酶.  相似文献   

2.
一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较高酶活力的脂肪酶产生菌,并进行菌种鉴定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中性红油脂平板初筛,再用改进铜皂-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进行复筛;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对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筛选出4株产脂肪酶菌株,其中菌株LZ-24脂肪酶活力最高,为3.28U/mL;菌种鉴定为液化沙雷氏菌;该菌所产脂肪酶在15~45℃时稳定性较高,最适作用温度为45℃;在pH值7.0~9.0时稳定性较高,最适pH值为8.0;Ca2+、Mg2+和吐温20对脂肪酶有激活作用;Fe2+、Zn2+对脂肪酶有抑制作用,EDTA、SDS则使脂肪酶失活;该酶对丙三醇耐受力较高.【结论】菌株LZ-24所产脂肪酶的酶活力高,是一种碱性脂肪酶,并且作用温度较高,有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和洗涤剂行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α-淀粉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从富含淀粉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高产淀粉酶的菌株,命名为LZ-1.通过观察菌落形态、表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rDNA序列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52阴离子交换法纯化蛋白,SDS-PAGE检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结果】LZ-1鉴定为土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terrigena),所产淀粉酶最大酶活力为40.6U/mL,纯化后的淀粉酶比活力为121.3U/mg,纯化倍数为6.4,回收率为69.3%,相对分子质量为43ku.菌株LZ-1所产淀粉酶最适温度为50℃,在50~70℃其稳定性较高;最适pH值为7.0,在pH 5.0~7.0的条件下稳定性较高;Ca~(2+)、Mg~(2+)、Na~+、K~+对淀粉酶有激活作用;EDTA、Fe~(2+)、Zn~(2+)对淀粉酶有抑制作用.【结论】该菌株所产α-淀粉酶稳定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具有优良酶学性质的酸性几丁质酶放线菌研究为几丁质原料的高效转化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方法】以四川攀枝花地区偏酸性块菌菌根土壤为材料,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筛选、16S rDNA基因鉴定产酸性几丁质酶放线菌,并分析高产菌株的酶学性质。【结果】从分离到的17株降解几丁质放线菌中筛选到8株产酸性几丁质酶菌株,经16S rDNA序列测序分析表明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对其中的高产菌株Streptomyces omiyaensis SCPW03(30.2 U/mL)进行酶学性质表明,该菌所产酶分子大小约为54 kDa,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4.0;该酶在温度25~35℃、pH 6.0的条件下保温60 min较稳定,酶活力保持在90%以上;酶活性受化学抑制剂EDTA、SDS及β-巯基乙醇和金属离子Cu~(2+)、Zn~(2+)、Ca~(2+)、K~+、Na~+的影响较小,而Fe~(2+)、Mn~(2+)则能够显著促进几丁质酶活性。【结论】研究表明四川攀枝花地区偏酸性块菌菌根土壤中含丰富的产酸性几丁质酶放线菌,菌株S.omiyaensis SCPW03具有高产酸性几丁质酶能力且所产酶具有较多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5.
一株产脂肪酶海洋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洋环境中产脂肪酶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所产胞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方法】以三丁酸甘油酯作为唯一碳源,利用平板涂布法从黄海胶州湾海泥中筛选到一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对其产生的脂肪酶的部分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产脂肪酶的菌株为薄壁芽孢杆菌属(Gracilibacillus)成员,命名为Gracilibacillus sp.DN-X7。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对该菌所产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温度、pH和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60℃、pH 9.0和30g/L。稳定性试验表明,该酶具有良好的耐热、耐碱和盐稳定性。甘氨酸甜菜碱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酶的热稳定性,60℃保温30min酶活力仍保持46%以上。底物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DN-X7菌株所产酯裂解酶是脂肪酶,能够分解不同种类的甘油酯和植物油。【结论】分离得到了一株能够产耐热、耐盐的碱性脂肪酶的海洋细菌。  相似文献   

6.
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和酶学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自然环境筛选出可用于饲料工业加工用途的酸性木聚糖酶产生菌株。【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定向筛选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18株产木聚糖酶菌株,挑选其中5株进行摇瓶发酵。对产酶最高的菌株S8-3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株发酵液的木聚糖酶活性高达628.43 U•mL-1;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在70℃保温30 min后酶活力仍为60%以上,在 pH 3.0—7.0内稳定性较好。【结论】预期该菌株产的木聚糖酶具有用于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具有地域特色高产果胶酶的酵母菌株,改善葡萄酒品质.【方法】试验以156株酵母菌株为研究对象,经初筛、复筛选出酶活力较高的菌株MQFEC-2,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当产酶培养基初始pH值为5.0,产酶温度为30℃,接种量为6.0%,产酶时间为72h时,此菌株产酶的酶活力最高,通过验证试验得其产酶酶活为35.85U/mL;各因素对酶活力影响大小依次为:产酶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产酶时间接种量.  相似文献   

8.
产纤维素酶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由于真菌的纤维素酶系较全,且可分泌至胞外,易分离,所以试验致力于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真菌菌株.【方法】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法、刚果红染色法、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法从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菌株,同时结合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初筛,筛选出15株Hc值较大的产纤维素酶真菌菌株,再经过液体发酵复测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最高的菌株B-2-3,经鉴定B-2-3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2 341.76U/mL,滤纸酶活为398.18U/mL.经过产酶条件优化,确定其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25℃、接种量4μL、蛋白胨0.5~0.6g/L、CMCNa 0.3~0.35g/L、pH 6.5.【结论】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烟曲霉菌株B-2-3.  相似文献   

9.
李军红  姜绍通  童洋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40-15842
[目的]从富含油脂的土壤中寻找高产脂肪酶的真菌,以期为扩大脂肪酶的菌源提供材料。[方法]从上海市、河北省唐山、江苏省兴化、安徽省合肥地区土样中,经富集培养、平板筛选得到22株脂肪酶产生菌株,通过复筛得到1株脂肪酶活力较高真菌。根据《常见与常用真菌》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不同条件对菌株产酶的影响。[结果]从富含油脂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脂肪酶能力较高菌株,根据菌落群体及个体形态,查阅相关鉴定手册,初步确定该菌株为黑曲霉。菌株产酶条件研究表明:其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 7,装液量20%,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淀粉和蛋白胨。[结论]为脂肪酶产生菌以及脂肪酶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株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离筛选脂肪酶高产菌株,为生物降解富含油脂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提供菌种资源.从校园食堂附近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结合中性红油脂平板筛选法与三丁酸甘油酯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脂肪酶高产菌株.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高产菌株,进而利用酸碱滴定法定量测定脂肪酶酶活,探究该菌株产生脂肪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pH值等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脂肪酶产生菌SLB-1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硝酸盐还原呈阳性,能够水解淀粉和液化明胶;基于16S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LB-1菌株与登录号为NR116240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处于同一最小分支,故将SLB-1菌株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命名为B.methylotrophicus SLB-1,该菌株产脂肪酶的最适培养时间是24h,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0.本研究分离鉴定了脂肪酶产生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SLB-1,且由该菌所产生的脂肪酶为中性常温酶.  相似文献   

11.
烟草黑胫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烟草根际土壤分离到107个细菌分离物,通过室内平板对峙培养筛选,筛选到13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LZ-7菌株的室内平板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27.82 mm。经盆栽试验,LZ-7、A3控病作用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59.12%和55.84%。通过16 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LZ-7与Bacillus pumilus的同源性为99%,初步鉴定证明该菌株属于短小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2.
Strain of Pseudomonas Lip35 producing lipase was isolated in a refrigerator. Lipase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strain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Pseudomonas was cultivated in shaking flasks in a fermentation medium in various nutrition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Lipase productio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yeast-extract, soybean powder, NaCl, and Tween-80. Maximum lipase productivity was obtained wh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fermentation medium was optimal for 67 h. The production of lipase reached 58.9 U mL-1 The lipase of Pseudomonas Lip35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inducible, but the inducer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lipase.The lipase was characterized and showed high lipolytic activity from pH 7.5-8.0.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at 20℃ and the thermal inactivation of lipase was obvious at 60℃. The lipase activity was inhibited by K+, stimulated by Ca2+, and thermostability de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Ca2+, therefore the lipase was Ca2+-dependent cold-adapted enzyme.  相似文献   

13.
一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富含油脂的土壤中分离到90余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其中一株酶活较高的菌株N24液体发酵酶活达到19.5u·mL^-1。经细胞形态学分析、Biolog生理生化分析和16SrDNA序列比较表明该菌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对该菌株的液体发酵实验表明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2.0%,可溶性淀粉3.0%,橄榄油1.0%,(NH4)2SO4 0.1%,MgSO4·7H2O 0.075%,K2HPO40.1%。该菌产生的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踞,最适pH为9.0,属于碱性脂肪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60℃处理60min酶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分离获得的高产脂肪酶菌株进行鉴定,为其改造和更好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对从食堂下水道中分离获得的一株高效产脂肪酶细菌(JLΠ-4)进行培养,提取其基因组DNA.设计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基因片段,并连接到pUC19-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X,经PCR鉴定的阳性克隆摇菌培养后测序.[结果]提取获得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扩增获得新分离菌株16S rDNA基因片段,长度为1528 bp,BLAST相似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与伯克霍尔德氏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达97%,是一株与伯克霍尔德氏菌最近的革兰氏阴性菌.[结论]初步将高产脂肪酶细菌JTΠ-4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油藏微生物Thermoanoerobacter sp DF3的生理生化特性,优化木糖产乙醇培养方案。[方法]利用厌氧分离技术从大港油田油层采出液中分离到一株产乙醇厌氧杆菌DF3。采用生理生化鉴定与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其系统发育地位。用气相色谱分析其代谢产物。[结果]菌株DF3是一株严格厌氧的嗜热细菌,呈直杆状,G^-,菌体大小为O.42μm×(1.60~5.20)μm,单生、成对或成串生长,产顶端芽孢;生长温度为45~78℃(最适65℃),能利用葡萄糖、木糖、果糖、核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蔗糖、半乳糖、乳糖、纤维二糖、松三糖、棉子糖、淀粉等作为底物;其16SrRNA与zpseudoethanolicus相似性为99.7%。发酵葡萄糖与木糖的主要产物为乙醇,培养方案优化后其代谢木糖产乙醇终浓度为2.og/L。[结论]通过试验证明菌株DF3是目前已知菌株中产乙醇活性较强的茵株之一,在65℃时代谢木糖能产生2.Og/L的乙醇。目前代谢木糖高产乙醇的茵株均由国外分离获得,菌株DF3的分离获得为我国研究木质纤维素产乙醇提供了优良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6.
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色圈法和透明圈法从泥土中筛选出脂肪酶产生菌,并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筛选得到菌株的种属。采用罗丹明B(Rhodamine B)平板初筛出51株脂肪酶产生菌,以荧光圈直径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HC)为指标,选取HC1.60的9株脂肪酶产生菌,采用橄榄油乳化液平板进行复筛,对HC进行测量比较筛选出1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L-17,其HC为2.27。利用透明圈法对菌株L-17的粗酶液的酶活力进行测定,HC为3.07,表明菌株L-17具有较高的酶活力。菌株L-17经初步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为一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玉米秸杆还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酶活力较高的纤维素分解苗。[方法]通过CMC固体培养初筛和摇床培养复筛从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16rDNA序列分析。[结果]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内切酶活力较高的1株细菌和1株真菌,滤纸酶活力较高的1株真菌和2种酶活均较高的1株细菌(5号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号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相似性达到100%。[结论]5号菌株鉴定为枯草芽炮杆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产香真菌ZY-2,测定、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挥发性物质组分,筛选产有益挥发物质菌株.[方法]通过18S rDNA序列分析对产香真菌ZY-2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目标菌,测定ZY-2菌株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产香真菌ZY-2在PDA培养基上不产孢,18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鉴定为蒙塔涅梨孢假壳(Apiospora montagnei Sacc.);ZY-2挥发性物质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抑制率有一定变化;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苯乙醇,其相对含量为98.982%.[结论]产香真菌ZY-2的苯乙醇相对含量高,有作为生物生产苯乙醇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高活力纤维素酶产生菌,高效利用纤维素资源.[方法]从朽木和和纸浆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TY2.对其形态和18S rDNA特征序列分析鉴定为木霉菌(Trichoderma sp.).对菌株发酵条件及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TY2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1;滤纸+2;麸皮+0.5;葡萄糖为碳源,0.5;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 5.0,温度28 ℃,200 r/min,5 d,其CMCase和FPase活力分别达412.5 和100.3 U/mL.经分离纯化出TY2菌株内切β-葡聚糖苷酶.内切β-葡聚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反应pH为4.6,在50 ℃以下,pH 3.0~5.0,酶活性稳定,且在80 ℃仍具有降解CMC-Na的效果.同时研究发现铜离子、锌离子、钾离子和钠离子对内切β-葡聚糖苷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而汞离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所筛选的TY2菌株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山山  石楠  张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5-4957
[目的]介绍了红酵母分离纯化的方法,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产物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从土壤及落花样品中分离纯化出7株红酵母,对其进行18S rDNA序列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株野生菌株的胞内色素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18SrDNA序列分析可初步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菌属和红酵母属。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7株菌种胞内抽提物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发现仅有菌株06944的胞内抽提物中含有番茄红素。将菌株06944发酵产番茄红素的HPLC图谱与番茄红素标准品的对比,可初步鉴定所筛出的菌株06944产番茄红素,产量为2.96μg/ml。[结论]菌株06944为红冬孢酵母属,无致病性,可直接作为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