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方法]用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分别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测定F2代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结果]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Ⅱ圆盘方程进行拟合,同一个种群的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两个种群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各龄期的日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均差异不显著,但黑肩绿盲蝽RNC种群的4和5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瞬间攻击率α分别为1.2946和1.0968,显著低于SNC种群的1.9597和1.5657.[结论]用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后,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发生变化,其捕食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对黑肩绿盲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连续取食抗吡虫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分别用对吡虫啉(Imidacloprid)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种群)和极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RN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15代,观察黑肩绿盲蝽SNCF15和RNCF15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群的卵期、若虫期、成虫期以及整个世代的历期、各时段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但SNCF15种群的产卵期比RNCF15种群长,产卵量比RNCF15种群大,且均差异显著;SNCF15种群的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也比RNCF15稍高,且卵历期稍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噻虫嗪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药性及解毒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褐飞虱温室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毒死蜱的抗药性,以及对新型防控药剂氟啶虫胺腈和三氯苯嘧啶的敏感性;研究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虫嗪的增效作用;测定了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结果】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表现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到277.92倍,对氟啶虫胺腈和三氟苯嘧啶仍处于敏感水平,对三氟苯嘧啶无交互抗性。PBO对噻虫嗪的增效作用最强,增效倍数为1.99倍。温室抗性种群的细胞色素P450s活性达到4.70×10-3 IU/mg,为室内敏感品系的2.13倍。【结论】细胞色素P450s活性的增强可能是褐飞虱对噻虫嗪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氟啶虫胺腈和三氟苯嘧啶轮换使用可有效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4.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棉盲蝽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也不宜选用动力学法进行测定。同时2种棉盲蝽成虫的日龄对解毒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由不同日龄成虫组成的棉盲蝽田间种群可以直接进行解毒酶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不同温度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试验,用该方法定量评价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若虫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在温度为24-35℃时,24-30℃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时捕食量达到最大值,30-35℃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不同密度下,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若虫的捕食能力大于成虫;4龄若虫理论捕食量最大,为104.2粒卵/d。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褐飞虱卵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黑肩绿盲蝽若虫发育迅速、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产生的规律,为防治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危害提供科学的施药方法.【方法】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了吡虫啉原药对豌豆蚜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并通过喷雾法测得豌豆蚜的抗性倍数,根据不同处理D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得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s)比活力.【结果】抗性筛选过程中随着LC_(50)的增大,豌豆蚜体内AChE比活力达到19.25μmol/(min·mg)和23.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1.98和4.11;CarEs比活力达到29.29μmol/(min·mg)和32.03μmol/(min·mg),活性比升高为2.76和2.34,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也逐渐增强.【结论】随着筛选代数增加豌豆蚜对吡虫啉的抗性逐渐增强,AChE和CarEs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增加,AChE和CarEs在豌豆蚜对吡虫啉抗性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对褐飞虱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7类14种杀虫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成虫、若虫和卵的安全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用药膜法、稻株喷雾法及稻茎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结果】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噻虫嗪和异丙威3种杀虫剂对成虫不安全(Ⅳ级),LC50值为0.20~0.74 mg a.i.•L-1;氟硅菊酯、醚菊酯对成虫安全(Ⅰ级),LC50值>160.0 mg a.i.•L-1。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噻嗪酮在药后1d对成虫安全(Ⅰ级),死亡率为1.7%;在药后4~10 d,丁硫克百威、氟虫腈、噻虫嗪、吡虫啉为较不安全或不安全(Ⅲ级或Ⅳ级),死亡率为70.0%~100.0%。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除噻嗪酮和阿维菌素外,其余供试杀虫剂均对黑肩绿盲蝽若虫不安全(Ⅳ级)。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醚菊酯、阿维菌素、氟硅菊酯、敌敌畏、噻嗪酮对卵安全(Ⅰ级),孵化抑制率<20%,而丁硫克百威对卵较不安全(Ⅲ级),孵化抑制率为52.24%。【结论】IGR类噻嗪酮对黑肩绿盲蝽各虫态均很安全,其它供试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因杀虫剂和虫态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黑肩绿盲蝽成虫对褐飞虱卵和成虫各龄期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其反应曲线均能用Rogers的捕食者模型所拟合。该天敌的搜寻能力随其猎物褐飞虱龄期的增加而减少,而所需的处理时间则增加。本文还讨论了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由挥发物传递的稻虱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种内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通过挥发物而产生的种内作用不明显;稻虱缨小蜂并不明显避开"稻苗 +飞虱雌成虫+黑肩绿盲蝽 "复合体,黑肩绿盲蝽则明显地趋向"稻苗+飞虱雌成虫+稻虱缨小蜂"复合体.  相似文献   

11.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是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卵期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摸清二者间数量变化关系,作者于1989年9~10月在实验室条件(25℃)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对白背飞虱的功能反应及干扰反应。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稻田重要害虫褐飞虱的主要天敌,人工饲养和大田释放黑肩绿盲蝽,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在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温度(19,23,27和31℃)对黑肩绿盲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连续3个世代的持续影响。结果表明,19℃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若虫历期缩短,子代数量降低;31℃条件下随着世代发展,雌成虫寿命缩短,子代数量降低;其他温度对若虫存活率、雄若虫历期、雌虫体重、成虫寿命和子代数量持续影响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相对低温19℃和相对高温31℃下,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黑肩绿盲蝽对不均匀分布猎物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内黑肩绿盲蝽Cyrtorhinous lividipennis(Reuter)褐对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高密度小区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反应。在褐飞虱密度高的小区出现的时间大于在低密度小区内的时间。其聚集的机制很可能是该捕食者对高猎物密度小区的捕食频繁,停留的时间也更长。尽管黑肩绿盲蝽表现出很明显的聚集行为,但是它们对褐飞虱的捕食率却与褐飞虱的密度无关或成逆密度相关。形成这种现象的据本原因是捕食者的最大食量和该捕食者在各害虫密度小区内的搜索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机制及组建绿盲蝽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田间筛选出的31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不同棉花品种(系)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存在差异;苗期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蕾期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蕾期棉花叶片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蕾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绿盲蝽抗性呈负相关,而蕾期棉花叶片中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稻飞虱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动态规律,以充分发挥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采用灯诱法连续两年对江西省万载县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thi和螯蜂dryinids进行同步诱集。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白背飞虱高峰期均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初;2010年褐飞虱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2011年褐飞虱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为迁入高峰;第二次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至9月初;尖钩宽黾蝽的第一次高峰期发生在7月中旬到7月底,与白背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尖钩宽黾蝽的第二次高峰期以及黑肩绿盲蝽和螯蜂的高峰期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与褐飞虱的发生高峰期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灰毛豆种子甲醇提取物对白背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比较了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杀虫毒力,测定了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存活时间和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物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毒力远低于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处理后48 h的LC50值分别为298.8和16.3 mg/L;用10 mg/...  相似文献   

20.
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天敌种类较多,常年以蜘蛛为优势种,天敌和稻飞虱之间存在着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蜘蛛发生高峰期比稻飞虱滞后5~10 d,发生量年度间比较稳定,日增长速率、峰期蛛量均低于褐飞虱;黑肩绿盲蝽的发生量与褐飞虱关系密切,褐飞虱大发生年份,发生普遍,虫量高。反之则少;稻虱缨小峰、二索线虫寄生率前期较低,后期随稻飞虱代次的增加而提高。毒死蜱、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的直接杀伤力较大,应避免使用;杀虫单的杀伤力较小;扑虱灵、吡虫啉的杀伤力极小,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