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4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林业   801篇
农学   435篇
基础科学   485篇
  350篇
综合类   2969篇
农作物   321篇
水产渔业   237篇
畜牧兽医   1719篇
园艺   616篇
植物保护   2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452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咖啡油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性油脂,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酸败影响产品品质。本文以海南地区兴隆咖啡为原料提取绿咖啡油,系统研究在60 ℃加速贮藏36 d内氧化指标、生物活性成分及表征氧化的光谱特征峰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值、茴香胺值、硫代巴比妥酸、总氧化值初始值分别为0.97±0.04 meq/kg、4.19±0.14、55.08± 1.98 nmol/mL、8.05±0.06,经过36 d的氧化分别显著升高到28.56±0.15 meq/kg、19.19±0.13、102.38±2.18 nmol/mL、133.43± 0.45。本研究中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在绿咖啡油氧化过程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由1.14上升至1.4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绿咖啡油中的二萜类物质和生育酚,咖啡豆醇、咖啡醇的初始含量分别为21.01±0.31 mg/g、23.44±0.52 mg/g,在氧化24 d后升高至8.21±0.10 mg/g、8.99±0.02 mg/g,随后含量趋于稳定。共定性出α、δ和γ-生育酚,总生育酚含量由初始的49.75±0.88 mg/100 g在氧化18 d达到最大值53.70±1.72 mg/100 g,在氧化结束时降至34.58± 0.05 mg/100 g。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从特征官能团的角度分析绿咖啡油的氧化过程,油脂在3008、2927、2854、1745、1461、1375、1238、1164、721 cm-1处有特征吸收峰。采用拉曼光谱技术表征绿咖啡油加速贮藏中的氧化变质,在1000~1800 cm-1波段的峰强度有明显减弱趋势。本研究表明绿咖啡油在热诱导下的贮藏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氧化反应,可为提升绿咖啡油贮藏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重庆市某贫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状况,结合实地收集材料探索构建了以培育特色产业为基础,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为保证,涵养乡村文化为灵魂,规范村规民约为抓手,“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条件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扶贫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养殖池塘底泥环境中农药氰戊菊酯(fenvalerate,简称FV)及其异构体(分别用FV1、FV2表示反式异构体,FV3和FV4表示顺式异构体)的消除动态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培育的方式观察底泥样本中FV及其手性异构体在浓度水平和异构体差异上的消除变化规律。研究发现,FV在底泥环境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不同暴露浓度条件下,FV及其手性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均无显著性差异,FV在环境中的半衰期范围是19.47~38.73天。不同手性异构体在底泥环境中的半衰期存在差异,FV1的降解半衰期显著高于其他异构体,FV3显著高于FV2和FV4。FV在底泥环境中存在α-C位置异构的转化现象,当转化进行3周后,转化速率变慢,转化产物变化开始不断减少。研究认为,FV在底泥中的蓄积周期较长,应尽量避免FV在底泥环境中的直接残留和暴露。此外,为安全进行渔业生产和有效进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在底泥FV残留的检测或去除研究中应区分其不同的手性异构体。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g,22.38、33.19、111.97 g,间作咖啡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叶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生长速率快于澳洲坚果。间作咖啡、间作澳洲坚果与各自单作根、茎、叶、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2)间作澳洲坚果叶氮累积量2135.27 mg显著大于间作咖啡的1957.60 mg,除此之外,间作咖啡根氮、磷、钾,茎氮、磷、钾,叶磷、钾,单株总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表明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养分累积量占优势;间作澳洲坚果根氮、钾累积量742.80、103.22 mg显著大于单作的535.00、37.77 mg,可见,间作根系竞争促进澳洲坚果增加根部氮的分配,提高根钾的吸收累积。(3)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本株侧面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62.63%~65.67%,其次是在株间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16.01%~27.53%,在对应本株近侧和对应本株远侧面2个根系生态位分布较少,可见间作后二者根系主要分布于自身根系生态位,在株间位置根系交叉重叠,未在土壤深度和广度空间形成差异分布,属于间作竞争型根系统。咖啡与澳洲坚果均属于浅根系,侧根直径小,成龄澳洲坚果是高大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咖啡间作将处于地上、地下部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是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验收新形势下有许多要点和难点有待探讨。结合相关文件及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实践,总结了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特征、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程序和要求,从验收调查(资料收集、现场核查、公众调查)、组织验收(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验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验收、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验收、水土保持工程质量验收、水土保持投资验收、水土保持管理验收)、验收公示、验收报备等方面分析讨论了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技术要点。在自主验收大背景下,提出了做好水土保持全过程管理、严格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做好水土保持设施后期管理维护、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等建议,以期为建设单位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提高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夹砂层耕地水分利用规律,以河套灌区典型夹砂层土壤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在春玉米生育期田间监测数据,应用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型,探究对夹砂层土壤田间蒸散发、作物耗水及深层土壤水分的补给与深层渗漏规律。选择2种土壤的夹砂层埋深梯度S1(40~95 cm)、S2(60~110 cm),设置了3个灌水水平W1(252.5 mm)、W2(315.85 mm)、W3(378.75 mm)开展田间试验,同不含夹砂层处理B作对照,并应用HYDRUS-1D模型模拟春玉米生育期田间蒸散发,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及地下水补给耕层水量与根系吸水量,与不含夹砂层处理对比分析夹砂层对田间水分利用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层埋深增加,棵间蒸发损失减小,叶面蒸腾水量增加;不含夹砂层处理玉米田间毛管向上补给水量较浅埋砂层与深埋砂层处理分别大57.01%、118.53%,灌水量为315.85 mm时含夹砂层处理的土壤水分深层渗漏最小;玉米生育期内根系吸水量随砂层埋深的增加而减少,不含夹砂层处理根系吸水量最大。浅埋砂层与深埋砂层处理分别为蒸散量的55.51%、61.31%,不含夹砂层处理为66.69%;暂时性亏缺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S1、B,水分从大到小依次为:B、S2、S1。综合考虑夹砂层土壤水分迁移、作物水分利用规律,建议在夹砂层耕地春玉米灌溉根据砂层分布因地制宜定灌溉制度,当夹砂层埋深在40~110 cm范围时,推荐春玉米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15.85 mm。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含有夹砂层农田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硒肥施用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富硒效果及品质的影响,为南方冬种马铃薯标准化富硒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雪川3号马铃薯种薯为研究对象,以6000 kg/ha普通有机肥配施1500 kg/ha复合肥作基肥为对照,设8个不同配比的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复合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处理组,成熟期测定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品质性状指标,并进行成本和效益核算。【结果】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块茎硒含量,且喷施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的富硒效果优于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但马铃薯产量和块茎硒含量未与硒肥用量成正比,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配施处理的马铃薯总产量最高(41.08 t/ha),同时其块茎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喷施硒肥对提高马铃薯块茎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硒含量与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及干物质量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对照相比,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处理均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配施处理的种植效益最高,达119052.0元/ha。【结论】施用富硒高钙型有机肥和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对提高马铃薯块茎硒含量及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等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6000 kg/ha富硒高钙型有机肥+1500 kg/ha复合肥作底肥,膨大期喷施6000 mL/ha氨基酸螯合硒叶面肥的施肥方式相对较优,可兼顾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且符合广西地方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幼畜禽急性肠胃炎的人畜共患病原,常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多以呕吐,严重水样腹泻,脱水为临床症状,感染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对人类公共卫生以及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RV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可被肠上皮细胞(IECs)中一组可遗传的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通过IECs、先天免疫细胞与RV互作,激活细胞内信号级联,从而迅速诱导炎症和多种抗病毒基因表达。论文就轮状病毒特性、肠道先天免疫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RV感染宿主IECs后诱导不同抗病毒信号通路,为利用先天免疫途径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34–-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23–-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34–-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23–-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由于受气候影响,云南茶区各地茶园出现不同程度干旱,春茶减产30%左右,严重者达50%以上。因此,做好茶园防旱抗旱工作,是实现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根据各地群众在防旱抗旱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拦截河流、小溪蓄水,引水入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