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低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保存于勐海国家茶树种质分圃100份茶树资源的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加工品质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2份低咖啡碱茶树种质,咖啡碱含量分别为0.07%、0.06%,植物学分类上属厚轴茶(C.crassicolumna);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品质正常,可直接利用或作为低咖啡碱茶树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3.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可在育种早期对植株进行基因型的鉴定,从而快速有 效地开展育种工作。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茶树育种中运用到的分子标记技 术主要有ISSR、RAPD、AFLP、SSR、SNP、EST 等。其中ISSR 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标 记,具有简便、稳定、DNA 多态性高等优点。阐述了ISSR 分子标记的原理及程序,介绍了其在茶树育种研究 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种质鉴定以及种质在遗传过程中的稳定性鉴定、亲缘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指 纹图谱构建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茂绿等五个茶树新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生育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抗性等的调查,以及对其品质的鉴定,客观、公正地评定了每个新品种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洁  黄予涛  厉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2,(1):108-110,112
通过品种筛选试验,对16个茶树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生育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寒性等进行了鉴定与比较,以科学、公正、客观地评定其利用价值,明确各新品种适宜种植的范围和适合制作的茶类,以期为茶树新品种的引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种植的9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在夏季受虫害危害都比较严重。本试验采用9个茶树品种受虫害的鲜叶分别加工金龙美人茶,通过感官审评来确定适合制作金龙美人茶的茶树品种及原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c Watt)是荼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培育抗螨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目标.研究的开展是为了从现有茶树种质中鉴定发掘出高抗荼橙瘿螨的基因资源,以提供育种利用.[方法]试验以福建武夷山地区的56份地方茶树品种为材料,连续3a通过田间调查鉴定了不同材料的荼橙瘿螨抗性,并系统鉴定了高抗种质的形态、生物学和品质特征.[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茶树种质间存在较显著的荼橙瘿螨抗性差异,供试种质的虫口密度平均为27.6头/cm2,变异范围为0.2~75.9头/cm2,变异系数为68.1%;为害状指数平均为26.6,变异范围在2.6~59之间,变异系数为54.1%.通过鉴定,筛选出了4份高抗茶橙瘿螨的资源"巡山猴"、"武夷82号"、"金锁匙"和"满地红",其中前3份种质烘青绿茶的感官审评总分分别为91.3、91.0和91.6,品质优异,为高抗优质资源.[结论]试验筛选出的3份高抗茶橙瘿螨且品质优异的种质是今后开展茶树抗螨育种的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安化不同茶树品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化现有茶树晶种一芽三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氟元素、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的测定,探讨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采收时期茶树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号、5号、6号、10号、12号、14号等茶树品种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4号、5号、6号、12号等茶树品种春茶鲜叶内质较为突出.不同采收时期的茶树鲜叶中的茶多酚、氟含量、咖啡碱和儿茶素总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信阳茶叶示范园引进种植的茶树无性系主栽品种进行田间物候期调查以及鲜叶主要品质成分、叶绿素和光合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试验数据对比鉴定白毫早、乌牛早、平阳早、碧香早、舒茶早、迎霜等6个主栽无性系茶树的品种特性,进而作出适应性评价,为信阳茶区大面积推广无性系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斯里兰卡茶产业与茶树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里兰卡是世界第三大产茶国,红茶品质位居世界前列.茶叶现已成为斯里兰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的95%以上用于出口,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已育成了TRI 2000、TRI 3000和TRI 4000系列无性系品种.育种技术从早期的常规选种,逐步发展到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等生物技术育种;茶树以扦插繁殖为主,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也在研究之中.斯里兰卡茶园无性系良种所占比例约为60%.本文阐述了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简史与概况、茶树种质资源、育种技术、良种繁育与推广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残留动态。样品采用二氯甲烷超声提取,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反相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鲜叶为75.8%~89.1%,土壤为81.8%~105.1%,变异系数分别为3.8%~5.5%和5.0%~5.9%,最低检测浓度鲜茶叶为0.01 mg/kg,土壤为0.003 mg/kg。吡虫啉在鲜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是1.9~2.2 d和3.7~2.8 d,在鲜茶叶中的降解速度快于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2.
茶树富含多糖、多酚,从茶树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较为困难,cDNA-AFLP技术对RNA质量要求较高,因而从茶树叶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cDNA-AFLP试验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该试验采用改进的CTAB法从茶树叶片中提取总RNA,结果表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28S、18S、5S 3条带清晰,完整性好,产率高;A260/A280值为2.07,范围为1.8~2.1,DNA和蛋白质污染较少;经逆转录、双链cDNA合成和cDNA-AFLP检测,证实提取的RNA能满足cDNA-AFLP技术对RNA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该方法为应用cDNA-AFLP技术顺利开展茶树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处理方式简单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3.
陈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94-2095
取各茶树品种的中开面2-3片鲜叶,参照闽南清香型乌龙茶初制技术加工出茶样,并对不同品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和内含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早年从福建引进的毛蟹、梅占和武夷菜茶等群体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最优;近年引进的龙井长叶、浙农113等无性系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与毛蟹、梅占等品种相近;茅麓群体种、宜兴群体种等当地群体种和福鼎大毫茶品种所制清香型乌龙茶的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4.
茶园施用沼渣等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沼渣等5种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氮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用沼渣可显著提高茶树发芽密度、芽梢百芽重及单位面积鲜叶产量,对提高鲜叶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87-1991年进行新老茶树套种换种的研究,结果证明,新老茶树生育协调,新茶树第3周年正式投产,第4周年平均每公顷产鲜叶6979kg。这种改植方法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幼龄茶树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稳定茶叶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µ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µ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 µ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 µg·g -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相似文献   

17.
从成品茶中快速、高效地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对成品茶进行分子鉴别的前提。利用简化CTAB法和改进CTAB法,提取茶树品种金牡丹鲜叶及其加工而成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基因组DNA,并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提取成品茶基因组DNA;与鲜叶材料相比,虽然成品茶基因组DN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解现象,但主带清晰;2种方法所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无显著差异,但简化CTAB法由于操作简单,更适宜实际应用;提取的成品茶基因组DNA均可以用来进行PAPD以及SSR分析。  相似文献   

18.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代谢物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探究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发现影响晒青茶品质形成的标志性代谢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路径,为了解云南晒青茶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制作‘云抗10号’晒青茶过程中,取‘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晒青叶各3组。样品经预处理后,运用LC-MS检测3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定性。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组样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PLS-DA方法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建立了‘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代谢物谱的LC/MS分析方法,将代谢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将3组样品聚类区分。并用LC-MS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及在制茶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在鲜叶、揉捻叶、晒青叶之间发现差异代谢物701种,揉捻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16种,晒青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58种,晒青叶与揉捻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48种。比对KEGG与MWDB数据库分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多酚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利用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鲜叶组、揉捻叶组与晒青叶组进行区分,证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晒青毛茶在加工过程中内含代谢物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的晒青毛茶品质形成关键代谢物,可为晒青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红茶以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在日益激烈的红茶国际竞争环境下,开展优质红茶种质资源的筛选,对提高云南红茶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以51个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鲜叶为材料,通过对红碎茶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红碎茶品质优良且内含物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也可为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和培育红茶茶树品种提供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