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桢楠现代木和阴沉木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桢楠现代木和阴沉木精油的化学组成成分,为了解桢楠的耐腐、发香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将桢楠现代木和阴沉木木粉进行水蒸气蒸馏,对精油组分进行GC-MS分析,按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桢楠现代木精油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出37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之和占精油总量的86.20%;桢楠阴沉木精油分离出37个色谱峰,鉴定出32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之和占精油总量的99.64%,桢楠现代木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7-氨基-4-甲基香豆素(21.72%)、氧化石竹烯(8.62%)、去氢白菖烯(5.11%)、T-杜松醇(4.49%)、环氧化蛇麻烯Ⅱ(3.96%);桢楠阴沉木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香树烯(22.47%)、γ-杜松烯(21.47%)、d-杜松烯(14.10%)、γ-桉叶醇(6.85%)。二者共有成分为α-荜澄茄烯、β-榄香烯、α-香柠檬烯、石竹烯、γ-衣兰油烯、α-二去氢菖蒲烯、榄香醇、γ-桉叶醇和雪松烯9种化合物。【结论】氧化石竹烯、去氢白菖烯、T-杜松醇成分是桢楠具有较好防腐防霉性能的主要原因;桢楠在形成阴沉木的过程中部分精油成分发生分解;桢楠的香味可能是由于α-荜澄茄烯、氧化石竹烯、香树烯、杜松烯的存在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香椿茎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从香椿茎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鉴定,共鉴定了30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石竹烯、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乙酸酯、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柯巴烯等,鉴定的挥发性成分占总挥发油的60.32%.  相似文献   

3.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组成,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山含笑花SDE法和SPME法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3个化合物,包括27个相同成分。其中,莰烯、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α-蒎烯、斯巴醇、苧稀和芫荽醇在两种提取法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共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37.97%(SDE)和50.14%(SPME)。SDE和SPME所得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没有明显差别。其中,SPME法样品用量少,提取效率高,是提取深山含笑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14-16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艾叶燃烧前后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比。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结合质谱解析和保留指数,艾叶燃烧前共检出196种化合物,确定结构132种,占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00%,其中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3-氨基吡唑、桉油精、β-杜松烯、顺-β-松油醇;艾叶燃烧后共检出143种化合物,确定结构104种,占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8.22%,其中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苯酚、乙酸、吲哚、2(5H)-呋喃酮;艾叶燃烧前后共有的易挥发性成分有桉油精、石竹烯、氧化石竹烯、1,4,6-三甲基-萘,其中,氧化石竹烯、桉油精含量在二者中均较大。其结果为艾叶燃烧前后易挥发性成分及其功能性成分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GC-MS法分析瑞丽柠檬香茅草精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瑞丽市种植的柠檬香茅草鲜样中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质谱工作站Xcalibur3.0对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色谱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NIST08标准质谱图数据库进行检索,综合分析鉴定出43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在精油中的相对质量分数。4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40%,其中含量较高的8个成分分别是橙花醛(28.44%)、柠檬醛(30.10%)、β-蒎烯(7.36%)、香茅醇(5.07%)、红樟油(2.80%)、芳樟醇(2.54%)、香叶醇(2.75%)、反式石竹烯(2.31%),占挥发油总量的81.37%。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胡萝卜缨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48种,鉴定出其中的4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83%;主要成分为烯烃类29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芳香族类2种、酯类1种、酮类1种、有机酸类1种、醚类1种;含量较高的分别是-蒎烯(22.66%)、-蒎烯(28.98%)、石竹烯(15.63%)、柠檬烯(8.00%)、罗勒烯(6.95%)。  相似文献   

8.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海南地区黑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共鉴定出α-蒎烯、β-蒎烯、3-蒈烯、柠檬烯、异松油烯和石竹烯等15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毛杨梅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杨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杨梅叶中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出40种化合物,占挥发物组成的97.33%,其中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13.46%)、α-蒎烯(13.46%)、α-芹子烯(12.28%)、β-石竹烯(11.66%)、β-芹子烯(9.71%)、α-石竹烯(8.94%)、α-杜松醇(5.32%)、芳樟醇(4.06%).  相似文献   

11.
为益智的临床应用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通过查阅古今历代本草,地方植物志以及相关文献,对益智的名称、植物形态、产地、生境分布及性味功效进行了考证。明确了益智以药用部位命名,对其植株形态特征,产地来源以及功效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对海南产高良姜的不同提取部位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降血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高良姜的根茎、花、果实和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高良姜素、山奈素、异鼠李素和槲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  相似文献   

13.
花叶艳山姜茎尖离体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 cv.vaniegata)的茎尖作为外植体,研究了花叶艳山姜的离体快繁技术。结果表明:花叶艳山姜茎尖接种在MS+BA3.0mg·L-1+NAA0.2mg·L-1+白糖30g·L-1的培养基上,30d后长出幼芽;丛生芽在MS+6-BA2.0—2.5mg·L-1+NAA0.2mg·L-1+白糖30g·L-1的培养基上,增殖效果最佳,增殖倍数达4.0,芽生长正常,且色泽浓绿;芽苗在1/2MS+NAA1.0~1.5mg·L-1+白糖30g·L-1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较好,根系粗壮,生根率为93.0%;组培苗移栽在V河沙:V珍珠岩:V表土: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可达7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GC-MS联用技术对高良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高良姜中分离鉴定了7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油精、α-萜品烯基乙酸酯、香榧醇、异长叶烯和喇叭烯等,相对含量分别为38.54%、6.55%、7.74%、3.64%和3.93%。[结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供的高良姜挥发物信息比水蒸气蒸馏法、顶空加热法提供的信息更丰富,结合这3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完善的高良姜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了草豆蔻、红豆蔻、云南草蔻、长柄山姜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比较其图谱的差异,再结合原始红外光谱,根据各种化学键和官能团振动所引起的吸收峰形状和强度对山姜属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进行分析,由此进一步探讨山姜属植物的功效。结果表明,4种姜科植物的红外图谱峰形、峰位大体相似,化学物质大体相同,均有挥发油、强心苷、β-谷甾醇、二苯基庚烷、黄酮、鞣质、多糖、氨基酸等;但1 600~1 400、1 300~1 000 cm-1范围的峰形、峰强差异明显,利用此波段的二阶导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云南草蔻与草豆蔻的相关系数最大、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以艳山姜种子为材料,探索艳山姜种子的萌发条件和育苗方法。结果表明,艳山姜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pH值为弱碱性(7.5~8.0)时,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和其他条件的处理;种子萌发过程对水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播种后的前8 h,12 h吸水量占总吸水的98.9%;种子大小、成熟度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等都有影响;生产中选择发育成熟的种大、红棕色的种子,采用一定比例选种方式(泥水与水比例为1∶3)时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7.
益智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是当前益智研究的热点。天然益智海盐足浴粉增加了保健休闲产品的特色种类,作为一种保健休闲产品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通过试验探讨了天然益智海盐足浴粉的加工技术方法和产品质量指标,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益智野生居群的分布状况、生境、群落特征和伴生植物状况,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采取野外群落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等方法,对海南地区的益智野生居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益智群落中共有53科94属104种植物,包括蕨类植物9科10属1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3科83属91种,以大戟科、菊科种类较多;入侵植物8种,占群落中物种总数的7.69%。不同样区的益智均为群落的优势种,重要值均最大;琼中和保亭样区益智的盖度都显著大于陵水和万宁,其他各样区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保亭和琼中益智的高度显著大于陵水和万宁,其余各样区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样区间益智的密度均未达显著性差异;益智的盖度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密度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度与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高度与土壤pH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益智的重要值与土壤因子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花叶良姜高频高效离体再生体系,为其种苗周年规模化生产提供新方法。【方法】以花叶良姜种子为材料,开展无菌萌发、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及生根培养研究。【结果】花叶良姜种子依次经75%乙醇处理60 s、0.1%升汞处理10 min、5%次氯酸钠处理3 min,污染率仅5.00%,萌发率为75.83%;适宜花叶良姜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1.50 mg/L 6-BA+0.30 mg/L 2,4-D,适宜花叶良姜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2.00 mg/L TDZ+0.10 mg/L 2,4-D,分化系数达10.03;花叶良姜组培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1.00 mg/L ABT1号生根粉,生根率为98.00%。【结论】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可建立花叶良姜的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刘红  周婧然  毕和平  韩长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23-15623,15626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益智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检测,检测条件为:分析柱为岛津VP-ODS(150L×4.6mm),流动相为水-乙腈(v∶v=7∶30),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海南的益智指纹谱图相似度较大,与广西和广东的益智样品有一定的差异;广东生长的益智和大部分地区的益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而广西的益智在总体上也和各地区的益智相似。[结论]该试验建立了10种不同产地益智的液相指纹图谱,该方法方便、快捷、准确、可靠,可以直接指导实际生产,会成为益智药材快速鉴别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