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茉莉酸甲酯(MeJA)作为信号物质参与植物对外界逆境胁迫的应答反应和信号传递,对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也可诱导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减缓病害的发生.通过探究外源MeJA诱导梨果实抗釆后青霉病的效应及保鲜效果,为MeJA应用于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试验以'翠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用100μmol/L MeJA注入和熏蒸36 h后接种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1.0×106 spores/mL),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逐日观察梨果实发病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果实病斑直径.同时设:100μmol/L MeJA熏蒸36 h后接种P.expansum;100μmol/L MeJA熏蒸同时接种P.expansum,36 h后停止熏蒸;梨果实先接种P.expansum 36 h后再用100μmol/L的MeJA熏蒸梨果实,并测定病斑直径.此外,梨果实经100μmol/L MeJA熏蒸处理36 h后,于超净工作台通风2 h,置冷藏库(湿度90%~95%,温度(3±1)℃)贮藏49 d,每隔7 d测定果实失重率、腐烂率、呼吸速率、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并取样测定果实总糖、维生素C(Vc)、可滴定酸(TA)和总酚等品质指标.[结果]MeJA注入处理和熏蒸处理对梨果实抗青霉病的诱导效应最高分别可达12.38%和15.60%;经100μmol/L MeJA熏蒸36 h后接种P.expansum对梨果实抗青霉病的诱导效应最佳,为16.14%;冷藏条件下,100μmol/L MeJA处理可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抑制呼吸强度的上升,延缓TA和Vc含量降低,促进梨果实中总酚含量的积累,但对果实失重率和硬度无明显影响.[结论]MeJA处理可有效提高'翠冠'梨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并保持贮藏品质,该研究可为梨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采收期和贮藏环境对早熟梨‘新梨七号’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新梨七号’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月‘新梨七号’品质最佳期采收和延长至9月采收,在室内、果窖和冷库中贮藏,测定贮藏环境温度、湿度、CO_2浓度的变化,测定果实失重率、果皮叶绿素和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不同贮藏方式的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室内、果窖贮藏温度呈下降趋势,湿度10月上旬中旬后有所降低,CO_2浓度变化平稳,果窖贮藏CO_2浓度12月后迅速升高;冷库贮藏温度和湿度平稳变化,CO_2浓度10月后升高。8月和9月采收‘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相似;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室内、果窖的温度、湿度变化与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下降事态,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背,存在负相关关系;冷库贮藏CO_2浓度与果实品质变化密切相关,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与果皮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相反事态,部分性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方式的温度、湿度、CO_2浓度发生不同趋势变化;‘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与贮藏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与贮藏温度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我国延边地区常见梨的采后生理特征.[方法]以延边地区常见梨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室温贮藏条件下,测定了果实的品质、呼吸速率及乙烯发生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表明,延边常见梨果实软化速率因品种而异,贮藏性强的苹果梨贮藏中硬度下降缓慢;而贮藏性较差的杂梨果实贮藏中硬度下降迅速.在贮藏中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有机酸含量在软化初期有小幅的增加,然后减少,其下降点与梨果实贮藏性有关.贮藏性较强的梨品种在贮藏中后期维生素C含量有小幅的增加,然后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延边常见梨果实中,谢花甜在贮藏14 d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呼吸峰,其他果实呼吸峰不明显,且贮藏性差的品种在贮藏中呼吸速率均较高;南果梨和谢花甜在贮藏14 d出现明显的乙烯发生高峰,发生量分别高达92.07和77.43 μl/(kg·h),苹果梨在贮藏21 d形成乙烯发生高峰,而延边小香水梨和朝鲜洋梨贮藏过程中的乙烯发生量甚微,说明梨果实贮藏性与呼吸强度和乙烯敏感性有关.[结论]研究可为延边地区梨的采收、贮藏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早蜜'椪柑是近年来选育推广的椪柑新品种,其采后贮藏特性尚不清楚,为进一步完善'早蜜'椪柑配套生产技术.[方法]研究以湖南湘西地区2个主栽椪柑品种——'早蜜'椪柑及其芽变亲本'辛女'椪柑为材料,果实在常温条件下贮藏80 d,每10 d取样监测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以期为'早蜜'椪柑的配套栽培和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在未经防腐保鲜剂处理的条件下,'早蜜'椪柑和'辛女'椪柑的腐烂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早蜜'椪柑腐烂率显著高于'辛女';贮藏80 d后'早蜜'椪柑的腐烂率高达15.2%,而'辛女'椪柑贮藏期间腐烂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两品种果实的失重率均呈现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贮藏期间两品种失重率均维持在4%以下,失重率差异不显著.随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椪柑果皮色泽逐渐由橘黄色向橘红色过渡,果实的色泽变优.2个椪柑品种采后果皮色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和CCI值上,贮藏使果皮a*和CCI值显著增大.贮藏前后'辛女'椪柑果皮色差a*值的增幅明显大于'早蜜'椪柑,贮藏80 d后'辛女'椪柑果皮的CCI值显著高于'早蜜'椪柑.采后贮藏期间'早蜜'椪柑的可溶性固形物显著高于'辛女'椪柑,前者保持在13.3°Brix左右,后者在11.8°Brix左右;2个椪柑品种果实贮藏前后可溶性固形物变化不显著.贮藏期间'早蜜'椪柑Vc含量持续显著高于'辛女'椪柑,2个椪柑品种Vc含量均呈现先急剧下降然后又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贮藏结束时Vc含量显著减少,'早蜜'100 g FW含Vc量为37.7 mg,'辛女'100 g FW含Vc量为28.1 mg.贮藏期间'早蜜'椪柑各糖组分含量整体上高于'辛女'椪柑,以蔗糖含量差异最明显.两品种蔗糖含量在贮藏30 d最高,后逐渐下降;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在贮藏30 d内变化不大,贮藏50 d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2个椪柑品种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柠檬酸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果实贮藏初期'早蜜'椪柑柠檬酸含量为4.86 mg/g FW,'辛女'椪柑为7.45 mg/g FW,贮藏80 d后均维持在1.95 mg/g FW.'早蜜'椪柑苹果酸的含量略高于'辛女'椪柑,两品种苹果酸在贮藏30 d内变化不大,30~40 d迅速下降,贮藏40~80 d有机酸含量有上下波动至贮藏结束.[结论]'早蜜'椪柑和'辛女'椪柑的采后贮藏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早蜜'椪柑采后短期内易腐烂,该品种采后果实表现出高维生素C和高可固、高糖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5.
不同贮藏温度对锦丰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丰梨贮藏在0、4、8、12、16、20℃,在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中,测定锦梨丰在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实腐烂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锦丰梨采后贮藏于不同温度下,其硬度随着果实的成熟均呈现下降趋势,低温贮藏对硬度的下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溶性固形物在不同贮藏温度先升后降且下降不明显,特别是低温贮藏;比较锦丰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果实腐烂率在整个贮藏期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可作为评价锦丰梨果实采后品质变化的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沙依东园艺场和阿克苏地区生产的库尔勒香梨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贮藏过程中健康梨和感病梨色差(L、a、b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的测定,研究不同产地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沙依东健康梨L和b值大于阿克苏,a值小于阿克苏。同一产地健康梨和感病梨L、a、b值差异显著,感病梨a和b值大于健康梨,L值小于健康梨。2个产地库尔勒香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感病梨中2个指标的下降速度比健康梨更快。沙依东库尔勒香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较小,因而品质较好。[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和控制其萼端黑斑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1-MCP处理对锦丰梨保鲜效果及CO2敏感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常温(20℃)条件下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锦丰采梨果实采后贮藏品质,保鲜效果及CO2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锦丰梨属呼吸跃变型水果,1-MCP处理能极显著捣乱制忽丰梨果实的烯释放量,明显抑制锦丰梨果实的呼吸强度.0℃,1贮藏08d或20℃贮藏30d与CK相比,1-MCP处理能较好持锦丰梨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优其能较好保投井下石贮藏后期果皮的绿色,蛤对果实整体风味的影响与CK无差异,锦丰梨对CO2不敏感,能5.5%左右的CO2.锦丰梨如长期贮藏(0℃180d以上或20℃30d以上),用0.5Ul/L浓度的1-MCP除理即可达到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奉黄1号'为江西省自主选育的一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对9个不同采收期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便科学准确地判断其最佳采收期,从而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盛花后(DAFB)133,140,147,154,161,168,175,182,189 d共9个时期采收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各采摘期及其软熟期果实的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干物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10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不同采收期猕猴桃的贮藏时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奉黄1号'猕猴桃各项品质指标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采摘期的可溶性固形物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果实达到软熟状态时,140、175 DAF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采摘期的干物质含量在147 DAFB达到最大值.果实硬度随采收期的推迟而呈下降趋势,猕猴桃果皮硬度于175 DAFB后迅速下降.154 DAFB采收果实软熟期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的延迟而呈上升趋势,于189 DAFB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随采收时间的推迟,抗坏血酸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161 DAFB软熟期的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在140 DAFB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161 DAFB采摘的果实综合得分最高,其达到软熟状态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果实贮藏时间长达10 d.本研究表明盛花期后161 d是'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奉黄1号'为江西省自主选育的一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对9个不同采收期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便科学准确地判断其最佳采收期,从而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盛花后(DAFB)133,140,147,154,161,168,175,182,189 d共9个时期采收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各采摘期及其软熟期果实的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干物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10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不同采收期猕猴桃的贮藏时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奉黄1号'猕猴桃各项品质指标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采摘期的可溶性固形物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果实达到软熟状态时,140、175 DAF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采摘期的干物质含量在147 DAFB达到最大值.果实硬度随采收期的推迟而呈下降趋势,猕猴桃果皮硬度于175 DAFB后迅速下降.154 DAFB采收果实软熟期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的延迟而呈上升趋势,于189 DAFB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随采收时间的推迟,抗坏血酸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161 DAFB软熟期的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在140 DAFB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161 DAFB采摘的果实综合得分最高,其达到软熟状态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果实贮藏时间长达10 d.本研究表明盛花期后161 d是'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波处理结合气调包装对黄皮果实采后贮藏期间主要生理指标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为黄皮果实贮藏保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鸡心黄皮为试材,设微波气调包装(将黄皮果实在微波功率540 W、微波时间30 s的条件下进行微波处理,取出晾干冷却后装入0.02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中)、微波无气调包装、未微波气调包装和未微波无气调包装等4个处理,将4个处理的黄皮果实置于15℃、相对湿度40%的环境中贮藏,每4 d测定1次果实的生理指标及外观和营养品质.[结果]微波结合气调包装对黄皮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质膜相对透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提高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有效保持黄皮果实外观品质,减缓果实蛋白质、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贮藏至第12 d时,黄皮果实好果率为87.50%、失重率为0.58%,果实饱满、果皮黄色,保鲜效果优于其他3个处理.[结论]微波结合气调包装能有效保持黄皮果实原有的风味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低O2/高CO2对玉露香梨贮藏期保绿效果及品质维持的效果,为生产上延长‘玉露香’梨贮藏寿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 分别将商业成熟的‘玉露香’梨进行1.0 μL·L-1 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1% O2、3% CO2气调(controlled atmosphere,CA)贮藏以及1.0 μL·L-1 1-MCP结合1% O2、3% CO2气调贮藏,以普通冷藏为对照,分别于贮藏210和240 d及货架7 d时,测定果皮颜色、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等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果实乙醇、乙醛含量以及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调查并计算果柄、果心褐变指数。结果 与普通冷藏相比,1-MCP、CA以及CA+1-MCP均可使‘玉露香’梨果实外观保持较好的绿色,有效减轻果面油腻化程度,在冷藏240 d及240+7 d货架时,CA+1-MCP对果皮绿色维持及油腻化控制效果更明显。1-MCP和CA均可抑制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下降,CA可抑制果心和果柄褐变,但CA降低了果实抗坏血酸含量,CA+1-MCP减缓了CA对果实抗坏血酸的破坏作用。CA+1-MCP对乙醇和乙醛的抑制作用在贮藏240 d时效果更明显,且20 mg·L-1的乙醇含量在‘玉露香’梨耐受阈值以下。CA+1-MCP和1-MCP对果实乙烯释放量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240 d时,CA+1-MCP和CA对果实呼吸强度的抑制效果好于1-MCP。结论 ‘玉露香’梨较耐低O2和高CO2,CA+1-MCP对‘玉露香’梨的保鲜效果体现在210 d以后。因此,冷藏期在210 d以内,采用1.0 μL·L-1的1-MCP处理;而冷藏期210 d以上,则需1% O2、3% CO2的低O2/高CO2的CA结合1.0 μL·L-1的1-MCP处理,可保持果实较好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聚乙烯薄膜单果套袋是目前我国最为常用的柑橘贮藏期保鲜方式,近50年来在全国大范围应用。近年来聚乙烯薄膜果袋因使用后回收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且由于柑橘单果套袋主要依赖手工完成,导致劳动力日益紧缺、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研发一种能替代聚乙烯薄膜的新型涂膜材料,实现柑橘保鲜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转型是产业的重大需求。【目的】 研发以小烛树蜡及蜂蜡为基础的“BC”(Beeswax-Candelilla Wax Coating)涂膜剂配方,并用于处理温州蜜柑果实,评价其保鲜效果以及替代聚乙烯薄膜单果套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最优比小烛树蜡、蜂蜡和甘油组合涂膜剂,以成熟‘尾张’温州蜜柑果实为试验材料,进行套袋或涂膜处理。对处理后的果实在不同时间节点检测以下指标:果实失重率、硬度、色差、果汁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含量、果皮总酚总黄酮含量、呼吸强度、果实内部气体成分和异味物质含量,并用气相质谱仪检测不同处理果皮初生代谢物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果面蜡质形态;同时对光泽度、异味、风味、出汁量、甜度、酸度和总体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BC涂膜剂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常温贮藏28 d后,果实失重率从22.62%显著降低到3.83%;同时延缓硬度与色差值的变化,延缓果实内部TSS和TA含量变化,提高果皮总酚、总黄酮及初生代谢物含量。果实内部CO2浓度适度升高,呼吸强度从43.36 mL·kg-1·h-1显著降低到16.75 mL·kg-1·h-1;较对照处理而言,BC处理还增强了果实感官品质,总体满意度从3.09提升至3.69。除异味物质、呼吸强度外,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BC与套袋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BC处理的果实中乙醇含量(777.9 mg·L-1)显著低于人类感知阈值水平(1 500 mg·L-1)及商业涂膜剂处理后的浓度(2 021.2 mg·L-1)。【结论】 BC涂膜剂保水性能良好,涂膜处理后与套袋果实相比,果实的内部品质、外观品质以及测定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涂膜处理与果实采后加工分选线兼容性好,可实现在线打蜡处理,生产效率高,生产用工少。综上表明BC涂膜具备替代套袋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晶  黄玲  李学文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1):2069-2074
[目的]以UV-C结合1-MCP对香梨进行处理,研究复合处理对采后香梨果实黑斑病发生及抗性酶活性的影响,探讨UV-C结合1-MCP提高香梨采后抗病性可能机制,为采后香梨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香梨为试验材料,室温下用1mg/kg浓度的1-MCP处理,24h后再进行紫外线UV-C处理,辐照强度为7.5 kJ/m2,辐照时间为39 min.对处理果实进行损伤接种黑斑病菌,放置于低温(-1℃)条件下贮藏,定期测量果实品质,以接种无处理果实作为对照.[结果]在整个低温储藏过程中,UV-C结合1-MCP处理的果实发病率及病斑直径均明显低于对照果实.UV-C结合1-MCP处理提高了香梨果实POD、PAL、CHT、GLU活性.[结论]UV-C结合1-MCP复合处理提高了香梨果实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有效抑制了香梨果实黑斑病的扩展及发病率,增强果实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早红考密斯’梨因果肉软化和果实腐烂导致损耗严重等问题,通过分析1-MCP和延迟冷藏处理对‘早红考密斯’梨果实腐烂和货架期软化的影响,解析‘早红考密斯’梨中果实软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旨在为延长‘早红考密斯’梨货架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早红考密斯’梨经1.0 μL?L -1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后,分别在(20±2)℃下放置0、3和6 d后再进行(0±0.5)℃冷藏。冷藏95 d后转入货架期((20±2)℃)分析果实品质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1PG2)、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ARF1ARF2)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GAL4)的表达模式。 【结果】延迟冷藏易导致‘早红考密斯’梨果实软化和腐烂,并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果实腐烂率加剧;与空气密封处理后直接冷藏(CK)相比,1-MCP结合延迟冷藏处理能有效维持货架期果实硬度,抑制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减少果实腐烂,保持果实品质,但随着延迟冷藏处理时间延长,果实货架期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增加,果实软化进程加快;1-MCP结合延迟冷藏处理可显著抑制果实软化相关基因PG1PG2ARF1ARF2GAL4等的表达,但随着延迟冷藏处理时间延长,这种抑制效果减弱。【结论】延迟冷藏易导致‘早红考密斯’梨腐烂,因此采后需尽快冷藏;1-MCP抑制软化和腐烂效果明显,结合延迟冷藏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早红考密斯’梨冷藏后货架期果实软化;PG1PG2ARF1GAL4参与了‘早红考密斯’梨冷藏后货架期果实的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控制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期间萼端黑斑病发病的钙和l-甲基环丙烯(1-MCP)正交组合方式。【方法】采前喷施0.014%、0 .017%、0 .020%钙肥和采后1.0、2.0、3.0 μL/L 1-MCP处理的正交组合,分析各处理对贮期果实品质和萼端黑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低浓度的采前喷钙结合采后1-MCP处理,能使果实保持较高的硬度和鲜亮的果皮色泽。采前给树体喷钙,能增强采后果实抵御萼端黑斑病等病害发生的能力。【结论】(0.017% 液钙 + 2.0 μL/L 1-MCP)处理能使果实保持较高的硬度和较好的果皮色泽;(0.014% 液钙 + 2.0 μL/L 1-MCP)处理能明显降低贮藏期间果实的萼端黑斑率及其腐烂率,对果实萼端黑斑病的抑制效果最好;(0.020%液钙 + 1.0 μL/L 1-MCP)处理能使果实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香梨树体中筛选出对香梨采后黑斑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为香梨采后生物保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香梨采后黑斑病病原菌及梨树内生菌进行分离,采用ITS基因与16S rRNA基因引物分别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和拮抗菌进行测序,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内生菌的拮抗效果,并对拮抗效果优良的拮抗菌采用离体果实进行防效测定。【结果】分离得到香梨采后黑斑病病害病原菌1株,鉴定为Alternatia alternata XL2。从梨树叶片及枝条中分离出内生菌16株,其中8株对Alternatia alternata XL2有抑制作用,8株拮抗菌均为芽孢杆菌属,分别为Bacillus velezensis 5株、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Bacillus siamensisBacillus tequilensis 各1株,牛津杯琼脂扩散实验中Bacillus velezensis NY2、NY7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NY15,抑菌圈直径均可达20 mm以上。离体果实抑菌实验中短期效果最佳的为NY2,使用第4 d时抑菌率可达80%以上,中长期效果较佳的为NY11,使用第7 d天时仍可达20%以上。【结论】筛选获得2株优良的香梨采后黑斑病拮抗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是否由同一种致病菌引起的,以两个产地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病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两个产地萼端黑斑病的致病种类,为该病害的防控奠定前期基础。【方法】 采用划线培养法培养菌丝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基因组DNA提取,18S菌保守序列PCR扩增和3 730测序进行萼端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鉴定。【结果】 确定是单一菌还是混合菌,并对优势或主导病原菌菌群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论】 两个产地库尔勒香梨萼端黑斑病的致病菌为单一菌,并且都是链格孢属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油桃果实不同贮藏方式对其呼吸代谢和质构指标的影响,为延长桃果的商品货架期提供参考。【方法】以阿克苏地区4个新疆油桃优良种质绿光5号、13-6#、绿光6号、黄光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1±1)℃ MA冷藏和(1±1)℃冷藏两种方式,测定贮藏期间新疆油桃果实的呼吸代谢指标(果实呼吸强度、气体比率变化、乙烯释放量)和质构指标(硬度、弹性、咀嚼性、胶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新疆油桃果实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具有明显的呼吸及乙烯释放高峰;MA冷藏处理较冷藏方式更能有效抑制4种新疆油桃果实的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冷藏处理到第15 d时4种油桃均达最高值,13-6#最高为37.74 mgCO2/(kg·h),绿光6号最低为28.39 mgCO2/(kg·h);MA冷藏处理到第35 d时才达最高值,黄光1号最高为32.40 mgCO2/(kg·h),绿光6号最低为25.17 mgCO2/(kg·h)。MA冷藏处理能有效抑制乙烯的释放,冷藏处理的乙烯释放量出现明显峰值在第15 d,高峰范围在10.92~17.64 μL/(kg·h),MA冷藏处理的出现明显峰值在第20~30 d,范围在18.47~24.23 μL/(kg·h)。低温、低O2、高CO2的微环境有效抑制了硬度、胶黏性、内聚性、咀嚼性的降低,从而更好地抑制果实腐烂。【结论】MA冷藏方式较冷藏方式延缓果实腐烂时间15 d左右,贮藏期间绿光6号的成熟度明显有所延缓,果实质地优于其它3个种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西洋梨贮藏过程中虎皮病的控制方法及发病规律。【方法】以‘早红考密斯’梨为试材,研究水溶性和酸溶性壳聚糖处理对‘早红考密斯’梨低温(0±0.5)℃贮藏期间虎皮病的抑制效果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虎皮病的发生会导致‘早红考密斯’梨果皮细胞质壁分离、死亡,形成褐色或黑色病斑。在贮藏第120天时,1.0% 酸溶性壳聚糖和1.0% 水溶性壳聚糖处理的果实虎皮病发生率分别比对照低63.89%和44.44%。酸溶性和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均降低了梨果皮中α-法尼烯的生成及氧化产物共轭三烯的积累,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同时,还降低了梨果实呼吸强度水平,促进了还原糖的积累,抑制了贮藏前期可滴定酸的下降。【结论】采后壳聚糖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贮藏期间‘早红考密斯’梨虎皮病的发生,并且酸溶性壳聚糖处理抑制虎皮病效果优于水溶性壳聚糖。壳聚糖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而方便的方法用于生产上‘早红考密斯’梨虎皮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浸泡处理对葡萄采后病害的控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采用50、100和200μ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室温(25℃)浸泡处理葡萄,(0±1)℃贮藏,每隔10 d测定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腐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