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砂姜黑土区缓释氮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北青340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对照(C0)、缓释氮70 kg/hm2(C70)、140 kg/hm2(C140)、210 kg/hm2(C210)、280 kg/hm2(C280)5个水平。【结果】 随缓释氮施用量的增加,抽雄开花后器官干物质量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产量因素与器官干物质量相关性有差异,与R3茎+鞘、R6茎+鞘之和干物质量负相关,其它正相关,产量性状与器官干物质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结论】 缓释氮210 kg/hm2可作为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氮素施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酵母菌菌株0939-5产挥发性抑菌物质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及培养条件。【方法】以酵母菌菌株0939-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优化该菌株的固体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结果】酵母菌0939-5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为玉米粉,最佳碳源及浓度为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及浓度为MgSO40.1%;菌株0939-5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接种浓度1×108CFU/mL、接种量10%、初始pH4、初始含水量为40%。【结论】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利用玉米粉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分别以添加葡萄糖2%、MgSO40.1%,培养条件为接种浓度1×108CFU/mL、接种量10%、初始pH4、初始含水量为40%时,25℃培养5 d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特性及脂质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莎  邢洁雯  王晓闻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0):2045-2054
【目的】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对藜麦蛋白质水解及脂质变化的影响,为藜麦发酵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藜麦为原料,加入不同菌种(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菌)进行发酵,通过测定蛋白水解指数、蛋白质各组分、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脂质构成来判定发酵效果,确认哪种微生物更有利于藜麦营养成分的转化。【结果】 经酵母、植物乳杆菌、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菌发酵后,藜麦蛋白质水解指数均有所升高,且主要是清蛋白和球蛋白发生了水解。发酵后藜麦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显著,尤其是必需氨基酸。酵母发酵藜麦更有利于蛋白质、多肽等水解成氨基酸。通过发酵处理,藜麦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且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更为接近1﹕1﹕1;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降低,但磷脂等功能脂的含量有所提高,且有酵母菌参与更有利于上述转化。【结论】 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主要水解藜麦清蛋白和球蛋白成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且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两种菌发酵后都有利于增加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甘油二酯含量,且提高磷脂的含量。经酵母发酵,更有利于改善藜麦营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在采收前后造成大量果实损失,开展桃褐腐病抗性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抗性资源,为褐腐病抗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资源,是解决栽培品种褐腐病抗性不强的长久之策。【方法】2018—2021年,以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收8.0—8.5成熟度的果实,无损接种616份,有损接种505份,观测无损接种的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以平均值和0.5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抗性指标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为(11.22±5.96)%,变异系数为35.48,基于此指标建立的9级抗性评价体系中,抗性1级(<0.80%)的种质资源缺失,2级(0.80—3.78%)中含有10份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3级(3.78%—6.76%)134份,4级(6.76%—9.73%)157份,5级(9.73%—12.71%)122份,6级(12.71%—15.68%)73份,7级(15.68%—18.66%)60份,8级(18.66%—21.64%)21份,9级(>21.64%)39份。无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1.71±0.21)cm·d-1,变异系数为0.18,基于此指标的9级评价体系中,1级(<0.98 cm·d-1)含11份种质资源,2级(0.98—1.19 cm·d-1)28份,3级(1.19—1.40 cm·d-1)72份,4级(1.40—1.61 cm·d-1)109份,5级(1.61—1.83 cm·d-1)103份,6级(1.83—2.04 cm·d-1)82份,7级(2.04—2.25 cm·d-1)45份,8级(2.25—2.46 cm·d-1)29份,9级(>2.46 cm·d-1)26份。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y)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x)的回归为关系为y=6.2073xR2=0.1839),线性程度较低。分组均值比较发现中国桃野生资源相对具有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是抗性资源挖掘的重点。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2个指标均与果实带皮硬度(r=-0.234)和去皮硬度(r=-0.240)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r=0.427)和着色程度(r=0.319)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结论】分别建立了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的褐腐病抗性9级评价体系;筛选出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0份,抗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1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脱水胡萝卜在不同水分活度下的品质变化与细菌菌群演替规律,为控制脱水胡萝卜贮藏过程中的食用品质劣变,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挑选大小均一的新制备脱水胡萝卜丁,置于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分别为0.43、0.67、0.78和0.84的密闭干燥器中贮藏50 d,观测脱水胡萝卜贮藏过程中硬度、微观结构、β-胡萝卜素含量、风味等品质变化情况,分析脱水胡萝卜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细菌菌群丰度变化和演替规律。【结果】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是存在于脱水胡萝卜中的主要外源细菌菌群。经50 d的贮藏后,在低aw贮藏条件下(aw=0.43),脱水胡萝卜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高aw环境能够促进片球菌属(Pediococcus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的生长,同时加剧脱水胡萝卜中典型营养物质β-胡萝卜素的损失,并使脱水胡萝卜的硬度降低,微观结构粘连褶皱。同时,电子鼻分析显示高aw引起脱水胡萝卜中烯烃类和酮类等特征风味物质下降,而乳酸菌生长代谢相关的胺类物质上升。【结论】 高aw环境能够加速脱水胡萝卜中片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的生长,造成脱水胡萝卜硬度下降、β-胡萝卜素损失、特征风味的劣变以及微观结构的粘连。  相似文献   

6.
【目的】谷子是C4模式植物,其叶色突变体是研究C4光合途径的良好材料。通过研究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的细胞学特性并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为克隆突变基因、解析谷子叶绿体合成及发育机理、进一步理解C4光合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是由育种创制的中间材料A36自然变异而来。对比A36-S及其正常表型等基因系A36-N的表型特征,调查二者的株高、叶宽、叶长、穗重、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指标;测定A36-SA36-N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分析A36-S的光合特性;观察A36-S和对照品种豫谷1号的叶片半薄横截切片和超薄切片,分析A36-S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分别统计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和面积,从而分析叶绿体合成及发育情况;构建A36-S×SSR41的F2分离群体,统计群体中正常表型单株与条纹叶单株的数量,进行遗传分析;分别构建F2分离群体正常单株与条纹叶单株的DNA混池,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法)进行突变基因的定位;筛选、开发多个SSR标记及In-Del标记,扫描F2群体中条纹叶单株,进行进一步基因定位。【结果】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在全生育期表现出叶片不规则白色条纹的表型。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相比其近等基因系A36-N,A36-S在株高、叶宽、穗重、千粒重、结实率等表型上均显著下降。光合指标测定表明A36-S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叶绿素b含量下降更为严重,同时净光合速率也明显下降。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发现,与对照豫谷1号相比,A36-S的Kranz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但叶绿体数量和大小都显著低于对照。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现A36-S的不同细胞间叶绿体发育状况差异较大,依据叶绿体发育情况可将叶片细胞可分为3类:Ⅰ类细胞具有正常发育的叶绿体;Ⅱ类细胞叶绿体基粒及片层结构减少;Ⅲ类细胞则叶绿体结构严重异常甚至不含有叶绿体。遗传分析表明A36-S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F2分离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7.66—27.90 Mb区间内。【结论】谷子A36-S条纹叶突变体表现为农艺性状及光合能力下降,叶片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大小及结构均表现出显著异常。条纹叶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候选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7.66—27.90 Mb区间内。  相似文献   

7.
棉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系构建及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棉秸秆降解菌系及其固体发酵条件优化。【方法】根据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和滤纸酶活(FPA)筛选纤维素降解能力强的菌株,与调节发酵品质的菌株配比,采用响应面法评价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发酵天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棉秸秆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得到24株纤维素降解菌,其中一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例最大值 6.20,FPA酶活力9.699 U/h,CMC酶活力10.435 U/h,通过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构建复合菌系按1∶1∶2∶1进行发酵,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方程回归显著(P<0.000 1),接种量15.0%,发酵时间35.0 d,水分80.0%时,纤维素降解率达35.91%,接种量对纤维素降解率影响最大。【结论】构建了棉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系,确定了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棉秸秆饲料化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危害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重要病害之一,防治不及时可造成30%—40%减产。目前生产上多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存在农产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的风险。N-酰基乙醇胺(NAE)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类脂质生物活性化合物,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但其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N-酰基乙醇胺在诱导番茄对灰葡萄孢防御中的作用,为研发番茄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灰葡萄孢分别接种在含有硬脂酰乙醇胺(NAE 18:0)、亚油酸乙醇胺(NAE 18:2)、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NAE 22:5)的培养基上,观察灰葡萄孢的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以番茄‘Moneymaker’植株为材料,硬脂酰乙醇胺、亚油酸乙醇胺、廿二碳五烯酸乙醇胺外源处理番茄叶片后接种灰葡萄孢,统计病情指数,测定荧光参数。采用qRT-PCR技术明确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番茄叶片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测定番茄叶片中主要抗病基因PI IPR-1NPR1NrACO1、PYR1a等的相对表达量及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乙烯(ethylene,ETH)、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含量。并以乙烯信号转导突变体植株never ripenr)及对照植株Pearson(PB)为材料,在外源亚油酸乙酰胺处理后接种灰葡萄孢,测定番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体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灰葡萄孢生长并不受外源N-酰基乙醇胺的影响,外源施用N-酰基乙醇胺能显著提高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缓解由灰葡萄孢侵染导致的番茄叶片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的下降。3种N-酰基乙醇胺中,亚油酸乙醇胺施用后番茄叶片灰霉病病情指数下降最为明显,灰葡萄孢Actin的相对表达量下调60%,其诱导灰霉病抗性效果最佳。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抗性基因PI IPR-1NPR1、NrACO1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使得番茄响应灰葡萄孢接种后PI INrACO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其中乙烯合成基因ACO1的表达水平最高。番茄植株接种灰葡萄孢后叶片水杨酸、茉莉酸、生长素和乙烯含量增加,但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处理并接种灰葡萄孢后只有乙烯含量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番茄乙烯突变体nr植株中,外源亚油酸乙醇胺对灰葡萄孢的抗性诱导作用显著受到抑制。【结论】外源施用亚油酸乙醇胺能够提高番茄内源光合效率和抗病基因的表达及内源激素乙烯的含量,增强番茄植株对灰霉病的抗性,推测其诱导抗性作用可能与乙烯信号路径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间燕麦脂肪酶活性的差异机制,分析影响燕麦脂肪酶活性的内在因素,为筛选低脂肪酶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燕麦主产地的6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脂肪酶活性、营养指标、物理性状及农艺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燕麦脂肪酶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多个燕麦样品按脂肪酶活性分类,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具有相关性的数据组转化为便于统计分析的综合变量,考察燕麦品种间的脂肪酶活性差异;结合灰色关联度与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出各品种与理想品种的关联度,并以脂肪酶活性为因变量,拟合得出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筛选低脂肪酶活性优质品种。【结果】脂肪酶活性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且脂肪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酶活性、酸值4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脂肪酶活性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6,P<0.01),且脂肪酶活性越高的品种,其位于31—43 kD的电泳条带所占百分比越大;脂肪酶活性与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P<0.01);脂肪酶活性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37,P<0.01);经灰色关联度分析知白燕18号、迪燕1号与理想品种X0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951和0.883,属于低脂肪酶且高营养品种;经多元逐步回归,仅保留影响显著的容重与蛋白质含量作为自变量,建立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Y(脂肪酶活性)=720.274-2.255×容重(g·L-1)+75.761×蛋白质含量(%),P<0.01,R 2为0.658。【结论】不同品种间燕麦脂肪酶活性差异明显,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容重、生育期是燕麦脂肪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法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建立的优质品种筛选与脂肪酶活性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燕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优选出低脂肪酶活性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普通菜豆PvEG261的序列及表达模式特征,并研究其抗枯萎病和抗旱功能,为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病和抗旱信号调控网络解析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对PvEG261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信号肽序列,在NCBI中通过BLASTP检索高同源性蛋白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qRT-PCR技术分析PvEG261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响应枯萎病原菌、干旱胁迫的表达模式;构建PvEG261过表达载体,转化发根农杆菌K599菌株,诱导普通菜豆产生转基因不定根系,同时构建PvEG261沉默载体,其体外转录产物接种普通菜豆,干扰PvEG261的表达,通过接种镰孢菌枯萎病原菌和干旱处理,观察对照、过表达和基因沉默菜豆植株的表型,进行抗病性和抗旱性鉴定,并测定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PvEG261的cDNA序列长471 bp,编码15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其含有10个strand结构,基因编码产物预测分子质量为38.89 kD,理论pI为5.21。PvEG261属于Dirigent超家族成员,包含1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属于外分泌蛋白。PvEG261与豇豆DIR22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达到91.61%。qRT-PCR结果显示,接种枯萎病原菌和干旱胁迫后,该基因的在菜豆根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上升,而且该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接种病原菌和干旱胁迫后,与对照相比,过表达植株的抗病性和抗旱性水平明显提高,植株枯萎病发病程度及缺水造成的萎蔫程度均显著降低,根中H2O2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而基因沉默植株发病程度及萎蔫程度均显著升高,根中H2O2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MDA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植株。【结论】PvEG261响应枯萎病原菌侵染和干旱胁迫,并且正向调控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性和抗旱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牛羊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及常见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采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牛养殖场和牛羊屠宰场752份样品(粪样、挤奶厅工具拭子、胴体拭子、屠宰工具拭子等),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检测10种常见毒力基因(sea、seb、sec、fnbA、fnbB、hla、hlb、clfa、pvl、tst)的编码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46%,其中奶牛养殖场、牛屠宰场和羊屠宰场的分离率分别是4.39%、1.13%、3.72%、。其中有8株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检出率的30.77%。毒力基因sea、seb、sec、fnbA、fnbB、hla、hlb、clfa、pvl、tst的检测率分别是11.54%、19.23%、3.85%、3.85%、23.08%、100%、53.85%、100%、0、15.38%,其中clfahla的检出率最高。 【结论】 新疆奶牛养殖场和牛羊屠宰场中均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奶牛养殖场中MRSA的污染较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编码hlaclfa 2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根瘤菌接种对鹰嘴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减施氮肥条件下固氮效果.[方法]以木鹰1号为材料,设C1(根瘤菌A、1/2氮)、C2(根瘤菌B、1/2氮)、C3(根瘤菌A、不施氮)、C4(根瘤菌B、不施氮)和CK1(不接菌、施全氮)、CK2(不接菌,1/2氮)、CK3(不接菌,不施氮)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鹰嘴豆的根瘤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中国6个省食品动物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livestock-associated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LA-MRSA)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类(macrolides, lincosamides and type B streptogramin, MLSB)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MLSB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从广东、河南、河北、福建、山东以及湖南等6省采集的食品动物源(猪、鸡以及鸭)样品约6 500份,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苯唑西林药物敏感性测定和mecA,mecC基因检测鉴定MRSA菌株。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LA-MRSA菌株对MLSB以及其他常见的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MLSB耐药基因(ermA-CereA-B)以及其他16种常见耐药基因。【结果】6 500份动物源样品中分离出4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01株为LA-MRSA,LA-MRSA分离率为1.54%(101/6500),金黄色葡萄萄球菌中LA-MRSA检出率达21.04%(101/480)。LA-MRSA菌株对MLSB类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的情况,耐药率高达99.00%以上,对其他常见的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四环素、头孢噻肟以及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也均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94.00%—99.00%。MLSB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rmC的检出率最高,为100.00%;其次是ereB,为79.20%,接着是ermAereA,检出率分别为45.54%和40.59%,而ermB的检出率最低,为11.88%。其他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fexA、tetL、aadA1、aph(4’)-I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是92.10%、97.02%、97.29%和83.17%;其次是tet(M),检出率为71.29%;而aac(6’)-Ib、aac(3’)-Ic、 aph(3’)-II、aph(3’)-IV、optrA、tet(A)、tet(C)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分别是49.50%、46.53%、39.60%、37.62%、33.67%、29.70%和20.79%;接着检出率更低的是cfr、tet(K)、lnuA以及lnuF,分别为17.82%、14.85%、5.94%和3.96%。进一步分析LA-MRSA菌株中MLSB耐药基因检出个数与对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数目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动物源MRSA菌株对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数目增加时,菌株中MLSB耐药基因检出个数也在增加。【结论】动物源MRSA菌株对MLSB高度耐药,其与菌株中ermC基因的高检出率一致,并且LA-MRSA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这与MLSB耐药基因检出个数以及其他耐药基因的高检出率密切相关。因此,养殖场中MLSB类药物使用应规范使用,以减少动物源MRSA菌株的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研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为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与SMV毒株SC-8、N3组成的亲和、不亲和组合为试验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GmSZFP的分子结构特征;以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检测其转录因子活性;借助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中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结合VIGS技术探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结果】通过PCR克隆GmSZFP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 071 bp;氨基酸序列分析和酵母转录激活试验发现GmSZFP为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RT-qPCR结果显示,GmSZFP受SMV的强烈诱导,在亲和组合与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不亲和组合中,GmSZF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和组合,若在接种病毒前给叶片预注射咪唑,GmSZFP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与亲和组合相近,说明GmSZFP在转录水平响应SMV的侵染并受胞内H2O2信号调控;利用VIGS技术沉默GmSZFP后,发现接种部位胼胝质的积累水平较对照大大降低,RT-qPCR检测胼胝质合酶基因GmGSL7cGmGSL12b的表达量较对照降低,胼胝质水解酶基因BG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在基因沉默植株叶片上点接种SMV后72 h,病毒向外扩散至2 mm,在96 h时病毒扩散至3 mm,而对照组叶片在接种点外始终未能检测到SMV外壳蛋白CP的表达;摩擦接种SMV后10 d,在基因沉默植株的上位叶表现出花叶、失绿和卷曲等感病症状,并检测到CP的表达,说明沉默GmSZFP后,SMV在胞间扩散和长距离运输的能力均增强。【结论】大豆GmSZFP是典型的C2H2型单锌指蛋白,GmSZFP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复配试剂对新疆北疆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规律,分析最适浓度组合,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鲁棉研24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浓度乙烯利(C1:0 mg/L、C2:100 mg/L、C3:200 mg/L、C4:400 mg/L、C5:800 mg/L)与烯效唑复配的组合试剂,研究不同复配试剂对北疆滴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相较于C1处理,其它处理最终新生主茎长度降低10.9%~34.67%。与CK相比,C1、C2、C3、C4处理下株高均显著提高10.55%~21.26%;各处理均显著增加棉花果枝1.9~2.7台、显著提高棉花叶龄2~3.2;C4、C5处理下节间长分别显著缩短7.21%、7.75%;C3处理下SPAD值在播种后101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促干剂对无核白葡萄干燥速率、色泽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优化促干剂配方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方法】以4种自制的促干剂和从市场购买的伊兹木牌复配葡萄促干剂为材料,处理无核白葡萄,定时称量并计算水分比和干燥速率,干燥结束后测定色差数据、理化指标,分析感官品质,分析不同促干剂处理无核白葡萄的表现。【结果】干燥速率C1>C2>K>C3>C4;绿值C1> C2>C4>K>C3;使用C1和C3促干剂的葡萄干色差值明显高于促干剂C2、C4和K,促干剂K的色差值最小,C1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2.53,C3和K的色差值差值为1.85,都是较小色差,颜色区别明显;5种促干剂处理的无核白葡萄干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水分、总糖和总酸等理化指标都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且无显著性差异;感官品质评价,K>C4>C3>C1>C2。【结论】4种促干剂中用促干剂K处理无核白葡萄的效果最好,干燥速率快且比较均匀,干燥后的葡萄干品质佳、色泽碧绿、感官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甘薯茎叶多酚的组分构成及其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甘薯茎叶多酚组分构成;采用牛津杯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甘薯茎叶多酚及其组分对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及霉菌(米曲霉、米根霉)的抑菌活性。【结果】 甘薯茎叶多酚主要由7种多酚类物质组成,其中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最高(占总酚的40.18%)。甘薯茎叶多酚及其组分抑菌活性强弱顺序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霉菌。多酚各单一组分中咖啡酸的抑菌活性最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7 μg/mL,与阳性对照(头孢曲松钠)相同。【结论】 甘薯茎叶多酚有潜质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领域的新型天然抑菌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霍城县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新疆霍城县主要的规模化养殖场分别采集猪、鸡、牛及羊的粪便。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通过PCR方法检测相应耐药基因。【结果】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被检抗菌药物耐药严重程度依次为猪粪源葡萄球菌>鸡粪源葡萄球菌>羊粪源葡萄球菌>牛粪源葡萄球菌;鸡粪源葡萄球菌及猪粪源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均超过80%。牛粪源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达100%。ermB基因是猪粪源葡萄球菌和鸡粪源葡萄球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林可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是70.8%和93.5%;femA基因是羊粪源葡萄球菌和牛粪源葡萄球菌中检出率最高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结论】新疆霍城县不同动物粪源葡萄球菌对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不同,多药耐药情况严重,在养殖过程中应考虑耐药情况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外源营养因子,包括碳源、氮源、培养料、无机盐、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新疆野生巴尔喀什蘑菇分离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平板实验法进行试验.[结果]巴尔喀什蘑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培养巴尔喀什蘑菇较为合适的培养料有木屑、棉籽壳发酵料和芦苇基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