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育种、基因的遗传转化等角度综述了有关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以期为作物品质进一步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新疆北部不同时期的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及遗传改良潜力,旨在为新疆小麦品质育种目标及改良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北部不同时期冬小麦的区试品种(系)为试材,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及遗传改良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新疆冬小麦品质经过近20年的改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新育品种(系)的加工品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结论]从研究的9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淀值等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虽然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但提升空间不大.  相似文献   

3.
玉米品质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二十年来国内外玉米品质遗传和改良研究的部分资料,讨论了玉米的品质性状及其评定方法,玉米品质的遗传和改良技术,玉米品质改良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玉米品质改良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花生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油料以及经济作物,单产、总产以及出口量等都处于世界前列,包含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品质,深受社会大众喜爱。为了进一步提高花生品质,我国在理论探究、实践探索结合中加大了花生营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力度。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花生营养品质遗传改良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质体基因工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核转化相比,质体遗传转化作为外源基因表达更精确、安全和高效的新一代转基因技术对作物品质改良和产量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给人们提供了植物育种的新思路。综述了质体遗传转化技术、筛选标记(体系)及其在植物抗性性状改良、产量提高、品质改良、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质体基因工程在植物遗传改良,尤其是在单子叶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与提升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分析国内外果树果实品质改良现状、中国果树品质改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柑橘、苹果、梨、桃及葡萄等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技术途径与成果、品质性状遗传倾向、芽变机理,并举例阐述柑橘原生质体融合与无核品种创制、功能型苹果及其育种技术体系创建、早熟核果类果树品种和无核葡萄胚培育种、野生樱桃李资源品种化及转基因缩短童期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最后针对中国果实品质改良提出几条建议:进一步加强野生果树资源评价及亲本利用研究,努力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协同提升果实品质;进一步开展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芽变机理和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杂交育种与芽变选种优势互补的果树果实品质高效改良技术体系;进一步加强新品系的国际品种区域栽培试验及国际品种权申请与保护,培育国际性的果树“大品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莫惠栋(江苏农学院农学系,扬州225001)论述了我国稻米品质改进的主要内容包括:(1)稻米品质的评价;(2)品质性状的遗传;(3)品质性状的育种改良;(4)影响稻米品质的非遗传因素,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母株基因型或胚乳基...  相似文献   

8.
小麦谷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面了解小麦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生化特性及烘烤品质的关系,有助于小麦品质的改良和研究。本文综述国内外对小麦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多态性、基因表达、结构、分子特征及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引入优质亚基,改善小麦品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籽粒淀粉的生物合成、性状遗传和品质特性改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小麦遗传改良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棉籽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籽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副产品,脂肪酸及蛋白质是其贮藏的主要营养物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棉籽营养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籽营养品质与其它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改良.针对棉籽营养品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育种发展的策略.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棉籽营养品质,开展棉籽营养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于棉籽营养品质改良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遮光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强度及持续时间对大豆的生育进程和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播种后遮光20% ̄50%,时间持续到V3期以后,大豆各生育阶段所需生育日数减少,生育期缩短。遮光20%时间持续到V3以后,遮光30%时间持续到R1以后,遮光50%时间持续到R5以后,大豆生育期显著或极显著缩短。同一遮光持续时间,遮光强度的加强会导致R5-R8生育日数增加,使大豆生育期(VE-R8)延长。遮光强度及遮光持续时间对大豆株高、子叶节高度、茎粗和主茎节数影响显著。遮光50%持续到R5期以后,植株形态由直立变成蔓生型。  相似文献   

12.
对 12份法国蓖麻品种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和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及小区产量 8个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法国蓖麻品种的播种至出苗期与开花至成熟期呈正相关 (r=0 .12 78) ,现蕾至开花期对开花至成熟期的间接作用P3→ 2→y =0 .6 986比其直接作用P3→y =- 0 .6 5 2 8明显。②现蕾至开花期对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2 76 8、r =0 .2 2 4 5 ) ,现蕾至开花期对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的间接作用 (P3→ 2→y =3 92 75、P3→ 2→y =3 5 4 4 3)比其直接作用 (P3→y =- 2 4 437、P3→y =- 2 2 6 0 2 )明显。③出苗至现蕾期与百粒重呈正相关 (r=0 .346 7、P2→y =5 0 32 9)。④现蕾至开花期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1488) ,现蕾至开花期对小区产量的间接作用 (P3→ 2→y =1 4 40 9)比其直接作用 (P3→y =- 0 .74 5 4 )明显。⑤单株有效穗、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对小区产量具有真实的通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师必须实现增量教学向优质教学、智力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主导教育向主体教育转变;大学生必须实现由消极被动向相对主动、积极主动转变,实现由认知层面向信念层面、实践层面转变。通过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努力,实现5个层面动力作用的提升,即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力、培养大学生的鉴别力、塑造大学生的协作力、拓展大学生的行动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加强对开都河-孔雀河灌区水利管理,使灌区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提出还应采取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整体改革,促进水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改革水价格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与节水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偿试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促进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使开都河-孔雀河灌区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不同海岛棉品种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盆栽控水称重法试验研究5个海岛棉品种在正常供水、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下的耗水量.对5个棉花品种地上部分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193在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茎粗、节间数和株高表现突出,生长发育快,对缺水不敏感,属于抗旱型品种.TH-45在3个水分处理条件下的茎粗、叶片数和株高这三个性状较显著,生长发育快,对缺水不敏感,属于中度抗旱型品种.而新海14号相对其它棉花品种地上部分各个性状生长发育较慢,对缺水敏感,是耗水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的近等基因系高抗种群(NILs-RR)和低抗种群(NILs-RS)对1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高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在15.2~92.6之间;对氟虫腈,阿维菌素、灭多威和甲胺基阿维菌素也存在14.1~67.5倍的较高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溴虫腈、虫酰肼及辛硫磷的交互抗性较低,在3.0~7.6倍之间。低抗种群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明显的交互抗性,在13.3~14.3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溴虫腈和甲胺基阿维菌素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5.8~9.9倍);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交互抗性较低(2.6~2.9倍);对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则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1.7~1.8倍)。对构建的甜菜夜蛾敏感种群(SS)、近等基因系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种群(NILs-RR)和近等基因系低抗性种群(NILs-RS)生命表分析表明,以SS种群为参比,NILs-RS、NILs-RR种群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870、0.893,抗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基因型甜菜夜蛾SS,NILs-RS和NILs-RR三种群净增殖率分别为624.7, 543.6和557.8,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未引发甜菜夜蛾适合度变化。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与其它菊酯类药剂、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高水平交互抗性,此类药剂间不宜混用或轮用;与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的交互抗性均较低,可以混用或轮用。在高抗地区也可以通过引入敏感种群进行抗性稀释的方法治理甜菜夜蛾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DPSIR模型湖南省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通过构建湖南省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系统研究了1989-2012年间湖南省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探讨诱发其变化的各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安全状态降为轻度预警状态的趋势,生态安全指数由0.550降至0.420,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140降至0.052,压力指数由0.204降至0.007,状态指数由0.092降至0.044,影响指数由0.074上升至0.220,响应指数由0.057上升至0.098。就安全格局而言,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比例增大,13个城市中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达9个,湘中、湘南与湘西地区生态安全度要高于长株潭地区与湘北平原湖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变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城市扩张、工农业污染、自然灾害及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是影响湖南省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针对当前生态安全现状,从城市规划,耕地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矿山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它是人体内脏的主要组成部分。心主要的功能是生血藏神,肝是藏血,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火。它们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运用中医中药理论去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出现了归农归村潮,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人口回流农村,这与中国近年来出现的返乡入乡潮十分相似。本文比较了韩国归农归村潮与中国返乡入乡潮的相关背景与概念,阐述了中韩两国促进归农归村或返乡入乡的相关政策措施,对比分析发现中韩两国在联合推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实训教育等政策措施上有共同点,但在政策目的、责任主体、推进方式、实施范围和补贴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韩国以促进移居农村为目的不同,中国以促进创业和就业为目的,责任主体众多、实施范围更广、试点先行是亮点,但民间团体参与不足、补贴范围较窄、缺乏专门服务机构。因此,中国应借鉴韩国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服务返乡入乡创业,加大宣传、教育和财政扶持力度,并基于对返乡创业人员的跟踪调查,适时调整政策,更好地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娇  陶福禄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57-3166
非洲是全世界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而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作物机理模型、统计模型和经济模型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三大主要方法,系统阐述了非洲农业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及适应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可能影响,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随着气候情景、研究方法和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的结论差异性较大:作物机理模型方法显示的影响范围是-84%-62%;统计方法评价的影响范围则是-57%-30%;而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显示的影响范围是-100%-168%。随着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影响得到公认,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选育抗旱品种、发展保护性农业、完善灌溉设施、调整技术管理等适应措施将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带来更大的益处。另外,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增强气候预报、有效结合气候变化制定农业生产种植和管理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发挥区域和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在非洲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合作和对非洲的援助等措施均可提高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数据、方法、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缺乏综合研究等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消除非洲贫困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