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均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引发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世界养牛业的发展。文章概述了BVDV分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从急性感染、经胎盘或子宫感染、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4个方面总结了近期国内外BVDV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序列保守性及是否致细胞病变可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和两种生物型,其中,新发现的"HoBi"株归类为瘟病毒属。BVDV基因进化很快,基因组编码4种结构蛋白和8种非结构蛋白,编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及在宿主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VDV致病机制复杂,急性感染会造成病毒血症、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急性感染牛发生腹泻的原因与BVDV感染胃肠道的肌层、黏膜下层并干扰肠道神经的正常功能相关,非致细胞病变型(NCP)BVDV是造成急性感染的病因。胚胎感染BVDV取决于病毒首次侵袭时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阶段。NCP型BVDV具有抑制胎儿体内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能力,致使该病毒在宿主中得以生存并形成持续性感染牛,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与NCP型BVDV高度同源的致细胞病变型(CP)毒株时直接诱发黏膜病。两种生物型的产生是发生持续性感染和黏膜病的重要因素,NCP型可向CP型BVDV进行转化。本综述有助于发现控制BVD-MD传播的新途径,为消灭该病和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造成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能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诊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BVDV感染牛的典型症状是牛病毒性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发热以及随后的产奶量下降。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从而可导致怀孕母牛的流产和死产,产下存活的小牛可出现免疫耐受,并会终生排[1]  相似文献   

5.
上海嘉定、崇明地区奶牛病毒性腹泻血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BVDV除感染牛外,还可感染猪,也会感染鹿、羊、骆驼、兔及其他野生动物,宿主相当广泛。近年来也有人感染BVDV,以及从生物制品中分离出BVDV的报道。病牛临床表现为腹泻,急、慢性黏膜病,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本病世界广泛流行,自1980年李佑民首次报道BVDV  相似文献   

6.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并且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1-2],其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员,可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BVDV-2)。研究证明:BVDV会引起牛的急性感染、持续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病原之一。BVDV感染能够引起广泛的临床症状,包括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持续感染、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征等。由于其病原的复杂性,给该病的控制及疫苗研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对其免疫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病原的基本免疫学特征、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在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方面做了研究,这些都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VDV)引起的。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在分类上与猪瘟病毒(CSFV)和边界病毒(BDV)在同一属,同源性较高,抗原性有交叉。该病毒可感染牛羊猪等多种家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简称BVDV),又称牛黏膜病病毒(BMDV),与猪瘟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BDV)同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BVDV除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及急、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CHO细胞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1型(BVDV1)E2蛋白,采用杆状病毒重组表达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2型(BVDV2)E2蛋白,采用MDBK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培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收获蛋白表达产物和细胞培养物,经纯化、灭活后与605佐剂混合,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将疫苗免疫健康易感牛进行免疫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产品免疫效果良好,免疫牛IBRV和BPIV3中和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77以上;BVDV1和BVDV2 E2蛋白琼扩抗体效价均可达到1∶32以上;免疫牛攻毒保护率均可达到4/5以上。  相似文献   

11.
徐小博  王英哲  闫冬  徐博 《草地学报》2019,27(3):775-778
本实验通过对千屈菜(Lythrum chiesas L.)种子进行冷层积处理、改变日光照时数以及使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种子,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研究以上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在24 h光照时分别使用100 mg·L-1,200 mg·L-1,300 mg·L-1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以光照24 h、使用200 mg·L-1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为最佳处理方法。在16 h光照时,用100 mg·L-1,200 mg·L-1,300 mg·L-1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均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可得出千屈菜种子对激素刺激、光照刺激敏感,对冷层积刺激不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濒死期蓝狐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鉴定、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及khe基因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菌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药敏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等。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K20型肺炎克雷伯菌,命名为SWKp17;同时,Vitek细菌鉴定仪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有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9×10~7 CFU;对三代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敏感。该菌株具有fim、ureA、mrkD及wabG毒力基因,但不具有rmpA、kfu、alls、iroNB、ybtA、uge、iucB等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引起本次狐狸肺炎的致病菌为非K1、K2、K3、K5、K20、K54及K57型肺炎克雷伯菌,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狐狸肺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优良的草地资源禀赋,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畜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正不断向前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高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竞争力,笔者分析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现状,对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走农牧结合的道路、提高综合竞争力,走产业集群路线、提高畜牧产业整体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分别添加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等酶制剂组合微贮玉米秸秆,通过感官指标评分、营养成分、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及72 h瘤胃降解率评价不同组合酶制剂。结果表明:试验一组效果最佳,pH、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铵态氮/总氮分别降低0.63、12.65%、18.77%、11.83%、16.84%(P <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乙酸含量及有氧稳定性分别提高0.42%、11.56%、2.14%(P <0.05)、12 h(P <0.05),对干物质、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瘤胃降解率显著提高(P <0.05)。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细菌/真菌感染率大幅度上升,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发病率不断增多,而伴随致病菌耐药性的出现,现有抗菌药物的抑菌效果越来越有限,并对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精油系植物提取物的主要有效组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其显著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对于解决食品中日渐增多的耐药性细菌/真菌感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对植物精油抑菌作用进行阐述,并详细地分析精油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利用精油提供参考,同时为保障食品安全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载体疫苗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实验应用无缝克隆技术将HP的两个候选抗原基因lpp20和cagA直接连接后克隆于表达载体pNZ8149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NZ8149-lpp20-cagA。将重组质粒电转化乳酸球菌(L.lactis)NZ3900,构建了不含任何抗生素筛选标记的食品级原核表达系统pNZ8149-lpp20-cagA/NZ3900,经nisin诱导表达,得到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3ku。将以上得到的重组L.lactis灌胃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gG2a及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L-4水平显著升高,表明重组蛋白Lpp20-CagA可以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利用HP攻毒经重组菌灌胃免疫的小鼠,检测小鼠胃组织中HP的定植密度及脲酶活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Lpp20-Cag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HP在小鼠胃组织中的定植。本实验构建的载体疫苗在预防HP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牛支原体血清抗体的方法,对牛支原体(M.bovis)P48膜蛋白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在编码基因两端加入酶切位点。利用生物学软件对P48蛋白进行抗原位点和亲水性分析,选择P48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区和亲水性区域以及全基因进行原核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反应原性分析。结果显示,表达的P48全蛋白、28~185、221~455位氨基酸区域蛋白均能与牛支原体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P48(221~455)效果最好。采用Ni-NTA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基于纯化的P48(221~455)蛋白建立了一种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7%,重复性较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meningtis virus,LCMV)是一种经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为明确东北地区LCMV在蜱的感染本底,2015年在吉林省采集蜱534只,其中草原革蜱占43.1%;森林革蜱38.4%;长角血蜱11.4%和全沟硬蜱7.1%。将采集蜱按蜱种及地区分组,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发现蜱感染LCMV。通过RT-PCR检测发现吉林省LCMV蜱感染率为3.5%,其中长角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感染率分别为12.2%,2.5%,4.4%和2.5%,长角血蜱携带率最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LCMV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蜱感染的LCMV属于基因Ⅰ型,提示蜱可能作为LCMV的传播媒介。本研究确定了东北地区蜱的LCMV感染率及基因型,为LCMV的防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支持细胞对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哺乳动物精子发生是在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调节下完成的,SCs不但为精子发生提供物理支撑和稳定微环境,而且通过分泌多种蛋白对生殖细胞发挥增殖、分化、凋亡、吞噬、免疫豁免等多种调节作用。生理状态下,SCs调控精子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文对SCs与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及系列生精细胞特殊的结构关系以及二者间的调控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推动二者间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及提高动物育种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纯化后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糖蛋白(GP)作为抗原,致敏醛化的绵羊红细胞,进行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建立间接血凝抗体检测方法。以EBOV高免马血清、纯化的IgG和精制免疫球蛋白F(ab’)_2为待检样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EBOV抗体,与马尔堡病毒、裂谷热病毒等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得的抗体效价增长规律相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EBOV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该方法安全、简便、快捷,为EBOV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又一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