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组织抗氰呼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3种核背景(Mo17、77、B37)4种细胞质类型(N,C,S,T)玉米细胞系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保持系根组织以及Mo17背景4种细胞质类型花药组织的抗氰呼吸。初步表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抗氰呼吸的缺乏有关。研究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抗氰呼吸的程度与其生活力之间的相关并讨论了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给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的有效利用提供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普通玉米自交系 478,8112和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及糯玉米自交系N0 1,N0 2 与 6个来自 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测交 ,鉴定了其测交后代的育性反应及完全恢复型组合的育性稳定性 .结果表明 :不育系GDS ,C836G ,CX36B ,C736CA ,C936G在试验条件下不育性稳定 ;自交系 8112 ,478是S型不育系C836H ,CX36B的恢复系 .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是C型不育系GDS和T型不育系C936G的恢复系 .糯玉米自交系N0 1是C型不育系C836G和S型不育系C836H ,CX36B的恢复系 ;N0 2 是C型不育系GDS和S型不育系CX36B的恢复系 ;恢复型杂交组合GDS×T0 2 杂种一代在 2 0 0 1年春、秋季育性表现有差异 ,其他组合育性表现一致 .  相似文献   

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物质代谢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玉米Mo_(17)核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系及正常可育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物质代谢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小孢子发生及败育的所有过程中,雄性不育细胞质系花药组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可育细胞质系。讨论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物质亏损”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3组同核异质系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质(N)相比,3种不育细胞质(S、C、Y1-1)对自交系产量都有显著提高;同时3种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的其他产量性状也分别产生了显著的或正或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 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 T 型、 C 型与 S 型 3 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基因重排形成嵌合基因,新形成的嵌合基因对花药中小孢子的发 育产生危害导致败育的发生。恢复基因的存在可以消除不育基因的危害,使小孢子正常生长。由于不育基因为 线粒体基因,恢复基因为细胞核基因,对细胞质不育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同样是探究质 - 核互作关系的桥梁。同 时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生产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于作物杂 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种的制种都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降低制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制种纯度增加产量。 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特征及近年来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进行概述,并探 讨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其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玉米Mo_(17)核背景下雄性不育细胞质(T、C、S)与正常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T型细胞质系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细胞线粒体嵴和基质出现异常,S型细胞质系单核后期药室中单核小孢子内、外存在着许多具有外壳包裹的圆形至椭圆型小体以及二核花粉期不规则膜状团聚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玉米异细胞质MO_(17)雄性不育系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无显著差异,雄性不育的MO_(17)与可育MO_(17)的配合力也无显著差异。直观看,穗长等农艺性状的表现也基本一致。因此,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可用异细胞质MO_(17)雄性不育系组配同一个杂交种,不会因利用单一的雄性不育细胞质而带来潜在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玉米新不育胞质WBMs的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广州、武汉两地多次对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新近从我国地方群体“巫溪”中发现的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WBMs进行育性和细胞质效应观察。结果表明,WBMs是一个不育性及恢复性稳定、无明显不良细胞质效应的Ⅰ、Ⅱ级S组雄性不育胞质,它作为可在玉米雄性不育育种和生产中应用的新不育胞质,将丰富我国有限的可利用的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资源,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的根系特性和氮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的根系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方法】在土柱栽培条件下,选择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骨干自交系478和齐319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和其同型保持系(可育系)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雄性不育系及其可育系灌浆期根系特性的差异及对缺氮的响应。【结果】CMS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其同型可育植株(P<0.05),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收获指数明显较高(P<0.05),且缺氮条件下优势更为明显。CMS玉米灌浆期具有较高的根系干重、根系体积和根系总活力,且深层根系分布相对较多,根系活力较强,有效延长了根系的功能期,促进了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CMS玉米氮素积累总量高于其同型可育系(P<0.05),成熟期氮素在茎秆和籽粒中分配较多;低氮水平下,CMS玉米的氮素转移率、贡献率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同型可育系(P<0.05);CMS玉米单株氮效率较高,氮响应度相对较低。【结论】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效率高与其深层根量多、根系活力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61份玉米自交系对雄性不育胞质的育性反应及稳定性,其中46份测定对 C型不育胞质的育性反应。30份测定对 S 型不育胞质的育性反应,15份同时测定 C 型、S 型。结果表明;C 型很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不育系的转育,经过北方、海南岛共6个世代转育成420、3364等20份优良自交系为 C 型不育系,6份为 S 型不育系。不育细胞质组配的单交种及其同型种产量比较结果,不育胞质的杂交种产量均略高于它们的同型种,其综合农艺性状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不育系抗白叶枯病的胞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凡明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62-64,71
1994~1996年间,共选用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6个同核异质材料和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和杂交组合,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分属于7个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结果表明,不育胞质与正常胞质的抗病性程度大体相近,但在少数不育胞质与部分白叶枯病菌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即不育系较之保持系更感病,主要表现在野败型的珍汕97和V20、冈型的G汕、D型的D汕等几种不育胞质与Ah28、Gx50等部分菌株的特异性互作体系中;6个同核异质水稻抗病性也具有明显差异,Ah28等部分菌株对D汕A1和G汕A等胞质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但胞质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杂交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中,胞质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改良核基因的同时,要注重胞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介绍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及“三系”杂种棉的选育进展,不育系花药的细胞学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质雄性不育产生的分子机理,不育胞质对杂种一代的遗传效应。详细阐明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类型,育性恢复的遗传方式,育性恢复基因与育性增强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文中对“三系”杂种棉选育进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利用新的胞质不育类型选育优良不育系,聚合多个恢复基因和育性增强基因选育强恢复系,优化以蜜蜂为媒介的传粉体系等方面,探讨了“三系”杂种棉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超薄切片观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叶组织,并抽提试验材料的总核酸电泳检测,结果表明:病组织中检测到与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切片中未观察到病毒粒子,薄壁细胞中发现细胞膜系统的畸变:质膜体(plamalemmasome)和双层膜泡囊(doublemembranousvesicles).质膜体由细胞质膜或液泡膜伸入空泡形成,直径约1000~2000nm,结构类似于类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旁壁体.双层膜泡囊是含纤维状物内含物的泡囊,直径约100~200nm,结构类似于某些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细胞质泡囊(cytoplasmicvesicles)和植原体(phytoplasmas),但因其广泛分布于寄主细胞中,不能认为是植原体.文献显示这些病变是类病毒和某些病毒侵染的特征,初步认为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可能是病毒病害,发病早期细胞内出现小分子核酸侵染的细胞病变特征,此与莫笑晗等发现病株体内含有大量低分子量RNA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内2499”是二倍体甜菜单胚型雄性不育杂交种,该品种是以二倍体多胚品系RZ-1为父本,单胚雄性不育系N9849-CMS为母本,按1:5比例杂交而成。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5097.50kg/667m2,较对照增产31.79%,平均含糖率为15.80%。在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品种生产试验中,经过田间实际测产和检糖,该品种的单产为4420.00kg/667m2,与对照相比,增幅18.36%;合糖率为17.67%,与对照相比,增加O.33个百分点。与单粒丰产性指标相比,达到单粒型、丰产型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5.
米饭理化指标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米饭的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感官指标的表达参数和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米饭的膨胀率,吸水率,酶解率,碘蓝值和弹性模量等理化特性与其口感,香气,滋味和色泽等感官品质有关大相关性;米饭的理化指标可以分为综合指标,淀粉消化能力指标,粘弹性(口感)指标和滋味指标4类。通过经验公式,理化指标可以较好的描述米饭的感官特性。  相似文献   

16.
 超薄切片观察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病叶组织,并抽提试验材料的总核酸电泳检测,结果表明:病组织中检测到与烟草丛枝症病害相关的低分子量RNA,切片中未观察到病毒粒子,薄壁细胞中发现细胞膜系统的畸变:质膜体(plamalemmasome)和双层膜泡囊(double membranous vesicles).质膜体由细胞质膜或液泡膜伸入空泡形成,直径约1000~2000nm,结构类似于类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旁壁体.双层膜泡囊是含纤维状物内含物的泡囊,直径约100~200nm,结构类似于某些病毒侵染寄主形成的细胞质泡囊(cytoplasmic vesicles)和植原体(phytoplasmas),但因其广泛分布于寄主细胞中,不能认为是植原体.文献显示这些病变是类病毒和某些病毒侵染的特征,初步认为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可能是病毒病害,发病早期细胞内出现小分子核酸侵染的细胞病变特征,此与莫笑晗等发现病株体内含有大量低分子量RNA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其杂种F1为材料,用ISSR、SRAP、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它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153个SRAP引物组合中139个组合扩增出了多态性,9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F1均缺失的片段,3个组合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2)92个ISSR引物中45个扩增出了多态性,筛选到了6个不育系特有而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均缺失的片段。(3)288个RAPD引物中281个扩增出了多态性,4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有的片段,3个引物扩增出不育系特异缺失的片段。在对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时,SRAP比ISSR多态性好,比RAPD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稻米品质的改良   总被引:202,自引:9,他引:193  
本文论述我国稻米的品质改进,内容包括:⑴稻米品质的评价;⑵品质性状的遗传;⑶品质性状的育种改良;⑷影响稻米品质的非遗传因素。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可能受母株基因型或胚乳基因型控制,或兼而有之。现已明确,米的一些形态性状,如粒长、粒宽、粒重等,主要受母株基因型控制;这些性状在F#-2米粒间无明显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理化性状,则主要由胚乳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均发生分离。杂种稻米的理化性状是很难一致的。当前优质米育种应特别注意:⑴改进米的外观品质;⑵根据用途改进米的蒸煮和食用品质;⑶选育含胚米;⑷改进特种米(黑米、香米和糯米)的丰产性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19.
14 isoplasmic and allonuclea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were used as female parents, 8 tester lines as male parents, 101 F1 progenies were obtained. Fertility restoration response of 101 F1 progenie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pollen stainability examination under microscope. 14 isoplasmic and allonuclea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were developed by repeated backcross with recurrent male parent lines for more than 8 generations. The result shows: tester line Zifeng1 not only restored the isoplasmic and allonuclear sterile lines of group C backcrossed with Mo17, Yu30 and Heer, but also completely restored the isoplasmic and allonuclear cytoplasm male sterile lines of group T backcrossed with Mo17, HZS , 1792 ,292 and Yu30. Therefore, nuclear background limits the use of Zifeng1 as a test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Furthermore RFLPs of mitochondrial DNA of 6 isonuclear and alloplasmic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were analyzed with Bam H Ⅰ and Hind Ⅲ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d mitochondrial DNA probes pBcmH3 and Cox Ⅱ. The same RFLPs were found within sterile cytoplasm of group C, including C,Chuan G, Lei 2 and Lei 3, but a different RFLP pattern was observed among sterile cytoplasm of group S, C,T and the normal cytoplasm.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RFLP markers tightly linked to sterile mitochondrial genes of different groups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identifcation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相似文献   

20.
董云  方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92-3594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育性不稳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受遗传、地理、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从CMS育性不稳定的成因,传统育种方法的改进,油菜不育新材料的利用以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开创4方面阐述了我国克服油菜CMS育性不稳定育种工作的成绩和进展,并展望了油菜CMS育性稳定性研究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