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育过程中双突变体一般表现为:粒重早期与正常型及单突变体相差不多,但后期增长缓慢;淀粉、醇溶蛋白早期含量较低,后期增长幅度亦较小;蛋白质含量下降量较小;可溶性糖及还原糖早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速度随时期或基因组合而异。研究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籽粒营养成份,对玉米品质改良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但提高粒重是这类基因互作效应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玉米S组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Mo17(rf_3rf_3)CMS-唐徐×HZ_1(Rf_3Rf_3)N]×Mo17(rf_3rf_3)N回交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采用RFL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定位了Rf_3/rf_3基因。RFLP分析表明,Rf_3/rf_3基因位于第二染色体长臂上的UMC36A和UMC49分子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2.7cM和4.8cM。采用BSA法,筛选了340个10mer随机引物,找到与Rf_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APD Eo8-1.2,将Rf_3/rf_3基因的标记距离缩小到2.7cM,为Rf_3/rf_3基因辅助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若干玉米胚乳突变体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涛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7,23(6):753-758
对5个玉米单隐性胚乳突变体、3个双隐性胚乳突变体的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水溶性多糖、淀粉、粗蛋白、赖氨酸含量测定,并对突变体种子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玉米胚乳突主体的基因效应及其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4,20(4):439-445
本文在分析su1,sh2,bt2,o2,wx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突变基因影响下籽粒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关系对玉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突变基因及其互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降低淀粉和醇溶蛋  相似文献   
5.
朱友林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0,16(2):131-138
玉米自交系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gcv=18.37%),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2=84.87%)。随着玉米年龄的增大,髓组织密度与髓组织含糖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在抽雄后19天和28天,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病害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髓组织密度对茎腐病级别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皆为负值;不同时期的髓组织  相似文献   
6.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  相似文献   
7.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新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的小孢子败育过程。观察到Mo17cms-WBMs的小孢子在单核花粉中期以前发育正常,部分小孢子从单核花粉晚期质核出现异常,多数小孢子可正常发育到二核花粉期,随后开始崩溃,形成空瘪皱缩的花粉粒。雄性不育材料WBMs胞质的小孢子败育过程与S组唐徐胞质不育材料类似,败育发生晚,绒毡层等体细胞活动正常,属典型的配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线粒体类质粒分析,表明华中农业大学发现的新雄性不育胞质WB带有S组特有的S1、S2类质粒,据此将WB确认为S组雄性不育胞质.  相似文献   
9.
对大斑病不同抗性类型玉米自交系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对玉米大斑病具有多种抗性表现型,受多基因控制的病斑数量型、分别受不同单基因控制的褪绿病斑型、褪绿点型及无病斑类型。国外学者已分别研究了感病自交系Htl基因控制的褪绿病斑抗性自交系和褪绿点抗性系B1138T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的组织病理,他们发现病菌对不同抗性类型的玉米叶片的早期侵染阶段都是相似的,主要差异发生在病菌进入维管束后。病菌在感病玉米叶片的维管束中迅  相似文献   
10.
玉米轮回选择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RAPD标记技术,评估中国西南地方优良种质巫溪(W)、美国玉米带坚秆综合种BSSS#-9(B)、墨西哥热带种质墨黄九(M)及以它们为主体亲本人工合成的WBMC#-0基础群体、改良一轮的WBMC#-1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15个10-mer随机引物共扩增89个DNA片段,其中显示多态性的片段,在W、B、M、WBMC#-0、WBMC#-1中分别为68、67、71、76和82个,其多态片段比例依次为76.4%、75.3%、78.9%、85.4%和92.1%;(2)5个群体各89个片段的平均杂合度W为0.285、B为0.252、M为0.296、WBMC#-0为0.327、WBMC#-1为0.346,以WBMC#-0和WBMC#-1较大;(3)5个群体各89个片段的平均遗传距离W为0.2533、B为0.2246、M为0.2481、WBMC#-0为0.3006、WBMC#-1为0.3119,也以WBMC#-0和WBMC#-1较大;(4)累加各引物扩增的基因型种类,W为136、B为117、M为128、WBMC#-0为151、WBMC#-1为150。以上结论说明,人工合成的广基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比亲本群体丰富,且这种多样性属DNA变异,并非环境造成。经过一轮选择后的C#-1群体保持了群体内广泛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