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生动物的重要病原,为研究哈维弧菌溶血素基因vhh缺失后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V.harveyi 345的vhh基因缺失突变株,并比较了野生株和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显示,vhh基因的缺失不影响菌株的生长、胞外蛋白酶分泌、过氧化氢(H2O2)和铜离子(Cu2+)的压力感应、铁的吸收利用、15种抗生素抗性和生物膜形成等生物学特性,但会导致菌株游动和涌动显著增强;另发现,vhh基因虽然在野生菌株内高表达,对绵羊红细胞却未表现出溶血活性。结果表明该基因负调控着菌株的运动能力。该研究为认识哈维弧菌vhh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溶藻弧菌双组分调控系统KdpDE减毒活疫苗对鱼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Overlap 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kdpD/kdpE(kdpDE)基因无标记基因框内敲除突变株。对野生株和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kdpDE的缺失对溶藻弧菌的生长速率和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但是突变株的泳动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野生株下降。斑马鱼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突变株毒力下降78.5倍,表明减毒株构建成功,可以作为减毒活疫苗的候选菌株。突变株在鱼体内存活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免疫7 d后,鱼体内不能检测到该菌。以突变株ΔkdpDE为抗原,分别用注射和浸泡的方式免疫斑马鱼,免疫后第28天用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攻毒,评估该减毒活疫苗及不同免疫方式对斑马鱼的保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后的斑马鱼能够抵抗溶藻弧菌的感染,其中注射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达83.3%,浸泡免疫组次之(66.7%);同时,该减毒活疫苗能刺激斑马鱼对哈维氏弧菌产生交叉保护效应,其中注射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为65.5%,浸泡免疫组为55.2%。以上结果表明,kdpDE基因敲除突变株可能是抵抗溶藻弧菌感染的有效的候选减毒活疫苗。  相似文献   

3.
采用转座子mini-Tn10/Km构建了致病性溶藻弧菌的突变库,采用半固体双层平板初筛到73株运动缺陷突变株,初筛的突变株纯化及重复筛选后获得运动性缺陷表型稳定的突变株ND-01MM,Southern鉴定确定其为单位点插入。野生型菌株ND-01和运动缺陷突变株ND-01MM对致病性溶藻弧菌的天然宿主大黄鱼粘液的趋化、粘附以及在大黄鱼吞噬细胞内存活能力等生理功能的比较研究发现,溶藻弧菌运动缺陷后趋化及粘附能力均极显著下降(P<0.01),但在吞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则与野生型菌株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大黄鱼,结果发现运动缺陷对浸泡感染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腹腔注射的感染方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引发杂色鲍苗掉板死亡的溶藻弧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观察了广东汕尾鲍鱼养殖场的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1号菌株).2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回归感染实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拥有明显的溶血能力.结果证明了溶藻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5.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6.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合成和分泌是六型分泌系统(T6SS)行使功能的重要特征。RNA聚合酶的σ亚基RpoS参与调节细菌的生长和应激反应。为了探究RpoS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T6S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MHK3?rpoS突变株,检测了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化;利用lacZ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检测了突变株hcp1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Western blot并定量分析突变株Hcp在翻译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细菌拮抗实验检测了突变株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MHK3?rpoS突变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与MHK3野生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有显著上升(P<0.05);在各生长时期,MHK3?rpoS的hcp1和hcp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均较MHK3有显著上升(P<0.01),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79倍和1.94倍;在翻译水平上,MHK3?rpoS在胞内和胞外Hcp的分泌均有显著升高(P<0.05),最高时分别为MHK3的1.59倍和1.31倍;同时,MHK3?rpoS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5的杀菌能力约为MHK3的1%。研究表明,rpoS对鳗弧菌MHK3株的生长情况、泳动性、明胶酶活性及酪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调控作用,但对平台早期的菌膜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的负调控作用,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也负调控Hcp的表达。而在杀菌能力上,rpoS发挥一定的正调控作用。说明菌株的杀菌能力强弱并非直接与Hcp的表达和分泌量正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T6SS的调控机制及其介导的杀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丰富了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并丰富溶藻弧菌噬菌体资源,实验以溶藻弧菌VAHN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海南虾塘水样及福建海产品样本中分离溶藻弧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限制性内切酶及构建发育树等方法对所获溶藻弧菌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分析其生理生化性能。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2株溶藻弧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其噬菌斑均清晰透亮,直径约1.5~2.0 mm。2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于透射电镜下可见其头部均呈正二十面体结构,2株噬菌体均属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VAP9与VAP21对理化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VAP9最适pH为6~8,VAP21最适pH为7~11;2株噬菌体可耐受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且对氯仿与乙醚不敏感,同时对紫外线具有一定耐受性。2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1,对供试溶藻弧菌的裂解率达95.2%,可裂解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但无法裂解除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外的弧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其他种属的供试细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可高效抑制溶藻弧菌VAHN1的生长,且2株噬菌体的混合制剂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单株噬菌体。将噬菌体VAP9及VAP21保守蛋白序列于N...  相似文献   

8.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近年来贝类病害中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之一,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养殖环境水体和贝类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基因变异、毒力基因、耐药性及其分布规律。对12株溶藻弧菌分离株开展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毒力因子以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12株溶藻弧菌的序列型(sequence typing, ST)分型互不相同,7株为PubMLST数据库已经收录的ST型,5株因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化而形成新的ST型,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株溶藻弧菌都携带tlh、fur和collagenase三种毒力基因,但均未检测到tdh、trh、toxR和tcpA毒力基因。溶藻弧菌携带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均具有多重耐药特征,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产生抗性。本研究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溶藻弧菌具有种群复杂、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不同来源菌株在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区域内不同来源的溶藻弧菌遗传变异及耐药性差异,对贝源溶藻弧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症状典型的网箱养殖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824-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824-1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利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其胞外产物具有淀粉酶、明胶酶、酪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其中以淀粉酶、明胶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最强,但没有脲酶活性。研究了20种化学药物和15种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磺胺 TMP和庆大霉素等3种化学药物和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中草药的抑菌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罗鹏  胡超群 《水产学报》2009,33(3):410-416
溶藻弧菌的胞外产物(ECP)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观察到溶藻弧菌ECP所致的溶血现象,关于溶藻弧菌溶血素的种类和其对溶藻弧菌的致病性贡献的报道非常稀少。本文利用已经报道的多种弧菌溶血素基因序列设计通用引物,检测溶血素基因在溶藻弧菌中的分布,发现96个菌株中有74株扩增出溶血素基因(vah)片段。对致病株ZJ0451的 vah片段测序。根据已测得的片段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反向PCR扩增及后续克隆测序获得全长vah基因及部分侧翼序列。经比对证实溶藻弧菌vah与多种弧菌的TLH类溶血素高度相似,且其肽链N端有信号肽。利用pET32a载体构建了两种包含不同长度融合标签的vah表达载体,并均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表达。在26℃的诱导温度下,9h时vah表达量达到相对最大。在原核表达系统中,vah蛋白信号肽可以被切除。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引起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皮肤溃疡病"的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ML01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膜覆盖技术和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了ML01株的胞外产物及分泌性蛋白。应用毒性试验、质谱分析与分子克隆技术,对纯化的胞外产物和3种主要的分泌性蛋白进行了特性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哈维氏弧菌ML01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具有酯酶、明胶酶、淀粉酶、酪蛋白酶活性,无脲酶活性。ECPs对羊红细胞无溶血性,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19.55μg/g鱼体重。从ML01株中分离到3种主要的分泌蛋白P42、P36、P31,其分子量分别为42、36、31 k Da。经质谱鉴定和分析,这3种蛋白分别为哈维氏弧菌的外膜蛋白Omp U和Omp N,以及一种功能未知的蛋白。利用同源克隆,成功地从ML01株基因组中扩增到了P42、P36、P31的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结果显示,ML01株的这3个基因与哈维氏弧菌ATCC 33843(Gen Bank CP009467)的相应基因相比,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08%、100%、99.67%,其编码的多肽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71%、100%和99.93%。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哈维氏弧菌ML01株的致病机理、研发该菌的亚单位疫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河蟹育苗场各期蚤状幼体(Z1~Z5)、大眼幼体至Ⅴ期幼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采样。采用"细菌生化鉴定编码"对育苗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进行鉴定,主要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霍乱弧菌(V.cholerae)、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和梅氏弧菌(V.metschnikovii)。采用扩散法(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菌株对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哌酮、丙氟哌酸、氟嗪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直径>16mm。同时选择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溶藻弧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25μg/mL和0.78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IC分别为6.25μg/mL和0.025μg/mL。氟哌酸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均为6.25μg/mL;环丙沙星对荧光假单胞菌和溶藻弧菌的MBC分别为50μg/mL和0.1μg/mL。  相似文献   

14.
采用牛津杯抑菌圈检测法,探讨了4株芽孢杆菌(K、S、BA、SN)代谢产物对溶藻弧菌的抑制能力,用三角烧瓶稀释法模拟养殖水体,探讨了枯草芽孢杆菌SN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K、S、BA没有抑菌活性,SN有明显抑菌活性,在模拟养殖水体中,104~l06 cfu/ml的SN溶液对溶藻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溶藻弧菌菌量的增大而减弱.进一步尝试用SN培养液来控制鲍养殖池中底栖硅藻上弧菌的数量,104 cfu/ml的SN对弧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用于微生态制剂研发的海水鱼源益生菌,本研究对海捕野生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消化道内壁黏膜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获得80株可培养细菌。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菌株的产酶能力进行测定,选取海水鱼常见病原菌为指示菌测定分离菌株产物的抑菌活性,筛选出2株潜在益生菌TS2和TH8,并进行菌株的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序列分析、生长特性及其对宿主安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TS2产蛋白酶(protease)、淀粉酶(amylase)和脂肪酶(lipase),其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的生长。TH8产蛋白酶和脂肪酶,其无菌培养产物可显著抑制鳗弧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16.
闵洁  汪开毓  刘韬  贺扬  胡伟  罗梦笛 《水产学报》2017,41(12):1858-1866
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具有广泛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肠杆菌。三型分泌系统(T3SS)是该菌的重要毒力系统,其中invF基因是T3SS功能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invF和T3SS对Y.ruckeri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Y.ruckeri SC09株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invF基因的上、下游片段A、C融合,构建同源臂AC;将获得的同源臂AC连接入自杀质粒pLP12,构建pLP12-invF同源重组载体;pLP12-invF电转化进入供体菌株大肠杆菌β2163,并利用接合转移方法转入受体菌株Y.ruckeri SC09,利用抗生素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分别对插入突变株和缺失突变株进行筛选,并利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对Y.ruckeri invF缺失株进行鉴定;对突变株和野生株进行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融合PCR、AC片段经氯霉素抗性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PCR鉴定和测序鉴定后,成功获得了Y.ruckeri SC09 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突变株,突变株和野生株菌体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突变株菌落较野生株小,各个时期突变株的生长浓度较野生株低。研究表明,采用自杀质粒pLP12和大肠杆菌β2163接合转移系统,利用抗生素正向筛选和vmt反向筛选技术,在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无显著影响的情况下,可简捷高效地获得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突变株。  相似文献   

17.
溶藻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晓玲 《水产学报》2001,25(6):522-527
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与经溶藻弧菌(1.1587)免疫的BALB3/C雌鼠脾细胞在PEG条件下融合,有45.8%的培养孔有杂交瘤细胞生长,其培养上清液抗体阳性率为77.4%.经反复有限稀释法克隆杂交瘤细胞,获得7株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AC1-C9,AC1-C11,BB4-D4,AD1-A3,AD1-F3,AD2-E7,AD2-F7.取AD1-F3扩大培养,注射小鼠,制备了抗溶藻弧菌的单克隆抗体腹水,滴度为11000.该腹水与其他3株溶藻弧菌菌株有强交叉反应,与其他13株标准菌株无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单抗腹水,建立了检测溶藻弧菌的单抗-ELISA技术.该反应系统可应用于溶藻弧菌的快速诊断,反应时间为6-7h,检测灵敏度为104cells·-1.并利用该检测方法进行了11份待测菌样本溶藻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普遍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体内细菌的耐药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为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疾病控制和提高水产品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天津市津南区、汉沽区及西青区等对虾养殖基地取样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肠道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抗生素药敏实验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共获得菌株1 219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15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鉴定菌株属于56种不同种属,主要以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席罗弧菌、溶藻弧菌、格氏乳球菌、希瓦氏菌、霍氏肠杆菌、库特氏菌、施氏假单胞菌、荚膜红细菌、液化沙雷氏菌、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及霍乱弧菌等为主。所鉴定菌株的抗生素药敏实验分析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普遍存在抗生素抗性,其中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糖肽类的杆菌肽、喹诺酮类的罗美沙星和磺胺类的磺胺抗药性最为明显。因此本文进一步对其中耐药种类较多且耐药性较强的82株细菌对四大类抗生素(链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的抗性基因(str A-str B,sul II,sul II,sul III,tet A,tet C,tet G,blao XA-1,bla PSE-1,bla TEM)以及整合子(in T1和in T2)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耐药菌株均携带抗性基因,其中磺胺类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可达63%,其次是青霉素类抗性基因,检出率为61.4%,整合子基因平均检出率为42.1%,四环素类相对较少为35.4%,且四环素类只检测出tet A抗性基因,其中67.1%的菌株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9.
蔡俊鹏  程璐 《水产科学》2006,25(6):275-279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及所介导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基因组中OmpU基因,并构建其互补株,再经组合PCR方法和序列测定,证实了OmpU基因的缺失和互补。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细胞黏附性、致病性等方面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缺失株具有遗传稳定性;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没有明显变化,生长速率略减慢,对实验草鱼的毒力降低了4倍,对鲤上皮瘤细胞(EPC)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下降了66.6%,而互补株的黏附能力和毒力又得到恢复,与野生株无明显差异。研究首次确证了拟态弧菌OmpU蛋白具有黏附功能,OmpU蛋白通过黏附参与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