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D1,SJ系猪氟烷基因的检测及不同基因型产肉性能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瘦肉猪新品系D1和SJ系301头仔猪进行氟烷测验,阳性率为1.33%。随机抽取氟烷阴性猪头进行基因型检测,有6头为杂合子,由此推知NN、Nn和nn的频率分别为81.26%、17.41%和1.33%,N和n的频率分别为89.97%和10.03%。  相似文献   

2.
对147头猪进行了氟烷测验,测得氟烷阳性猪3头,阳性率为2.04%,运用PCR-RFLP分析法对氟烷阳性猪及其同胞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4头被测猪中有2头为隐性纯合子,2头为杂合子。结合氟烷测验结果,2头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氟烷阳性,符合一般规律,而2头杂合子中发现1头为氟烷阳性,此前尚未见报道,这一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氟烷表现与基因型并非完全对应。  相似文献   

3.
对瘦肉型猪新品系DI和SJ系301头仔猪进行氟烷测验,测出4头氟烷阳性猪,阳性率为1.33%,且DI和SJ两品系间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随机抽取氟烷阴性猪34头进行基因型检测,其中6头为杂合子,从而推算出群体中NN,Nn和nn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26%,17.41%和1.33%,N和n的基因频率分别为89。97%和10.03%。  相似文献   

4.
乌珠穆沁羊的椎骨数量变异是由于同源框基因Homeobox的一些对位点突变。占乌珠穆沁羊20%的14个胸椎个体和40%的7个腰椎的个体都属于多椎骨羊,以及3%的14个胸惟7个腰椎的多推骨羊等,都是Homeobox不同对位点的隐性突变纯合子、多胸椎和多腰椎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5和0.6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47和0.3967。在正常胸椎数(T13)和正常腰椎数(L6)的羊中,杂合子频率明显高于纯合子频率。多脊椎是乌珠穆沁羊的重要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5.
PCR-RFLP技术检测嘉兴凤桥种猪氟烷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凤桥镇通过合理利用氟烷基因提高猪肉品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从嘉兴县凤桥镇的规模化养猪场随机抽取种猪血样,通过PCR—RFLP技术进行氟烷基因检测.[结果]HmaⅠ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为5’GCG↓C3’。PCR扩增产物是含RYR1基因第1843位点长度为659bp的片段。如果猪的基因型为NN,由于未发生胞嘧啶C到胸腺嘧啶T的突变,可以看到2条带。如果猪的基因型为nn,由于发生了胞嘧啶C到胸腺嘧啶T的突变,只能看到1条带。如果猪的基因型为Nn,可以看到3条带。在长白猪、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3个供试品种中没有检测出氟烷基因隐性纯合子(nn),其n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5%、1.9%和1.6%。[结论]建议在风桥镇利用的氟烷基因杂合子(Nn)的公系和氟烷基因显性纯合子(NN)的母系开发猪的胴体优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测定了真鲷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温度、摄食水平、饵料生物种类和群居行为因素的影响。真鲷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或摄食水平升高而减速增长,其关系分别右用公式SGR=2.01LnT-4.69(R^2=0.9881)或SGR=0.97Ln(FL)-0.25(R^2=0.9984)定量描述;而生态转移效率则随温度或摄食水平增大而增至一峰值,然后随其进一步增加而降低,其关系分别可用二次曲线Eg=-0.17T^2+7.19T-54.06(R^2=0.9945)或Eg=-1.10FL^2+10.16FL+5.54(R^2=0.9995)定量描述,且依据上述公式可分别求得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8℃,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分别为真鲷体重的1.29%和4.60%。真鲷的群居性和摄食小型鱼类饵料,有利于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测定了真鲷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温度、摄食水平、饵料生物种类和群居行为因素的影响。真鲷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或摄食水平升高而减速增长,其关系分别右用公式SGR=2.01LnT-4.69(R^2=0.9881)或SGR=0.97Ln(FL)-0.25(R^2=0.9984)定量描述;而生态转移效率则随温度或摄食水平增大而增至一峰值,然后随其进一步增加而降低,其关系分别可用二次曲线Eg=-0.17T^2+7.19T-54.06(R^2=0.9945)或Eg=-1.10FL^2+10.16FL+5.54(R^2=0.9995)定量描述,且依据上述公式可分别求得实验条件下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8℃,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分别为真鲷体重的1.29%和4.60%。真鲷的群居性和摄食小型鱼类饵料,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猪生长激素基因的PCR-RFLPs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PCR-RFLPs技术,对香猪、上海白猪、大约克夏猪生长激素基因-119~+715区域共834bp片段的扩增产物分别用ApaI、DraI、Msp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酶切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显示:ApaI酶切时.三个品种的猪都产生了3种基因型(AA、BB和AB),BB基因型的频率以大约克夏猪最高.AB基因型的频率以香猪最高.三个猪种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DraI酶切时.各品种猪均未呈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MspI酶切时,仅大约克夏猪表现出2种基因型(CC、CD),香猪、上海白猪未产生酶切位点多态性。结论:AB基因型的频率以香猪为最高,它可能是小型猪的有利基因型;在香猪和上海白猪中DraI和Mspl酶切位点的多态性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9.
利用猪毛PCR-RFLPs方法检测“皮枫”长(丹)“长(丹)×皮枫”,“大约克×皮枫”,枫泾,“长(丹)×上”,“皮杜×长上”不同组合148头猪的氟烷基因其基因型频率NN41头,占27.7%,Nn82头,占55.4%,nm25头,占16.9%,相关试验表明,氟烷基因杂合子比率高的杂交组合,具有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肉质良好的优点,此法检测成本低,速度快,准确性高,能检出氟烷基因阴性,阳性或杂合  相似文献   

10.
基因Pi-ta和 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 Pi-ta和 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 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 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 Pi-ta和 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 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 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 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 Pi-ta/Pi-b,占33.5%,基因型 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 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 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根据鸭G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籽鹅、皖西白鹅和狮头鹅3个地方鹅品种GH基因内含子3片段,并运用PCR-SSCP技术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鹅GH基因内含子3存在多态性,得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3个品种中等位基因B占绝对优势,且主要以BB型存在.品种内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品种间,籽鹅与皖西白鹅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基因型与4~10周龄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等19个性状呈显著相关.这19个性状的BB型个体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除胸肌率外,BB型个体各性状均值最高,AB型次之,AA型最小.故初步推断BB基因型可作为地方鹅品种高生产性能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王晓凤  肖炜  谷传慧  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87-2008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种猪群氟烷基因(Haln)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PCR-RFLP对北京地区公猪站、种猪场共计609头种猪进行氟烷基因检测。[结果]公猪站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皮特兰的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0、17.11%、5.56%和18.75%;种猪场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的Haln基因频率分别为4.52%、11.68%和23.3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氟烷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清远麻鸡、白耳鸡、鹿苑鸡、藏鸡和S2系为试验素材,利用PCR-SSCP技术对核受体辅激活蛋白1(NCAO1)基因编码区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的判别,探讨NCAO1基因作为影响鸡产蛋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在NCOA1基因的第3和第12外显子上分别发现一个SNP位点,其中第3外显子10155007处发生了T→A突变,检测到AA、AB、BB3种基因型;第12外显子108273423处发生了C→T突变,检测到CC、CD、DD3种基因型。χ2检验表明突变产生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A、C基因在蛋用型的地方品种白耳鸡中频率较高,B、D基因在肉用型的地方品种清远麻鸡、藏鸡和肉用型培育品系S2系鸡中频率较高。不同基因型与S2系鸡的开产日龄(AFE)、开产蛋重(WFE)、连产天数(CL)及300日龄产蛋数(EN)之间的最小二乘均数分析显示:AA基因型个体的连产天数比BB型个体多0.59 d,开产蛋重重0.6 g,300日龄产蛋量高7.76%,且差异显著(P<0.05);CC基因型个体比DD型个体的连产天数多0.51 d,开产蛋重重1.04 g,300日龄产蛋量高9.07%,且差异显著(P<0.05);组合基因型发现,基因型AACC个体的开产日龄、连产天数和300日龄产蛋量均高于BB、DD基因型组合。因而,初步推断NCOA1基因是影响鸡产蛋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4.
对高繁殖力绵羊品种(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陶赛特、特克赛尔和哈萨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基因的5′非翻译区、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部分序列进行了PCR-SSCP分析,结果发现在5′非翻译区发生3处碱基突变(552T→G、653C→G、654G→A);在第二外显子区发生1处碱基突变(230G→C),该突变导致了第66位氨基酸的改变(精氨酸→丝氨酸)。并对这4个位点在4个绵羊品种间的基因频率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于引物1,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AA基因型,AB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陶赛特羊和特克塞尔羊中,仅在哈萨克羊中检测到CC基因型。对于引物2,4个绵羊群体均检测到DD基因型;DE基因型只出现在湖羊和哈萨克羊中;仅在湖羊中检测到EE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DNA池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SSCP技术对贵州白山羊和贵州黑山羊GHSR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并探讨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这两个山羊品种GHSR基因外显子2和3’侧翼序列各检测到1个SNP(G200A和T628C)。其中,G200A为同义突变,表现为3种基因型,分别定义为GG、GA和AA,而在外显子1和5’侧翼序列未发现多态位点。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贵州白山羊和贵州黑山羊GHSR基因外显子2等位基因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基因型与生长性状间关联分析显示,3个试验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P0.05),且贵州黑山羊公羊群体中GG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体斜长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而其它指标间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初步认为:GHSR基因可望作为影响贵州地方山羊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SacⅡ-RFLP技术检测绵羊IGFBP-3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IGFBP-3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寻找与绵羊羊毛品质等经济性状相关的SNP位点.[方法]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快速筛查SNP位点;在此基础上建立PCR-RFLP检测方法,分析该位点在不同品种绵羊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通过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羊部分羊毛性状的关联性.[结果]以绵羊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了249 bp的特异条带,PCR-SSCP及测序分析显示在该序列的140碱基处发生了G/T突变,导致SacⅡ酶切位点消失.经PCR-SacⅡ-RFLP检测,哈萨克羊和中国美利奴羊细毛羊得到三种基因型:TT(249 bp)、GG(139 bp/110 bp)和TG(249 bp/139 bp/110 bp);杜泊羊中出现GG和TG两种基因型;湖羊、小尾寒羊以及萨福克羊中只有GG一种基因型.关联性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与部分羊毛性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绵羊IGFBP-3基因嫩含子4区发现一个新的SNP位点,玻建立PCR-SacⅡ-RFLP检测方法;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基因型与中国美利奴细毛羊部分羊毛性状中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牦牛EPO基因的PCR-SSC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州牦牛、大通牦牛和九龙牦牛为对象,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用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巴州牦牛、九龙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AA,AB和BB3种基因型,AB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经χ2适合性检验,3个牦牛品种在该基因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A等位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B型的频率则降低,群体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也逐渐降低,这种变化可能与牦牛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RFLPs技术,以MspⅠ为内切酶,检测猪POU1F1基因中片段为2.1 kb的第三内含子中的多态位点1.68 kb(C等位基因)和0.85/0.83 kb(D等位基因),分析各多态位点在长白猪、杜洛克猪、小梅山猪、香猪、姜曲海猪5个品种群中的分布,并通过χ2检验比较这5个猪种间的基因型差异.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MspⅠ酶切突变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5个品种中分布差异均极显著(P<0.01).中国地方品种小梅山猪、姜曲海猪等位基因C的比例很高,中国地方品种香猪等位基因C的比例则比较高,国外品种长白猪、杜洛克猪等位基因C的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19.
垂体释放因子1基因(Pit-1)是动物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采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对4个山西地方山羊品种的Pit-1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该基因在这些品种中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该基因座存在HinfⅠ限制性酶切多态性,表现AA和BB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和0.99。洪洞奶山羊和吕梁黑山羊因突变而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利用PCR-SSCP检测出5种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B,基因型频率的品种间差异明显。吕梁黑山羊和黎城大青羊显著偏离平衡状态(P0.05)。中性检验表明,4个品种处于中性突变或遗传漂变过程中。各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较为接近。基于两种技术的Fst值分别为0.0102和0.0197,说明总群体中大约只有1%~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