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连近海皱纹盘鲍的放流增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海区放流壳长1.0 ̄3.7cm、平均1.93cm的皱纹盘鲍种苗33.18万个,放流3年后进行回捕,以人工配合饲料饲育的鲍苗特有的翠绿色壳为标志与天然鲍相区分,用随机取样法抽样统计,3次调查的平均结果为放流后3年的推算回捕率达31.6%,壳长平均年增长1.9±0.6cm。  相似文献   

2.
鲍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海味珍品,其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壳可药用,又是贝雕工艺的优质原料。目前我国福建、山东、辽宁、广东、渐江等省育苗已获成功。现介绍一下渐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培育皱纹盘鲍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亲鲍的精养;2.亲鲍的选择和催产;3.受精、洗卵和孵化;4.鲍幼体的培育;5.稚鲍培育;6.鲍苗的中间育成。  相似文献   

3.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4.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 cm ;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 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 cm ),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日本大鲍与皱纹盘鲍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从日本引进的大鲍,与我国产皱纹盘鲍进行了杂交育苗试验,在540m^2鲍育苗池中,1999年6月常温采苗至当年11月份,培育出平均壳长17.9mm的皱纹盘鲍雌与日本大鲍雄的杂交鲍苗180余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300余粒/m^2。这些杂交鲍苗,经过1年多的室内饲育,至2000年11月平均个体壳长达37mm,最大个体壳长达45mm,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状和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初至今,受成品鲍行情低迷的影响,我国鲍苗产业也是萎靡不振。广东鲍苗年产量仅次于福建,近两年来鲍苗生产和销售情况不容乐观。近期,本刊记者在广东鲍苗主产区汕头、汕尾和揭阳一带走访时发现,目前大部分鲍苗场经营惨淡,很多苗场无奈选择停产或转型。鲍鱼苗种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洗牌。鲍苗大量滞销近年来,由于工厂化养殖商品鲍的成本上升,且难于管理,广东的工厂化养鲍场几乎都转向了鲍苗生产。据本刊记者了解,广东现在有鲍鱼苗种场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自福建省南部海域至广东、海南岛沿海,陆续发生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大量死亡现象一“脱板症”,造成九孔鲍苗的严重短缺。经研究初步认为“脱板症”是一种疑似病毒性疾病。本文针对九孔鲍人工培育种苗疑似病毒性疾病,利用紫外线发生装置消毒海水培育九孔鲍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药物处理海水培育九孔鲍苗提高出苗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阴干加紫外线处理海水催产的方法,进行九孔鲍室内人工育苗研究,使用雌亲鲍1343粒,平均规格5.7cm,雄亲鲍117粒,平均规格5.8cm,共获得受精卵9500万粒,受精率91.5%,以塑料薄膜作为附着基质,共附着匍匐幼体607万粒。经过64~73d的附着期间的管理,剥离0.21~1.0cm稚鲍347万粒,成活率达57.2%,又经过98~102d的培育,获得规格1.0~2.5cm的鲍苗121.5万粒,平均成活率达35.0%。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日本盘鲍和本地皱纹盘鲍的杂交育种,使杂种鲍苗1cm以上的成活率高达45.76%,越冬后成活率达到98%,培育出性状稳定、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杂交鲍。报告了杂交育种的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1.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12.
九孔鲍苗脱板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九孔鲍育苗连续出现严重脱板和剥离后暴发性死亡等现象,致使九孔鲍苗育苗量大幅度减少,已严重制约我国南方地区鲍鱼养殖业的发展。为此,笔者根据近年对海南省九孔鲍育苗病害调查及鲍苗病害防治试验结果,对九孔鲍苗“脱板病”的病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几点病害防治的建议,以供科研与生产人员参考。一、应注重亲鲍的培育工作亲鲍培育是繁育优质鲍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前提性工作,没有培育出性腺成熟的亲鲍,就不能获得优质的受精卵,而劣质的受精卵孵化出的幼体容易出现发育不良、大量死亡的现象。培育优质亲鲍可采取如下措施:1.…  相似文献   

13.
鲍鱼(杂色鲍)作为深圳市农业经济的重要部分,由于近年发生的冬季病毒性疾病,正面临行业萎缩的严峻局面,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我们去年开始进行了皱纹盘鲍工厂化鲍苗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三个养殖车间,收获鲍苗200万粒,平均壳长2.5厘米,最大达3.5厘米,养殖成活率97.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海区选择深圳市大亚湾与大鹏湾交界,面向外海,海区洁净,无工业污染,附近无河流,水流畅通,盐度保持在31‰左右,水温年变化范围为13~31.5℃。2.鱼池…  相似文献   

14.
九孔鲍苗“脱板症”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研究近年来在九孔鲍人工育苗中出现的大量死亡现象“脱板症”的病原。采用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九孔鲍苗组织细胞中发生内质网膨大现象、具纤毛结构细胞层下的细胞质中有大量的球形病毒存在。鉴于九孔鲍育苗生产现场已使用多种抗菌性药物治疗无明显的效果,初步认为九孔鲍幼苗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为一种球型病毒。本文还探讨了九孔鲍苗脱板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测定了裂壶藻粕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并研究了在鲍苗配合饲料中添加30%的裂壶藻粕对鲍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壶藻粕的粗蛋白含量为44.0%。经过60天的培养,实验组(在商品配合饲料中添3n30%的裂壶藻粕)鲍苗较对照组(只投商品配合饲料)的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但壳长和体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4%和16.0%。  相似文献   

16.
杂色鲍幼苗大规模死亡与细菌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养殖池、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进行了监测,当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前后,池水及附着板上细菌数量比养殖初期高2个数量级,利用臭氧处理养殖水后,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鲍苗同样出现死亡,鲍苗剥离后1周左右也出现大规模死亡。在鲍苗大规模死亡前后分离的细菌经过鉴定为塔式弧菌及Vibrio sp.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2001~2002年暗纹东方鲍网箱与池塘养殖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网箱与池塘的河鲍增重没有明显差异(P〉0.05);网箱养殖的水温、氨氮及溶氧波动幅度较池塘略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河鲍苗在网箱养殖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池塘(P〈0.05)。  相似文献   

18.
黄健 《福建水产》2006,(2):64-67
本研究将海水水源水处理技术应用于九孔鲍苗种培育生产中,连续三年每个年度育苗均获成功,累计培育出商品鲍苗116.18万粒。而仅使用常规砂滤海水培育鲍苗的对照组,相同的季节在不同场所用相同的管理办法,采苗后15~40天,鲍幼体全部死亡。因此,认为水源水处理的海水培育鲍苗是稳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坑道培育和海捕的皱纹盘鲍亲体,进行人工催产、授精;以高密度集中培育浮游幼虫;用以舟形藻、卵形藻和菱形藻为主的底栖硅藻作为开口饵料,进行稚鲍前期培育;以幼鲍专用饲料作稚鲍后期饵料,进行稚鲍后期流水平面培育。1996年在8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2cm的稚鲍2.4万个;1997年在50m2的采苗水面培育出壳长1.0~1.7cm的幼鲍16万个。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鲍育苗和养殖的生态化模式,包括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和海上鲍藻套养生态养成模式,以克服目前鲍养殖业存在的病害频发、成活率低下等问题,提高鲍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通过"光照-微藻-微生态制剂-滤食性动物-鲍苗"构建复合生物体系;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通过池内建立"复合生物区系",并在池外设立生态塘和生态渠进行养殖废水处理的方式构建;海上生态养成模式通过"鲍藻套养"构建。共培育鲍苗5批次,培育周期210~240d,共产出鲍苗17.764×104个,平均壳长1.5cm以上,育成率0.78%~1.23%。陆基生态化模式养成商品鲍43.774×104个,平均壳长6.53cm,平均体质量34.6g,成活率87.5%,周期18~20个月。海上鲍生态养成150口网箱,养成商品鲍3×108个,平均壳长6.50cm以上,成活率85%以上,养成时间18~20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