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优质棉品种(系)的纤维品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棉花高强纤维、长纤维和长强纤维配套材料的年度间及果枝部位间的品质差异 ,结果表明 :( 1 )棉株中下部纤维品质比较稳定 ,上部果枝纤维品质变异较大 ;( 2 )长纤维材料较其它两类材料具有较好的纤维品质稳定性 ;( 3)与 2 0 0 1年相比 ,2 0 0 2年度优质棉纤维品质明显下降 ,2 0 0 3年纤维长度好于 2 0 0 2但低于 2 0 0 1年 ,比强度继续下降 ,马克隆值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通过农艺性状来预测棉花纤维品质,以新疆陆地棉系9和海岛棉新海16号及其回交自交后代BC4F2:4群体为研究材料,对165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海陆回交群体的表型非常丰富,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11%~48.14%,其中,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有效果枝数、铃数和有效铃数与纤维长度和衣分呈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始节高与纤维强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和有效果枝数与纤维整齐度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252%。其中,PC1为成铃数相关因子,PC2为纤维品质选择因子,PC3为低品质控制因子(株高和纤维品质),PC4为衣分与马克隆值选择的综合因子。逐步回归方程表明,始节数和有效果枝数对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通径分析表明,果枝数对纤维长度产生负向直接效应;铃数对纤维长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铃数和始节高对棉花纤维强度产生正向直接效应;有效铃数对马克隆值产生负向直接效应,而衣分对其产生正向直接效应;纤维整齐度只受株高的正向直接效应;株高、铃数和有效铃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可通过对农艺性状的选择实现对纤维品质的间接选择,为新疆及周边地区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岛棉两类果枝型品种铃部性状的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果枝型海岛棉品种间铃部性状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长果枝品种单铃皮棉重及单铃籽数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零式果枝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在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2)零式果枝品种单铃皮棉重和长果枝品种单铃籽棉重以及两类品种的迈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较高,而零式果枝品种单铃籽数,伸长度和长果枝品种长度整齐度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较低;(3)单铃产量性状间以及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在品种类型间趋势基本一致,而两类性状间的相关在品种类型间却有一定的差异;(4)零式果枝品种的衣分,单铃皮棉重和单铃籽数以及长果枝品种的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长度、整齐度和迈克隆值的遗传相关贡献率均较大,而两类品种的伸长度以及长果枝品种衣分的遗传相关贡献率均较小。  相似文献   

4.
2001~2006年在江西南昌对14份优质棉品种(系)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稳定性进行鉴定,并对一个中长绒高代选系的纤维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评选出达到中长绒陆地棉标准的种质5份;3大纤维品质性状中以马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比强度次之,最小是绒长,表明马克隆值最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中长绒陆地棉不同部位棉纤维的绒长和马克隆值差异较小,比强度以中上部果枝内围果节的棉纤维最高,以上部果枝外围果节的棉纤维最低。因而在调优栽培中,应积极促进中上部果枝内围果节多成桃,控制上部果枝外围果节少座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_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株高果枝数果枝节位,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株高果枝节位,对马克隆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果枝节位株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0.197 5的变异,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断裂比强度0.221 4的变异,果枝节位、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马克隆值0.471 8的变异。主成分3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8.590 3%、70.343 7%和70.421 7%。对于材料自身的特性而言,通过杂交来互补各品种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棉花品种选育中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为给棉花品质育种提供依据,1998-2000年,对引进的45个美国和墨西哥陆地棉品种(9个系列)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年度间纤维品质有显著差异,按9大系列分析及综合比较,品质优劣次序为:Q,ST,SG,DP和N,C,PM,B,T系列。在纤维品质指标中,纤维2.5%的跨距长度、麦克隆值年度间变化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比强、长度整齐度和伸长率则年度间变化较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零式果枝和长果枝海岛棉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为海岛棉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海岛棉9122N(零式果枝)×H7124(长果枝)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零式果枝、长果枝、混合型果枝)分别收获300个单株的棉铃,采用R语言对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产量、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性状:混合型果枝表现最好,长果枝次之,零式果枝最差;品质性状:长果枝表现最佳,混合果枝混合型果枝次之,零式果枝表现最差。3种果枝类型各性状间相关系数不同,但部分性状表现有相同趋势。在产量性状中,3种果枝类型相关性趋势一致,籽棉重与铃数、单铃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铃数相关系数均为0.85以上,且高于与铃重的相关系数,铃数与铃重间呈负相关关系,衣分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单株铃数对籽棉产量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品质性状中,零式果枝中纤维品质5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另2种果枝中,除马克隆值以外,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零式果枝中单铃重与5个品质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长果枝和混合型果枝中衣分与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等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 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相互影响,表现并不相同,混合果枝类型产量和品质性状整体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8.
海岛棉铃形与铃重纤维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72份零式果枝型海岛棉品种的铃形与铃重及品质间的对应分布关系及其遗传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铃或长粗比值大的品种衣分低,纤维长、比强度高;铃较粗的品种铃重大、衣分高、纤维短、比强度低、马克隆值大;大铃(铃较长)品种铃重大,比强度高、纤维长;衣分与棉铃大小似乎无关.以铃长和铃粗两个性状为选择依据,分别连续定向选择,有希望选育出高比强,长纤维的特异种质和高衣分的特异种质.在大铃的基础上、兼顾铃长和铃粗,有可能选育出高产优质的生产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圆果种RR-5作母本,长果种(BL/77-19)F1作父本的种间杂种F4的6种类型为材料,作了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表现不同,其中3种类型的麻皮产量,株高显著超过双亲;2种类型具有高度抗病性;以及全部类型的纤维强度都超过双亲,作者认为,通过圆果种/长果种的种间杂交能够获得高产,优质及高抗的材料,特别在纤维强度方面可能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黄萎病发病级别对高品质棉渝棉1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品质棉渝棉l号为试验材料,分析黄萎病发病级别对渝棉l号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萎病发病级别越高,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越差,纤维品质性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发病级别每增加l级,株高下降4.56cm,果枝数减少0.44台,果节数减少6.53个,吐絮率提高13.63个百分点,单株铃数减少2.00个,铃重下降0.67g,衣分下降0.43个百分点,籽指降低0.51g,每囊健籽减少0.26粒,纤维比强度下降0.41g/tex,伸长率增加0.22个百分点,麦克隆值降低0.29;同不发病的棉株相比,发病的棉株平均单株籽棉产量下降39.34%,单株皮棉产量下降41.5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杂交棉新陆早70号F_1、F_2代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性,为新陆早70号F_2代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自育早熟杂交棉新陆早7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F_1、F_2代不同果枝层位的纤维品质表现。[结果]新陆早70号F_1、F_2代不同果枝层位的棉纤维均以棉株中部4~6层第1果枝节位纤维品质最优。在各个组内、组间F_1、F_2代纤维品质差异表现均不显著。[结论]若仅从纤维品质角度考虑,在大田生产上推广种植新陆早70号的F_2代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个抗虫矮秆品系和抗虫高秆品种泗抗1号在麦(油)后直播条件下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特性、株型结构、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虫矮秆品系从现蕾至吐絮盛期,叶面积系数和光合作用强度均明显超过泗抗1号;抗虫矮秆品系DR003、DR013、DR021、DR023和DR024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3个主要纤维品质指标达到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纤维品质的要求,DR013、DR021、DR023和DR024 4个品系皮棉产量1737.6~2024.25 kg/hm2。根据抗虫矮秆品系群体叶面积消长动态、光合作用强度动态变化、纤维品质与产量性状表现,提出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机采品种理想株型结构模式:自然株高75 cm左右,果枝始节8节以上,第1果枝离地面高度20 cm以上,下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8.7±0.8)cm,中部果枝节间平均长度(6.0±0.6)cm,上部果枝节间长度(5.5±0.3)cm。  相似文献   

13.
以圆果种RR-5(CorchoruscapsularisL.)作母本,长果种(BL/77-19)F-1(C.olitoriusL.)作父本的种间杂种F_4的6种类型为材料,作了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表现不同。其中3种类型的麻皮产量、株高显著超过双亲;2种类型具有高度抗病性;以及全部类型的纤维强度都超过双亲。作者认为,通过圆果种/长果种的种间杂交能够获得高产、优质及高抗的材料,特别在纤维强度方面可能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兔毛角蛋白基因导入到SGK321双价抗虫棉中进行纤维品质的改良,对转化后代进行GUS基因及PCR检测,并经过3a的南繁北育,确定有3个阳性株系的棉纤维品质得到改良,长度当年较对照增加3.3mm,虽然年度间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后代继续保持长纤维特性,比强度当年增高的最多达6.0cN/tex,在后代的选择中,增高幅度在下降,到第三年的6世代,只比对照SGK321高2.1cN/tex。  相似文献   

15.
依据泗棉2号历年区试数据资料,采用灰色系统建模与预测技术,对泗棉2号主要特征特性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株高逐渐降低;果枝数增多;早熟性呈下降趋势;产量呈下降趋势;产量组份中,单株铃数增多,单铃重、衣分下降;纤维品种指标中,绒长变长,单强增加,断长、细度下降,成熟系数减小;品种稳定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遗传背景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温度敏感性特征。【方法】采用SPP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2001~2004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资料。【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较为稳定,即棉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具有较强的遗传(品种)特性,不同品种其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根据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对品种进行类型划分。研究发现各品种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均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果枝部位及“四桃”间纤维比强度的变异系数分别聚类,可将14个品种划分为纤维比强度形成对温度敏感型,中间型和非敏感型3个类群。【结论】纤维比强度变异性大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品种特性,不同品种纤维比强度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棉纤维比强度的变异性主要来源于温度的变异性。不同品种棉花纤维比强度变异性的显著差异也可能主要来源于其对温度变化敏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北疆陆地棉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六个早熟陆地棉品种(系)的部分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果枝间的铃重、衣分、绒长存在较大差异,且达显著水平.铃重、衣分、绒长在不同果枝间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铃重表现为中上部果枝的铃重较大,顶部和下部枝铃重偏低,尤以下部第一果枝铃重最低;衣分表现为中部果枝高,而上部和下部较低;绒长则表现为随着果枝节位的升高,绒长呈下降的趋势.比强和马克隆值在不同果枝间的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根据前人研究对以上情况进行了探讨,并以此就北疆棉区的早熟陆地棉育种和栽培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化学打顶对聊棉6号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聊棉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时间及剂量对棉花株型性状、新生节间、果枝长度、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同期喷施该化学打顶剂1 125m L/hm2能够改变棉花株型性状,改善棉田上部群体结构,在搭成丰产架子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棉铃数目、单铃重及产量,但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夏播棉正在兴起,但其纤维品质如何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测定了夏播棉新品种及春播棉中棉12号的纤维品质,并进行分析比较。1 材料与方法1990~1991年,我们用晋棉10号、鲁棉10号、中棉14号和豫棉5号四个短季棉新品种,以陕2786为对照,在泾阳县先后布点5个(1990年3个,1991年2个)进行夏棉品种筛选。小麦收获后,统一于6月6日前后播种。10月20日前后取10个第3~4果枝第一节正常吐絮棉铃,测定铃重和衣分率后,经四川省农科院棉花所用900系列大容量测检仪测定纤维品质,以明确春棉和夏棉纤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温度、赤霉素和乙烯处理对采后豌豆苗(Pisum sativumL.)纤维合成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采后豌豆苗在7和13℃低温贮藏72h后,纤维素含量分别比20℃贮存的对照低55.1%和33.7%,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赤霉素抑制了采后豌豆苗的纤维合成并延缓叶绿素、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乙烯别促进了纤维合成、并加速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测定表明,低温显著抑制了纤维合成相关的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肉桂醇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低温和赤霉素能延缓采后豌豆苗品质下降.而高温和乙烯则加速豌豆苗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