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图像扫描技术,结合成对偏爱检验法、茶叶感官审评法以及茶叶理化成分检测,探索了六安瓜片的起霜条件、霜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并通过纸片代替茶叶,收集瓜片起霜过程中的“霜”,探索了瓜片霜的化学本质。试验结果表明,拉老火起霜过程中的摩擦因子是起霜的关键;拉老火工艺不仅改善了瓜片的外形,同时对其香气和滋味也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成对偏爱试验结果亦表明,评价员更偏爱拉老火起霜的瓜片。经LC-MS和GC-MS初步鉴定,“霜”的化学物质非常复杂,主要由咖啡碱、儿茶素类、黄酮苷类以及萜烯类等多种非挥发性物质和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2.
《茶叶》1990,(4)
已知嘌呤类物质与其它化合物相互作用能改善食品风味。茶叶中的咖啡碱与酚类物质结合能改善苦味,减轻粗味和收敛性。现已研究了咖啡碱与萜稀类、呋喃类及一些挥发性成份的相互作用。本文着重研究咖啡碱、酚类物质及它们的复合物与挥发性香气  相似文献   

3.
茶叶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植物的香气或其它特有气味,都是由其存在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所决定。芳香物质是多种挥发性的亲脂物质的混合物,能象油脂一样悬浮在水中,且具有芳香气味,因此被称为芳香油(或称挥发油)。  相似文献   

4.
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水分变化及其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2020,(2)
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指标。本研究以一芽一、二叶龙井43品种鲜叶为原料,进行龙井茶机械加工试验,并测定龙井茶加工过程中叶子总体、芽梗和叶片部分含水率,分析茶叶加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和黄酮醇苷类总计47种滋味物质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探讨龙井茶加工中走水过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联。结果表明,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在摊放过程中缓慢失水,在杀青过程中大量失水,在回潮过程中进行叶片内水分的再分布。水分的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各工序阶段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导致样品滋味中出现缺陷特征(生青/老火)。同时,杀青及回潮工序对在制叶梗叶含水率比例有显著影响,其中回潮工序能够通过促进在制叶梗叶水分的重新分布进而优化龙井茶滋味品质。因此,控制各工序在制叶含水率及梗叶含水率比例,同时配合回潮工序,是龙井茶加工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龙井茶滋味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大多是以香气前驱体的形式存在,而其中又以葡萄糖苷为主。这些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的香气物质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酶解释放出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各种香气物质以不同的浓度组合就构成了茶叶所特有的香气品质。本文着重阐述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顶空-气质联用仪对铁观音茶叶中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叶挥发性成分中甘氨酸的含量最高,占其挥发性物质的71.79%,除此之外,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含量也较高,分别达到19.11%和3.35%。  相似文献   

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焙烤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了原料澳洲坚果和130℃焙烤10、15、25、35、40、50和60 min,以及市售商品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分离鉴定得到130℃焙烤澳洲坚果中的23种典型的挥发性物质,包括9种醛类、9种吡嗪类、2种呋喃类和3种其他物质。原料澳洲坚果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少,市售澳洲坚果中的调味料香气含量较高,坚果香气物质较少。随着焙烤时间的延长,焙烤香气逐渐增加,其中吡嗪类和呋喃类的含量在130℃焙烤处理组之间均差异显著。2-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以及2-乙酰基吡咯也能作为进一步指示10~60 min不同焙烤时间之间焙烤程度差异显著的标志物质,用以规范澳洲坚果焙烤工艺和指导焙烤产品品质分级。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六安市是著名的六安瓜片生产区,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适合茶叶生长,因此茶叶质量很高。通过名茶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则充分利用了茶产业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茶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皖西地区六安瓜片的发展现状,再探讨了六安瓜片的发展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然后提出了结合六安瓜片的发展对策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黄东竹  李梦茹  陈琪  宛晓春 《茶叶通讯》2021,48(4):589-597,605
绿茶是我国生产量与消费量最高的茶叶,高品质绿茶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香气特征.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其实质是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为人所感知.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绿茶(清香型、花香型和栗香型绿茶)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包括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法(SPME)、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在内的茶叶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和与茶叶香气分析相关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电子鼻法和分子感官组学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茶叶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茶叶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易挥发性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探索不易挥发性物质在研磨过程中的变化,将焙炒好的咖啡豆用植物粉碎机粉碎,然后用臼式研磨机按不同时间进行研磨,用正己烷做溶剂进行萃取后,用GC/MS进行图谱扫描,分析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在研磨过程中不易挥发性风味物质散失严重,到第9分钟时散失率达13.1%,25 min时风味物质散失率达到26.4%。各风味物质的散失活性不同,且对热的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GC检测分析速溶绿茶的可溶性单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溶性单糖是茶叶甜味成分之一,但至今为止,有关该物质在茶叶制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较少.从过去的有关研究报道来看,茶叶单糖的研究方法多为常规分析,少见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茶叶单糖的报道.本试验以1-甲基咪唑作衍生剂,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绿茶原料和速溶绿茶的可溶性单糖.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深受全世界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中国,茶叶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及加工工艺。我国种茶和制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当前我国茶叶制作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大概能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种:没有发酵过的绿茶、半发酵过的乌龙茶、完全发酵过的红茶、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普洱茶。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愈加注重产品尤其是食品类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有着保健、减肥以及养生效果,并且清新自然的茶产品,就愈加受到人们的热爱。从科学角度看来,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多酚、咖啡因为主的水溶性滋味物质,以及一些具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等。而这些化学成分不是固定的,他们根据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品种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区别和差异。本文就对加工工艺和品种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杭州茶叶试验场自1956年开始,对福云天然杂交种开展了分离选种研究工作,通过优良单株的选择、品系预选园的鉴定以及品种比较试验等系统的选育程序,近年选育出迎霜和翠峰茶树新品种。它们在茶树生长势、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5.
浅析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以下简称PPO)是一种铜蛋白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催化功能,也具有蛋白质的一般特点,而且茶叶中PPO还有多种同分异构体。PPO是茶树体内三种主要酶类之一,它不仅在茶树生理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茶叶加工中,尤其是红茶制造过程中,对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PPO同工酶。一、PPO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茶叶中PPO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即已开始,1901年,A00就提出[1]:茶叶中存在着氧化酶,发酵茶的红褐色素是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到了40年代,Sreerangchar以及Bokuchara…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徐麦品种(系)馒头制品的挥发性物质和质构特征,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5个徐麦品种(系)馒头制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利用TMS-PRO质构仪进行了TPA检测。结果表明,馒头中挥发性成分有41种,包括醇类(1种)、醛类(2种)、酯类(13种)、烷类(10种)、烯类(4种)、苯类(8种)、酮类(2种)以及醚类(1种)化合物。含有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的品种是徐麦178(29种),最少的品种是徐麦39(22种)。TPA检测数据显示,徐麦178制作的馒头具有较高的硬度、弹性和粘性;徐麦39的质地较为柔软。不同品种(系)馒头因为挥发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种类数、含量以及硬度、弹性和粘性等的不同具有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的黄酮醇类物质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杰  段玲靓  吴春燕  须海荣 《茶叶》2010,36(1):14-18
黄酮醇及其苷类是茶多酚中重要的组分,含量仅次于黄烷醇类,对茶叶感官品质、生理功能等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叶黄酮醇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茶树中的分布、含量及存在形态,并对黄酮醇类在茶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红光萎凋有助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然而,不同红光光质对萎凋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成品红茶品质的影响有待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无光、红光(630 nm,1 000 lx、3 000 lx)、自然光(260~325 lx)等光照处理萎凋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光照处理下萎凋叶挥发性成分及红光萎凋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萎凋叶中共检出挥发性成分130种,其中醇类26种、酯类33种、烃类29种、醛类12种、酮类13种以及其他类17种。对比不同光照萎凋方法发现,红光3 000 lx组在萎凋前中期(8 h前)的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红光强度增加,酯类物质总量显著提升(P<0.05),酮类物质总量显著下降(P<0.05)。按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中变量投影重要性因子大于1,联合变异系数大于50%,筛选出受红光照射响应程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5个,包含1,2-二甲基丙基-2-甲基丁酸酯、1-异氰基-3-甲苯、癸醛、2-甲基-2-癸醇和亚油酸乙酯,其中癸醛在红光1 000 lx组变异系数最高,达133.34%。研究结果可为红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定向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相似文献   

20.
茶叶中的含氮化合物,从含量来说,最主要的蛋白质、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叶绿素以及一些活性物质。本文从物质的生物合成,探讨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其所参加作用的含磷活性物质,相当于磷酸的用量(以克分子计算)。根据计算,在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