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利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84-3585
[目的]了解大豆杂交后代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及其与杂交世代的关系。[方法]以59个大豆杂交组合在2003~2006年杂种圃考种所得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按组合和世代高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同组合不同世代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随世代的升高呈递减趋势;表现较好的9922、99259、9260、005、00190、020等组合早期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荚数、粒数的变异系数随世代的高低变化并没有太大差异,荚数的变异系数略大于粒数的变异系数。若不计各组合的第5世代,2~7世代荚数、粒数变异系数的变异系数呈递减趋势,随着世代的增加逐步趋于零。[结论]该研究为大豆杂交后代的选拔提供了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粒数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菌剂及菌剂的不同施入方式对大豆产量和根瘤数的影响。以大豆铁丰29为供试材料,采用菌剂拌种和菌剂叶面喷施两种方式,调查了开花期各处理大豆根瘤数和成熟期各处理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菌剂处理既提高大豆产量又增加大豆根瘤数,菌剂1拌种比菌剂1叶面喷施增产,不同施入方式对于增加根瘤制数没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在提高大豆产量及增加大豆根瘤数方面,菌剂1都好于菌剂2。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豆分枝数与大豆株型及产量关系密切,检测世代间可稳定遗传的大豆分枝数QTL,为大豆株型和产量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科新3号x中黄20杂交组合F2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对F2:4群体进行QTL定位,并利用定位QTL两侧的标记选择残余杂合个体,构建残余杂合系,对分枝数相关的QTL进行验证.[结果]在F2:4 群体将分枝数QTL(qBN-cl-l)定位在Cl连锁群区间Satt294-Satt399,贡献率为12.01%,来自于科新3号亲本的加性效应为-0.51;用F2:5选出残余杂合系,将控制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在Cl连锁群Satt399-Satt361区间,贡献率为11.16%,来自于科新3号的加性效应为-1.74,研究结果与F2:4群体一致,[结论]位于Cl连锁群的与分枝数相关的QTL在该遗传背景下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152-1157
 【目的】大豆分枝数与大豆株型及产量关系密切,检测世代间可稳定遗传的大豆分枝数QTL,为大豆株型和产量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科新3号×中黄20杂交组合F2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对F2:4群体进行QTL定位,并利用定位QTL两侧的标记选择残余杂合个体,构建残余杂合系,对分枝数相关的QTL进行验证。【结果】在F2:4群体将分枝数QTL(qBN-c1-1)定位在C1连锁群区间Satt294-Satt399,贡献率为12.01%,来自于科新3号亲本的加性效应为-0.51;用F2:5选出残余杂合系,将控制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在C1连锁群Satt399-Satt361区间,贡献率为11.16%,来自于科新3号的加性效应为-1.74,研究结果与F2:4群体一致。【结论】位于C1连锁群的与分枝数相关的QTL在该遗传背景下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豆植株分杈个数可以预估大豆的产量。为了满足现代农业预测农产品产量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大豆植株分杈数自动提取算法,即首先将采集到的大豆植株图片进行灰度变换、滤波、阈值分割得到二值图像,再进行形态学中的闭运算操作得到大豆植株的轮廓,然后基于Zhang并行快速细化算法提取骨架,最后借助改进的角点检测算法对大豆植株的所有分杈点进行标记并自动统计分杈数,仿真结果与大豆植株实际分杈点一致。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主要地区160份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茎节数及单株分枝数等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主要地区大豆的主茎节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单株分枝数之间的差异较显著,这将给该地区大豆株型改造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钼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大豆根瘤数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钼量与玉米密度及带型配置都有一定的互作效应,当玉米密度、带型配置适当时,施入钼肥能增加大豆根瘤数.无论玉米在高密度48000株·hm-2或低密度36000株·hm-2条件下,施钼肥均能提高间作体系大豆根瘤数;无论在低带型2∶4或高带型3∶2条件下,施钼肥均能增加大豆根瘤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玉米密度为42 000株·hm-2、玉米与大豆带型配置指数为2∶2、大豆钼酸铵施用量为4 182.736g·hm-2时,间作体系中大豆根瘤数可达36个·株-1,为全处理最高水平,间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玉米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组合Ⅱ的行粒数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3模型)。组合Ⅰ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13%、74.51%、82.59%。组合Ⅱ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0%、73.20%、72.4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0%、8.90%、9.10%。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应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遗传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研究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抗性遗传率的变化。结果表明:ZDD2315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在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15%、72.02%和90.91%;ZDD2315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在F2、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03%、57.81%、67.76%和95.91%。说明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但不同世代检测到的主基因数不同,不同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不同,随着世代的提高,主基因遗传率也在提高,因此,育种上高世代选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150-150,160
采用适合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北疆2号大豆新品种,设计8种不同栽培密度试验,通过田间调查、室内考种,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北疆2号每荚粒数的影响不明显;对单位面积粒数的影响明显:栽培密度在5~35万株/hm2范围内,随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栽培密度超过35万株/hm2则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BMPR1B(A746G)基因在寒泊肉羊世代选育中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本试验分析了不同选育世代寒泊肉羊BMPR1B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基因型对不同世代母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1B基因突变纯合型BB个体从第一世代就开始出现,BB基因型频率随选育世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从G1到G2世代,BB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G1世代B+基因型母羊产羔数高于++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G2世代BB基因型母羊产羔数达到3.0,显著大于B+(1.89)和++(1.24)基因型个体(P0.01)。G1和G2世代BMPR1B基因型母羊对初产日龄和产羔间隔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BMPR1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可显著提高寒泊肉羊新种群母羊产羔数。  相似文献   

13.
大豆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测定了同一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大豆性状的整齐度,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不同品种在同一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统计分析了性状整齐度与实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获得大豆高产稳产,应注意植株间荚数和粒数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信宜怀乡鸡C品系(颈部有圈浅黄色羽毛)第3世代产蛋率和产蛋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怀乡鸡产蛋性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统计信宜怀乡鸡C品系第3世代19~52周龄的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采用伍德、杨宁、分室和三次方程4种模型对产蛋率进行拟合分析,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累计产蛋数进行拟合分析,计算各模型的参数值和拟合度(R2).[结果]杨宁模型R2最高(0.988),其次是分室模型(0.976),伍德模型和三次方程R2稍低,分别为0.833和0.733;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3种累计产蛋数模型R2分别为0.988、0.995和0.998;杨宁模型的最高产蛋率为73.85%,与实际观测值(73.66%)最接近;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极限产蛋数为128.96,相对于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分别为125.56和127.88),与实际观测值(131.62)最接近.[结论]杨宁模型和Von Bertalanff模型分别对信宜怀乡鸡C品系第3世代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拟合效果最佳,可用于信宜怀乡鸡产蛋规律的估计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19个春麦品种为材料,试图探讨影响春麦穗粒数的生育阶段。结果表明,小花数多是穗粒数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受精前的退化小花数相对来说要少于受精败育数和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数,也即受精前的退化小花数并不是限制穗粒数的主要因子;增加小花数同时减少小花的退化、减少受精败育数和成胚退化数是现阶段提高春麦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多于40粒的品种减少小花数的退化提高可育小花数是增加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在30 ̄40粒之间的品种减少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是提高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低于30粒的品种,要增加受精前的小花数,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品种,采取措施减少受精败育数或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数才能有效地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株高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可以在早世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表现正向超亲优势,百粒重表现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8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0个杂交种的花丝吐丝动态、花丝数与雌穗小花数以及穗粒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花丝数与雌穗小花数以及穗粒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与自交系花丝吐丝动态相似,但杂交种更集中,平均花丝数杂交种明显多于自交系,且变异幅度小。杂交种和自交系的花丝数与穗粒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杂交种的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系,且对环境有较高的适应性,稳产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胡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12-8813
植物的叶序与Fibonacci数和Lucas数有着密切关系,根据Fibonacci数与Lucas数的递推关系,利用母函数的方法,研究Fibonacci数与Lucas数的反演关系,揭示了植物叶序的内在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广西大豆接种根瘤菌种植效果进行研究,为广西大豆生产推广接种根瘤菌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宜州和都安大豆产区,以广西主推大豆品种桂春8号、桂夏3号和华南品种华春6号、华夏3号4个大豆品种进行接种根瘤菌种植试验,于苗期、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取5株长势一致的大豆植株,调查其根瘤数、植株鲜重,并测产。【结果】不同试点的大豆品种接种根瘤菌后,其产量均较未接种根瘤菌的增产1.06%~8.74%,桂春8号在宜州点和都安点接种根瘤菌后较对照增产幅度比华春6号高;大豆接种根瘤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区域的大豆根瘤数均较对照增加,且大豆地上生物产量也增加。【结论】在广西大豆生产上通过接种根瘤菌来提高大豆产量是可行的,但各区域要选择合适的根瘤菌及与其适宜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